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吡格列酮对高脂饮食大鼠心肌PPARγ表达和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李晓寒;阴瑞兰;宋明;张悦红;覃秀桃

关键词:吡格列酮, 高脂血症, 心肌, 抗氧化作用
摘要:目的 观察吡格列酮(PI)对高脂饮食大鼠心肌PPARγ mRNA表达的影响及抗氧化作用.方法 随机选取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高脂组(HL)、吡格列酮处理组(HL+PI)3组,每组8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料,其他两组饲喂高脂饲料.同时做灌胃处理,各组分别为蒸馏水、蒸馏水和吡格列酮剂量10mg/(kg*d).0周、3周、6周采血测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6周末,10%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后,腹主动脉采血,留取心肌组织,-70 ℃保存备用.测6周末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及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变化;运用RT-PCR分析各组PPARγ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高脂组比较吡格列酮组血清TG、TC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高脂组血清MDA含量明显增加(P<0.05),血清SOD、全血GSH-Px活性降低(P<0.05);与高脂组比较,吡格列酮组血清MDA含量降低(P<0.05),血清SOD、全血GSH-Px活性增加(P<0.05);高脂组心肌PPARγm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与吡格列酮组比较,后者心肌PPARγ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 吡格列酮可以激活高脂大鼠心肌PPARγmRNA拮抗其低表达,并具有降血脂、抗氧化作用.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出血性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

    出血性中风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而脑出血在出血性中风中更为常见.根据<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1],发病2周至6个月为恢复期,发病6个月以后为后遗症期.急性期过后,大量患者留有偏瘫、语言障碍、肢体疼痛、痴呆等神经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而在恢复期和后遗症期中,中医药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作者:黄雄;周德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去骨瓣减压造成继发脑损伤34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去骨瓣减压术引起继发脑损伤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方法 1997年-2007年我院收治的颅内血肿行额颞部去骨瓣减压患者167例(根据骨窗大小将患者分为3组,第1组为5 cm×7 cm~6 cm×11 cm(n=42),第2组为7 cn×12 cm~11 cm×14 cm(n=63),第3组为12 cm×15 cm以上(n=62).记录术前、术后早期血肿对侧上肢运动或语言功能的比较.结果 发生继发脑损伤34例.中等大小骨窗的病例继发性损害的发生率为36.5%(23/63),较小或较大的骨窗继发性损害的发生率较低,分别为11.9%(5/42)和9.7%(6/62),修补硬膜者无继发性损害.结论 继发于去骨瓣减压的脑损害应引起注意,中等大小骨窗的病例较易发生,保护静脉,保护功能区上方的骨瓣和减张修补硬膜是预防继发性脑损害发生的好方法 .

    作者:杨泉生;许永;邢建枝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高血压合并失眠理论浅析及治疗进展

    心脑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类非常重要的疾病,具有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高的特点.高血压作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引起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的危险因素,控制血压是防治心、脑血管病有效的措施.根据临床观察,许多高血压患者合并有失眠症.在高血压患者中,睡眠障碍的发病率显著增加,特别是入睡困难的患者明显增多.高血压患者的睡眠质量也较正常人群差,觉醒次数显著大于正常人群,睡眠持续时间也短于正常人群

    作者:殷子杰;程志清;崔小强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对严重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影响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对严重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影响.方法 94例严重脑卒中(牛津残障量表评定均为5级)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中西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按卒中单元模式进行治疗,中西组加用规范化中医药辨证施治及针灸治疗,观察项目为住院病死率、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SSS)、功能独立性量表(FIM)、牛津残障量表(OHS)评分等.结果 中西组SSS、FIM评分治疗前后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0.01);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中西组OHS恢复到3级~4级者较对照组多(P<0.05);两组病死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较一般卒中单元对患者更有益.

    作者:李丹丹;李向荣;吴清明;刘未艾;陈罡;林巧梅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脐血源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临床总结和分析

    目的 客观总结和评价神经干细胞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综合效果及临床存在的问题.方法 250例偏瘫、截瘫、脑瘫、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等通过静脉输注、鞘内注射、局部注射使用脐血源神经干细胞4次~8次,每次间隔1周,治疗前后进行常规、生化、免疫检查,临床相关量表评定,并观察其临床效果和副反应.结果 神经干细胞治疗对脊髓损伤、脑瘫、偏瘫、遗传性共济失调、多发性硬化、脑炎后遗症、周围神经损伤等部分病例有明显效果,且临床使用安全.对运动神经元病有短期疗效,但不能阻止疾病发展,对重症脑变性疾病,单一疗程效果不佳.结论 神经干细胞对神经系统疑难病有临床效果,但效果不齐同.对病因尚不明确的疾病,能改善症状、体征,不能阻止其恶化、复发.副反应与细胞质量和个体差异有关.

