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姚宏军;李丽

关键词:缺血性中风急性期, 中医药治疗, 年发病率, 急性期治疗, 中风患者, 问题综述, 生活质量, 身心健康, 临床报道, 致残率, 脑中风, 复发率, 多发病, 常见病, 人类, 计算
摘要:中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高,严重影响人类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按年发病率217/10万计算,全国估计有600万左右中风患者,其中缺血性中风占全部脑中风的43%~65%.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广阔的前景,发挥了一定作用,对本病的临床报道很多,现就中医药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治疗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综述如下.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脑梗死30例

    目的 观察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静脉滴注疏血通注射液,对照组静脉滴注复方丹参注射液,两组其余治疗相同.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3.3%(P<0.05).结论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进展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作者:江慧玲;凌孟晖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参七汤对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影响和机制探讨

    目的 观察参七汤对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68例,随机分为参七汤治疗组(治疗组,35例)和常规处理组(对照组,33例),随访6个月,观察再狭窄发生率、血小板活化标志物CD62P和炎症反应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 治疗组再狭窄率为14.29%低于对照组的36.36%(P<0.05).PCI术后,CD62P和hs-CRP显著升高,加用参七汤治疗后,CD62P和hs-CR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6个月后,血瘀证计分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参七汤能有效减少冠心病PCI术后再狭窄的发生,减少斑块炎症反应,降低血小板活化水平,是其预防PCI术后再狭窄的机制之一.

    作者:赵华云;王文会;郞江明;陈伟强;罗子幸;余秀兰;贺青军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2型糖尿病合并Alzheimer病大鼠模型的研究

    目的 建立2型糖尿病(T2DM)合并Alzheimer病(AD)的大鼠模型,用于T2DM合并AD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方法 选用正常Wistar大鼠,经高糖高脂喂养后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T2DM模型,1周后向海马CA1区注射冈田酸(OA),通过血糖测定、水迷宫试验、免疫组化测定,比较T2DM合并AD模型大鼠和正常大鼠的差异.结果 T2DM+AD组较正常对照组大鼠的血糖明显升高(P<0.001),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01),tau蛋白磷酸化水平明显增加(P<0.001).结论 高糖高脂饮食加链脲佐菌素及OA可建立T2DM合并AD的大鼠模型.

    作者:高凤花;张生林;张毅;邓增山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辛伐他汀治疗早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早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与对照组(30例),治疗组在发病后予辛伐他汀20 mg口服,共6个月;对照组未用他汀类药物,其他均按常规治疗.结果 治疗组梗死后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冠心病死亡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他汀类药物可明显降低心血管事件危险的发生,减少冠心病病死率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猝死率.

    作者:郭海军;岳振东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对冠心病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丹参酮ⅡA磺酸钠是从丹参中分离出的二萜醌类化合物丹参酮ⅡA(TanshinoneⅡA)强醛化而得出的一种水溶性物质.笔者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对冠心病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进行了观察.

    作者:周文燕;陈淑琴;王彦霞;王与章;李飒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改良Fisher分级在症状性脑血管痉挛中的预警作用

    目的 探讨改良Fisher分级对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预警作用.方法 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1年6月-2007年6月住院的21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资料,对其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病史、糖尿病病史、改良Fisher分级等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占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38.4%,多因素分析,改良Fisher分级[OR 2.985(CI 2.048~4.352)]和年龄[OR 1.027(CI 1.002~1.053)]进入回归方程.结论 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发病率高,改良Fisher分级是其独立危险因素,能很好地预警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作者:李照凯;姜长斌;尹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重型颅脑外伤并发凝血功能的改变及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重型脑外伤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变,对并发脑梗死以及病情严重度和预后作出判断.方法 以急诊科收治的205例重型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有无并发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根据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及血小板(PLT),同时记录患者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 Ⅲ.结果 脑梗死组FDP、D-二聚体明显高于非脑梗死组,PLT低于非脑梗死组,PT、APTT较非脑梗死组延长.死亡组D-二聚体明显高于生存组,PLT明显低于生存组,TT、APTT、PT明显较生存组延长.凝血相关指标异常组APACHEⅢ评分明显高于正常组.结论 脑出血患者凝血功能出现显著异常,其中PT、APTT、D-二聚体、PLT对病情严重度及是否并发脑梗死有重要的判断价值;早期凝血功能的监测,对有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可给予适当的药物或手术干预减少或避免脑梗死以及DIC的发生.

    作者:张军;杨晓明;李强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癫痫大鼠海马p38MAPK变化及W-7对其的影响

    目的 探讨p38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 在癫痫大鼠海马结构的活性变化,并观察钙调蛋白抑制剂W-7的干预作用.方法 健康SD大鼠3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癫痫组和W-7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免疫印记方法检测海马组织p38MAPK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癫痫组p38MAPK蛋白阳性细胞表达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W-7各剂量的组明显较对照组降低(P<0.05或P<0.01),其中W-7高剂量组降低为明显.结论 戊四氮导致癫痫大鼠海马中p38MAPK蛋白阳性细胞表达率增高,W-7对戊四氮诱导的癫痫大鼠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与p38MAPK的蛋白表达相关.

