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娜;黄志刚;梁春;岳温恒;吴宗贵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对室上性心动过速(SVT)射频消融术(RFCA)中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153例 SVT行 RFCA术病人随机分为曲美他嗪干预组(76例)及对照组(77例),所有病人分别于射频消融术前及术后即刻、6 h、12 h、24 h、48 h、72 h采静脉血,检测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 MB)、心肌肌钙蛋白 I(cTnI)及心肌组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射频消融术后血清 CK MB及 cTnI均有所降低,心肌 MDA显著降低(P<0.05), SOD显著增高(P<0.05)。结论曲美他嗪对射频消融术中心肌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曲美他嗪能减少氧自由基产生等作用有关。
作者:刘紫燕;殷旭光;陈志强 刊期: 2016年第04期
2014年8月31日—2014年9月3日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会议推出了4部指南。现将《主动脉疾病诊治指南》介绍如下[1]。该指南由Raimund Erbel,Victor Aboyans,Catherine Boileau等22位国际顶级专家执笔,全文62页,15项内容,参考文献560篇,推出119条推荐,其中Ⅰ类推荐占52.9%,但因相关大规模临床试验不多,很多证据来自于专家共识或小规模回顾性研究,A级证据仅占7.6%,多数为 C级证据,力度弱于其他指南。和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其他指南一样,每条推荐意见后均注明推荐等级[由强而弱依次为Ⅰ级、Ⅱ级(Ⅱa、Ⅱb)、Ⅲ级]及证据水平(由高而低依次为A,B,C)。
作者:陈炎;陈亚蓓;陶荣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采用有创导管技术观察心脉隆注射液对重症心力衰竭病人的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通过病例分析,以 PICCO及 swang ganz导管观察心脉隆注射液对重症心力衰竭病人心率、血压、心脏收缩功能、容量负荷等指标的影响。结果心脉隆注射液不同剂量/浓度对病人即刻血压、心率无明显影响,连续使用3 d,可以改善心脏收缩功能,减轻心脏负荷,尿量明显增加。结论心脉隆注射液治疗重症心力衰竭安全、有效。
作者:周琦;张竹华;刘红旭;李腾飞;来晓磊;孙晴 刊期: 2016年第04期
血管性痴呆(VD)是由各种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征的总称。建立可靠的动物模型来模拟人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过程是研究 VD发生发展机制及防治措施、疗效评价的关键。故建立一种重复性好、评价指标控制严格、便于操作和观察、符合不同实验研究目的的 VD动物模型,一直是研究者们追求的目标。本研究对近年来常用的 VD动物造模方法以及不同方法所造 VD模型的应用进行简要综述,以期为今后的实验研究提供借鉴。
作者:胥青梅;白雪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应用验案分析系统及 SAS统计软件分析名老中医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验案的用药规律。方法将搜集到的26位名老中医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424份验案输入到验案分析系统,通过 SAS软件对用药频率≥10%的36种中药进行 varclus聚类分析。结果这些中药共分为10类:①炒枣仁、焦麦芽、焦神曲、焦山楂;②麦冬、生地、五味子;③白芍、当归、丹参、三七、赤芍、党参、红花;④生龙骨、生牡蛎;⑤瓜蒌、半夏、陈皮、石菖蒲、薤白;⑥白术、茯苓、砂仁;⑦熟地、远志、炙甘草;⑧桂枝、黄芪、人参、熟附子;⑨川芎;⑩细辛、元胡、郁金、枳壳。结论针对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某一证型或某一症状,名老中医习惯应用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中药作为特定的药物组合来治疗。
作者:庞庆荣;陈守强;徐亮;毕文霞;侯建辉 刊期: 2016年第04期
对近年来健脾益气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总结展望,以为临床所参考。
作者:秦佳枫;徐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应用 Meta分析评价丹蒌片治疗冠心病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循证医学要求,分别检索了中国学术期刊(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字资源系统和维普期刊资源整合平台上发表的文献、学位论文以及学术会议报告,共计16篇随机对照研究1446例病人符合条件纳入分析,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丹蒌片口服,选择心绞痛临床症状疗效、心电图疗效、总胆固醇以及低密度脂蛋白为效应指标,采用 RevMan5.3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6篇研究中,2篇 Jadad评分3分,2篇2分,剩余12篇均为1分,试验组相对于对照组心绞痛疗效的RR=1.25(1.16,1.35),心电图改善的RR=1.27(1.11,1.44),总胆固醇水平下降值的WMD=1.04(-0.10,2.19),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下降值的WMD=1.04(-0.10,2.19)。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蒌片,可能对减少心绞痛的发作和心电图改善有较好的效果,但不一定能取得更好的降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的效果,未来仍需要更多规范的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的直接证据支持。
