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彬
目的:评估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配合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择经过电视透视检查诊断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病人95例,随机分成神经电刺激组与吞咽训练组,神经肌肉电刺激组45例,吞咽训练组50例。吞咽训练组仅给以单纯吞咽训练,而神经肌肉电刺激组同时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和吞咽训练治疗。吞咽训练每次(30~60)min,神经肌肉电刺激每次20 min,1次/日,每周连续治疗5 d ,休息2 d,4周为一个疗程。神经肌肉电刺激组与吞咽训练组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饮水试验和藤岛一郎吞咽障碍分级标准评估。结果两组治疗前饮水试验评分及吞咽障碍程度分级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4周后,两组饮水试验评分均比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吞咽障碍程度分级评分比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刺激组治疗后饮水试验评分较吞咽训练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吞咽障碍程度评分较吞咽训练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周治疗后,两组 P物质含量均比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配合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优于单纯吞咽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吞咽障碍有效。
作者:李令建;汤艳萍 刊期: 2016年第24期
脑梗死经急性期有效诊治后可明显减低致死率,但通常会遗留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失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耗费巨大医疗资源。中西医在治疗该疾病上各有优势和不足。本研究就近年来脑梗死恢复期中西医治疗进展进行归纳及总结,以期探讨脑梗死恢复期个性化治疗方案。
作者:王安安;李文娟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房颤)病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白细胞介素6(IL 6)、白细胞介素10(IL 10)和尿酸(UA)水平与左房内径(LAD)的关系,探讨其在不同类型房颤中的变化程度及临床意义。方法入选临床诊断房颤的50例病人为研究对象,其中阵发性房颤25例,持续性房颤25例。选择同期住院的50例窦性心律病人为对照组。对所有病人清晨采集血浆 hcy、IL 6和 UA ,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LAD。结果在对照组、阵发性房颤组和持续性房颤组中,Hcy、IL 6、UA、LAD水平依次增高,而IL 10浓度却呈递减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病人LAD与Hcy(r=0.573,P<0.001)、IL 6(r=0.747,P<0.001)、UA(r=-0.299,P<0.041)呈正相关,与 IL 10(r=-0.566,P<0.001)呈负相关。结论 Hcy、IL 6、IL 10和 UA浓度与房颤病人 LAD密切相关,参与房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作者:郭潮;刘玉琼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分析脑梗死病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病人60例及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者60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发光免疫法检测脑梗死病人及健康体检者血清 Hcy水平,应用多因素回归分析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脑梗死病人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Hcy水平与肌酐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t=2.734,P=0.006);脑梗死病人心源性卒中(CS)、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及其他病因(OE)分型病人血清中 Hcy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t=6.553,P=0.003;t=15.953,P=0.000;t=5.697,P=0.000);脑梗死组病人中发病机制为低灌注/栓子清除率下降、载体动脉栓塞穿支动脉、动脉动脉栓塞及混合机制的病人血清中Hcy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t=5.215,P=0.003;t=11.918,P=0.000;t=6.066,P=0.000;t=4.016,P=0.028);不同病情程度病人血清 Hcy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3.485,P=0.000),病人血清 Hcy水平与脑梗死严重程度呈显著性正相关(r=0.708)。结论脑梗死病人血清 Hcy水平与病人病情严重程度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作者:蒋志宏;马强;刘文博 刊期: 2016年第24期
风邪为患是偏头痛发病的始动因素,瘀阻脑络是偏头痛发病的关键环节,活血平肝通络是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方法。临床和实验研究均显示活血平肝通络法代表方天舒胶囊、大川芎丸等治疗偏头痛有效,为其应用提供了依据。
