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

苗清波;唐新辉;霍学军;石玉英;冯淑云;黄新颖

关键词:针刺, 吞咽功能训练, 脑卒中, 假性球麻痹, 吞咽障碍
摘要:目的 研究短时间内使用针刺疗法联合吞咽综合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假性球麻痹性吞咽障碍的影响.方法 126例脑卒中伴有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4例)和对照组(62例).治疗组采用针刺翳风、完骨、风池、廉泉、吞咽、外金津玉液穴位,配合基础吞咽功能训练和进食训练.对照组除不进行针刺外,其他康复训练方法 同治疗组.病程为2周,每天1次,每周治疗6 d.治疗前后各行1次洼田氏饮水试验评价.结果 两组患者的吞咽功能均得到改善,治疗组有效率达96.87%,对照组有效率为87.10%,治疗组效果更为明显(P<0.05).结论 针刺疗法配合基础吞咽功能的综合训练和进食训练,短时间内即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假性球麻痹患者的吞咽障碍.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稳民颗粒治疗室性早搏60例临床观察

    心律失常是心血管专科十分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可见于正常人及心脏病患者以及非心血管病患者,其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且以室性早搏较常见.

    作者:李蓉;刘佳胜;李全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养心颗粒对近似不稳定型心绞痛家兔模型外周血清MCP-1的影响

    目的 观察以益气养心安神为立法组成的中药复方养心颗粒对近似不稳定型心绞痛(UA)家兔模型外周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影响.方法 以球囊一次性损伤家兔颈动脉结合高脂饮食喂养,8周末后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养心颗粒组,硝酸异山梨酯(消心痛)组和阿托伐他汀组,每组各7只,另取7只家兔为空白对照组,于10周末进行药物触发的方法 复制成近似不稳定型心绞痛动物模型.实验终点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家兔外周血清MCP-1水平.结果 养心颗粒组家兔外周血清MCP-1水平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与阿托伐他汀组和消心痛组比较,养心颗粒组MCP-1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 中药复方养心颗粒能够抑制UA病理生理过程中炎症反应,起到防治UA的作用.

    作者:王海涛;周亚滨;孙静;张琪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地西泮对KCl预收缩老年大鼠胸主动脉的舒张作用

    目的 观察地西泮(DZP)对老年大鼠离体胸主动脉血管反应性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离体血管张力实验方法 ,观察DZP对氯化钾(KCl)预收缩血管环的作用,并检测DZP对经无钙液预处理后的血管环的作用.结果 累积浓度的DZP对高浓度KCl引起的血管环收缩有浓度依赖性的舒张作用.去内皮后,低浓度(10-6mol/L,3×10-6mol/L,10-5mol/L,3×10-5mol/L)DZP的舒血管作用减弱.DZP预处理后,CaCl2收缩血管环的量效曲线非平行右下移.结论 DZP对KCl预收缩老年大鼠离体胸主动脉有浓度依赖性的舒张作用.

    作者:戚晓静;王微;张轩萍;张明升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细胞因子在心力衰竭中的作用

    心力衰竭(CHF)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同时对国家的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据统计[1],在美国,有500万CHF患者,且每年新增患者55万,住院率更是逐年增长,从1979年40万增长到2004年大于100万,而仅2007年,美国用于CHF治疗的费用就大于330亿美元.近几十年来,CHF的病因和治疗方式均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慢性心力衰竭被认为是一种未完全明了的免疫疾病,免疫系统紊乱及细胞因子网络的失衡未得到纠正是致病因素之一.

    作者:张玲姬;孙晓东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六虫溶栓胶囊治疗脑血栓形成126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六虫溶栓胶囊治疗脑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脑血栓形成患者206例,分为治疗组(126例)与对照组(80例),治疗组予六虫溶栓胶囊,对照组静脉输注曲克芦丁(维脑路通),15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0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25%.两组综合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CT复查治疗组病灶明显吸收率为89.68%,对照组为58.75%.血液流变学检查治疗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六虫溶栓胶囊治疗脑血栓形成在改善临床症状,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脂质代谢和促进病灶吸收方面,疗效明显优于维脑路通.