作者:李文平;吴宗贵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丙泊酚(propofol)对心肌肥厚大鼠离体心脏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 Langendorff心脏灌流实验方法,观察 Propofol对心肌肥厚大鼠离体心脏功能的影响。观察不同阻断剂对 Propofol作用的影响。结果 Propofol可增强心肌肥厚大鼠离体心脏心功能,心率减慢,主动脉收缩压(LVSP LVDP)升高,左室压大上升速率(+dp/dtmax )升高,左室压大下降速率(-dp/dtmax )降低,吲哚美辛预处理后,Propofol对心脏功能的影响减弱。结论 Propofol可以明显改善心肌肥厚大鼠离体心脏功能,其作用可能与前列环素(PGI2)的合成有关。
作者:刘飞君;任俊杰;刘赟;王慧峰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老年人急性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病人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效果。方法 STEMI病人84例,通过“绿色通道”行急诊 PCI治疗,其中经股动脉途径16例,桡动脉途径68例,并分析近期疗效。结果本组左主干病变2例,前降支47例,中间支1例,回旋支17例,右冠状动脉37例,84例均行介入治疗,PCI成功80例,成功率95.24%,PCI失败4例(4.76%)。84例病人住院期间死亡4例(4.76%),其他急诊 PCI手术成功病人住院期间未再发生急性心肌梗死、靶血管和(或)靶病变重建等不良心血管事件。结论构建“绿色通道”,急诊 PCI治疗老年人急性 STEMI成功率高,病死率低,效果较好,桡动脉途径可考虑作为急诊 PCI手术的首选入路。
作者:杨翰文;贺志伟;谢兴泽;胡启明;郑立华;李建香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多普勒彩色超声诊断颈动脉窦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致进食晕厥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1月—2014年7月收治的9例颈动脉窦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致进食晕厥病人为研究对象,均进行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观察其颈动脉各处内中膜厚度变化及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特点。结果9例病人手术时发现21个斑块,而进行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测时检出17个,检出率为81.0%,其中软斑块5个(23.8%),硬斑块4个(19.1%),混合斑块12个(57.1%);血管轻度狭窄者5例(55.6%),中度狭窄者3例(33.3%),重度狭窄者1例(11.1%)。所有病人均存在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但其致进食昏厥于临床诊断及治疗中较为少见,病人多出现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增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局部血流速度明显增快等情况,临床诊断时应利用多普勒彩色超声诊断仪增强准确性,避免误诊及漏诊情况发生。
作者:陈藤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手术、针灸、保守三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在治疗小儿脑积水中的疗效及各自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市宝安区社会福利中心17例脑积水患儿经手术、针灸、保守三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后的疗效及其预后情况。结果手术组有4例进行脑积水相关手术,3例进行脑积水非相关手术,手术后患儿颅内压得到控制,无继发性神经损害。针灸组共针灸11例,患儿颅内压控制稳定,前囟缩小闭合,且情感、智能、运动出现不同程度提高。保守组4例均因脑积水死亡。结论手术适用于脑积水颅内压急进性增高的治疗。针灸适用于轻型缓进型脑积水,或伴有运动情感智能障碍的治疗。保守治疗主要适用于脑积水颅内压增高的短期治疗。
