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耐药基因逆转剂维拉帕米添加治疗难治性癫痫的疗效观察

陈利强;孙美珍;刘玉玺;林娟霞;牛争平

关键词:难治性癫痫, 维拉帕米, 耐药基因
摘要:目的 对耐药的部分性癫痫患者添加多药耐药基因(MDR1)逆转剂维拉帕米,观察其疗效及对MDR1的逆转情况,探讨维拉帕米对难治性癫痫患者起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对43例耐药的部分性癫痫患者添加维拉帕米,原服用的药物剂量不变.维拉帕米的递增方法为:成人第1周口服120 mg/d,第2周加量为240 mg/d,第4周加量为360 mg/d,第6周加量为400 mg/d;8岁~14岁儿童第1周口服60 mg/d,第2周加量为120 mg/d,第四周加量为180 mg/d,每日所加药量均分3次给药,在加至大剂量或有效剂量后,继续观察6个月.随机对部分患者在加用维拉帕米前后,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半定量检测其外周静脉血中MDR1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 维拉帕米添加治疗后总有效率为53.3%,完成治疗的患者中,26例出现了轻微副反应.12例患者加维拉帕米前进行了外周静脉血MDR1mRNA的检测,其中10例患者在加维拉帕米后6个月完成了MDR1mRNA的复查,其MDR1mRNA表达比加维拉帕米前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多药耐药逆转剂维拉帕米作为添加剂,可以增加对卡马西平耐药的部分性癫痫发作患者的疗效.维拉帕米治疗难治性癫癫的机制之一为逆转多药耐药基因的表达.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证候研究现状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蚀,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开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急性心肌梗死(AMI)和心脏缺血性猝死(cardiac ischemic sudden death,CISD).

    作者:吕渭辉;朱泉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老年脑卒中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观察

    近年来,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在非甲状腺疾病中的应用引起了关注,但对老年人群的研究报道甚少.本研究对106例老年脑卒中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进行观察,旨在探讨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与脑卒中的相关性,进一步了解其临床价值.

    作者:刘保社;赵惠琴;吴志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癫痫大鼠海马p38MAPK变化及W-7对其的影响

    目的 探讨p38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 在癫痫大鼠海马结构的活性变化,并观察钙调蛋白抑制剂W-7的干预作用.方法 健康SD大鼠3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癫痫组和W-7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免疫印记方法检测海马组织p38MAPK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癫痫组p38MAPK蛋白阳性细胞表达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W-7各剂量的组明显较对照组降低(P<0.05或P<0.01),其中W-7高剂量组降低为明显.结论 戊四氮导致癫痫大鼠海马中p38MAPK蛋白阳性细胞表达率增高,W-7对戊四氮诱导的癫痫大鼠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与p38MAPK的蛋白表达相关.

    作者:胥向红;刘学文;韩錕;贾宁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改良Fisher分级在症状性脑血管痉挛中的预警作用

    目的 探讨改良Fisher分级对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预警作用.方法 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1年6月-2007年6月住院的21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资料,对其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病史、糖尿病病史、改良Fisher分级等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占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38.4%,多因素分析,改良Fisher分级[OR 2.985(CI 2.048~4.352)]和年龄[OR 1.027(CI 1.002~1.053)]进入回归方程.结论 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发病率高,改良Fisher分级是其独立危险因素,能很好地预警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作者:李照凯;姜长斌;尹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脑梗死患者中医证型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探讨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CI)中医证型与颈动脉硬化(CAS)之间关系与意义.方法 对258例脑梗死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及颈动脉B超检查,对比各证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硬化程度、斑块发生率的情况.结果 风痰瘀阻IMT与气虚血瘀型、阴虚阳亢型、风痰火亢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风痰瘀阻型颈动脉硬化程度与气虚血瘀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均无意义(P>0.05).各证型斑块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风痰瘀阻的斑块发生率高于其他证型.结论 CI患者不同中医证型颈动脉硬化程度不同,风痰瘀阻是缺血中风高危险证型,同时也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证型.

    作者:李春丽;张杜平;郝琦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Toll样受体4在泡沫细胞形成中的作用及中医药干预研究

    泡沫细胞是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内皮损伤所致的炎症反应,是泡沫细胞形成的一个重要始动因素.近年的研究发现,Toll样受体4(TLR4)在血管内皮细胞参与的免疫炎症反应中表达,并在血管内皮损伤以及内皮细胞相关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可能从多种途径参与了泡沫细胞的形成与发展.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脂多糖(LPS)可以诱导巨噬细胞向泡沫细胞转化,且细胞内TLR4的表达显著升高;而用中药虎杖苷、山楂提取物及其配伍干预,则可以不同程度的抑制TLR4的表达.本文就TLR4在泡沫细胞形成中的作用及中医药干预研究作一综述,以期对进一步TLR4的机制研究及以TLR4为靶点的药物干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刘美霞;张文高;刘龙涛;吴敏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益心舒胶囊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心律失常的影响

    目的 观察益心舒胶囊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其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 2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及益心舒胶囊组(治疗组),观察益心舒胶囊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对心功能及心律失常的影响.结果 两组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稍有提高;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室性心律失常明显减少(P<0.05).结论 益心舒胶囊能明显减少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但对心功能没有影响.