    作者:胥向红;刘学文;韩錕;贾宁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老年脑卒中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观察

    近年来,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在非甲状腺疾病中的应用引起了关注,但对老年人群的研究报道甚少.本研究对106例老年脑卒中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进行观察,旨在探讨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与脑卒中的相关性,进一步了解其临床价值.

    作者:刘保社;赵惠琴;吴志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灯盏花素联合参麦注射液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神经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灯盏花素联合参麦注射液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体液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4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灯盏花素注射液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疗程均为3 d.观察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血清S100B蛋白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CRP、TNF-α、血清S100B蛋白、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灯盏花素联合参麦注射液能抑制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炎症反应,改善中风患者临床症状,有利于促进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这提示益气活血法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曾昭松;李淑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冠心病介入术后汗证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冠心病介入术后汗证的相关因素,为防治冠心病介入术后汗证提供依据.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进行全血真性胆碱酯酶(AChE)含量的检测及汗出程度评级,并对汗出程度与年龄、冠心病病程、汗证病程、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病变支数、AChE进行等级相关研究.结果 冠心病介入术后汗证的汗出程度与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病变支数、AChE、病程密切有关(P<0.01),但与年龄无关(P>0.05).结论 冠心病介入术后汗证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可能与冠心病病程、冠脉狭窄情况及AchE有关,对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刘建和;莫观海;陈敏;何少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耐药基因逆转剂维拉帕米添加治疗难治性癫痫的疗效观察

    目的 对耐药的部分性癫痫患者添加多药耐药基因(MDR1)逆转剂维拉帕米,观察其疗效及对MDR1的逆转情况,探讨维拉帕米对难治性癫痫患者起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对43例耐药的部分性癫痫患者添加维拉帕米,原服用的药物剂量不变.维拉帕米的递增方法为:成人第1周口服120 mg/d,第2周加量为240 mg/d,第4周加量为360 mg/d,第6周加量为400 mg/d;8岁~14岁儿童第1周口服60 mg/d,第2周加量为120 mg/d,第四周加量为180 mg/d,每日所加药量均分3次给药,在加至大剂量或有效剂量后,继续观察6个月.随机对部分患者在加用维拉帕米前后,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半定量检测其外周静脉血中MDR1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 维拉帕米添加治疗后总有效率为53.3%,完成治疗的患者中,26例出现了轻微副反应.12例患者加维拉帕米前进行了外周静脉血MDR1mRNA的检测,其中10例患者在加维拉帕米后6个月完成了MDR1mRNA的复查,其MDR1mRNA表达比加维拉帕米前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多药耐药逆转剂维拉帕米作为添加剂,可以增加对卡马西平耐药的部分性癫痫发作患者的疗效.维拉帕米治疗难治性癫癫的机制之一为逆转多药耐药基因的表达.

    作者:陈利强;孙美珍;刘玉玺;林娟霞;牛争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重组人脑利钠肽和硝普钠治疗中重度心力衰竭的对比研究

    目的 观察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治疗中重度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探讨rhBNP对心功能及神经内分泌激素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 100例中重度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rhBNP组与硝普钠组,分别给予rhBNP与硝普钠,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及神经内分泌激素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后血清B型脑钠肽、去甲肾上腺素、内皮素水平明显下降(P<0.01),抗利尿激素水平有下降趋势;停药后半小时rhBNP组血清BNP、去甲肾上腺素水平较硝普钠组下降明显(P<0.05或P<0.01),用药后1周rhBNP组血清BNP水平与硝普钠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结论 rhBNP能明显改善患者心室的舒缩功能,延缓心室重构,是治疗CHF安全有效的药物.

    作者:董晋;王敬萍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软脂酸对人脐静脉血内皮祖细胞增殖、凋亡及Bcl-2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软脂酸(PA)对人脐静脉血内皮祖细胞(EPC)增殖、凋亡及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 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人脐静脉血单个核细胞,培养7 d 后,收集贴壁细胞并加入不同浓度软脂酸(分别为200 mmol/L、400 mmol/L、600 mmol/L)干预48 h.MTT法检测 PA对 EPC增殖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 PA对细胞凋亡率的影响;提取细胞RNA,采用逆转录一聚台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检测Bcl-2mRNA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cl-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PA呈浓度依赖性抑制EPC增殖,诱导EPC凋亡(P<0.05或P<0.01);基础状态下EPC表达Bcl-2mRNA及蛋白,PA处理能抑制其表达,并存在量效关系(P<0.05或P<0.01).结论 PA通过下调Bcl-2表达诱导EPC凋亡、抑制EPC增殖,这可能影响血管内皮的修复及新生血管的形成.

