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鹏;张鹏;徐伟建;毕力夫;王伟
目的 利用高脂饲料加维生素D3诱发的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观察益气活血代表方剂补阳还五汤对AS模型血脂的影响,探讨其治疗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大鼠动脉粥样硬化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4组.补阳还五汤治疗组:造模成功后给予补阳还五汤17.5 g/(kg·d)灌胃;川芎嗪治疗组:造模成功后给予川芎嗪0.2 g/(kg·d)灌胃;正常对照组一直饲喂普通饲料;模型组造模成功后改喂普通饲料.灌胃30 d.用药一月后测定血脂水平.结果 高脂饮食加维生素D3可诱导大鼠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模型组的血脂明显高于正常组.补阳还五汤治疗组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均显著低于川芎嗪治疗组、模型组.结论 益气活血的代表方剂补阳还五汤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下调血脂水平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张红珍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危险因素和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2年2月568例PCI严重并发症类型、发生率等,并分析与PCI严重并发症有关的原因和防治措施.结果 在研究期间,568例PCI患者,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1.76%,经积极干预无一例死亡.严重并发症包括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冠脉穿孔、支架内血栓、冠脉痉挛、无复流、纵隔血肿、室颤.结论 随着经验积累,PCI并发症发生率降低,通过严格的围术期管理以及细心的手术操作有望把PCI并发症降到低.
作者:肖润平;任永林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P波变异性及离散度对慢性心力衰竭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方法 82例慢性心衰患者分为阵发性房颤(PAF)组和对照组(非PAF组).两组均在窦性心律时测量P波大时限(Pmax),P波小时限(Pmin),P波离散度(Pd)与P波变异性(Pvari),以及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房内径(LAD)等指标.以Pvari≥120 ms2、Pmax≥110 ms或Pd≥40 ms为阳性标准,评估PVARI对阵发性房颤的预测价值.结果 PAF组较对照组Pd、Pmax与Pvari及LAD明显增大(P<0.05).Pvari在特异性与阳性预测值方面均高于其他三者,Pmax+Pd仅次于Pvari,而Pmax相比较敏感性高.结论 Pvari对慢性心衰患者并发心房颤动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作者:郝芳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超声诊断胭血管陷迫综合(Popliteal vessels entrapment syndrome,PVES)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院超声诊断并经手术证实的3例腘血管陷迫综合征患者的超声诊断及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PVES主要超声征象表现为胭动脉与腘静脉的解剖位置不同,致使腘动脉受压,造成肢体缺血.3例患者均经手术证实并行手术治疗.结论 超声检查是无创敏感的诊断PVES的首选方法.
作者:郭丽焱;王益民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使用氟桂利嗪对社区老年低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预防脑梗死风险的临床观察.方法 根据ABCD2的评分标准,将160例评分为1分~3分的老年低危TIA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氟桂利嗪介入预防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对脑梗死预防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在90 d内的脑梗死率为1.6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2%(P<0.05),且无不良反应.结论 社区介入预防低危TIA患者的治疗对有效降低脑梗死风险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
作者:黄颖 刊期: 2012年第11期
冠心病(胸痹心痛)为当今社会的多发病、常见病,其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中医药以其独特的理论精髓和指导思想治疗冠心病有着显著的优势.刘志明老中医认为宗气不足为病之因、心阳亏虚为病之本、肾元匮乏为病之根,根据临床70余年辨治冠心病经验创补肾通阳活血方,效如桴鼓.本文将刘老从肾论治冠心病的机制整理如下,以飨同道.
作者:刘宇;刘如秀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益气活血通络方治疗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2010年1月-2012年2月收治住院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9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49例.对照组给予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益气活血通络方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症状总积分、空腹血糖(FBG)、神经传导速度(MNCV和SNCV)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4%明显高于对照组77%(P<0.05);治疗组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FBG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神经传导速度有增高趋势.结论 益气活血通络方治疗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确切.