作者:董正妮;尹丽丽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对2型糖尿病肾病(DN)病人血小板参数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2型糖尿病肾病病人9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降糖、降压、降脂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治疗2周,观察各组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结果两组治疗前血小板参数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无明显差异;两组治疗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均较前明显下降,但观察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明显改善(P<0.01);两组治疗后全血高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水平均明显改善,观察组疗效好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明显升高,且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变化明显,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可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病人血液流变学指标,纠正糖和脂类代谢紊乱,改善血小板参数。
作者:李明霞;王俊芳;赵轶峰;左丽娟;李秀娟;任卫东;张志英;董运成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影响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应用依从性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缺血性脑卒中应用他汀类药物进行二级预防病人130例,采用 Morisky推荐标准判断他汀药物应用依从性,比较依从性好及依从性差两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婚姻状态、缺血性脑卒中病程、家庭支持、职业、经济状况、相关认知水平、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ADR)、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定期随访等因素的差异。结果120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二级预防应用他汀类药物依从性好70例(58.33%),依从性差50例(41.67%);单因素检验9指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二级预防应用他汀类药物依从性因素为:年龄≥70岁、疾病知识认知差、担心他汀 ADR、缺少定期随访(OR值分别为4.50、4.33、3.49、2.86)。结论影响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二级预防他汀类药物因素复杂,应针对性影响因素实施有效对策提高其依从性。
作者:艾文明;张军芳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分析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频发房性早搏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4例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频发性房性早搏病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口服美托洛尔缓释片,每次47.5 mg,一天两次,观察组24例给予口服美托洛尔缓释片,每次47.5 mg,一天一次,均连续治疗4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结束后对比临床疗效和药物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1.6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均未发现明显副作用,且观察组副作用出现较少。结论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缓释剂治疗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频发房性早搏疗效确切,且副作用出现的更少。
作者:葛振嵘;李岚;姜述斌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 miRNA 29b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中的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3月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急诊医学科及心血管内科确诊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58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30例为观察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28例为对照组。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10名作为正常组。发病后不同时间点位采用微小 RNA提取试剂盒对各组观察对象血浆中 RNA进行提取,应用 RT PCR及 qRT PCR方法对 miRNA 29b表达水平进行检测,比较各组表达差异;结合各组对象血清细胞外基质(ECM)含量、增强 MRI(DE MRI)结果、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等阐述其意义。结果发病后1 d、7 d、14 d和30 d ,观察组血浆中miRNA 29b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miRNA 29b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相比较其心肌纤维化发生、心律失常发生均显著增高(P<0.05)。结论 miRNA 29b表达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后心肌纤维化及心律失常的发生具有密切关系。
