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男性性病病人支原体、衣原体及淋病奈瑟菌感染分析

孙蓉;孙峰;张新华;朱进;时祝帅

关键词:性病, 支原体, 衣原体, 淋病奈瑟菌, 男性, 流行病学, 调查, 扬州
摘要:性病病人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和淋病奈瑟菌(Neisseriagonorrhoeae,Ng)3种病原体感染研究已有较多的报道.
中华男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卵母细胞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治疗男性不育结果分析

    不育夫妇占人群的8%~15%,其中完全或部分由男性因素所致者占30%~50%.

    作者:刘伟信;黄萍;王丽;岳利民;黄晓燕;王颖佳;严凤英;何亚平;张金虎;郑煜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精索静脉曲张大鼠生精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外科所致的精索静脉曲张对大鼠生精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成年雄性Wistar大鼠复制左精索静脉曲张模型;用原位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标记法(TUNEL)检测睾丸生精细胞凋亡.结果:实验组的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假手术对照组(P<0.05).结论:外科所致的精索静脉曲张大鼠睾丸生长减缓,生精细胞凋亡增加,这可能是其影响生育能力的机制之一.

    作者:夏强;张孝斌;张杰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雄性生殖道巨噬细胞研究进展

    综述了近年来关于雄性生殖道内巨噬细胞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男性生殖生理及病理方面的作用,包括睾丸巨噬细胞与Leydig细胞、支持细胞、生精细胞及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影响,巨噬细胞在免疫炎症中的形态和功能改变,以及对炎症进展的调节作用.从而进一步阐明了睾丸巨噬细胞在睾丸内复杂的免疫调节网络中起的重要作用及其在生精过程和睾丸生精微环境的稳定中所发挥的独特功能,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李菁菁;王涛;王更新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PSAD与PSAD-TZ在前列腺良、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比较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SAD)、前列腺移行带抗原密度(PSAD-TZ)、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AA)及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和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比值(FPSA/TPSA)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和前列腺癌(PCa)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43例BPH和20例PCa病人,PSA均<20μg/L,比较PSA、PSAD、FPSA/TPSA、PSAD-TZ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BPH和PCa两组PSA平均值分别为(10.47±6.25)、(13.92±3.20)μg/L,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PSAD平均值分别为(0.15±0.12)和(0.24±0.13),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FPSA/TPSA平均值分别为(0.58±0.42)和(0.26±0.17),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PSAD-TZ平均值分别为(0.26±0 22)和(0.51±0.28),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PSAD、FPSA/TPSA、PSAD-TZ对PSA<20 μg/L的前列腺良恶性增生病人具有鉴别作用,其中尤以JSAD-TZ更为准确.

    作者:傅强;姚德鸿;蒋跃庆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雷藤氯内酯和雷公藤内酯酮对大鼠骨髓细胞染色体与微核的影响

    目的:观察雷藤氯内酯(T4)和雷公藤内酯酮(T7)对SD雄性大鼠骨髓细胞染色体与微核的影响,了解其抗生育时的安全性.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用药组(T4、T7)和阴性对照组3组,每组10只.用药组大鼠灌服抗生育剂量T4为80μg/(kg@d)或T7为317μg/(kg@d),连续用药10周后采用骨髓细胞染色体和微核制片方法进行分析,阴性对照组给等量的载体(1%羧甲基纤维素钠).结果:用药组与对照组比较,3组之间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平均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骨髓细胞微核出现率差异也无显著性(P>0.05).结论:提示抗生育剂量的T4和T7在对SD大鼠遗传学影响方面无明显的诱变作用.

    作者:张建伟;刘启兰;林宁;许烨;钱绍祯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超家族在雄性生殖细胞发育中的作用

    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超家族作为一组作用广泛的细胞因子对原始生殖细胞(PGC)及生殖母细胞的发育过程也具有调节作用.该超家族中的TGFβ、骨形态形成蛋白(BMP)、活化素、抑制素以及抗Muller管激素(AMH)均在雄性生殖细胞的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下游分子Smads蛋白参与了部分成员的信号转导.此外,TGFβ和AMH还对生殖细胞发育过程中的凋亡具有促进作用.对这些作用的深入了解将有助于阐明雄性生殖系统早期发育的分子机制以及睾丸肿瘤的相关发病机理.

