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氧化应急产物、炎症因子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探讨

韩召展;董会文;任会远;郭占胜;刘爱军;刘希民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 丙二醛, C反应蛋白
摘要:目的 探讨氧化应激产物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及丙二醛(MDA)、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213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或伴软斑块形成患者,按颈内-中膜厚度(IMT)或斑块形成分为单纯IMT增厚组(A组,71例)、单发斑块形成组(B组,69例)、多发斑块形成组(C组,73例).另外选择IMT正常健康组(D组)70名.观察各组hs-CRP、ox-LDL、MD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随IMT增厚及斑块的增加,hs-CRP、ox-LDL、MDA浓度逐渐升高(P<0.05或P<0.01).结论 ox-LDL、MDA、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有密切的相关性.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丹参多酚酸盐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目的 研究丹参多酚酸盐治疗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72例UAP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及丹参多酚酸盐治疗组(丹参多酚酸盐组),观察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白细胞介素1(IL-1)以及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的变化,并与18名正常对照组作比较.结果 UAP患者血清IL-18、IL-1、sICAM-1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常规治疗组治疗后血清IL-18、IL-1较治疗前降低(P<0.05或P<0.01),而在丹参多酚酸盐组IL-18、IL-1、sICAM-1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丹参多酚酸盐组治疗后较常规治疗组下降明显(P<0.05或P<0.01).结论 IL-18、IL-1和sICAM-1可能不同程度参与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理生理进程.丹参多酚酸盐对UAP患者的心血管保护作用与其显著降低IL-18、IL-1以及sICAM-1水平,从而抑制冠脉局部的炎症级联反应有关.

    作者:吴兴利;裴翔;李德印;李金珉;杨丁友;高玉玲;朱梅;陈琪;王士雯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治疗策略的对比和启示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的治疗策略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西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给中医论治慢性心力衰竭带来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作者:黄平东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冠心病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患者介入前后中医证型变化的研究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前后中医证型变化的规律及药物支架对中医证型的影响.方法 对108例冠心病患者行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前后进行中医证候分型,常见有气虚、阳虚、阴虚、气滞、血瘀、痰浊等证型.按术前、术后24 h、术后1周、术后1个月4个时间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标实证中除痰浊外,气滞证在介入术后24 h、术后1周、术后1个月各阶段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阶段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瘀证除术后24 h与术后1周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余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本虚证中气虚、阳虚、阴虚各证各阶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药物洗脱支架介入治疗明显改善冠心病气滞证和血瘀证,充分证明了气滞血瘀是介入术后再狭窄的病机关键;但对本虚证的改变无统计学意义,故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冠心病的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

    作者:李世林;程伟;王鹏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甲泼尼龙联合鞘内注射激素治疗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的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甲泼尼龙(甲基强的松龙,MP)冲击联合鞘内注射地塞米松(DXM)治疗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确诊为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患者5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在MP冲击上联合鞘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每周2次,每次鞘内注射地塞米松10 mg,10次为1个疗程.治疗过程中动态观察脑脊液(CSF)中蛋白含量及细胞学动态变化,比较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SSS)变化.结果 治疗组患者CSF蛋白含量恢复至正常及CSF细胞学检查免疫活性细胞减少至恢复正常的时间较对照组提前1周~2周;治疗组治疗后S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甲基强的松龙冲击联合鞘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减轻病情,缩短病程.

    作者:谷玉平;何小燕;陈俊斌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辛伐他汀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中凋亡相关基因Fas表达的影响,探讨其通过抗凋亡机制发挥脑保护作用.方法 将36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加溶媒组、辛伐他汀预处理组,以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予缺血2 h再灌注24 h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并断头取脑分别测定脑梗死体积、凋亡细胞数及Fas的表达.结果 与模型加溶媒组相比,辛伐他汀预处理组的脑梗死体积明显减小(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获不同程度改善(P<0.05),脑组织Fas的表达及凋亡细胞数减少(P<0.01).结论 辛伐他汀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通过抑制脑组织中fas的表达,进而减少细胞凋亡.

    作者:刘艳明;张林明;马静萍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冠心病与炎症反应

    冠心病(CHD)的病变特征是血管内皮功能失调后,血液中脂质在动脉内膜沉积,引起内膜灶性纤维性增厚及其深部成分的坏死、崩解,形成粥样物,但在发展成为CHD的病人中,只有1/2的人表现为血脂增高[1].

