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熊胆粉在麝香通心滴丸抗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研究

贾成林;熊敏琪;崔金刚;王培伟;沈融;朱玉陵;王文健;陈瑜;张腾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 熊胆粉, 麝香通心滴丸, ApoE/小鼠
摘要:目的:研究熊胆粉在麝香通心滴丸抗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为其凉开法治疗特点及临床推广应用提供实验数据。方法采用特异性基因敲除小鼠结合高脂饮食复制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灌服熊胆粉水溶液,并以麝香通心滴丸全方水溶液及全方去熊胆粉水溶液为对照,通过 HE染色、油红 O 染色及Masson’s Trichrome染色,观察对主动脉及主动脉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干预作用。生化法测定血清中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及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结果与正常组对比,模型组斑块损伤面积显著增加(P<0.01),血清TG、TC和 LDL均显著升高(P<0.01),HDL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对比,各给药组斑块损伤面积均显著减小(P<0.05),全方组作用优于去熊胆粉组。各给药组与模型组对比,血清 TG、TC均显著下降(P<0.01),HDL明显上升(P<0.01),全方组作用优于去熊胆粉组,此外,熊胆粉组降低 LDL作用显著(P<0.01)。结论熊胆粉在麝香通心滴丸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中具有突出的贡献,特别是在降低 LDL作用中贡献显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炎性信号通路与缺血性脑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疾病,其中炎症反应是导致缺血后神经损伤的重要原因,故阻断炎性信号通道成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靶点。对缺血性脑卒中炎性信号通道及目前各种作用于信号通路上的药物进行综述。

    作者:裴雯雯;董莎;刘瑞珍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26例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患者入院时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影像学表现、NIHSS评分、GCS评分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搜集26例诊断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住院患者,入院72 h内行NIHSS、GCS评分,出院30 d随访,评估预后转归的预测因素。结果入院时 NIHSS<14分10例,NIHSS≥14分16例,GCS<10分11例,GCS≥10分15例。出院30 d 回访,死亡6例,严重残障11例,预后不良发生率为65.4%。结论病初意识障碍、栓塞性发病机制、病灶累及幕上及幕下者提示预后不良, NIHSS、GCS评分是重要的预测预后指标。以量化评估模式对基底动脉尖综合征预后进行评估,尚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李润芝;牛小媛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硬化与基质金属蛋白酶3基因型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分析高血压病颈动脉硬化与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 3)基因型的相关性。方法将本院2010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108例作为观察组,将10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MMP 3基因启动子在1171位点存在三类基因型:分别为:6A/6A、5A/6A及5A/5A,对比三类基因型在两组中的分布情况;观察组高血压者69例与对照组体检者31例采取颈动脉超声检查,对比分析两组的内中膜厚度(IMT)。结果观察组6A/6A 基因型(65.7%)与6A 等位基因频率(82.4%)高于对照组基因型(53.8%)与等位基因频率(75.9%),但分布差异相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基因型 P=0.092,等位基因P=0.118);观察组6A/6A基因型病人在起始部位、膨大前以及膨大部位的 IM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受多种危险因素影响,高血压病的6A/6A 基因型病人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加。

    作者:徐春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针刺配合刺络疗法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23例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刺络疗法对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治疗效果。方法入选4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2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刺络疗法,对照组采用西医内科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脑中风后呃逆改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针刺配合刺络疗法治疗脑中风后呃逆疗效显著,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辛善栋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核转录因子κB在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研究核转录因子κB (NF κB)在动脉粥样硬化(AS)缺血性脑卒中(CIS)模型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规律。方法48只雄性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8只)和模型组(40只),后者制备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然后再被分为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假手术组,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持续缺血0.5 h、6 h、12 h、24 h组,上述各组大鼠均为8只。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核转录因子κB在脑组织中的表达及变化。结果各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持续缺血组与对照组比较 NF κB表达有明显升高(P<0.05),各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持续缺血组与假手术组比 NF κB表达也有明显升高(P<0.05),并随时间发生规律性变化了,其中NF κB在持续缺血6 h组达到高峰。结论 NF κB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出现缺血性脑卒中后引起的脑损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乔彬峻;段虎斌;皇甫斌;范益民;杨晓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亚低温干预下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脑组织Bax基因表达变化及意义

    目的:观察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脑组织Bax基因表达变化及亚低温干预对其表达的影响,探讨亚低温治疗发挥脑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将新生7日龄 SD大鼠120只采用 Rice法建立新生大鼠 HIBD模型,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缺氧缺血组,亚低温干预组,实验组根据处死时间的不同又分为5个亚组:2h组,6h组,12h组,24h组,48h组,每组各8只。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 PCR)在 mRNA水平检测新生大鼠 HIBD时Bax基因表达变化。结果 Bax mRNA在假手术组表达甚微,无明显变化;在缺氧缺血组2 h即出现上升,12 h达到高峰,12 h~48 h维持在高峰(P<0.05);亚低温干预组各时间点Bax mRNA的表达水平较缺氧缺血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Bax mRNA参与了新生大鼠 HIBD,亚低温干预可降低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组织Bax mRNA的表达,从而发挥其可能的脑保护作用。

