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岩;姚慧
高脂血症是由于人体脂肪代谢失调,致使体内血液中血脂成分异常增高的老年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与肝、脾、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痰湿、痰热、痰瘀内生,气滞瘀积阻塞脉道,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是产生本病的关键病理基础.
作者:刘岩;姚慧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血浆B型利钠肽(BNP)对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诊断价值及与心肌缺血的相关性.方法 将106例观察对象分为两组.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且现无症状的冠心病患者56例(A组),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AECG)、BNP测定,按结果分为SMI组、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体检时发现ST段改变50例(B组),但无任何症状的患者,行平板运动试验和冠脉造影,并在运动前后分别测BNP,按结果分为SMI组和非SMI组.结果 AECG检测:BNP值阳性对照组高于SMI组(P<0.01),SMI组高于阴性对照组(P<0.01),且SMI组BNP值与心肌缺血总负荷呈正相关(r=0.881,P<0.01);平板运动试验:SMI组的BNP值在运动前、运动后及运动后增加值(△BNP)均高于非SMI组(P<0.01),且SMI组△BNP值与Duke评分呈负相关(r=-0.861,P<0.01).结论 BNP可作为SMI筛选生化指标且升高水平与心肌缺血程度有明显相关性.
作者:李妙男;张宁汝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凋亡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Caspase-3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 制备高血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及流式细胞术分别观察脑组织中TGF-β1、Caspase-3的表达及细胞凋亡.结果 随再灌注时间增加,脑缺血再灌注产生的细胞凋亡也相应增加,在48 h达到高峰,72 h开始下降.TGF-β1与Caspase-3 主要在缺血周围区表达,TGF-β1表达增高较快,在再灌注24 h达高峰;Caspase-3表达增高较慢,在48 h达高峰.结论 细胞凋亡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流损伤中呈动态过程,是神经细胞死亡的重要形式.脑缺血诱导了TGF-β1与Caspase-3的表达,TGF-β1表达高峰早于Caspase-3出现.恰当时间窗内对TGF-β1、Caspase-3 的干预将是有效治疗措施.
作者:赵敏;李江华;霍晓东;申红萍;庞晋萍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评价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首次AMI住院患者56例,根据是否行延迟PCI治疗,将患者分为PCI治疗组(30例)和药物治疗组(26例).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6个月分别进行RT3DE检查,对采集的三维超声图像进行脱机处理,得出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两组患者左心功能的差异.结果 PCI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较术前LVEDV、LVESV降低(P<0.05),LVEF提高(P<0.05).药物治疗组治疗3个月、6个月时,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时PCI治疗组与药物治疗组比较,LVEDV、LVESV、LVEF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延迟PCI能明显改善AMI后左室重构,提高左心功能,改善患者预后.RT3DE可准确、方便的评价AMI患者左室整体心功能.
作者:孙媛;李保;王敬萍;李天亮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低钾型周期性麻痹发作期血清肌酶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26例低钾型周期性麻痹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资料,观察其血清肌酶改变与血钾降低程度的关系.结果 低钾型周期性麻痹发作期患者血清肌酶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有不同程度增高(P<0.01),其中以肌酸磷酸激酶(CK)升高多且显著,CK升高程度与血钾改变程度呈负相关(r=-0.672).结论 低钾型周期性麻痹发作期血清肌酶是反映低钾患者病情的重要指标,血钾与血清肌酶的检测有助于低钾型周期性麻痹诊断.
作者:姚向荣;吕云利;杨暴;廖军;贾存玮 刊期: 2010年第02期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 具有分化成间质起源的任意组织的潜能,包括向神经元样细胞、软骨、脂肪、造血基质及骨等分化成熟的特征[1,2].