作者:陆爽;李艳;邓虹;林昕;张明谦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研究联合使用热休克蛋白60(HSP60)及银杏叶提取物(GBE)对动脉粥样硬化(AS)大鼠血中调节性 T 细胞(Treg)含量及主动脉根部巨噬细胞 CD36表达的影响。方法取出生后30 d(1月龄)SD雄性大鼠50只,体重100 g±10 g。随机分为5组:健康对照组(C组),AS未干预组(A组),HSP60干预组(H组),银杏叶提取物干预组(G组),联合干预组(H+G组),以上每组10只。实验采用高脂饲料造 AS模型,于出生后150 d(即高脂饮食后120 d)各组停止高脂饮食,H组开始用HSP60灌胃,G组用 GBE灌胃,H+G组用 HSP60及 GBE灌胃;于大鼠180日龄时采血并取大鼠主动脉根部后处死,通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各组血中 Treg细胞的含量,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大鼠主动脉根部巨噬细胞 CD36表达情况。结果高脂饮食实验组主动脉内膜增厚,平滑肌细胞增生,排列紊乱,泡沫细胞浸润,肌纤维断裂;各组血清总胆固醇(TC)在180 d时较30 d时有明显升高,依次为 A组、H组、G组、H+G组、C组;A组和H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较G组、H+G组、C组升高均明显(P<0.05),H+G组和G组二者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较 C组为高,较 A组和 H组为低(P<0.05);C组、A组、H组、G组、H+G组各组血中Treg细胞含量分别为(2.53±0.30)%,(1.64±0.29)%,(3.39±0.31)%,(1.70±0.25)%,(3.58±0.35)%,各组主动脉根部巨噬细胞CD36表达情况为:7.03±1.41,20.95±2.19,13.51±1.10,14.98±1.61,10.68±1.03。结论口服热休克蛋白可以诱导免疫耐受,减轻内膜炎症,稳定斑块,阻止内膜增厚,银杏叶提取物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敛肺平喘,化浊降脂,减少脂质斑块的形成,减轻内膜炎症和内膜增厚,二者联合使用可以通过诱导免疫耐受和降脂,进一步减少内膜炎症反应,终达到增强改善 AS病变程度的效果。
作者:段虎斌;郝春艳;刘翠明;刘学军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观察左西孟旦对心力衰竭大鼠离体心脏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法制作大鼠心衰模型,使用 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实验方法,观察左西孟旦对心力衰竭大鼠离体心脏功能的影响,运用不同阻断剂干预后,观察左西孟旦作用的变化。结果左西孟旦可增强心力衰竭大鼠离体心脏功能,其心率减慢,LVSP LVDP升高,+dP/Dtmax升高,-dP/Dtmax降低,L NAME、Gli预处理后,左西孟旦对心力衰竭心脏功能的作用减弱。结论左西孟旦可以明显改善心力衰竭大鼠离体心脏功能,其作用可能与 NO的合成、KATP通道开放有关。
作者:张小龙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观察养肝益水颗粒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压、尿微量白蛋白(尿 MA)、肾脏组织中内皮素、一氧化氮、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 SHR大鼠随机分为中药组(养肝益水颗粒)、西药组(卡托普利组)、模型组,每组8只。另外选取 Wistar Kyoto大鼠8只作为正常对照组。灌胃6周后检测其血压、尿MA、肾脏组织中内皮素(ET 1)、一氧化氮(NO)、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的表达。结果中药组能够降低SHR大鼠血压进行性增高的趋势;治疗后尿MA低于模型组(P<0.01);中药组肾脏组织中 ET 1、vWF的表达较模型组显著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 NO水平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中药养肝益水颗粒可以减弱 SHR大鼠血压增高趋势,持久降低血压,减少 SHR大鼠尿 MA的水平,降低肾组织中 ET 1、vWF的表达,升高 NO的水平,从而起到保护高血压肾损害的作用。
作者:张叶祥;周宜轩;胡业彬;何佳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亚低温联合氧化樟脑注射液对心肺复苏后心功能保护作用及对血清白细胞介素1(IL 1)、白细胞介素8(IL 8)、白细胞介素12(IL 12)和白细胞介素18(IL 18)的影响。方法选择心肺复苏后恢复自主循环病例共78例,按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中对照组脱落2例。两组均在心肺复苏后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等常规干预;对照组予亚低温脑保护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氧化樟脑注射液治疗,每次2 mL,连续干预2周。比较两组心功能、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检测两组血清 IL 1、IL 8、IL 12和 IL 18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舒张早期/舒张晚期大血流速度(E/A)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对照组升高显著(P<0.01)。观察组治疗后心脏指数和心输出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胸腔液体水平和心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 IL 1、IL 8、IL 12和 IL 18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亚低温联合氧化樟脑注射液对心肺复苏后病人的心功能具有明显保护作用,下调血清 IL 1、IL 8、IL 12和 IL 18水平。
作者:蒋宇飞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血浆生长分化因子15(GDF 15)与急性脑梗死病人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60例入住我院神经内科的急性脑梗死病人,发病1 d、7 d、14 d内分别抽取血液标本,用放免法测定 GDF 15。入院后给予头颅 TCD检查并记录阻力指数(PI)、血流速度(Vm)值,行头颅CT或磁共振检查,根据公式计算梗死容积并分组进行比较。结果发病后血清GDF 15浓度明显升高,呈动态性改变,且与梗死容积相关,与 PI呈正相关,与 Vm呈负相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 GDF 15水平呈动态变化,可反映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同时与梗死容积相关,反应脑损伤的严重程度,与血流动力学相关,推断其在脑血管中起到保护性作用,但其特异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郎志峰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初发与复发脑梗死病人血小板聚集率水平及其与脑梗死复发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选择50例初发脑梗死病人及50例复发脑梗死病人,30名同期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测定3组人群血小板聚集率水平,比较初发与复发脑梗死病人的危险因素。