作者:李志宏;王建军;张明萍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地菊平肝胶囊的平稳降压作用.方法 选取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纳入地菊平肝胶囊治疗组30例(口服地菊平肝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拜新同30 mg,一日一次);对照组30例(口服地菊平肝模拟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拜新同30 mg,一日一次).一疗程(8周)后观察治疗后谷峰比值(TPR)、平滑指数(SI)和降压效果.结果 疗程结束后,治疗组降压效果较对照组无明显区别,而谷峰比值、平滑指数较对照组增大(P<0.05).结论 地菊平肝胶囊在降压的基础上还有平稳降压作用.
作者:牛天福;王少波;耿强;祁慧霞;杨晓燕;李娟;郭志鉴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建立利眠宁的大鼠中毒模型,观察利眠宁在急性中毒大鼠体内的分布情况.方法 实验组(0.5LD50剂量组、2LD50剂量组和4LD50剂量组)大鼠按不同剂量灌胃给药利眠宁,3 h后处死,解剖取心、肝、脾、肺、肾、脑、心血、肌肉、胃和睾丸.血和组织样品加入内标物SKF525A后调至pH10乙醚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定性,气相色谱法定量检测其中利眠宁含量.结果 0.5倍、2倍和4倍LD50实验组大鼠体内利眠宁浓度大小顺序如下,0.5LD50:胃、肝、脑、脾、睾丸、肾、肺、肌肉、心血和心脏;2LD50:胃、肝、肺、脾、心脏、心血、脑、肾、睾丸和肌肉;4LD50:胃、肝、脑、肺、肾、睾丸、肌肉、脾、心脏和心血.结论 利眠宁在鼠体内分布不均,无剂量依赖性.
作者:张晓飞;孙红涛;尉志文;炱克明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比索洛尔与尼可地尔联合用药对冠心痛介入治疗后心绞痛症状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的心绞痛患者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比索洛尔5 mg/d+尼可地尔5 mg,3次/日)和对照组(比索洛尔5 mg/d).两组患者PCI术后常规给予基础治疗,观察术后14 d患者心绞痛缓解情况及3月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 术后14 d治疗组患者心绞痛缓解和心电图表现均好于对照组(P<0.05).随访3月,两组均未发生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事件.结论 比索洛尔联用尼可地尔对PCI术后心绞痛具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作者:吴先军;路平;王瑞峰;李子杰;曹建;任琳子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胸部放射治疗对心脏的影响.方法 放疗组选取100例2010年6月-2011年12月在我院住院放疗的胸部恶性肿瘤患者,在放疗过程中出现心悸、心慌、胸闷、心前区不适等症状时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对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选取100例同期准备手术的肿瘤患者为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放疗组Holter异常发生率为57%(57/100),其中窦速20%,QRS低电压9%,ST-T改变36%放疗组患者动态心电图异常改变发生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胸部放射治疗可引起急性放射性心脏损害.
作者:李习芬;闫日成;唐耀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血塞通注射液配合奥扎格雷钠、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急性脑梗死患者17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86例)及对照组(90例).对照组给予奥扎格雷纳80 mg,加入生理盐水100 mL静脉输注,2次/日;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输注,1次/日,连用14 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血塞通注射液40 mg加生理盐水250 mL静脉输注,1次/日,连用14 d.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0.7%,对照组总有效率75.9%(P<0.05);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有改善,且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塞通注射液配合奥扎格雷钠及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显著.
作者:李富昌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老年高血压中医证型与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等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分析高血压患者的年龄、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胱抑素C及心脏左室射血分数与各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 老年高血压患者各型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湿壅盛型组的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与其他各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火亢盛型组的胱抑素C及心脏射血分数与其他各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胱抑素C及心脏左室射血分数与中医证型有相关性.
