吴艳;米方林;周燕玲;林洋
目的 建立复方公英片中(R,S)-告依春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制剂中(R,S)-告依春的含量,色谱条件:C18柱,流动相:流动相以甲醇为流动相A,以0.02%磷酸溶液为流动相B,依法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45nm.结果 (R,S)-告依春在(0.00552~0.7728)μ,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Y = 5914216.44327 X -24617.26673,R2= 0.9999.加样回收率为95.5%,RSD 为0.25%.结论 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复方公英片的质量控制.
作者:赵焕霞;蔡旭升;张晓敏;邱旭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应用人性化护理在妇产科手术护理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分析60 例妇产科产妇在生产过程中的人性化护理实践.结果 观察组60 例,自然分娩45 例,顺产率75%;对照组60 例,自然分娩31 例,顺产率51.7%.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产妇通过人性化护理后减少了产程中出血量并提高了顺产率.
作者:张婕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妇科十味片中阿魏酸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色谱柱为Zorbaxl C18,流动相为乙腈-0.085%磷酸溶液(17:83),检测波长316nm,流速为1.0mL﹒min-1.结果 阿魏酸进样量在5.032~30.192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г=0.9998,n=6).阿魏酸的平均回收率为98.76%,RSD 为1.09%(n=6).结论 本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作为妇科十味片的质量控制方法.
作者:袁梦哲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方法 选择发病6 h 内的急性脑梗塞患者20 例,溶栓组采用rt-PA 0.9mg/kg 静脉溶栓,观察疗效.结果 20例大面积大梗塞患者症状改善达90%以上.结论 rtPA静脉溶栓治疗可使大面积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早期恢复,改善预后,治疗时间越早,溶栓效果越明显.大面积脑梗塞发病6 h内应用rt - PA 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大面积脑梗塞值得临床借鉴与推广.
作者:米热芭·艾买提;图尼沙古丽·扎克尔 刊期: 2011年第14期
对1例疤痕子宫妊娠3 个月行药物流产后清宫致失血性休克患者行手术、补充血容量等对症治疗12 天痊愈出院.提出抢救过程中必须争分夺秒,护理人员必须管理完善、训练有素、有条不紊、技术过硬,才能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时间和生命.
作者:徐宝芳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护理流程重组对早产低体重儿营养及喂养不耐受方法的影响效果.方法 将遵医嘱予280例早产低体重儿分为两组,对两组喂养相关指标及喂养不耐受的发生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实验组患儿体重增长量高于同期对照组,其他项目高于对照组.结论 采用重组护理流程干预在一定程序上解决早产低体重儿喂养困难有明显优势.
作者:陈凯瑶;胡爱兰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测量和比较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血浆精氨酸加压素(AVP)的含量.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分别对20 例精神分裂症患者、20例抑郁症患者及22 名正常对照者的血浆AVP 水平进行测定.结果 精神分裂症患者组为(98±42)ng/L,抑郁症组 (66±34) ng/L,其血浆 AVP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252±47) ng/L,均有显著性差异( t= 7.84,t = 10.42,P 均< 0.01);且抑郁症组 AVP 水平低于精神分裂组,有显著性差异(t= 2.73,P < 0.01).结论 精神分裂患者组和抑郁症组的AVP 水平均低于正常.
作者:范文艳;张疆莉;尹雅玲;李鹏;王歌;张小毅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上消化道出血40例临床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以2008年2月~2009年12月本院救治的4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常见的有消化性溃疡、消化性肿瘤、肝硬化引起的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等,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经内科治疗38例,治疗有效率为95%;2例患者死亡,病死率为5%.结论 消化道出血原因一般以消化性溃疡为主,病情变化快,处理必须及时、果断,在治疗上以内科药物治疗为主,效果显著.
作者:李清良;杨振军 刊期: 2011年第14期
通过分析医学生临床技能学习的规律、学习环节、影响因素等,强调临床教学实行环节目标管理和教学监督,加强师资培训,开展客观考核,达到培养实用型、技能型医学人才的目标.