    作者:杨万章;吴芳;张敏;杨佳勇;梁豪文;盛佑祥;胡祥;赵宁;杨志刚;唐映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冠心病患者血清MMP-9与Hcy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与冠脉斑块性质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72例疑诊冠心病患者,所有入选患者均行冠脉造影及64层螺旋CT冠脉扫描,冠心病的诊断标准为冠脉至少一支血管狭窄程度≥50%,并根据斑块的CT值分为软斑块组(11例)、混合斑块组(14例)、硬斑块组(25例)及对照组(22例).依冠脉造影结果 分型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24例)与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6例).同时以ELISA法测定血清MMP-9及用化学发光法测血清Hcy,比较各组的差异及相互关系.结果 软斑块组与混合斑块组血清Hcy、MMP-9水平高于硬斑块组和对照组(P<0.05),MMP-9水平与Hcy水平显著正相关(r=0.657,P<0.05).结论 MMP-9、Hcy与斑块的不稳定性密切相关,64层螺旋CT冠脉斑块检查联合血清Hcy、MMP-9水平检测可作为冠脉斑块不稳定性的预测指标.

    作者:刘晓红;来春林;胡长青;邢金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健脑益智汤对拟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

    目的 观察健脑益智汤对拟血管性痴(VaD)大鼠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采用改进的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法(2-VO)建立VaD大鼠模型,灌胃给药,用Morris水迷宫法评价健脑益智汤对Va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CAI区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的表达,比较各组结果 之间的差异.结果 (10.6~42.4) g/kg健脑益智汤可以明显改善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健脑益智汤治疗组大鼠海马CAI区神经细胞ChAT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结论 健脑益智汤对拟VaD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强拟VaD大鼠海马CAI区神经细胞ChAT表达有关.

    作者:刘佳成;张生林;刘田福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细胞因子在心力衰竭中的作用

    心力衰竭(CHF)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同时对国家的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据统计[1],在美国,有500万CHF患者,且每年新增患者55万,住院率更是逐年增长,从1979年40万增长到2004年大于100万,而仅2007年,美国用于CHF治疗的费用就大于330亿美元.近几十年来,CHF的病因和治疗方式均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慢性心力衰竭被认为是一种未完全明了的免疫疾病,免疫系统紊乱及细胞因子网络的失衡未得到纠正是致病因素之一.

    作者:张玲姬;孙晓东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应用超声检查小隐静脉60例报道

    通常下肢静脉的超声检查主要侧重于深静脉以及大隐静脉,小隐静脉的超声检查进行较少.本文在进行大隐静脉曲张检查中,同时观察小隐静脉的超声图像,以探讨小隐静脉的病态特征.

    作者:安阳;郭丽焱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影响脑卒中临床疗效的八大因素

    脑卒中极高的发病率越来越引起各方面的高度关注,而临床治疗效果却无显著提高.对于这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大病,如此现象值得深思.究其原因,主要有局部整体失衡、药物作用夸大、片面追求新法、康复介入失时、预警信号忽视、科研方向迷失、领导重视不够、政策导向影响这八大因素.重视并积极消除这八大影响因素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赵建国;郭颖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短时间内使用针刺疗法联合吞咽综合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假性球麻痹性吞咽障碍的影响.方法 126例脑卒中伴有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4例)和对照组(62例).治疗组采用针刺翳风、完骨、风池、廉泉、吞咽、外金津玉液穴位,配合基础吞咽功能训练和进食训练.对照组除不进行针刺外,其他康复训练方法 同治疗组.病程为2周,每天1次,每周治疗6 d.治疗前后各行1次洼田氏饮水试验评价.结果 两组患者的吞咽功能均得到改善,治疗组有效率达96.87%,对照组有效率为87.10%,治疗组效果更为明显(P<0.05).结论 针刺疗法配合基础吞咽功能的综合训练和进食训练,短时间内即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假性球麻痹患者的吞咽障碍.

    作者:苗清波;唐新辉;霍学军;石玉英;冯淑云;黄新颖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养心颗粒对近似不稳定型心绞痛家兔模型外周血清MCP-1的影响

    目的 观察以益气养心安神为立法组成的中药复方养心颗粒对近似不稳定型心绞痛(UA)家兔模型外周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影响.方法 以球囊一次性损伤家兔颈动脉结合高脂饮食喂养,8周末后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养心颗粒组,硝酸异山梨酯(消心痛)组和阿托伐他汀组,每组各7只,另取7只家兔为空白对照组,于10周末进行药物触发的方法 复制成近似不稳定型心绞痛动物模型.实验终点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家兔外周血清MCP-1水平.结果 养心颗粒组家兔外周血清MCP-1水平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与阿托伐他汀组和消心痛组比较,养心颗粒组MCP-1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 中药复方养心颗粒能够抑制UA病理生理过程中炎症反应,起到防治UA的作用.

    作者:王海涛;周亚滨;孙静;张琪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稳民颗粒治疗室性早搏60例临床观察

    心律失常是心血管专科十分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可见于正常人及心脏病患者以及非心血管病患者,其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且以室性早搏较常见.

    作者:李蓉;刘佳胜;李全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清心肌酶活性的变化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严重危及新生儿生命,极易造成各种后遗症的常见疾病,对其做出及时、准确的诊断十分重要.