    作者:官春梅;王默然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132例颅脑外伤死亡病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颅脑外伤死亡原因、总结诊治经验教训.方法 回顾分析132例颅脑外伤死亡病例特点、诊治经过、死亡原因.结果 原发严重脑损伤、恶性颅内高压、脑疝导致原发或继发中枢衰竭和失血性休克是病人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颅内血肿导致继发脑干功能衰竭和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等严重并发症是后期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 颅脑外伤早期急救及规范救治和并发症的正确防治是提高颅脑外伤救治成功率的关键.

    作者:王建宝;李长茂;李文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中褪黑素受体和多效蛋白的表达

    目的 体外诱导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并探讨分化过程中多效蛋白(PTN)和褪黑素(Mel)受体亚型MT1、MT2 mRNA的表达,以探索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特性和机制.方法 密度梯度离心加贴壁培养法分离成人MSCs,原代和传代培养.取第6代MSCs设对照和实验组进行诱导,诱导后30 min至3 d,观察细胞形态并计数.免疫细胞化学法和RT-PCR法测定分化后细胞神经细胞特异性表面标志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微管相关蛋白-2(MAP-2)、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诱导前、诱导后12h PTN和MT1、MT2 mRNA的表达.结果 接种24 h后MSCs开始贴壁,呈圆形或椭圆形.3 d后可见梭状细胞呈集落状生长,10 d~14 d融合.第5代~第6代时呈现较均一的成纤维细胞样形态.诱导后胞体向胞核收缩;出现双极及多极细胞.12 h变形细胞增多,细长突起相互连接.24 h后变形细胞增多不明显.诱导后12 h大部分细胞表达NSE、MAP-2,未检测到GFAP的表达.实验组诱导后12 h细胞有PTN和MT1mRNA的表达.结论 PTN和Mel信号传导可能参与调控了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的分化.

    作者:连霞;李丽;李光来;李东芳;王荔;薛国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高血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TGF-β1、Caspase-3的表达与细胞凋亡

    目的 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凋亡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Caspase-3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 制备高血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及流式细胞术分别观察脑组织中TGF-β1、Caspase-3的表达及细胞凋亡.结果 随再灌注时间增加,脑缺血再灌注产生的细胞凋亡也相应增加,在48 h达到高峰,72 h开始下降.TGF-β1与Caspase-3 主要在缺血周围区表达,TGF-β1表达增高较快,在再灌注24 h达高峰;Caspase-3表达增高较慢,在48 h达高峰.结论 细胞凋亡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流损伤中呈动态过程,是神经细胞死亡的重要形式.脑缺血诱导了TGF-β1与Caspase-3的表达,TGF-β1表达高峰早于Caspase-3出现.恰当时间窗内对TGF-β1、Caspase-3 的干预将是有效治疗措施.

    作者:赵敏;李江华;霍晓东;申红萍;庞晋萍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黄连温胆汤合失笑散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8例

    目的 观察黄连温胆汤合失笑散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随机将12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治疗组(68例)和对照组(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黄连温胆汤合失笑散,治疗3周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结果 治疗组在缓解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心电图的心肌缺血表现、降低hs-CRP水平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黄连温胆汤合失笑散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方剂,降低血浆hs-CRP水平可能是其中机制之一.

    作者:李景君;王蕊;徐京育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脑心通胶囊联合他汀类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干预作用

    目的 观察脑心通胶囊联用他汀类药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干预作用.方法 选择100例门诊和住院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并随机分为3组,脑心通组(33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脑心通胶囊3粒,每日3次;他汀类组(33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辛伐他汀或氟伐他汀40 mg,每晚1次;联合治疗组(3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脑心通胶囊3粒,每日3次,辛伐他汀或氟伐他汀40 mg,每晚1次,均连服6个月,服药前和服药后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比较两组用药前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变化.结果 3组治疗前后比较,内-中膜厚度(IMT)、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脑心通组和他汀类组IMT、斑块积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联合治疗组与脑心通组和他汀类组比较,IMT、斑块积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他汀类组和联合治疗组个别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和肌酸激酶(CK)轻微增高,无其他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脑心通和他汀类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均有明显抑制和稳定作用.两者联用效果更佳,且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朱林章;刘倞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乐卡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乐卡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 46例患者服用乐卡地平5 mg~10 mg,每日1次,记录服药前及服药后3个月血压变化.结果 46例中显效35例(76.09%),有效7例(15.22%),无效4例(8.70%),总有效率为91.30%.结论 乐卡地平在高血压的诊疗中具有广泛的适应证,并具有良好疗效.