    作者:范玉义;李文政;张燕;于长虹;孔祥秋;王法强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冠脉病变支数和狭窄程度的相关分析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和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 340例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采用Gensini积分评定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结果 冠造阳性组患者血清非HDL-C水平高于冠造阴性组(P<0.05);血清非HDL-C水平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和Gensini积分的增加而升高;非HDL-C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和狭窄程度均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在临床工作中,控制非HDL-C增高对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梁晓琨;李保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塞来昔布对癫痫大鼠脑内血管活性肠肽的影响

    目的 观察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对戊四氮诱发大鼠癫痫持续状态(SE)后脑内血管活性肠肽(VIP)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免疫组化法测定戊四氮诱发癫痫大鼠模型脑组织海马区VIP的含量,探讨塞来昔布对癫痫脑组织VIP含量的影响及剂量关系.结果 模型组海马区VIP含量较正常对照组及给药组明显增多(P<0.05).随着给药浓度的增加,VIP的含量逐渐降低,各组大鼠脑组织VIP的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E后脑内VIP含量增加,塞来昔布能够有效减少SE大鼠脑内VIP的表达,其可能通过影响大鼠脑内VIP的含量而减轻癫痫发作,起到脑保护作用.

    作者:王香娟;郑辑英;李光来;薛国芳;冀俊林;李趁心;贾泉林;张静荣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通心络胶囊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通心络胶囊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型患者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通心络胶囊,每日3次,每次4粒,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电图ST-T变化及血液流变学情况.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缓解心绞痛总有效率分别为91.4%和80.0%,心电图总有效率分别为82.9%和65.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均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通心络胶囊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

    作者:曹建恒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葛根素对心血管病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葛根为豆科植物野葛或干葛藤的干燥根,是我国常用的中草药之一.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发表解肌、开阳透疹、解热生津等作用.葛根素(Puerarin,Pue,普乐林)是葛根的主要有效成分,化学名为4',7-二羟基-8-β-D-葡萄糖异黄酮.

    作者:狄灵;于燕;杨海侠;阮班云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应用超声检查小隐静脉60例报道

    通常下肢静脉的超声检查主要侧重于深静脉以及大隐静脉,小隐静脉的超声检查进行较少.本文在进行大隐静脉曲张检查中,同时观察小隐静脉的超声图像,以探讨小隐静脉的病态特征.

    作者:安阳;郭丽焱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美托洛尔和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美托洛尔和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方法 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A组(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组47.5 mg/d~95.0 mg/d ),B组(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组 20 mg/d ),C组(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 47.5 mg/d~95.0 mg/d 加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d治疗组),每组30例,共治疗24周.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24周测定3组患者的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IB)等生化指标;并行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大值(IMTmax)、计算颈动脉斑块积分等指标.结果 A组患者的血脂水平在治疗后12周、24周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B组、C组患者的血脂水平在治疗后12周、24周与治疗前比较,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均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HDL-C)显著升高(P<0.05);B组、C组患者的FIB水平在治疗后12周、24周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所降低;3组患者的hsCRP水平在治疗后12周、24周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降低,IMTmax、颈动脉斑块积分数值均显著减少(P<0.05).组间治疗后12周、24周与A组比较,B组、C组患者的hsCRP及IMTmax降幅较大,C组患者的hsCRP又较B组降幅大(P<0.05).治疗后24周,与B组比较,C组患者的IMTmax降幅较大(P<0.05).结论 美托洛尔和阿托伐他汀均可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并消退颈动脉粥样斑块.

    作者:李晶;韩清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养心颗粒对近似不稳定型心绞痛家兔模型血脂含量影响的研究

    目的 通过观察养心颗粒对近似不稳定型心绞痛家兔模型血脂含量的影响,探讨其防治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确切作用机制.方法 家兔35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养心颗粒组、异山梨酯(消心痛)组、阿托伐他汀组.应用球囊损伤颈总动脉、高脂饮食喂养和药物触发的方法 复制成近似人类不稳定型心绞痛动物模型.采用酶标法检测血脂含量.结果 8周末各造模组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明显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明显降低,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养心颗粒组TC、LDL-C降低,与8周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HDL-C与8周末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消心痛组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组TG、TC、LDL-C明显降低,HDL-C升高,与8周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养心颗粒可明显降低实验模型的血脂水平,从而减轻高脂血症损害动脉壁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这可能是养心颗粒防治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刘炜丽;周亚滨;孙静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脑心通胶囊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目的 观察脑心通胶囊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76例ACS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服脑心通胶囊,观察治疗效果,以及血清hs-CRP治疗前后的水平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脑心通胶囊在心绞痛的缓解率,以及降低血清hs-CRP水平方面,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脑心通胶囊可有效地缓解ACS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并能降低血清蛋白水平.

    作者:焦云根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冠心病患者血清MMP-9与Hcy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与冠脉斑块性质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72例疑诊冠心病患者,所有入选患者均行冠脉造影及64层螺旋CT冠脉扫描,冠心病的诊断标准为冠脉至少一支血管狭窄程度≥50%,并根据斑块的CT值分为软斑块组(11例)、混合斑块组(14例)、硬斑块组(25例)及对照组(22例).依冠脉造影结果 分型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24例)与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6例).同时以ELISA法测定血清MMP-9及用化学发光法测血清Hcy,比较各组的差异及相互关系.结果 软斑块组与混合斑块组血清Hcy、MMP-9水平高于硬斑块组和对照组(P<0.05),MMP-9水平与Hcy水平显著正相关(r=0.657,P<0.05).结论 MMP-9、Hcy与斑块的不稳定性密切相关,64层螺旋CT冠脉斑块检查联合血清Hcy、MMP-9水平检测可作为冠脉斑块不稳定性的预测指标.