    作者:张莉萍;王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塞来昔布对癫痫大鼠脑内血管活性肠肽的影响

    目的 观察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对戊四氮诱发大鼠癫痫持续状态(SE)后脑内血管活性肠肽(VIP)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免疫组化法测定戊四氮诱发癫痫大鼠模型脑组织海马区VIP的含量,探讨塞来昔布对癫痫脑组织VIP含量的影响及剂量关系.结果 模型组海马区VIP含量较正常对照组及给药组明显增多(P<0.05).随着给药浓度的增加,VIP的含量逐渐降低,各组大鼠脑组织VIP的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E后脑内VIP含量增加,塞来昔布能够有效减少SE大鼠脑内VIP的表达,其可能通过影响大鼠脑内VIP的含量而减轻癫痫发作,起到脑保护作用.

    作者:王香娟;郑辑英;李光来;薛国芳;冀俊林;李趁心;贾泉林;张静荣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18例冠状动脉心肌桥病例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心肌桥的临床特征、冠脉造影特点及临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冠脉造影证实的心肌桥病例.结果 18例心肌桥均位于左前降支,心肌桥长(7 mm~26 mm),平均14.7 mm,Ⅰ级6例,Ⅱ级9例,Ⅲ级3例.孤立性心肌桥6例,其余均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在住院期间心肌桥病变均未行PCI治疗.β受体阻滞和钙通道阻滞剂治疗后,16例症状明显好转.结论 无症状短肌桥不需要治疗;无论肌桥长短,有症状的患者应给予治疗,β受体阻滞剂和钙通道阻滞剂能明显改善大多数患者的症状,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缺乏大规模循证医学证据,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怡练;陈磊磊;王连生;杨志健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冠脉病变支数和狭窄程度的相关分析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和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 340例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采用Gensini积分评定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结果 冠造阳性组患者血清非HDL-C水平高于冠造阴性组(P<0.05);血清非HDL-C水平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和Gensini积分的增加而升高;非HDL-C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和狭窄程度均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在临床工作中,控制非HDL-C增高对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梁晓琨;李保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养心颗粒对近似不稳定型心绞痛家兔模型血脂含量影响的研究

    目的 通过观察养心颗粒对近似不稳定型心绞痛家兔模型血脂含量的影响,探讨其防治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确切作用机制.方法 家兔35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养心颗粒组、异山梨酯(消心痛)组、阿托伐他汀组.应用球囊损伤颈总动脉、高脂饮食喂养和药物触发的方法 复制成近似人类不稳定型心绞痛动物模型.采用酶标法检测血脂含量.结果 8周末各造模组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明显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明显降低,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养心颗粒组TC、LDL-C降低,与8周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HDL-C与8周末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消心痛组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组TG、TC、LDL-C明显降低,HDL-C升高,与8周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养心颗粒可明显降低实验模型的血脂水平,从而减轻高脂血症损害动脉壁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这可能是养心颗粒防治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刘炜丽;周亚滨;孙静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经颅多普勒超声在椎动脉狭窄血管成形术的应用

    目的 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症状性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支架成形术前和术后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探讨TCD在术前评估、术后随诊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支架成形术的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病例6例,所有病例治疗前后均行TCD检查,平均随访6月.结果 术前TCD改变:①6例狭窄侧椎动脉起始段流速显著增快,频谱异常.②4例双侧椎动脉寰枢段及颅内段不对称,狭窄侧血流速度减慢,伴或不伴搏动指数(PI)减低.其中2例狭窄侧椎动脉寰枢段血流速度减慢,而椎动脉颅内段流速正常.③4例术前对侧椎动脉流速高于正常, 2例基底动脉血流高于正常.术后TCD改变:①狭窄段血流速明显下降,狭窄远端流速增高,均接近正常流速,狭窄远端的PI明显改善.②术前存在健侧椎动脉流速增快的4例患者,在术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流速下降,对于基底动脉流速增快病例,术后BA流速亦出现下降.结论 TCD是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术前评估及介入治疗后观察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有效手段,能准确地评价治疗效果并可用于长期随访.

    作者:王海鹏;李冬华;蒋初明;李郁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血压昼夜节律改变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

    目的 探讨高血压昼夜节律改变和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关系,以及施慧达的干预作用.方法 观察门诊和住院的勺型高血压患者145例,非勺型高血压患者77例,均为停用其他降压药并经5个半衰期药物洗脱后开始服用施慧达10 mg/d~20 mg/d,维持血压尽量达标.在治疗开始、治疗6个月、治疗12个月时由同1位B超医师,同1台彩超进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测量及斑块检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非勺型高血压组与勺型高血压组治疗前IMT比较斑块栓出率为75.3%、51.0%(P<0.05).而治疗后组内比较,治疗6个月时IMT有所减退,但无统计学意义,12个月时两组IMT与治疗前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的延长IMT减退和斑块检出率降低越来越明显.结论 非勺型高血压患者更容易发生IMT增厚及粥样斑块的形成,施慧达有逆转IMT增厚和消除粥样斑块的作用.

    作者:刘彩梅;张壮萍;苏小平;尹美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