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雷;王彦;杨静
目的 探讨脑白质疏松轻度认知障碍危险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参照2006年NINDS-CSN血管源性认知障碍统一标准的建议而制定相关标准,收集脑白质疏松轻度认知障碍患者155例,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年龄、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与脑白质疏松轻度认知障碍之间有着密切相关性.结论 积极控制高血压、预防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可以有效预防脑白质疏松进一步发展,对于预防痴呆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金香兰;张允岭;高芳;陈宝鑫;侯小兵;郭蓉娟;陈志刚;张锦;白文;戴中;柳洪胜;谢颖桢;王麟鹏;郭靖 刊期: 2009年第03期
心律失常是心血管专科十分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可见于正常人及心脏病患者以及非心血管病患者,其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且以室性早搏较常见.
作者:李蓉;刘佳胜;李全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活血化瘀中药治疗高黏血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92例高黏血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口服藻酸双酯钠片,每次100 mg,每日3次.治疗组采用口服活血化瘀中药治疗,每日1剂,每日2次,两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浆黏度分别为(1.63±0.09) mPa·s和(1.02±0.51) mPa·s,红细胞比容分别为(41.52±2.68)%和(38.50±5.89)%,纤维蛋白分别为(4.21±0.98) g/L和(3.40±0.96) g/L,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纤维蛋白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活血化瘀中药治疗高黏血症效果良好,具有降低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及胆固醇﹑血压等作用.
作者:刘向敏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心肌桥的临床特征、冠脉造影特点及临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冠脉造影证实的心肌桥病例.结果 18例心肌桥均位于左前降支,心肌桥长(7 mm~26 mm),平均14.7 mm,Ⅰ级6例,Ⅱ级9例,Ⅲ级3例.孤立性心肌桥6例,其余均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在住院期间心肌桥病变均未行PCI治疗.β受体阻滞和钙通道阻滞剂治疗后,16例症状明显好转.结论 无症状短肌桥不需要治疗;无论肌桥长短,有症状的患者应给予治疗,β受体阻滞剂和钙通道阻滞剂能明显改善大多数患者的症状,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缺乏大规模循证医学证据,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怡练;陈磊磊;王连生;杨志健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与冠脉斑块性质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72例疑诊冠心病患者,所有入选患者均行冠脉造影及64层螺旋CT冠脉扫描,冠心病的诊断标准为冠脉至少一支血管狭窄程度≥50%,并根据斑块的CT值分为软斑块组(11例)、混合斑块组(14例)、硬斑块组(25例)及对照组(22例).依冠脉造影结果 分型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24例)与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6例).同时以ELISA法测定血清MMP-9及用化学发光法测血清Hcy,比较各组的差异及相互关系.结果 软斑块组与混合斑块组血清Hcy、MMP-9水平高于硬斑块组和对照组(P<0.05),MMP-9水平与Hcy水平显著正相关(r=0.657,P<0.05).结论 MMP-9、Hcy与斑块的不稳定性密切相关,64层螺旋CT冠脉斑块检查联合血清Hcy、MMP-9水平检测可作为冠脉斑块不稳定性的预测指标.
作者:刘晓红;来春林;胡长青;邢金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吡格列酮(PI)对高脂饮食大鼠心肌PPARγ mRNA表达的影响及抗氧化作用.方法 随机选取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高脂组(HL)、吡格列酮处理组(HL+PI)3组,每组8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料,其他两组饲喂高脂饲料.同时做灌胃处理,各组分别为蒸馏水、蒸馏水和吡格列酮剂量10mg/(kg*d).0周、3周、6周采血测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6周末,10%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后,腹主动脉采血,留取心肌组织,-70 ℃保存备用.测6周末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及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变化;运用RT-PCR分析各组PPARγ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高脂组比较吡格列酮组血清TG、TC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高脂组血清MDA含量明显增加(P<0.05),血清SOD、全血GSH-Px活性降低(P<0.05);与高脂组比较,吡格列酮组血清MDA含量降低(P<0.05),血清SOD、全血GSH-Px活性增加(P<0.05);高脂组心肌PPARγm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与吡格列酮组比较,后者心肌PPARγ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 吡格列酮可以激活高脂大鼠心肌PPARγmRNA拮抗其低表达,并具有降血脂、抗氧化作用.