    作者:刘晓红;来春林;胡长青;邢金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益气温阳法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研究

    目的 探讨中药复方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方法 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穿线不结扎)、模型组、中药治疗组、西药对照组(心律平组).各组均同步记录Ⅱ导联体表心电图(ECG ),所有信号均输入RM-6280四导生理记录仪.结扎30 min,再灌注30 min记录心电图心律失常发生情况,随后取缺血区心肌标本,检测心肌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结果 模型组大鼠ECG表现多为室性早搏(VP)、室性心动过速(VT),总发生率较假手术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治疗组ECG显著改善,VP与VT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MDA活性明显升高,SOD 活性明显降低(P<0.01),中药治疗组MDA活性明显降低,SOD活性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1),中药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SOD、MDA活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复方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具有明显保护作用,主要与增强心肌的抗氧化酶活性,减少自由基对心肌的氧化损伤有关.

    作者:孙博;周亚滨;客蕊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血压昼夜节律改变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

    目的 探讨高血压昼夜节律改变和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关系,以及施慧达的干预作用.方法 观察门诊和住院的勺型高血压患者145例,非勺型高血压患者77例,均为停用其他降压药并经5个半衰期药物洗脱后开始服用施慧达10 mg/d~20 mg/d,维持血压尽量达标.在治疗开始、治疗6个月、治疗12个月时由同1位B超医师,同1台彩超进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测量及斑块检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非勺型高血压组与勺型高血压组治疗前IMT比较斑块栓出率为75.3%、51.0%(P<0.05).而治疗后组内比较,治疗6个月时IMT有所减退,但无统计学意义,12个月时两组IMT与治疗前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的延长IMT减退和斑块检出率降低越来越明显.结论 非勺型高血压患者更容易发生IMT增厚及粥样斑块的形成,施慧达有逆转IMT增厚和消除粥样斑块的作用.

    作者:刘彩梅;张壮萍;苏小平;尹美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18例冠状动脉心肌桥病例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心肌桥的临床特征、冠脉造影特点及临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冠脉造影证实的心肌桥病例.结果 18例心肌桥均位于左前降支,心肌桥长(7 mm~26 mm),平均14.7 mm,Ⅰ级6例,Ⅱ级9例,Ⅲ级3例.孤立性心肌桥6例,其余均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在住院期间心肌桥病变均未行PCI治疗.β受体阻滞和钙通道阻滞剂治疗后,16例症状明显好转.结论 无症状短肌桥不需要治疗;无论肌桥长短,有症状的患者应给予治疗,β受体阻滞剂和钙通道阻滞剂能明显改善大多数患者的症状,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缺乏大规模循证医学证据,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怡练;陈磊磊;王连生;杨志健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短时间内使用针刺疗法联合吞咽综合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假性球麻痹性吞咽障碍的影响.方法 126例脑卒中伴有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4例)和对照组(62例).治疗组采用针刺翳风、完骨、风池、廉泉、吞咽、外金津玉液穴位,配合基础吞咽功能训练和进食训练.对照组除不进行针刺外,其他康复训练方法 同治疗组.病程为2周,每天1次,每周治疗6 d.治疗前后各行1次洼田氏饮水试验评价.结果 两组患者的吞咽功能均得到改善,治疗组有效率达96.87%,对照组有效率为87.10%,治疗组效果更为明显(P<0.05).结论 针刺疗法配合基础吞咽功能的综合训练和进食训练,短时间内即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假性球麻痹患者的吞咽障碍.

    作者:苗清波;唐新辉;霍学军;石玉英;冯淑云;黄新颖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高血压合并失眠理论浅析及治疗进展

    心脑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类非常重要的疾病,具有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高的特点.高血压作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引起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的危险因素,控制血压是防治心、脑血管病有效的措施.根据临床观察,许多高血压患者合并有失眠症.在高血压患者中,睡眠障碍的发病率显著增加,特别是入睡困难的患者明显增多.高血压患者的睡眠质量也较正常人群差,觉醒次数显著大于正常人群,睡眠持续时间也短于正常人群

    作者:殷子杰;程志清;崔小强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清心肌酶活性的变化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严重危及新生儿生命,极易造成各种后遗症的常见疾病,对其做出及时、准确的诊断十分重要.

    作者:张莉萍;王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