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檗碱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的影响

万槐斌;周婉明;成锦;唐良秋;张社兵;李爱华;刘向阳;范文茂;徐新;何凤屏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 小檗碱, 阿托伐他汀, 内皮祖细胞
摘要:目的 观察小檗碱联合小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外周血循环内皮祖细胞(cEPC)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每日1次,阿托伐他汀20 mg,每日1次,观察组给予小檗碱300 mg,每日3次,阿托伐他汀20 mg,每日1次,随访 3个月.分析两组患者血脂、hsCRP和cEPC变化,观察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酸激酶(CK)水平变化及各种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1个月和3个月血脂、hsCRP和外周血cEP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个月时ALT降低更明显(P<0.05),CK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结论 小檗碱联合小剂量阿托伐他汀具有与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相似的调脂、抗炎、促cEPC效应和安全性,对肝功能影响更小.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少见颈内动脉夹层1例报道

    夹层动脉分离是指血液经损伤的动脉内膜进入血管壁间形成血肿,引起动脉血管管腔狭窄、闭塞或形成假性动脉瘤.除了年轻成人外,动脉夹层是脑缺血的少见原因,动脉夹层可分为自发性动脉夹层(artery dissection,AD)或与动脉的轻微外伤有关.有文献报道[1]颈段颈内动脉夹层是常发生头颈部动脉夹层的部位,其引起的脑缺血约占缺血性卒中的1%~2%,而颅内颈内动脉夹层临床少见,由颅外颈内动脉夹层向颅内扩展,则更为少见.本文报道1例少见的由颈内动脉颅外起始部到颈内动脉颅内海绵窦段的颈内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治,及时挽救患者的生命.

    作者:贺晶;牛争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阳离子共转运体参与糖氧剥夺后神经元GABA信号功能的重塑

    目的 体外研究糖氧剥夺后神经元生理生化改变,以此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后癫痫发生的机制.方法 分离培养新生Balb/c小鼠海马神经元,经纯度鉴定后,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进行糖氧剥夺处理,用Western Blot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种阳离子共转动体Na+-K+-2Cl-共转运体1(NKCC1)和K+-2Cl-共转运体(KCC2)表达情况,用Cl-荧光探针MQAE检测两组神经元Cl-分布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糖氧剥夺处理(GOD)组神经元NKCC1表达上调(P<0.05),KCC2表达下调(P<0.05),细胞内氯离子浓度[Cl-]i下降(P<0.05).结论 NKCC1、KCC2通过对海马神经元[Cl-]i的调控,参与糖氧剥夺后神经元GABA信号功能的重塑.

    作者:杨丽白;蔡晓东;周列民;牛争平;李新毅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绞股蓝总甙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对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血脂以及炎症指标的影响

    目的 绞股蓝总甙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对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血脂以及炎症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120 例,随机分为4组,每组30例.分别为绞股蓝总甙片小剂量组(每天3次,每次60 mg)、绞股蓝总甙片大剂量组(每天3次,每次120 mg)、阿托伐他汀钙片组(20 mg,每天1次)和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每天1次)+绞股蓝总甙片(120 mg,每天3次)组.观察不同组对血脂和肝肾功能以及血管炎症的影响.结果绞股蓝大小剂量组均能显著降低三酰甘油(TG)水平,并呈剂量依赖性;对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有下降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阿托伐他汀钙片能显著降低TC和LDL-C,但对TG无降低作用.阿托伐他汀钙片+绞股蓝大剂量组能显著降低LDL-C和TC、TG.绞股蓝大小剂量组对肝肾功能无影响.与阿托伐他汀钙片组比较,阿托伐他汀钙片+绞股蓝大剂量组肝功能损害和激酶的升高明显减少(P<0.05).绞股蓝总甙片小剂量组、绞股蓝总甙片大剂量组、阿托伐他汀钙片组和阿托伐他汀钙片+绞股蓝总甙片大剂量组均能显著降低髓过氧化物酶(MPO)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与单纯用阿托伐他汀钙片相比,绞股蓝大剂量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能显著降低LDL-C、TC、TG,且能明显减少肝功能损害,降低血管炎症指标.