作者:戴映;杨万章;金明月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体外诱导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并探讨分化过程中多效蛋白(PTN)和褪黑素(Mel)受体亚型MT1、MT2 mRNA的表达,以探索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特性和机制.方法 密度梯度离心加贴壁培养法分离成人MSCs,原代和传代培养.取第6代MSCs设对照和实验组进行诱导,诱导后30 min至3 d,观察细胞形态并计数.免疫细胞化学法和RT-PCR法测定分化后细胞神经细胞特异性表面标志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微管相关蛋白-2(MAP-2)、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诱导前、诱导后12h PTN和MT1、MT2 mRNA的表达.结果 接种24 h后MSCs开始贴壁,呈圆形或椭圆形.3 d后可见梭状细胞呈集落状生长,10 d~14 d融合.第5代~第6代时呈现较均一的成纤维细胞样形态.诱导后胞体向胞核收缩;出现双极及多极细胞.12 h变形细胞增多,细长突起相互连接.24 h后变形细胞增多不明显.诱导后12 h大部分细胞表达NSE、MAP-2,未检测到GFAP的表达.实验组诱导后12 h细胞有PTN和MT1mRNA的表达.结论 PTN和Mel信号传导可能参与调控了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的分化.
作者:连霞;李丽;李光来;李东芳;王荔;薛国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脑血管病继发癫痫的临床表现、中西医治疗方法以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于癫痫持续状态及频繁发作者,迅速控制发作,首选地西泮10 mg静脉注射,无效时可重复1次;口服西药托吡酯、中药汤剂,直至临床症状完全改善.结果 28例中治愈12例,显效9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2.9%.结论 中药配合托吡酯治疗,既能减少脑血管病继发癫痫不良反应,又能提高其疗效.
作者:巫祖强;刘吉昌;粟漩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氧化应激产物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及丙二醛(MDA)、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213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或伴软斑块形成患者,按颈内-中膜厚度(IMT)或斑块形成分为单纯IMT增厚组(A组,71例)、单发斑块形成组(B组,69例)、多发斑块形成组(C组,73例).另外选择IMT正常健康组(D组)70名.观察各组hs-CRP、ox-LDL、MD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随IMT增厚及斑块的增加,hs-CRP、ox-LDL、MDA浓度逐渐升高(P<0.05或P<0.01).结论 ox-LDL、MDA、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有密切的相关性.
作者:韩召展;董会文;任会远;郭占胜;刘爱军;刘希民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颅脑外伤死亡原因、总结诊治经验教训.方法 回顾分析132例颅脑外伤死亡病例特点、诊治经过、死亡原因.结果 原发严重脑损伤、恶性颅内高压、脑疝导致原发或继发中枢衰竭和失血性休克是病人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颅内血肿导致继发脑干功能衰竭和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等严重并发症是后期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 颅脑外伤早期急救及规范救治和并发症的正确防治是提高颅脑外伤救治成功率的关键.
作者:王建宝;李长茂;李文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紧张性头痛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方法 采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为调查工具,对80例紧张性头痛患者进行评定,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焦虑阳性率病例组为83.75%,对照组为17.5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70.24,P<0.01);抑郁阳性率病例组为73.75%,对照组为13.7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58.51,P<0.01).结论 紧张性头痛患者,多伴有焦虑抑郁障碍.
作者:何丽萍;栗兵霞;吕燕;陈珩;魏国强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是感染病毒引起心肌细胞的变性、坏死、间质炎症细胞浸润及纤维渗出为主的疾病.该病是嗜心肌病毒引起的,大多数学者认为发病机制与病毒的直接作用有关,包括急性病毒感染及持续病毒感染对心肌的损害;细胞免疫主要是T细胞,以及多种细胞因子和一氧化氮等介导的心肌损害和微血管损伤等.
作者:郭洁梅;陈金水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医院内获得性肺炎(HAP)的危险因素及病原学特点.方法 调查2005年1月-2007年12月住院的996例脑卒中患者,对HAP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高龄、合并多种疾病、意识障碍、吞咽障碍、侵袭操作、使用H2受体拮抗剂与HAP的发生有关.HAP在夏季、冬季发生率高.在88例HAP痰培养中分离出144株病原菌,其中革兰氏阴性杆菌(GNB)82株,对多种抗生素均有交叉耐药且耐药率升高,对万古霉素均敏感.结论 脑卒中是HAP的高危人群,应对其重点监控,积极预防,尽量在使用抗生素之前做痰培养及药敏试验,选用敏感的抗生素.