作者:马学芳;武旭梅;李霞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38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9例.治疗组用疏血通注射液缓慢静脉输注,合并应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对照组单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疗程均为2周.观察比较两组疗效及相关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下肢静脉通畅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纤维蛋白原(FIB)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两组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肢肿胀程度明显减轻,患肢的周径在治疗前后减少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后皮下出血、内脏出血、过敏等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
作者:田大虎;张永强;孙崇秋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高血压合并心脑血管栓塞事件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CRP)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 检测32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HCRP的浓度,比较心脑血管梗死事件发生与否的HCRP浓度变化和中医证候的特点,分析HCRP与中医证候间的关联.结果 高血压合并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组患者多伴有HCRP异常增高,中医证候以风证、痰证为主;陈旧事件组HCRP异常率次之,虚证出现率高(P<0.01).HCRP升高时患者风证和痰证的发生率显著增加.并且风证和痰证成立组的HCRP浓度分别高于风证和痰证不成立组.Spearman相关分析提示,HCRP浓度与风证、痰证和虚证存在一定正相关关系.结论 高血压病患者血清HCRP浓度变化既可以预测心脑血管梗死事件的发生,又与风证、痰证和虚证存在一定相关性.
作者:吴爱明;张冬梅;翟建英;朱海燕;娄利霞;王硕仁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芪冬瘫复胶囊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恢复期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筛选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患者,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规范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芪冬瘫复胶囊,以8周为一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变化.结果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91.7%,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芪冬瘫复胶囊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恢复期临床疗效肯定.
作者:孟雪莲;吴建波;王继华;赵军旗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ACI)的临床疗效及对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白细胞介素1B(IL-1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 64例AC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32例.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每日3次,每次3粒,疗程为2周.比较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及各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CP-1、IL-1β、VEGF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能减少炎症细胞因子表达,改善脑血流灌注,明显控制脑梗死的进展及复发.
作者:卢志刚;陈斌;吕志华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卡托普利片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立位肾素(PRA)活性、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含量及尿微量蛋白的影响,探讨疏血通注射液的降压机制及肾脏保护作用.方法 将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6例).治疗组采用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卡托普利片治疗,对照组单用卡托普利片治疗,14 d为一疗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压,血浆PRA、ET、Ang Ⅱ、NO,尿微量蛋白及其他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患者各时段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血浆ET、Ang Ⅱ水平降低,PRA、NO水平升高(P<0.05),血浆ET、NO、PRA水平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Ang Ⅱ水平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微量白蛋白、尿β2-微球蛋白排出量显著降低,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水平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 疏血通注射液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管活性物质有明显改善作用,可降低血压,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肾脏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作者:全毅红;杨雅琴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评价不稳定型心绞痛(UA)及急性心肌梗死(AMI)、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71例正常人群为对照组,17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病例组,并分成三个亚组,其中患者52例,OMI患者50例,UA患者68例.测定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结果 AMI急性心肌梗死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下降、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甲状腺素(TT4)、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有下降趋势.UA组与对照组比血清FT3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亚组间在单支、双支、多支血管病变间比较,血清TT3、FT3均呈下降趋势,AMI在多支病变时与UA、OMI相比血清FT3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患者血清TT3、FT3水平反应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病情及冠脉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病情越严重,下降越明显.
作者:戴晓燕;刘彦风;阳智勇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青年(<45岁)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为青年AMI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和帮助.方法 将收治的36例青年急性心肌梗死(青年组)患者和78例中老年(≥45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老年组)作对比,从危险因素、临床情况及冠脉造影3方面进行回顾性综合分析.结果 青年组中男性为主要危险因素,其次为吸烟史、过度劳累或精神压力、大量饮酒史、家族史等.中老年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痛史比例较青年组高.青年组典型心绞痛症状较中老年组多,中老年组合并心力衰竭者较青年组多见.青年组中以单支病变为主,冠状动脉正常者占有一定比例.中老年组以多支病变为主,侧支循环建立情况明显高于青年组.结论 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劳累;积极控制血压,降低血脂有助于减少青年AMI的发生.
作者:廉玉蓉;张小良;甘玉君 刊期: 201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