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齐群;聂桂萍;石喜华
甲状腺疾患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不论其原因或性质如何,多表现为甲状腺肿大或肿块形成,甲状腺肿瘤可单发也可多发.过去一直认为单发肿块恶性率高,多发者恶性率低,一般前者为后者的2-3倍.但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与资料统计显示,多发性肿块的癌发生率也不低.因此,全面探讨甲状腺癌诊断及治疗方法,对病人的病情恢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者:李咏 刊期: 2011年第19期
通过梳理历代有关失眠论述,提出古代医家论治失眠多以外感内伤为纲,并重视心、肾、脾、瘀、火等因素的作用,饶有创见,对临证多有裨益.
作者:陈淑慧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观察中两医结合治疗返流性食管炎的临床效果,研究探讨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1月我院住院治疗的64例返流件食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32例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草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脱察组痊愈20例,好转10例,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痊愈15例,好转12例,总有效率84.38%,两组痊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返流性食管炎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霞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耳鼻喉科疾病治疗中雾化吸的应用与护理效果.方法:为验证雾化器在耳鼻喉科疾病中炎症消除的效果,对本科室常见的慢性咽喉炎实施了雾化吸的随机治疗,并与常规口服治疗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个疗程结束后,观察组55例患者痊愈34例、显效11例、有效6例、无效4例,总有效51例,占92.70%;对照组则分别为25例、8例、9例、13例,总有效42例,占76.40%.观察组总有效率、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雾化吸入利用压缩空气将液体药物雾化成可吸入的微粒并使药物均匀分布于上呼吸道及咽喉部,使药物直接在患部被吸收,炎症消除的效果提高,值得推荐.
作者:吴晓兰 刊期: 2011年第19期
1 症状中毒性菌痢多见于2~7岁体质好的儿童.起病急骤,全身中毒症状明显,高热达40℃以上,而肠道炎症反应极轻.这是由于痢疾杆菌内毒素的作用,并且可能与某些儿童的特异性体质有关.中毒型菌痢义可分为休克型、脑型和混合型.临床上起病急骤,表现为高热、意识障碍、抽搐.若不及时治疗,病情继续发展,可出现休克、昏迷.也可由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而致全身皮肤和各脏器出血儿死亡,预后较差.
作者:于光亮 刊期: 2011年第19期
回顾近10年2型糖尿病辩证分型与客观指标之间关系的研究概况,提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初步探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郭炜 刊期: 2011年第19期
中药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大众的生命健康和安全,但对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却不为多数人所熟知,如栽培和养殖、产地小同、采收季节时间不同、贮藏养护、药材掺假掺杂等.
作者:党中莉;李慧颖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本院检出真菌的分布特征及药敏结果,为预防和减少院内真菌感染及临床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沙保氏培养基和显色培养摹进行分离培养及初步鉴定.利用ATB FUNGUS 3试条进行药敏分析,将真菌鉴定和药敏结果输入WHONET 5.4软件数据库,然后利用该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本院2008-2010年从临床分离的359株真菌,白色念珠菌占68.2%,热带念珠菌14.8%,光滑念珠菌8.6%,近平滑念珠菌6.1%,克柔念珠菌1.1%,其他真菌1.1%;对5种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的敏感性均较高,高为两性霉素99.6%,低为伊曲康唑93.9%.结论 临床真菌分离率呈逐年升高趋势,但没发现明显的耐药趋势,临床应加强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减少真菌感染的发生.
作者:罗强;黄丽英;邝美华 刊期: 2011年第19期
报告1例阂脑出血而导致持续昏迷的高龄患者,长时间经鼻气管捕管,通过加强气道、营养、皮肤等护理,患者目前病情平稳,营养良好.认为对于老年患者根据条件,想办法加强营养护理.同时严格控制鼻饲的量、温度及速度,加强翻身拍背,防范误吸,建立有效地预防,防止肺部感染.
作者:薄巍巍;李艳芳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与分娩方式的临床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入本院的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分娩方式不同将其分为A组(自然分娩组)616例和B组(剖宫产组)102例,后将两组产妇的产后出血率及休克发生率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A组的产后出血率及失血性休克发生率低于B组,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自然分娩引起的产后出血比剖宫产少,休克发生率低,对产妇生命安全保障较高,临床应严格控制剖宫产的手术指征,以便提高剖宫产术质量,使出血率降低,尽量避免休克发生.
