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春水
目的 通过对槐定碱致痫大鼠脑内Caspase3 及热休克蛋白- 70(hsp-70) 含量的测定,探讨细辛脑注射液抗癫痫作用的机制.方法 随机将42只大鼠分为6组,空白组、模型组、卡马西平阳性对照组及细辛脑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通过免疫组化学法和Nissle染色法,研究细辛脑注射液对Caspase3 和hsp-70含量的影响.结果 研究表明与模型组比较,细辛脑注射液中、高剂量组可显著减轻大鼠癫痫发作(P<0.05),可使槐定碱致痫大鼠的脑组织中减少Caspase3释放,降低hsp-70 在大鼠脑内的表达.结论 细辛脑注射液具有良好的抗癫痫效果,可减轻大鼠癫痫发作时对脑组织的损伤.
作者:甄军丽;王维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变化规律.方法 对42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进行24 h心率变异时域分析,并与年龄匹配的单纯性冠心病患者(37例)及健康成人(30名)比较,观察心率变化规律.结果 单纯性冠心病组心率变异时域分析指标比对照组减低(P<0.05),而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组心率变异性指标进一步减低(P<0.01).结论 冠心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受损,伴高血压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进一步受损.
作者:凌受毅;周长高;高新春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伊布利特治疗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34例老年心房颤动患者首剂静脉注射伊布利特1 mg,随后需要时可以间隔10 min再次给药,给药剂量推注时间与首次相同.结果 房颤转复率30 min内44.1%(15/34),1 h内为73.5%(25/34),2 h内为82.4%(28/34),4 h内为94.1%(32/34).治疗期间,1例(2.9%)出现短阵室速,1 d后恢复未再发作.3例(8.8%)出现血压偏低.结论 静脉注射伊布利特对老年心房颤动的转复疗效迅速安全,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作者:张健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大鼠脑组织中CD40L和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方法 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MCAO).将Wistar大鼠随机分组,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又分为6 h、24 h、48 h、72 h、7 d亚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脑组织中CD40L、MMP-3的表达.结果 CD40L、MMP-3在假手术组不表达,再灌注6 h后CD40L和MMP-3开始表达,24 h表达明显增加,48 h达高峰,72 h开始下降,7 d时有微量表达.神经功能评分与脑含水量变化与其一致.结论 大鼠脑组织中的CD40L、MMP-3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田永青;李东芳;李光来;解学军;冀俊林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养心通脉Ⅱ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心功能Ⅱ级~Ⅳ级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取西医规范化治疗,治疗组在规范化治疗基础上加用养心通脉Ⅱ方,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中医证候变化,应用彩色超声心动图测定治疗前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结果 治疗组在改善心功能、中医证候积分及LVDD、 LVEF值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养心通脉Ⅱ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确切.
作者:杨清华;孙博;邢俊娥 刊期: 2010年第03期
黄连素(Berberine,BR)又名小檗碱,临床长期用于清热解毒、抗肠道细菌感染.近年来发现其还有抗动脉粥样硬化、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抗心力衰竭、抑制心肌纤维化、降血压、抗血小板、调血脂、降血糖、抗肿瘤等药理作用.现临床已广泛用于治疗心血管病,本文就黄连素的心血管药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韩有为;周苏宁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冠心病(CHD)合并 2型糖尿病(DM)患者的临床和冠脉病变特点.方法 136例冠心病患者,合并2型糖尿病者为DM组(67例),不伴糖尿病者为非DM组(6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和冠脉造影资料.结果 DM组症状不典型者、合并高血压、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者均明显高于非DM组 (P<0.05);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脂蛋白(a)[LP(a)]水平DM组高于非DM组(P<0.05);而HDL水平则明显降低(P<0.05);DM组冠脉病变三支、弥漫性、闭塞性病变也明显高于非DM组.结论 冠心病合并 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有冠脉病变复杂特点.