作者:俞梦瑾;黄平兰;叶瑞雄;林国辉;蒋技科;许柳彬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血清血栓前体蛋白(TpP)、心肌肌钙蛋白 I(cTnI)联合检测在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5年—2014年5月于我院心内科住院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93例,根据临床症状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A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B组),随机选取同时期于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群40名(C组),分别测定发作6 h内及发病24 h的血清血栓前体蛋白、心肌肌钙蛋白 I含量。结果在发病的6 h内,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血清血栓前体蛋白和心肌肌钙蛋白 I有明显升高(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心肌肌钙蛋白 I有明显升高(P<0.05);且心肌梗死病人心肌肌钙蛋白 I升高程度高于不稳定心绞痛病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24 h时,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血清血栓前体蛋白(TpP)已恢复正常;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心绞痛病人心肌肌钙蛋白 I明显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血栓前体蛋白、心肌肌钙蛋白 I联合诊断有助于提高诊断速度和准确率,对于该病的临床防治工作有重要意义。
作者:江远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特发性房颤病人长期心血管疾病(CVD)发病率。方法对82例连续性特发性房颤病人和90名健康窦性心律对照者进行比较研究,特发性房颤组和健康对照组基线特征和超声心动图参数基本相同。结果在(67±10)个月随访期间内,特发性房颤组 CVD发病率显著高于对照组(48.7% vs 20.0%,P=0.006)。特发性房颤组病人发生第1次心血管事件的年龄明显低于对照组(59.1岁±8.9岁 vs 63.8岁±5.2岁,P=0.03)。多变量 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发生 CVD的预测因素包括年龄、房颤史和左室壁厚度。结论特发性房颤病人的 CVD发病率明显高于健康窦性心律对照组,发病时的年龄明显低于对照组。
作者:宋文奇;赵梦华;徐宝元;石建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从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炎症反应的角度,探讨黄芪注射液联合血必净注射液在本病急性期治疗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选择64例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和血必净注射液。疗程均为3 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白介素6(IL 6)、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超敏 C 反应蛋白(hs CRP)、白细胞计数(WBC)、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 IL 6、TNF α、hs CRP、WBC、NIHS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炎症反应参与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生理过程,黄芪注射液联合血必净注射液能够抑制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炎症反应从而减少继发性脑损伤,改善临床症状,对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王晶;蒋璐;谭展鹏;刘云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高敏 C反应蛋白(hs CRP)对冠心病介入治疗病人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2011年5月—2015年5月选择在我院进行诊治的冠心病病人130例,所有病人都给予介入治疗,观察介入前后心功能与 hs CRP变化情况,同时进行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随访调查。将冠心病病人根据 PCI术前血清 C反应蛋白(CRP)水平分为 A组(CRP≥3 mg/L)与 B组(CRP<3 mg/L)。结果所有病人都介入成功,介入后3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明显高于介入后1个月,且都明显高于介入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后7 d病人的血清hs CRP值明显高于介入后3 d,同时都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0例病人中术后3个月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14例,总发生率为10.8%;A组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明显高于 B组(P<0.05);并且 A组介入后1个月与介入后3个月的 LVEF明显低于 B组(P<0.05)。结论冠心病介入治疗成功率高,能有效改善心功能,术前 hs CRP水平对预测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有一定价值。