    作者:李迎敏;阴怀清;栗红;张巍;张晓佳;冯钰淑;张新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冬病夏治”方药穴位贴敷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思路探讨

    冬病夏治是源于中医“天人合一”理论的一种治法,在肺系疾病的治疗中应用已久,心力衰竭的中医病机特点与慢性肺病相似,采用“冬病夏治”方药穴位贴敷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安全有效,方便易行,应该深入开展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李明;孙彦琴;刘新灿;唐荣欣;朱明军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分析非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52例非 ST 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NSTEMI)患者和同期86例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如危险因素、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住院与随访期不良事件发生率等。结果 NSTEMI组女性、糖尿病、心绞痛病史及有陈旧心肌梗死病史患者比例高于 STEMI 组(P<0.05)。NSTE-MI组冠状动脉造影多支病变率、高度狭窄率及侧支循环率高于 STEMI组(P<0.05)。NSTEMI组住院不良事件中再梗死、再次血运重建等的发生率较低,再发心绞痛发生率较高,随访半年内各不良事件发生率均高于 STEMI组(P<0.05)。结论 NSTEMI 多发生于高龄人群,女性多见,合并糖尿病、心绞痛病史及陈旧心肌梗死病史者比例高,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多见,常有侧支循环,随访半年内预后差。

    作者:张莎;高宇平;吕吉元;李学文;杨帆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冠状动脉CTA低剂量低碘浓度迭代重建的临床应用

    目的:在保证冠脉CTA图像质量能够满足诊断的前提下,探讨低剂量、低碘浓度结合迭代重建(IR)技术的可行性。方法收集60例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 A组(30例,低碘浓度270 mgI/mL 对比剂+低管电压100 kVp+SAFIRE算法重建图像)和B组(30例,传统的370 mgI/mL对比剂+120 kVp+FBP 算法重建图像)。比较两组之间的图像质量评分、节段可评价比率、节段优良率、图像 SNR、图像CNR、有效辐射剂量(ED)及碘用量等。结果两组图像质量评分、节段可评价比率、节段优良率、图像 SNR及CNR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 ED分别为(2.49±0.55)mSv、(3.86±0.57)mSv,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56,P<0.05);A组碘用量较B组降低了27%。结论冠脉 CTA 使用迭代重建技术、低浓度(270 mgl/mL)对比剂和100 kV管电压,与不使用迭代重建技术、传统浓度(370 mgI/mL)对比剂和120 kV管电压扫描相比,获得的图像质量无差异,但前者的辐射剂量及碘用量比后者显著降低。

    作者:王振玉;武志峰;赵馨;鄂林宁;吴山;王荣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银丹心脑通胶囊治疗气滞血瘀型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予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银丹心脑通软胶囊4粒,3次/日,疗程8周。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86.7%、6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能改善气滞血瘀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心肌供血,缓解胸痛症状,是治疗气滞血瘀型稳定型心绞痛的安全、有效中成药。

    作者:徐廉;邓昭美;孙刚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穴位敷贴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

    高血压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主要的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1]。由高血压引起的脑卒中、心肌梗死、慢性肾衰竭等并发症,不仅有极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而且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合理有效的方法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对于减少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1]。穴位敷贴疗法将经络穴位与中药外治有机结合,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2],是我国传统的中医外治法,多项研究证实穴位敷贴具有降低血压的作用[36],且该法是二级、三级医院心系疾病使用频率高的中医护理技术[7]。本文仅就穴位敷贴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穴位敷贴在降低高血压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魏虹;沈翠珍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动态脉压和脉压指数的关系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动态脉压、动态脉压指数的关系。方法选择157例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24h血压动态脉压(24hAPP)分为<60 mmHg组(88例),≥60 mmHg组(69例);根据动态脉压指数分为<0.5组(131例),≥0.5组(26例)。所有入选者均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和颈动脉超声检查,比较各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生化指标。结果24hAPP≥60mmHg组24h收缩压(24hSBP)、脉压指数、IMT、总胆固醇明显高于24hAPP<60mmHg组(P<0.05)。脉压指数≥0.5组24hSBP、24hAPP、IMP、总胆固醇明显高于脉压指数<0.5组(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 IMT水平与24 hAPP、动态脉压指数呈正相关(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 IMT随动态脉压、动态脉压指数升高而逐渐增大。

    作者:高凌俊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不同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