作者:闫蕊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PCI术联合药物抗凝抗栓等治疗对中高危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03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回顾性危险分层,选取中高危患者331例,其中药物保守治疗组(药物组)140例,PCI术联合药物联合治疗组(联合组)191例,冠脉介入时间早为发病后8 h,晚为发病后22 d.分析比较两组30 d内的短期临床疗效及随访至4月~12月的不良心脏事件.结果 191例PCI术中,181例成功,治疗成功率94.8%,联合组在30 d内及住院期间复发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猝死分别为4.7%,2.1%和0.5%,在随访4月~12月复发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猝死、再住院率分别为12.6%,4.7%,1.0%,18.3%.结论 中高危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选择冠脉介入联合药物治疗可明显降低30 d内复发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猝死的发生率,并可降低一半左右的4月~12月上述不良心脏事件.
作者:孙珺;张鹏;孙为勤;薛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SU)与普通病房(GW)并发症、病死率及平均住院天数的比较,对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进行评价.方法 本研究选择2006年12月-2008年12月患者28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层随机分为卒中单元组和普通病房组,各144例.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组,由卒中病房治疗组医师负责,保证患者进行正确的继续治疗、康复及预防卒中复发,治疗按卒中单元的治疗规范进行.普通病房组治疗按传统模式用一般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4周后观察两组并发症、病死率.住院天数按实际住院天数计算.重点观察两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差异,两组病死率、死亡患者的并发症情况,两组平均住院天数,并发症与平均住院天数的关系.结果 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组患者总的住院并发症发生率比普通组患者降低(P<0.05);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中并发症以卒中后并发症为主,普通病房中并发症以感染类并发症为主;②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病死率比普通病房组降低(P<0.05),卒中者病死率与并发症相关;③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平均住院时间比普通病房组缩短(P<0.01),并发症发生率与平均住院天数延长相关.结论 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是治疗脑卒中的有效方法,可降低卒中患者住院期间总的住院并发症发生率.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在降低卒中后患者平均住院天数病死率方面具有优势.
作者:刘泰;蔡伦;何乾超;刘永辉;陈炜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病毒性心肌炎(viralmyocarditis,VMC)是指嗜心肌性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心肌非特异性间质性炎症为主要病变的心肌炎.病毒性心肌炎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尚无特异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多种中药对病毒性心肌炎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也较为全面,中药现已成为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重要药物.
作者:柯俊华;陈金水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心脑舒通胶囊对老年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脑血管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符合诊断标准的42例老年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1例常规降压对症处理,治疗组21例在常规降压对症处理的基础上加服心脑舒通胶囊,30 d为1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后作血液流变学、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检查.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血液流变学及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善也优于对照组.结论 心脑舒通胶囊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血液流变性,抑制红细胞聚集,增强红细胞变形性.
作者:施进宝;黄宝英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诊断手段、治疗时机、方法的选择以及操作的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2009年1月收治的93例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记录格拉斯哥分级(GOS):1级(死亡)6例,2级(植物生存)5例,3级(重度病残,意识清楚但生活不能自理)12例,4级(中度病残,生活自理)33例,5级(恢复良好,正常生活或有轻度神经障碍)37例.结论 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是治疗动脉瘤的有效的方法.
作者:任红岗;李双保;梁建荣;景文记;卫昕伟;陈轶雄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分型、治疗及预后判定.方法 回顾分析38例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临床表现以眩晕、恶心、饮水呛咳、构音障碍、Horner征、共济失调、交叉性感觉障碍为常见表现.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对延髓梗死分型的诊断有较高价值,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可明确病变部位及程度,为血管介入治疗提供客观依据.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临床分型中LMI型常位于延髓中部,而MMI型位于上部者多;LMI较MMI预后相对良好.结论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临床表现典型,预后良好,头颅MRI和DSA检查对其诊断有较高价值,对其治疗病情评价及预后判断有指导意义.
作者:于小荣;卫朱军;霍晓东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中国人群OX40配体蛋白基因(TNFSF4)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 从北京同仁医院和北京朝阳医院选取高血压病患者296例和匹配的对照组311例.记录所有研究对象的病史、体格检查等临床资料及其他流行病学资料,采取聚合酶链式反应和限制性酶切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PCR-RFLP)检测各组TNFSF4基因rs3850641位点A/G的基因型并统计各组的基因型频率.结果 高血压病组rs3850641 G等位基因型频率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在校正了年龄、性别、冠心病史、糖尿病史、三酰甘油和胆固醇等传统危险因素的影响后,二者依然不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 TNFSF4基因rs3850641位点A/G多态性中G等位基因可能与中国人高血压的发病不相关.