    作者:邢雁伟;腾菲;高永红;邢雁辉;何庆勇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益心舒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益心舒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将8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益心舒胶囊,对照组口服复方丹参片,观察两组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如心前区疼痛、心悸、气短等)及心电图ST-T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心绞痛症状缓解总有效率达92.5%,心电图改善达80.0%;对照组分别为77.5%、60.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心舒胶囊能有效缓解心绞痛患者胸痛、心悸、气短等不适症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安全有效药物.

    作者:张志彬;王旭;王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AngⅡ诱导大鼠胰岛β细胞凋亡的机制及AngⅡ受体抑制剂对胰岛β细胞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大鼠胰岛β细胞凋亡的机制以及AngⅡ受体抑制剂对胰岛β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β细胞株RIN-m,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AngⅡ组、氯沙坦预处理组,培养72 h.Annexin-Ⅴ-PI染色流式细胞技术测定细胞凋亡率;采用活性氧检测试剂盒测定细胞内活性氧自由基(ROS)的水平,采用real-time-PCR和免疫印迹法测定胰岛β细胞核转录因子(NF-κB) 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免疫印迹法测定P38MAPK蛋白磷酸化水平.结果 AngⅡ组细胞凋亡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氯沙坦预处理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ngⅡ组细胞内ROS水平、NF-κB p65mRNA 和蛋白表达及p38MAPK的磷酸化水平均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氯沙坦预处理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较AngⅡ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 AngⅡ通过诱导细胞内ROS增加,上调NF-κB p65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以及P38MAPK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变化,来诱导胰岛β细胞凋亡,进而减少胰岛素的分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对胰岛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程瑞;何军华;王丽;吴慧璐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老年人高血压合并脑卒中病人的动态血压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分析老年人高血压合并脑卒中病人的24 h动态血压特点.方法 对263例老年人高血压病人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根据有无合并脑卒中,分为两组,对照组为无合并脑卒中者133例,观察组为合并脑卒中者130例;统计分析两组病人动脉压、血压昼夜节律性、夜间收缩压、全天及昼间舒张压等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病人血压昼夜节律性低于对照组,夜间收缩压明显高于对照组,白天及夜间动脉压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人高血压合并脑卒中病人的血压特点有血压昼夜节律性降低,夜间收缩压明显增高,动脉压差增大等.

    作者:刘金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檗碱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的影响

    目的 观察小檗碱联合小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外周血循环内皮祖细胞(cEPC)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每日1次,阿托伐他汀20 mg,每日1次,观察组给予小檗碱300 mg,每日3次,阿托伐他汀20 mg,每日1次,随访 3个月.分析两组患者血脂、hsCRP和cEPC变化,观察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酸激酶(CK)水平变化及各种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1个月和3个月血脂、hsCRP和外周血cEP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个月时ALT降低更明显(P<0.05),CK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结论 小檗碱联合小剂量阿托伐他汀具有与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相似的调脂、抗炎、促cEPC效应和安全性,对肝功能影响更小.

    作者:万槐斌;周婉明;成锦;唐良秋;张社兵;李爱华;刘向阳;范文茂;徐新;何凤屏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在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6例入院患者同时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测,活动平板试验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测,对比分析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的诊断的阳性检出率.结果 在入选患者中,有ST段改变96例,占83%.96例ST段压低阵次共405阵次,其中,SMI328阵次(81.0%),有症状77次(19.0%),328阵次SMI中,有247阵次(75.3%)发生于06:00~22:00.其中,06:00~12:00发生率高(47.8%),22:00~06:00发生较少(16.7%).动态心电图检出冠心病的敏感性为85.2%(69/81),特异性为77.1%(27/35).结论 动态心电图对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作者:任恩彤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C反应蛋白、IL-10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探讨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0(IL-10)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 60例T2DM患者按有无大血管病变分为大血管病变组和单纯糖尿病组,每组各30例,另选30名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CRP,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10.结果 大血管病变组血清CRP含量均明显高于单纯糖尿病组、正常对照组(P<0.01);大血管病变组血清IL-10含量均明显低于单纯糖尿病组、正常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RP和IL-10是T2DM患者大血管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2型糖尿病伴大血管病患者血清CPR明显增高,IL-10明显降低,提示血清CPR、IL-10可能是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之一.