结果脑梗死病人较正常对照组血小板聚集率水平增高,复发脑梗死病人血小板聚集率较初发脑梗死病人显著增高,复发脑梗死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比率高于初发组。结论血小板聚集率对临床预防和治疗脑梗死、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薛岚平;张琴琴;龙雅丽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观察曲美他嗪联合参麦注射液干预系统性红斑狼疮所致心脏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出现心脏损害病人62例,将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1例。两组均采用激素加丙种球蛋白的基础治疗,对照组加用曲美他嗪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7.10%,对照组为64.52%,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曲美他嗪联合参麦注射液干预系统性红斑狼疮所致心脏损害疗效明显。
作者:赵春文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直接经皮冠脉介入(PCI)术前血栓抽吸对支架植入后球囊后扩张冠状动脉血流程度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5年5月收治行直接 PCI术急性心肌梗死病人110例,依据支架置入前是否行血栓抽吸操作分为对照组(55例)和观察组(55例),比较两组病人介入治疗效果,住院用药情况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等。结果两组病人介入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用药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及随访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接 PCI术前血栓抽吸对支架植入后球囊后扩张冠状动脉血流程度及临床预后并无明显改善效果,还需进一步寻找治疗干预方案。
作者:杨平;陈万林;白志生;郑广生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联合瑞舒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血液流变学、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2月—2015年11月于我院就诊的13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8例。对照组给予瑞舒伐他汀钙片口服,观察组加用稳心颗粒联合内服治疗,4周为一个疗程,两组均连续用药6个疗程。对比两组治疗的临床效果,监测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时间的改善情况,观察血液流变学的改善情况,监测血清炎性因子 C 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 6)、白细胞介素18(IL 18)、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 9)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绞痛发作频率更低,持续时间更短(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更为明显(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炎性因子CRP、IL 6、IL 18、MMP 9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结论稳心颗粒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疗效确切,利于降低心绞痛发作频率,缩短持续时间,其机制与调控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改善局部血液微循环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王永年;王士兵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索三七皂苷(PNS)对大剂量异丙肾上腺素(ISO)所诱导的阵发性房颤发生的预防作用,为 PNS在预防房颤发生的临床应用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 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治疗组,于造模前0.5 h分别腹腔注射等体积的 PBS、PNS,监测小鼠2 h内动态心电图的变化情况,分析房颤发生频率及持续时间;检测造模1.5 h后各组小鼠血浆中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超敏 C反应蛋白(hs CRP)的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PNS显著降低期前收缩的总发生率,且预防阵发性房颤的发生;同时 PNS降低血浆中 MDA与 hs CRP的水平,增加血浆 SOD水平。结论 PNS有效地预防大剂量 ISO所诱导的阵发性房颤的发生并显著降低期前收缩的发生率,同时 PNS能够显著改善氧化应激,降低血浆中hs CRP水平。
作者:贾成林;吴丹丹;李黎;崔金刚;陈瑜;张腾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观察β受体阻滞剂治疗老年室上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3年4月—2014年12月在我院心内科收治的老年室上性心律失常病人9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症状改善情况,改善时间,不良反应等)。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观察组1例有恶心呕吐症状,1例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对照组2例有消化道系统症状,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变化主要表现在 ST T段的变化,两组治疗后心电图改善情况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改善效果更明显(P<0.05)。结论β受体阻滞剂治疗老年室上性心律失常效果较佳,能够有效控制病情,改善症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高。
作者:刘艳群;黄晶;万翔 刊期: 2016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