    作者:蒋尔鹏;张远强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不育病人精液中精子细胞的分离与鉴定

    目的:建立一种可从不育病人精液中分离出较多、较纯精子细胞的新方法.方法:收集15例含细胞成分的不育病人精液,利用一种改良的非连续Percoll梯度(15%、22%、30%、40%、50%和60%)离心法分离精子细胞.于18℃2000 r/min离心30 min后,精液细胞被分成单个的细胞组分;然后通过细胞计数、形态学、流式细胞术(FCM)和免疫细胞化学等方法进行分析,选择含精子细胞纯度高的组分.结果:经Percoll梯度离心后获得6个细胞组分,形态学和FCM分析表明,22%组分中主要为精子细胞[(91.85±5.18)%,P<0.005],平均密度为(1.010±0.786)×105/ml;30%组分中含包括精子细胞在内的各种未成熟生精细胞;而白细胞主要位于60%组分中.结论:利用这种改良的非连续Percoll梯度离心法,可从不育病人的精液中分离到较多、较纯的精子细胞.

    作者:朱培元;黄宇烽;崔英霞;胡毓安;徐建平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男性性传播疾病病人阴道加德纳菌、支原体感染调查

    阴道加德纳菌(Gardmerella vaginalis,Gv)和支原体(My-coplasma,M)是女性细菌性阴道病(Becterial Vafinosis)常见病原体群[1].

    作者:李琴;谢平;肖琛月;王志荣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血管性勃起功能障碍研究概况

    对于血管性勃起功能障碍(ED)的诊断应该采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检查和评价阴茎血管性疾病;血管重建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动脉性ED的方法,具有很明确的手术适应证,坚持严格的病例选择标准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尤其是在血管重建术作为惟一的病因治疗方法时,应尽可能避免选择高危险因素的病人;静脉漏性ED的手术治疗远期效果不佳,已不是佳选择;新的无创或微创治疗方法的出现和不断完善,同时配合综合治疗方法可望获得佳效果.

    作者:李宏军;黄宇烽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抑制平滑肌的张力收缩:一种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新途径

    阴茎海绵体血管的收缩及张力的维持是由钙敏感的RhoA/Rho激酶信号传导途径介导的.以Y-27632抑制海绵体平滑肌细胞的Rho激酶信号系统可促进阴茎勃起,表现为海绵体内压(ICP)明显升高,而平均动脉压(MAP)变化不显著.为什么在血管收缩信号很强的情况下性刺激仍能引发阴茎勃起反应?我们设想体内一氧化氮(NO)能直接抑制RhoA/Rho激酶途径的活性,减少血管张力,促使血管舒张,勃起发生,使用Y-27632可以恢复性腺功能低下和高血压病动物ED模型的阴茎勃起功能,这表明抑制Rho激酶活性药物具有临床应用的前景.此外,我们的结果显示阴茎表面使用Rho激酶抑制剂可能为ED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戴玉田;Thomas M MILLS;Ronald W LEWIS;R Clinton WEBB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聚肌胞加电离子机治疗尖锐湿疣

    尖锐湿疣(CA)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所致的一种性传播疾病.

    作者:邵欣胤;王翠英;刘霞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睾丸鞘膜腔内结石3例报告

    睾丸鞘膜腔内结石十分少见,国内仅有散在的报道[1].1988年10月~2000年10月,作者先后收治3例,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

    作者:朱雪阳;蒋志强;曾青;钟狂飚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儿童隐睾伴附睾畸形的新分类探讨