作者:刘芙蓉;耿金玲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分析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提出解决办法.方法 通过查阅有关中药不良反应的文献资料,总结、归纳中药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结果 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是多方面、复杂的.结论 从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及对策等方面阐述中药不良反应研究现状,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以便合理使用中药,从而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薛晓丽 刊期: 2011年第14期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检查,是在患者静脉注射放射性核素显像剂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晴(MIBI)后,心肌处于静息状态时进行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照相机(Single Photon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扫描,能准确评估心肌血流灌注情况,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贾俊青;董桂芬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8 年1 月~2009 年12 月收治于我诊所的高血压患者96 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48 例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48 例在实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半年后,比较两组患者生存质量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的生存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对高血压患者实施健康教育能显著提高其生存质量.
作者:周玉华;杨珺;王郁敏;吴琛;高植明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运用中医按摩法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体会.方法 根据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发病机理,针对功能性肌紧张所致的咀嚼肌采用分离肌粘连、理顺肌纤维、痛点及关节区按摩加热敷等中医方法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结果 通过对临床380 例患者近10 年的观察,证明采用以上方法治疗颞颌关节紊乱病的早期患者疗效显著.结论 针对早期、病程较短、不伴有关节弹响而病因较明确的颞颌下关节紊乱病的患者采用本法治疗有较显著的疗效,其方法简便易行,特别适用于基层口腔医疗机构.
作者:刘建东;刘曼丽;方兆奇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了解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方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80例,其中胃溃疡30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40例,复合性溃疡10例.结果 治愈64例(80.0%),有效12例(15.0%),无效4例(5%),总有效率(95.0%).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获得满意效果.
作者:李淼 刊期: 2011年第14期
对5 年来有关针刺治疗中风失语症的临床研究文献,从临床选穴治疗研究方面进行综述,诸文献研究表明,针刺治疗中风失语症疗效确切,但分析后发现,目前许多文献对于中风后急性、亚急性、慢性期各阶段的病理机制、中医证候类型分布情况以及药物与针灸的作用机制缺乏深入探索,并且目前研究多集中于临床治疗方面,实验研究极其缺乏,专业设计不严,忽视诸影响因素与针刺疗效关系的研究及其交互作用的研究分析等问题.
作者:张如录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全肺切除术前后的护理方法.方法 通过对40 例肺癌患者全肺切除术的患者实施各项术前护理及术后对呼吸道、胸腔闭式引流管以及疼痛的护理.结果 手术均成功,术后28 例患者行化学治疗,2例行放射治疗,术后发生急性呼吸衰竭2 例,胸腔内出血1 例,经治疗均好转出院.结论 全肺切除术创伤比较大,通过术前术后的精心护理,提高患者的手术成功率,促进患者术后尽快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杨花 刊期: 2011年第14期
院前急救所进行的是遭受危及生命的急危重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患者的现场救治和途中监护的医疗行为.由于院前急救时间短、风险大,有时患者病情重复杂多变,病种杂;加之出诊工作没有规律性,对救治要求较高,而条件有限,没有较为隐蔽的治疗空间,经常在患者家属和围观者的视线下进行救治,医护人员的言行稍有不慎,就容易引起各种医患纠纷.为提高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及其工作中的防范风险和医疗纠纷的能力,保护医护人员的合法利益,本文探讨院前急救中常见的医疗纠纷及防范对策,以作为其急救工作提供参考.
作者:刘智琼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三维超声成像技术在中晚期胎儿唇裂异常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美国生产的GE V-730 多功能超声诊断仪对3180 例妊娠15~37 周胎儿颜面部进行三维成像,观察胎儿唇部结构.结果 3097 例成功获得胎儿唇部成像,显示率约92%,发现唇裂7 例,畸型率3.2‰.结论 三维超声成像技术在诊断胎儿唇裂中图像逼真、直观.可对二维超声做以补充,在产前超声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顾海英 刊期: 2011年第14期
利尿药、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药物、钙通道阻滞剂、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中枢激动剂、影响肾上腺素能神经递质的药物、血管扩张剂是临床上常用的几种降压药物.虽然这些降压药物在过去的一些时间里被证明有一定的效果,但由于不良反应的存在,它们也会对人体的一些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
作者:杨凤玉;胡曰凤 刊期: 2011年第14期
随着国家法律的不断完善,妇幼卫生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孕产妇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产科护理工作中遇到的纠纷与法律问题也日益增多.在临床护理过程中 ,护士通过与患者沟通交流 ,能有效帮助病人建立心理防卫机制,改变负性心理与行为 ,有利其疾病好转、痊愈和康复[1] .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有很多机会与病人接触,必然涉及到与病人的沟通.
作者:贾淑丽;任冬菲 刊期: 2011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