作者:孙玲 刊期: 2011年第19期
探讨子宫血管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术前仔细采集病史、查体,行妇科、B超等检查,术后标本常规病理HE切片染色观察.结果 患者尿频、排尿困难,平素月经规律,量中、色红;妇科及B超检查发现子官峡部10.2×8.9×5.6厘米大小,内见数枚低回声结节,大者约7.6×7.2×7.0厘米大小,为见异常血流信号;子宫血管平滑肌瘤为子宫肌瘤中较罕见的一种病理分型,表现为平滑肌瘤中有丰富的血管,瘤细胞围绕血管排列,与血管壁的平滑肌细胞紧密相连,本病往往依靠术后病理诊断.其预后不同于一般子宫平滑肌瘤,因其病理学为良性,但是临床上可呈蠕虫状生长入下腔静脉,可引起死亡.
作者:刘冰;王相娟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兰索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RE)疗效观察方法研究对象为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6月--2011年2月共30例RE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5例给予兰索拉唑15mg早晚餐前各1次,莫沙必利5mg早,中,晚餐前各1次.对照组15例,仅给予兰索拉唑15mg早晚餐前各1次,两组疗程均为4周,疗程结束后,通过症状缓解程度以及胃镜检查食管粘膜愈合情况判断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有效率13/15,对照组有效率6/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兰索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RE较单用兰索拉唑郊果明显.
作者:吴俊生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覆膜支架腔内治疗Stanford B型丰动脉夹层的方法、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17例应用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覆膜支架释放均成功,封闭左锁骨下动脉4例,接受治疗者无围术期死亡.随访过程中,无内漏、支架移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覆膜支架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安全、有效、损伤小的方法,近、中期疗效明显,远期疗效需进一步大样本观察.
作者:周海宁;张永恒;夏洪韬;杨波;刘建平;陈权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西医常规治疗中、重度慢性牙周炎的基础上配合中医疏风清胃热、扶阳抑阴、引火归原、纳阳归肾等治疗,收到较好的疗效.方法:在彻底清除牙结石、控制菌斑、牙周袋及根面进行药物处理的同时,加上中医的辩正施治.结果:治疗42例中重度牙周炎的患者中,总有效率为93%.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重度慢性牙周炎能取得明显的治疗效果是临床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卢华滨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 分析快速扩弓式上颌前方牵引口内装置对牙颌面的影响.方法 收集近期我科接受正畸的24例错牙合患者,比较治疗前、后头患者头影测量硬组织各指标的测量值.结果 头影测量硬组织各洲屠值对照显示,SNB角、上下中切牙角及上中切牙切缘到NA连线的垂直距离等治疗前、后均无显著差异.余各测量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快速扩弓式上颌前方牵引口内装置治疗能有效改善牙颌面矢状关系不调,矫治效果.
作者:李智平 刊期: 2011年第19期
便秘是小儿常见的消化功能紊乱之一,是指大便干硬,隔时较久,有时排便困难[4].常常伴有厌食、呕吐.笔者自2004年5月~2010年5月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132例患儿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宗伟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观察补肾生精汤联合精氨酸治疗精子活力低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确诊为精子活力低下的25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服精氩酸,治疗组加服补肾乍精汤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59%,对照组总有效率51.11%,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疗效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补肾生精汤联合精氨酸治疗精子活力低下有显著疗效.
作者:张国锋;王会彬;周雷贵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探讨昏迷病人常见护理问题的护理措施方法,将循证护理应用于昏迷病人.解决病人窒息、褥疮、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功能锻炼、口腔感染等问题的实践过程.结果:66例中3例发生肺部感染其中2例死亡,无一例发生压疮,及泌尿系感染4例,无一例肢体废用.结论:循证护理不仅可以提高护理质量,对减少病人费用,缩短住院时间,且可丰富护理人员的知识.
作者:陈晓秋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研究中药饮片及其免煎饮片有效成分的含量差异.方法:用分析方法对白术饮片及其免煎饮片中的挥发油、多糖含量进行测定.结果:白术饮片及其免煎饮片中挥发油的提取率分别为:3.2%、0.91%,两者中多糖的提取率分别为:9.12%、7.76%.结论:中药饮片与中药免煎饮片中的有些有效成分含量区别很大,有些并无显著差异.
作者:王玉芬;满喜霞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 为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提高对患者的护理能力.方法 对2007-2010年所出现的护理纠纷问题.通过原因分析,并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并进行护理纠纷发生率的比较.结果 2010年护理纠纷的发生率明显低于2007年.经检验,有明显性差异(P<0.05).结论 采取有效的护理防范技巧能够有效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
作者:范建萍;罗彩双 刊期: 2011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