    作者:刘峰;雷闽湘;谢晓云;廖洁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纳洛酮治疗慢性呼吸衰竭并发肺性脑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纳洛酮治疗慢性呼吸衰竭并发肺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47例慢性呼吸衰竭并发肺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7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盐酸纳洛酮.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意识状态改善时间、治疗前后患者血气分析变化情况以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意识状态改善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患者的通气功能明显改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1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0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应用纳洛酮治疗慢性呼吸衰竭并发肺性脑病效果明显.

    作者:张晓玲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免疫功能失调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关系的研究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免疫功能变化情况,探讨其与斑块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稳定型心绞痛(SA)组及正常对照组3组病例于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CD4+T细胞和CD8+T细胞表达百分比,采用ELISA方法测定外周血中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介素-10(IL-10)水平.常规检测血糖及血脂水平.结果 ACS组外周血中Treg表达百分比显著低于SA组和对照组(P<0.05),ACS组CD4+/CD8+T细胞表达百分比的比值显著高于SA组和对照组(P<0.05).ACS组的TGF-β、IL-10水平显著低于SA组和对照组 (P<0.05).结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体内存在效应性T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之间的失衡,免疫调节功能紊乱参与了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发展过程.

    作者:陈丹丹;王敬萍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祛痰化瘀胶囊治疗痰瘀阻络型脑梗死急性期100例

    目的 观察祛痰化瘀胶囊治疗痰瘀阻络型脑梗死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200例痰瘀阻络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祛痰化瘀胶囊治疗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3%,对照组总有效率81%,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或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祛痰化瘀胶囊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能降低血液黏度,降低血脂,改善高过氧化物脂质及低超氧化物歧化酶血症状态,改善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

    作者:王朝霞;方习红;王鹏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左旋氨氯地平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左室肥厚及内皮素-1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左旋氨氯地平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左室肥厚的影响,并探讨其对内皮素(ET-1)的作用.方法 20只SHR随机分为左旋氨氯地平治疗组和高血压对照组,同周龄的WKY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给药12周,测量左室肥厚指标的变化,采用心室导管法检测心功能的变化,放免法测定左心室心肌ET-1含量,实时定量PCR法测定左心室心肌中前内皮素原(preproET-1) mRNA 的表达.结果 与高血压对照组相比左旋氨氯地平干预能够改善SHR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参数(+dp/dtmax/LVSP、-dp/dtmax/LVSP)(P<0.05),降低左室质量指数(P<0.01);左旋氨氯地平干预能够降低SHR心肌 ET-1含量(P<0.05),使心肌preproET-1 mRNA的表达降低约20%(P<0.05).结论 左旋氨氯地平能够抑制SHR的左室肥厚,并改善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心肌ET-1的水平有关.

    作者:王睿;吕吉元;张明升;刘宇;李洁;宋俊丽;张文静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大鼠脊髓T9全横断后损伤区域超微结构观察

    目的 观察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后神经细胞及髓鞘超微结构变化特征.方法 将36只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及脊髓(T9)完全横断伤后8 h组、24 h组、48 h组、1周组、3周组,每组6只.分别在各时间点灌注固定后取材,制备常规HE染色切片及电镜标本,对各组动物脊髓内神经细胞及髓鞘形态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 脊髓损伤后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呈不同形式的死亡,髓鞘肿胀,紊乱.术后8 h,损伤中心以细胞坏死为主,损伤周围出现凋亡细胞,以少突胶质细胞为主.随着时间的延长灰质和白质内凋亡细胞增多.损伤后期胶质细胞增生明显.结论 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和髓鞘超微结构随时间变化呈多样性,凋亡是脊髓继发性损伤中细胞死亡的重要形式.

    作者:李源;李静;魏光宇;王毅;张凌宇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凋亡的研究

    目的 研究单次注射外源性人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凋亡的影响,探讨rhEPO神经保护作用分子机制.方法 新生7 d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HIBD组、rhEPO治疗组.采用Rice等方法建立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HIBD模型),rhEPO治疗组于缺氧缺血完成后即刻腹腔内注射rhEPO 5 000 U/Kg 1次.各组分别于术后及给药后不同时间点断头取脑组织,HE染色观察神经细胞形态变化、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蛋白的表达.结果 HIBD组神经细胞凋亡增加,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hEPO治疗组神经细胞凋亡减少,与HIB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cl-2蛋白在假手术组呈低水平表达,HIBD组表达增高,rhEPO治疗组则较假手术组及HIBD组表达更高;Bax蛋白在假手术组中表达弱,HIBD组表达增高,rhEPO治疗组则HIBD组表达低.结论 rhEPO通过减少新生大鼠脑神经细胞坏死和凋亡来发挥其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房清丽;阴怀清;武师润;阴崇娟 刊期: 2009年第04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