作者:张焱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中凋亡相关基因Fas表达的影响,探讨其通过抗凋亡机制发挥脑保护作用.方法 将36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加溶媒组、辛伐他汀预处理组,以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予缺血2 h再灌注24 h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并断头取脑分别测定脑梗死体积、凋亡细胞数及Fas的表达.结果 与模型加溶媒组相比,辛伐他汀预处理组的脑梗死体积明显减小(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获不同程度改善(P<0.05),脑组织Fas的表达及凋亡细胞数减少(P<0.01).结论 辛伐他汀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通过抑制脑组织中fas的表达,进而减少细胞凋亡.
作者:刘艳明;张林明;马静萍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CH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HR)、左室后壁厚度(LVP)、室间隔厚度(IV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HR明显减慢,LVP、IVS厚度明显减小,LVEDD、LVESD明显减小,LVEF明显增加(P<0.05).结论 卡维地洛具有逆转左室重构和改善心功能的作用.
作者:刘清娥;许莲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心电图ST-T异常患者不同疾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280例住院的ST-T异常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 非冠心病患者80例,临床表现为心悸、气短、心烦、胸闷,大多无规律性.心电图ST段下移0.05 mV~0.1 mV,或T波(普通胸导,部分肢导)倒置大多无明显动态演变.诊断为冠心病200例,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182例,冠状动脉肌桥10例,X综合征8例.临床表现为:发作性、活动性胸憋、胸痛、气短、伴有或不伴有出冷汗、左肩部放射痛、咽部紧缩感等,有规律性发作时心电图大多有明显动态演变.结论 对女性尤其年轻女性患者,无高血压病、糖尿病等病史,临床无典型心绞痛症状者,尽管心电图有ST-T异常,冠心病的患病率很低.
作者:韩慧媛;董秀云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前后中医证型变化的规律及药物支架对中医证型的影响.方法 对108例冠心病患者行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前后进行中医证候分型,常见有气虚、阳虚、阴虚、气滞、血瘀、痰浊等证型.按术前、术后24 h、术后1周、术后1个月4个时间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标实证中除痰浊外,气滞证在介入术后24 h、术后1周、术后1个月各阶段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阶段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瘀证除术后24 h与术后1周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余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本虚证中气虚、阳虚、阴虚各证各阶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药物洗脱支架介入治疗明显改善冠心病气滞证和血瘀证,充分证明了气滞血瘀是介入术后再狭窄的病机关键;但对本虚证的改变无统计学意义,故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冠心病的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
作者:李世林;程伟;王鹏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脑心通胶囊联用他汀类药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干预作用.方法 选择100例门诊和住院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并随机分为3组,脑心通组(33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脑心通胶囊3粒,每日3次;他汀类组(33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辛伐他汀或氟伐他汀40 mg,每晚1次;联合治疗组(3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脑心通胶囊3粒,每日3次,辛伐他汀或氟伐他汀40 mg,每晚1次,均连服6个月,服药前和服药后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比较两组用药前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变化.结果 3组治疗前后比较,内-中膜厚度(IMT)、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脑心通组和他汀类组IMT、斑块积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联合治疗组与脑心通组和他汀类组比较,IMT、斑块积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他汀类组和联合治疗组个别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和肌酸激酶(CK)轻微增高,无其他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脑心通和他汀类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均有明显抑制和稳定作用.两者联用效果更佳,且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朱林章;刘倞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静脉成像(MRV)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CVST患者22例.使用PHILPS NT-5型0.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采用常规SE序列、TSE序列及PC法2D静脉血管成像.结果 MRI可显示直接征象:静脉窦流空效应消失,静脉窦内出现各期信号不同的血栓.间接征象:脑水肿、脑梗死、脑出血等.MRV可更好的显示阻塞静脉窦.结论 MRI结合MRV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高度敏感,可早期显示直接征象、间接征象,反映病理演变及评价治疗效果,两者结合是无创的、较理想的诊断方法.
作者:吴江;张辉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疏血通注射液由动物类中药水蛭和地龙提取而成,有效成分为水蛭素和蚓激酶,具有抗凝、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变学、调节血脂、细胞保护等作用.
作者:李丹;李泽宇;张国华 刊期: 201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