作者:李晓寒;阴瑞兰;宋明;张悦红;覃秀桃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两首活血化瘀方对心肌细胞凋亡与相关蛋白表达干预的作用.方法 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 复制急性心肌缺血模型,20条犬随机分成对照组、心肌缺血组、桃红四物汤以及丹参饮组,每组5条.分别采用HE染色、DNA 末端标记法( TUNEL) 以及免疫组化法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变化、心肌细胞凋亡与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无细胞变性与坏死,仅见极少量凋亡阳性细胞;心肌缺血组有明显心肌组织坏死,心肌细胞凋亡增多,Bcl-2的表达明显减少,Bax的表达明显增多,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桃红四物汤以及丹参饮组心肌细胞坏死及凋亡均显著减轻,Bcl-2的表达明显增多,Bax的表达明显减少,与心肌缺血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桃红四物汤以及丹参饮可影响Bcl-2和Bax的表达,有效地抑制心肌细胞坏死及凋亡,减轻心肌细胞损伤,对缺血心肌有保护作用.
作者:李建文;王大安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初步探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痰瘀证患者的分布情况,分析其脂质代谢状态.方法 选择44例痰瘀证MCI患者,采集其外周血进行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结果 痰瘀证MCI患者的血脂与血黏度高于正常对照者及其他证候MCI患者.结论 痰瘀证是MCI发病的重要病机,血脂代谢紊乱可能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作者:杨秀丽;张文高;唐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安枕汤内服配合穴位中频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和对照组(62 例). 穴位中频主要是根据中医内病外治原理,利用中频机无创穴位刺激以达到针法有创刺激的治疗作用.治疗组采用穴位中频(以心俞、神庭、内关、申脉、照海、三阴交等为主穴)配合中药内服治疗失眠症,对照组单纯中药内服,124 例患者均以国际通用SPIEGEL 睡眠量表检测.结果 治疗组近期总体疗效为93 .55%优于对照组的80.65 %(P<0.05),并且在改善睡眠质量方面,治疗组亦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穴位中频配合中药内服治疗失眠症疗效显著.
作者:黄卫江;陈朝俊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应用普萘洛尔和比索洛尔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患者,比较两种药物对机体甲状腺激素(TH)及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 105 例甲亢患者按入组顺序随机分为3 组,所有患者均口服甲巯咪唑(他巴唑)10 mg,每日3次,对照组不加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A组加用比索洛尔;治疗B组加用普萘洛尔,疗程均为4周.结果 治疗4周后,3组TH、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 h血糖(2hPG)均较治疗前下降显著(P<0.05);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A组与对照组比较,TG 、TC、LDL-C变化无统计学意义;治疗B组与对照组比较,TG 、TC、LDL-C变化有统计学意义.两个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TH、FPG及2hPG下降水平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常规剂量下,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比索洛尔对甲亢患者甲状腺激素及糖脂代谢无影响;非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则影响甲亢患者的血脂代谢.
作者:王芳;张志利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冠心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的临床特点及其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 对2007年1月-2008年8月入住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的148例患者,应用多导睡眠监护仪进行监测,以呼吸紊乱指数(AHI)15作为界值,共有52例诊断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将148例患者分为冠心病组和冠心病合并OSAS组,进行睡眠监测同时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并对其临床症状进行分析,对所有患者行空腹血糖(GLU)、胰岛素(INS)、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测定,计算其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结果 冠心病合并OSAS组与冠心病组比较,嗜睡评分、腰臀比、体重指数、夜间胸痛或憋醒,夜尿增多、晨起口干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合并OSAS组睡眠呼吸暂停指数(AHI)为40.62±11.5,有更低的血氧饱和度和胰岛素敏感指数,夜间发生ST段压低例数明显多于冠心病组.结论 冠心病合并OSAS患者夜间出现心肌缺血发生率高,与严重低氧血症有关,存在着明显胰岛素抵抗,对冠心病患者体重指数高、夜尿增多、夜间发作胸痛憋醒等症状者应行呼吸监测,尽早诊断治疗.
作者:任华平;杨晋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中药复方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方法 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穿线不结扎)、模型组、中药治疗组、西药对照组(心律平组).各组均同步记录Ⅱ导联体表心电图(ECG ),所有信号均输入RM-6280四导生理记录仪.结扎30 min,再灌注30 min记录心电图心律失常发生情况,随后取缺血区心肌标本,检测心肌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结果 模型组大鼠ECG表现多为室性早搏(VP)、室性心动过速(VT),总发生率较假手术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治疗组ECG显著改善,VP与VT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MDA活性明显升高,SOD 活性明显降低(P<0.01),中药治疗组MDA活性明显降低,SOD活性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1),中药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SOD、MDA活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复方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具有明显保护作用,主要与增强心肌的抗氧化酶活性,减少自由基对心肌的氧化损伤有关.