作者:苏锐;李俊男;边云飞;李茂莲;陈敬洲;宋卫华;肖传实 刊期: 2010年第03期
心房颤动(房颤)是为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房颤在正常人群的发病率为0.15%~2.3%,65岁以上为3%~5%,而到75岁时可高达15%.在我国35岁以上人群中房颤患病率为0.61%,推测在13亿人口的中国人群中,患者约800万[1].
作者:米小龙;马锋;张中正;冯巧爱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长托宁干预对癫痫持续状态(SE)后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5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A组(对照组)、B组(模型组)和C组(长托宁组),后两组又分为6 h、12 h、24 h、48 h 亚组.应用氯化锂-匹罗卡品制备SE模型.TUNEL法检测大鼠海马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法检测Bcl-2和Caspase-3的表达.结果 SE后6 h海马组织可见TUNEL、Caspase-3和Bcl-2阳性细胞表达,TUNEL和Caspase-3表达高峰均在24 h;Bcl-2表达高峰在12 h.C组各时间点TUNEL、Caspase-3阳性细胞较B组减少(除6 h外,均P<0.05),而Bcl-2阳性细胞数增加(除6 h外,均P<0.05).结论 长托宁可以上调Bcl-2,下调Caspase-3,长托宁可能通过抑制SE后海马神经元凋亡的机制,减轻SE时脑组织损伤,起到脑保护作用.
作者:霍莹;郑辑英;李光来;薛国芳;牛海雁 刊期: 2010年第03期
顽固性心力衰竭是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及生命的疾病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老年人顽固性心力衰竭发病率越高,猝死几率也就越高.顽固性心力衰竭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重点和难点,为进一步提高老年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1997年-2008年对60例老年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硝普钠及多巴酚丁胺联合治疗,现将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段彩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冠心病秽浊痰阻证与胆红素、血尿酸及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 选取冠心病秽浊痰阻证96例、冠心病非秽浊痰阻证92 例,正常对照组为同期门诊体检未发现异常者90名.入院时抽取空腹静脉血,进行胆红素(TBIL)、血尿酸(UA)及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检测与对比分析.结果 冠心病秽浊痰阻证组、非秽浊痰阻证组TBIL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冠心病秽浊痰阻证组UA、TG、 LDL-C水平明显高于非秽浊痰阻证组及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 血尿酸增高及脂质代谢紊乱与冠心病秽浊痰阻证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作者:付晓乐;安冬青;王转国;赵明芬;王其军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心安颗粒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作用.方法 选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记录Ⅱ导联心电图.并测定心肌组织中Ca2+含量.结果 心安颗粒对QRS时限、PR间期有稳定的作用,对抬高的ST段有降低作用,能降低心肌Ca2+超载.结论 心安颗粒可能是通过抑制心肌Ca2+超载实现抗心律失常作用.
作者:刘奇;白雪;杨思进;罗钢;宋志宙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空腹血糖正常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是否需要常规做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进一步筛查出潜在的糖代谢异常,尽早采取干预措施.方法 选择既往无糖代谢异常病史,空腹血糖<5.6 mmol/L,确诊原发性高血压的成人患者360例,行OGTT 2 h血糖测定,并根据测定结果将患者分为3组:无糖代谢异常组148例、糖耐量减低(IGT)组164例和糖尿病(T2DM)组48例.记录年龄、入院时血压、体质量指数、血脂、血尿酸、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尿微量白蛋白(MA)等参数.Hs-CRP采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MA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 结果 360例患者中检出IGT者164例(45.6%),T2DM者48例(13.3%); 冠心病患者136例,检出IGT者80例(58.8%),T2DM者28例(20.6%);非冠心病患者224例,检出IGT者84例(37.5%),T2DM者20例(8.9%);冠心病和非冠心病患者糖代谢异常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性别、年龄、血压、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代谢异常组(包括IGT组和T2DM组)体质量指数、三酰甘油、总胆固醇、血尿酸、hs-CRP、MA均高于无糖代谢异常组(P<0.05或P<0.01).结论 建议空腹血糖正常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均应常规做OGTT,发现潜在的糖代谢异常,进行早期干预,以延缓糖尿病进展,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
作者:王巧容;王瑞英;王蕊 刊期: 201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