    作者:郭爱珍;陈蕾;陈清;许礼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复方丹参滴丸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

    目的 观察复方丹参滴丸(CDDP)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应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筛查出T2DM患者66例,随机分为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组和二甲双胍治疗组,分别予以复方丹参滴丸,每次10粒,每日3次;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每日3次,每次0.5 g治疗,两组均同时采用生活方式干预.观察期为6个月,于基线及6个月时行OGTT、胰岛素释放试验(IRT),并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肝肾功能等指标.结果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组治疗后空腹血糖(FPG)、HbA1c、2 h空腹胰岛素(2 h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下降,Matsuda指数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但FPG明显高于同期二甲双胍治疗组(P<0.05).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组治疗后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Alb/Cr)降低(P<0.05或P<0.01),TC、TG、UAlb/Cr均明显低于同期二甲双胍治疗组.结论复方丹参滴丸具有改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及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

    作者:陈频;王惠玲;张玲;李夏秦;徐向进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Xbp-1-NSCs移植在大鼠脑挫裂伤灶的生物活性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

    目的 研究X盒结合蛋白1 (Xbp-1)基因重组神经干细胞(Xbp-1-NSCs)移植在大鼠脑挫裂伤灶损伤处神经干细胞的存活、增殖、迁移等生物学活性,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成年Wistar大鼠采用Feeney法建立脑挫裂伤模型,并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PBS移植组、NSCs移植组、Xbp-1-NSCs移植组.干预后7 d、14 d、28 d进行评分神经症状评分(NSS),并取脑制备组织切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神经干细胞在脑内的存活与分布情况.结果移植后7 d、14 d、28 d,Xbp-1-NSCs移植组NSS评分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Xbp-1-NSCs可以成功迁徙到脑挫裂伤灶区域并成活、分化为成熟神经细胞,Xbp-1-神经干细胞存活、增殖以及迁移能力均强于X单纯NSCs(P<0.05).结论 Xbp-1基因转染可以增加神经干细胞存活、迁徙能力,并通过抗内质网应激显著降低移植后大鼠脑挫裂伤模型的NSS评分,促进其神经功能恢复.

    作者:尤占彪;赵贵福;樊骏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董氏奇穴刺络拔罐法治疗无先兆性偏头痛70例

    2011年10月-2013年1月,笔者采用董氏奇穴刺络拔罐法治疗偏头痛70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70例患者均来自山西省人民医院针灸科门诊,经系统检查除外器质性疾患.其中男38例,女32例;年龄小18岁,大75岁;病程短15 d,长2年.

    作者:王姝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阳虚型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阳虚型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 CHF病例60例按心功能分级进行配对设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常规西药强心、利尿、扩血管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针剂参附注射液、丹参注射液,温阳活血.比较两组心功能指标和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63.3%优于对照组的56.7%(P<0.05);治疗组心率、呼吸频率、左心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阳虚型CHF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陈建华;舒志军;蔡敏;臧金旺;周学春;董智平;季聆华;陈海健;宋和平;陆瑾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补脾益心汤加减治疗老年血管性痴呆心脾两虚证疗效研究

    目的 观察补脾益心汤加减治疗老年血管性痴呆心脾两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中药汤剂补脾益心汤加减,对照组予甲磺酸双氢麦角碱片(喜得镇),比较治疗2个月后的疗效.结果 治疗2个月后,治疗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积分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ADL)积分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改善(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补脾益心汤加减治疗老年血管性痴呆有较好效果.