作者:孙博;周亚滨;客蕊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中国汉族人群山西地区载脂蛋白E( ApoE )基因与胆固醇24S-羟化酶(CYP46 )基因第二内含子T/C多态性在阿尔茨海默病(A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 检测40例AD患者(AD组)和36名正常老年人(对照组)ApoE基因、CYP46基因多态性,进行关联分析.结果 AD组与对照组比较,AD组等位基因ε4频率显著升高(χ2=16.151,P<0.001),AD组与等位基因ε4呈正关联(OR=9.281,CI 2.650~32.497).AD组与对照组CYP46基因的3种基因型分布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63,P=0.032),AD组T等位基因(T/T+T/C)频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χ2=4.823,P=0.028).在ApoEε4携带者和非携带者中,CYP46基因T等位基因与AD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国汉族人群中,ApoE等位基因ε4和CYP46等位基因T可能是AD发病的危险因素,ApoE基因多态性和CYP46基因多态性与AD呈正相关.
作者:高艳霞;张生林;陈芸;杨晓娟;张毅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斑块稳定性与血清白介素-6(IL-6)、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72例疑诊冠心病患者,所有入选患者均行冠脉造影及64层螺旋CT冠脉扫描,并根据斑块的CT值分为软斑块组(11例)、混合斑块组(14例)、硬斑块组(25例)及对照组(22例).同时以ELISA法测定血清IL-6、MMP-9值,比较各组的差异及相互关系.结果 软斑块组与混合斑块组血清IL-6、MMP-9水平高于硬斑块组和对照组(P<0.05).MMP-9水平与IL-6水平显著相关.结论 MMP-9、IL-6与斑块的不稳定性密切相关,64层螺旋CT冠脉斑块检查联合血清IL-6、MMP-9水平检测可作为冠脉斑块不稳定性的预测指标.
作者:胡长青;来春林;刘晓红;邢金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对严重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影响.方法 94例严重脑卒中(牛津残障量表评定均为5级)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中西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按卒中单元模式进行治疗,中西组加用规范化中医药辨证施治及针灸治疗,观察项目为住院病死率、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SSS)、功能独立性量表(FIM)、牛津残障量表(OHS)评分等.结果 中西组SSS、FIM评分治疗前后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0.01);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中西组OHS恢复到3级~4级者较对照组多(P<0.05);两组病死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较一般卒中单元对患者更有益.
作者:李丹丹;李向荣;吴清明;刘未艾;陈罡;林巧梅 刊期: 2009年第03期
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时间生物医学对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体系的看法已从体内稳态的观点转变为体内动态的观点,认为人体内普遍存在生物节律,与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及时辰节律的变化息息相关,由于气温、气压、干湿度等因素的影响,可导致人体一系列生理病理变化,诱发某些疾病,乃至恶化、死亡.因此,诸多疾病在人体中的发生发展亦可能具有一定的规律.
作者:曹飞;蒋梅先 刊期: 2009年第03期
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现代医学技术证实了动脉粥样硬化是血管内膜的炎症反应,并且感染性疾病可能参与其病理生理过程.
作者:刘素珍;林晓东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血清尿酸、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的关系及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63例ACS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3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32例,另设正常对照组20名,所有入选患者均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MMP-9,放免平衡法测定IL-6水平,比较各指标在ACS中的相互关系并分析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 ACS组血尿酸、MMP-9、hs-CRP 、IL-6的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除尿酸外,MMP-9、hs-CRP 、IL-6的浓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之间均存在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CS患者外周血清尿酸、MMP-9、CRP、IL-6水平明显增高,且不同类型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越广泛,血清MMP-9、CRP、IL-6水平增高越显著,四指标联合检测对ACS的发生有预测价值.
作者:齐振辉;牛凡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中药芪红合剂含药血清对体外培养的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增殖的影响.方法 将1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中药芪红合剂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和对照组,制备含药血清和空白血清.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获得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流式细胞仪鉴定为EPCs.加入各实验血清组培养液培养EPCs,分别作用不同时间(24 h、48 h、72 h)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EPCs生长情况,噻唑蓝比色试验(MTT法)测定EPCs的吸光度值.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中药芪红合剂含药血清低、中、高剂量组EPCs增殖明显(P<0.05),且呈一定的量效、时效关系.在同一作用时间,低剂量芪红合剂含药血清干预后EPCs 的增殖明显(P<0.05).在同一剂量组中,芪红合剂含药血清干预后EPCs 的增殖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强,于72 h达到高峰(P<0.05).结论 中药芪红合剂含药血清对体外培养的人外周血EPCs的增殖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能是其防治血管内皮损伤及内皮功能障碍相关性疾病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武丽萍;马华;杜海斌;宫建芳;申静;燕小宁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测定S-100β蛋白在脑缺血再灌注和2型糖尿病合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内不同时间点的表达,探讨2型糖尿病对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和2型糖尿病合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内不同时间点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情况.结果 2型糖尿病合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内不同时间点S-100β表达较单纯缺血再灌注组增加,而且表达高峰出现时间提前.结论 糖尿病可能通过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加重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宋登花;庞晋萍 刊期: 200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