    目的:比较两种肠内营养液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血清白蛋白的影响,使用两种肠内营养液后患者出现消化道症状的情况。方法42例使用肠内营养的颅脑创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肠内营养混悬液组(TPF)21例,肠内营养乳剂组(TPF)21例。观察比较两组使用营养液前后血清白蛋白的变化及出现消化道的症状。结果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均有增高,两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种肠内营养均出现不同的消化道症状。结论两者均可适用于颅脑重症患者的肠内营养,但对消化道反应并发症的控制不同。

    作者:葛立峰;段虎斌;孙建林;郝春艳;李涛;高刘民;穆慧斌;郭剑;崔刚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老年糖尿病患者中医辨证分型及其常见合并症观察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的中医证候及其合并症的发病。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的患者90例,分析其辨证分型及其出现的合并症。结果老年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气阴两虚型>阴虚热盛型>湿热困脾型>阴阳两虚型;合并周围神经病变、脑血管病、糖尿病肾病及冠心病为主,其次是低血糖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人均合并症阴阳两虚>气阴亏虚>阴虚内热>湿热困脾,各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气阴两虚及阴阳两虚证与其他证型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糖尿病气阴两虚型多,阴阳两虚型少;伴有多种合并证,并多有致残合并症的发生。

    作者:王洁;杨志新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两种桡动脉穿刺套件在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中的应用比较

    目的:比较两种桡动脉穿刺套件在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中对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入选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220例,随机分为 A组(Cordis 公司的空心针桡动脉穿刺套装)和 B组(Terumo 公司的套管针桡动脉穿刺套装)。记录两组成功穿刺所需时间、穿刺成功率、鞘管置入成功率、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和 B组成功穿刺所需时间分别为(4.02±0.36)min和(3.85±0.42)min(P<0.001)。两组在血管穿刺成功率、鞘管置入成功率、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痉挛、前臂拔管前血肿和3 d内所有血肿、穿刺部位渗血的发生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有1例在拔管时发生迷走反射。结论两种穿刺套件均可安全应用于冠状动脉造影。Cordis公司的桡动脉穿刺套件增加桡动脉途径穿刺成功时间,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周明;谢建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窖蛋白与心血管系统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胞膜窖(Caveolae)是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囊状小凹结构,在维持细胞正常功能及信号传递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主要由醇类、鞘磷脂及蛋白质组成。窖蛋白(Caveolin)是Caveolae的重要结构蛋白和标记蛋白,通过脚手架区域将特异性信号受体募集在Caveolae上,将胞外信号分子转移到细胞内。其参与的细胞过程有小泡运输、胆固醇平衡、信号转导、抑制肿瘤等。目前已发现的Caveolin家族成员有3类,Cav 1,Cav 2,Cav 3,这三类蛋白质在心血管系统广泛存在。细胞类型特异性研究表明 Caveolae蛋白主要存在于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心肌细胞。Caveolin的变化与心血管疾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作者:李静静;赵建力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治疗急性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46例 STEM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3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 rhBNP 治疗;对照组23例,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前后生命体征、呼吸困难程度、相关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脑钠肽(BNP)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血压、心率、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尿量及BN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治疗基础上联用rhBNP治疗STEMI合并心力衰竭的疗效显著,安全可行。

    作者:王如珠;朱莉;殷屹岗;林杰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名老中医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用药频率分析

    目的: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名老中医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用药规律。方法将收集到的名老中医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验案共424份输入到验案分析系统,应用其统计功能编制用药频率表,绘制中药分类表。结果共用中药226种,应用次数多者为丹参,共264次,频率为62.26%;少者为冰片等6种,仅用1次,频率为0.24%;频率大于40%的有丹参、黄芪、麦冬、川芎、当归、五味子共6味药;频率大于10%的有36味,可分为9类,其中活血类药种数多,有8味。结论丹参、黄芪、麦冬、川芎、当归、五味子是名老中医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惯用中药,体现了活血益气、养阴复脉是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常规治法;活血类药物占名老中医常用药类之首,表明了活血化瘀是名老中医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常用方法。

    作者:庞庆荣;陈守强;徐亮;毕文霞;侯建辉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严世芸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用药频率的计算机辅助分析

    应用中医门诊电子病历共收集严世芸教授门诊医案835份,通过 SQL server 软件编制了用药频率表和频数表。严教授共用中药277种,高频率为96.77%,低频率为0.12%。低频药共219种,所占比例大,占使用中药的79.06%;中频药次之,共34种,占使用中药的12.28%;高频药少24种,占使用中药的8.66%。

    作者:黄国毅;郭美珠;严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

    阿尔茨海默病(AD)以进行性记忆力和认知功能下降为主要临床表现,是目前常见的导致老年人痴呆的原因。目前被批准用于临床治疗 AD的药物主要是用于改善症状,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 AD的进程,在寻求 AD的病因治疗上近年来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

    作者:何章;胡为民 刊期: 2014年第09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