    作者:魏孟玲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经鼻蝶垂体瘤显微手术治疗分析

    目的 探讨显微外科经鼻蝶治疗垂体瘤临床效果及手术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2009年1月-2012年1月行显微手术治疗垂体瘤患者21例临床诊治资料,分析临床治疗效果,总结手术操作要点.结果 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术中死亡病例.平均手术时间为42.1 min,平均住院时间为7.7 d;患者经手术治疗后视力恢复8例,视野缺陷改善6例,体重增加改善13例,头晕头痛消失6例,闭经泌乳消失14例,肢端肥大改善6例.术后无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液漏、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 显微外科经鼻蝶治疗垂体瘤临床效果确切,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症状,且操作简便、微创,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通过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加强术中规范操作,显微外科治疗可作为临床垂体瘤治疗首选方式.

    作者:梁永胜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通过病例分析明确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178例,根据血肿是否扩大,分为血肿扩大组和非血肿扩大组,分析血压、发病部位、血肿形态、出血量、早期使用甘露醇与血肿扩大的关系.结果 血肿扩大组入院血压急剧升高者占79.17%,非血肿扩大组占15.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丘脑出血是血肿扩大的常见部位,血肿扩大组丘脑出血占37.50%,非血肿扩大组占26.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肿扩大组血肿形态不规则者占93.75%,显著高于非血肿扩大组的60.0%(P<0.01);血肿扩大组出血量大于30 mL占68.75%,显著高于非血肿扩大组的22.31%(P<0.01);血肿扩大组超早期(发病6 h内)使用甘露醇者占81.25%,非血肿扩大组占53.8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压升高、丘脑出血、血肿形态不规则、出血量大于30 mL、发病早期使用甘露醇,是脑出血急性期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

    作者:李秋玲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社区干预对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通过对社区干预在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观察和分析,以期探索一种合理的防治模式.方法 选取给予社区干预的脑梗死患者98例作为试验组,未予以社区干预的脑梗死患者95例作为对照组,同时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和血液流变学指标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等予以观察和分析.结果 试验组临床受益率63.27%,总有效率84.69%,优于对照组的29.47%、54.74%(P<0.05);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干预半年、一年后试验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社区干预能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吴福彬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后交通动脉盗血综合征5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后交通动脉盗血综合征的临床特点、血管病变和侧支循环情况.方法 分析5例后交通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血流代偿情况.结果 5例患者临床表现均为后循环缺血症状;DSA结果为单侧颈动脉病变1例,双侧颈动脉病变4例,5例均为后交通动脉开放并代偿供血.结论 后交通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脑血管病变严重,但临床表现与血管病变不符合,当血管病变无法解释临床症状时,需考虑盗血综合征.

    作者:王黎;薛素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胸水中脑利钠肽水平对心力衰竭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胸腔积液中脑利钠肽(BNP)水平对心源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方法测定79例伴有胸腔积液患者的胸水BNP水平.结果 34例心力衰竭患者胸水BNP的中位数水平为266 pg/mL(198 pg/mL~554 pg/mL),明显高于肝硬化患者40 pg/mL(30 pg/mL~65 pg/mL),恶性积液患者的89 pg/mL(<5 pg/mL~78 pg/mL),结核患者的62 pg/mL(<5 pg/mL~197 pg/mL).心源性与非心源性胸腔积液患者胸水BN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117 pg/mL为界值时,胸水BNP对心力衰竭诊断的敏感性为84%,特异性为88%,ROC 曲线下面积为89.9%.结论测定胸腔积液中BNP水平对于心源性胸腔积液的诊断具有临床有意义.

    作者:陶晓春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伊布利特联合电复律转复心房颤动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电复律转复心房颤动时联用伊布利特的疗效.方法 按照制定的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选择受试者,采用随机单盲对照进行观察.将入选的40例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以100 J~200 J作同步电复律.治疗组在电复律前缓慢静脉注射伊布利特1 mg,再行电复律,记录患者每次电除颤能量,电复律后心电监护24 h.结果 对照组电转复成功14例(70%),24 h早期复发2例;治疗组均一次转复成功(100%),24 h心电监护均维持窦律,且治疗组的电除颤能量明显低于对照组(160.0 J±7.5 J vs 210.0 J±8.5 J),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伊布利特的药物强化治疗明显提高房颤电转复的成功率,还有利于电转复后窦律的维持.

    作者:刘道喜;唐平;王伺伟;葛志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