    作者:修志红;丁洪越;孙泽玲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急诊PCI与静脉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坏死心肌及左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 应用心脏磁共振检查来评价心功能及心脏磁共振成像(MRI)心肌灌注延迟显像评价坏死心肌,比较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脉介入术(PCI)治疗和静脉溶栓治疗对患者的左心功能及坏死心肌的影响.方法 将4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直接PCI组(22例)与溶栓组(20例).于发病后4周行心脏磁共振检查评价心功能及坏死心肌情况.结果 利用视学评分(VSM)总分评价坏死面积,直接PCI组和溶栓组的VSM总分均与射血分数(EF)(r=-0.768,r=-0.848)、收缩末期容积(EDV)(r=0.952,r=0.940)、收缩末期容积指数(EDVI)(r=0.953,r=0.943)、舒张末期容积(ESV)(r=0.980,r=0.910)、舒张末期容积(ESVI)(r=0.948,r=0.926)均密切相关(P<0.001).发病后4周,直接PCI组的VSM总分、EF、EDV、EDVI、ESV、ESVI均优于溶栓组(P<0.001).结论 利用VSM评分可以较准确定量评价梗死心肌,VSM总分与左室功能有高度相关性.直接PCI与静脉溶栓比较,能够更好地减小坏死面积和改善左心功能.

    作者:杨莹;陈小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调理肝、脾、肾并辨证施治老年性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是由于人体脂肪代谢失调,致使体内血液中血脂成分异常增高的老年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与肝、脾、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痰湿、痰热、痰瘀内生,气滞瘀积阻塞脉道,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是产生本病的关键病理基础.

    作者:刘岩;姚慧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早期电针治疗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早期电针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运动功能(FMA)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 将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在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同时,进行早期电针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28 d后分别评价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FMA及ADL.结果 治疗后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FMA和ADL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各指标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电针治疗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能力,减少神经功能缺损.

    作者:陈步巍;郭恂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心脑舒通胶囊治疗高黏血症79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心脑舒通胶囊治疗高黏血症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135例高黏血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9例)和对照组(56例).观察组口服心脑舒通胶囊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阿司匹林肠溶片、藻酸双酯钠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及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血液流变学均明显改善(P<0.05或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心脑舒通胶囊治疗高黏血症优于常规治疗.

    作者:张民;杨晓云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脑梗死继发癫痫发作60例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脑梗死继发癫痫发作患者脑电图(EEG)或视频脑电图改变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 对60例确诊为脑梗死继发癫痫发作患者的EEG或视频脑电图及临床表现、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进行分析.结果 脑梗死继发癫痫发作,早期发作占76.7%,发作类型以强直-阵挛发作为主;迟发性发作占23.3%,发作类型以部分发作为主.早期发作脑电图主要表现为普遍慢活动基础上局限性慢活动明显及痫样放电;迟发性发作脑电图主要表现为痫样放电.脑梗死继发癫痫发作与病灶部位密切相关.结论 脑电图或视频脑电图在脑梗死继发癫痫发作的诊断及癫痫灶定位方面有重要价值.

    作者:刘新有;郭艾萍;西颖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疏血通注射液6 mL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脉输注,每日1次,连用14 d ,对照组予复方丹参注射液6 g加入葡萄糖250 mL静脉输注,每日1次,连用14 d.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临床疗效评定.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6%,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疏血通注射液可明显改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临床症状.

    作者:卢瑞丽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常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98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经常规治疗心力衰竭的同时,给予口服胺碘酮治疗4周,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 用药4周后总有效率77.6%,心功能改善明显,左室射血分数治疗前为(32.56±7.18)%,治疗后为(39.86±8.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率治疗前为(96.34±26.21) /min,治疗后减至(62.18±6.75)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QT离散度(QTd)由(65.28±9.41) ms减至(29.41±6.76) 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副反应小.

    作者:李承世;常苹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PWV、ABI、IMT与冠心病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观察血管结构功能指标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PWV)、踝臂指数(ABI)、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08年9月-2009年7月入住山西博爱医院心内科怀疑冠心病患者的血管结构功能指标以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血管结构功能指标与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PWV、ABI、IMT与冠脉造影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具有明显相关性(P<0.01).结论 血管结构功能指标可用于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严重程度.

    作者:齐杰;韩清华;马锋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