作者:范军;张虹;赵菁;赵兴山;郝志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电针百会透曲鬓穴对急性脑出血大鼠模型的神经功能缺损及血脑屏障(BBB)通透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 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根据6h、1d、3d、7d不同时间点分为4个亚组。尾状核内注射Ⅶ型胶原酶制作脑出血模型。脑出血术后各时间点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通过测量脑组织伊文思蓝(EB)含量来测量 BBB通透性;免疫组化和荧光实时定量 PCR方法检测蛋白酶激活受体1(PAR 1)表达变化。结果电针治疗可显著改善模大鼠在脑出血后6 h、1 d、3 d、7 d各时间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脑组织 EB含量,电针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及荧光实时定量 PCR检测显示脑出血后 PAR 1的表达,电针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百会透曲鬓穴可改善急性脑出血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降低 BBB通透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少出血灶周脑组织 PAR 1的表达有关。
作者:王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高血压病是心血管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多归于中医“眩晕病”范畴。中医传统上眩晕多从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湿中阻及瘀血阻窍论治。李立志教授在秉承传统基础上,结合现代高血压人群饮食结构及规律,生活节奏及情绪,环境等特点,主张脾胃为眩晕发生发展之生理、病理枢纽,总结以脾胃为中心的高血压病论治五法,即:健脾疏肝法、健脾化湿法、健脾养血法、健脾化瘀法、健脾温肾法,获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冯志博;白洋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通过观察环氧合酶(COX)抑制剂和血栓素 A2(TXA2)受体阻断药对苯肾上腺素(PE)所致大鼠胸主动脉收缩的影响,探讨前列腺素类物质及 TXA2受体激动在 PE所致收缩中的作用。方法采用 Powerlab 血管张力记录系统记录肌张力,通过比较用不同抑制剂前后血管对 PE的收缩反应的差异,探讨 PE收缩与前列腺素类物质的关系。结果吲哚美辛(10-5 mol/L)可显著抑制 PE(10-8 mol/L~10-6 mol/L)的收缩作用,大抑制收缩百分比为(46.26±2.54)%,且此作用无内皮依赖性;而对KCl(20 mmol/L~108 mmol/L)的收缩则无显著影响。COX 1抑制剂(SC 560,10-5 mol/L)对 PE的缩血管作用无确切抑制作用,而 COX 2抑制剂(NS 398,10-5 mol/L)则明显的抑制 PE对主动脉的收缩,大抑制收缩百分比为(61.83±5.57)%。TXA2阻断剂对 PE缩血管作用均无显著影响。结论 PE可通过 COX,且主要是 COX 2,收缩血管。
作者:杨逸童;房龙梅;李亚君;王燕;牛龙刚;刘宇;张明升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三七对大鼠下肢缺血后毛细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雄性 SD大鼠60只,体重250 g~300 g,随机取20只为假手术组,仅暴露股动脉但不结扎股动脉及其分支;其余40只均采用左下肢股动脉结扎及分支剔除术,造成大鼠下肢缺血模型,造模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和三七组。分别在术后3 d、14 d后用免疫组化法测定缺血组织微血管密度和 VEGF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三七组在术后3 d及14 d的 MVD值高于假手术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三七组术后3 d MV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七组术后14 d MVD值高于模型组(P<0.05);三七组术后14 d的 MVD值显著高于术后3 d(P<0.05)。三七组在术后3 d及14 d VEGF的表达高于模型组及假手术组(P<0.05)。结论三七可以促进大鼠缺血下肢毛细血管密度增加,促进 VEGF表达,促进血管新生。
作者:王雁彬;李廷荃;化金凤;张晓园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 GRACE评分与冠脉病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年9月—2015年1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住院期间的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 ACS)病人102例,根据GRACE评分系统将病人分为低危组(n=63)、中危组(n=30)及高危组(n=9)。所有的病人在入院期间均于5d内行冠脉造影术。结果低危组Gensini评分为0(0,10),中危组为5.3(0,20.6),高危组为38.5(12.3,57.8),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低危组与高危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中危组与高危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相关性分析显示,GRACE评分与Gensini评分具有相关性(r=0.334,P<0.001)。结论 GRACE评分在拟诊 NSTE ACS病人冠脉病变程度的评估方面有重要价值。
作者:晁硕;吕吉元;贾永平;范春雨;于翠英 刊期: 201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