    目的:探讨隐睾伴附睾畸形的新分类及治疗措施.方法:隐睾组患儿153例,睾丸鞘膜组患儿144例.术中通过观察睾丸附睾问位置关系,测量附睾长度,触摸有无附睾闭锁、输精管缺如、附睾及输精管梗阻,将隐睾伴发附睾畸形分为输精道管有梗阻型(Ⅰ型),再细分为I A、I B、I C三组;输精管可能有梗阻型(Ⅱ型),包括ⅡA、ⅡB 2组;输精管无梗阻型(Ⅲ型)分成ⅢA、ⅢB 2组.结果:隐睾组共201个睾丸,伴发附睾畸形47个,畸形率23.4%.双侧隐睾48例,11例发生附睾畸形,且双侧为同一类型:I B 2例,I C 2例,ⅡA 1例,ⅢA 4例,ⅢB 2例,行睾丸固定或切除术.睾丸鞘膜积液组共155个睾丸,伴发附睾畸形16例,畸形率10.3%.两组附睾畸形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隐睾伴发附睾畸形的发病率高于正常睾丸,对严重附睾畸形的双侧隐睾不应都行睾丸切除术.

    作者:张佃良;李振;谢家伦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手术治疗尿道下裂12年回顾

    目的:探讨尿道下裂修复术的手术方式与治疗结果的关系.方法:对1989~2001年尿道下裂修复术9种方式和不同的取材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除术者的临床经验外,手术方式和取材对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其成功率为:隧道式管状法尿道成形术86.4%,带蒂包皮岛瓣法尿道成形术83.3%,膀胱粘膜法尿道成形术83%.结论:尿道下裂修复术9种术式和不同的取材各具优缺点,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作者:董德欣;岑松;刘元晓;钟江;王为服;冯雄;戴布民;王安方;蔡德海;黄卫;陈健;王阳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生殖医学学术交流会会议纪要

    作者:马金涛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男性性病病人支原体、衣原体及淋病奈瑟菌感染分析

    性病病人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和淋病奈瑟菌(Neisseriagonorrhoeae,Ng)3种病原体感染研究已有较多的报道.

    作者:孙蓉;孙峰;张新华;朱进;时祝帅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外环小切口睾丸提出显微精索静脉结扎术

    目的:探讨外环小切口显微精索静脉结扎术的疗效.方法:48例精索静脉曲张病人,采用外环小切口睾丸提出显微精索静脉结扎术.结果:6个月后,精液检查各项指标改善者30例,6例不育者配偶已受孕.全部病例无复发,无睾丸萎缩及鞘膜积液.结论:该术式有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及近期效果显著等优点.

    作者:杜东岭;赵国防;凤仪萍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男科分会成立及学术会议纪要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相关因素及其风险性分析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DED)的发病机理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调查320例男性2型糖尿病病人DED患病率、年龄、糖尿病病程、血压、吸烟史、饮酒史和DED的关系.结果:糖尿病病人中DED患病率为39.4%(126/320).经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病程每增加5年、年龄每增加10岁、糖化血红蛋白浓度(HbA1C)每增加2%、收缩压每增加4kPa、吸烟史、饮酒者OR分别为1.846 7、1.261 4、1.450 8、1.321 2、1.206 5,而饮酒史为5.346 4(P<0.01).结论:DED的发病率随病程、年龄、HbA1C、收缩压增加而增加,有吸烟史、饮酒史、合并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者的患病率明显增加.上述因素皆为DED的风险因素,其中饮酒对DED的发生起重要作用.防治DED的发生应注意控制饮酒、血压、吸烟、血糖及糖尿病并发症.

    作者:赵明;潘曙升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双丁酰环磷酸腺苷对人精子运动功能的影响

    目的:通过研究双丁酰环磷酸腺苷(dbcAMP)对体外人精子的运动功能有无影响,了解环磷酸腺苷/蛋白激酶A(cAMP/PKA)信号传导通道是否参与人精子运动功能的调节.方法:10例健康生育男性手淫获得并经上游优化处理的精子与不同浓度的dbcAMP一起孵育20、30、60 min后,采用计算机辅助的精液分析系统(CASA)检测精子的运动参数.结果:dbcAMP在体外能显著提高人精子的活率及前向性运动百分率,并且随浓度的增加,这种作用显著增强,而对精子的形态及直线速度(VSL)和曲线速度(VCL)无明显影响.结论:dbcAMP在体外能提高人精子的运动功能.

    作者:李杨;刘继红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中华男科学杂志

中华男科学杂志

主管: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