    作者:黄红漫;孙璟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益心舒胶囊早期应用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细胞因子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中药益心舒胶囊早期应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238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NYHA分级Ⅱ级~Ⅲ级)随机分为治疗组(118例)和对照组(120例).治疗组应用益心舒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共12周;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分别采集空腹静脉血测定血生化水平与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治疗组治疗12周后,患者血TNF-α、IL-6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超声心动图检查LVEF有显著提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心舒胶囊早期治疗能降低细胞因子水平,改善心功能,有益于慢性心力衰竭的生物学治疗策略.

    作者:陈伟;吴哲乾;凌云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胰岛素泵治疗围术期糖尿病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胰岛素泵治疗围术期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围术期2型糖尿病患者(T2DM)随机分为两组,胰岛素泵持续泵入(CSII)和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MSII).结果 CSII组血糖达标时间比MSII组明显短(P<0.01),胰岛素用量较MSII组明显少(P<0.05),且CSII组低血糖发生率低.结论 围术期T2DM患者使用CSII治疗更有效安全.

    作者:郝亚华;郝亚军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2型糖尿病合并Alzheimer病大鼠模型的研究

    目的 建立2型糖尿病(T2DM)合并Alzheimer病(AD)的大鼠模型,用于T2DM合并AD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方法 选用正常Wistar大鼠,经高糖高脂喂养后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T2DM模型,1周后向海马CA1区注射冈田酸(OA),通过血糖测定、水迷宫试验、免疫组化测定,比较T2DM合并AD模型大鼠和正常大鼠的差异.结果 T2DM+AD组较正常对照组大鼠的血糖明显升高(P<0.001),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01),tau蛋白磷酸化水平明显增加(P<0.001).结论 高糖高脂饮食加链脲佐菌素及OA可建立T2DM合并AD的大鼠模型.

    作者:高凤花;张生林;张毅;邓增山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及其氧化易感性分析

    目的 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低密度脂蛋白(LDL)氧化易感性及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序列超速离心分离23例RA患者及25例对照组血浆LDL,体外Cu2+介导的LDL氧化分析其氧化易感性的变化;ELISA法检测体内ox-LDL水平.结果 RA患者LDL氧化的延滞时间缩短,氧化速率、总氧化值升高.RA患者ox-LDL水平显著升高(P<0.01).RA患者ox-LDL水平同LDL氧化的延滞时间高度相关(r=-0.55,P<0.01).结论 RA患者体内LDL抗氧化能力下降,导致体内ox-LDL水平升高,促进了As的发生、发展.

    作者:胡兵;汪俊军;蔡辉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中医气虚血瘀病机相关性研究

    目的 观察益气化瘀胶囊预防性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防止或延缓冠心病发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中医气虚血瘀病机的相关性.方法 240例轻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示管腔狭窄<50%)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20例口服益气化瘀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对照组120例口服辛伐他汀,每次10 mg,每日1次.两组均以6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两个疗程(12个月),然后评估两组疗效,不良反应和毒副反应.结果 两组治疗6个月、12个月后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6个月后及12个月后常规心电图检测阳性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气虚血瘀证候改善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12个月后,总有效率分别为89.29%和31.19%,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气化瘀胶囊在预防性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防止冠心病发生方面优于小剂量辛伐他汀.气虚血瘀病机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进展的中医基本病机.

    作者:杨宝元;张洁;史俊玲;高宪玺;冯伟;董印宏;任秀英;梁凤兰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黏蛋白表达和脑含水量的影响

    目的 观察电针对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脑(RHRSP)缺血后再灌注不同时间神经黏蛋白表达、脑组织含水量的干预作用.方法 将180只SD大鼠先用环形银夹狭窄双侧肾动脉,制成RHRSP,再用线栓法制成一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电针组和对照组,分别观察缺血2 h后再灌注1 d、7 d、14 d、30 d大鼠神经黏蛋白、脑组织含水量的变化.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1 d,对照组脑缺血区周围出现神经黏蛋白阳性表达细胞,7 d明显增多,14 d表达到高峰,30 d下降.电针组神经黏蛋白阳性表达细胞在7 d、14 d、30 d时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或P<0.01),脑缺血1 d、7 d,电针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电针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水肿,促进缺血损伤区神经功能修复,可能与其下调神经抑制因子神经黏蛋白的表达机制密切相关.

    作者:吴海科;谭峰;顾卫;万赛英;王金良;陈文霖;丁德权;孙景波;成家茂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灯盏花素联合参麦注射液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神经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灯盏花素联合参麦注射液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体液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4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灯盏花素注射液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疗程均为3 d.观察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血清S100B蛋白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CRP、TNF-α、血清S100B蛋白、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灯盏花素联合参麦注射液能抑制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炎症反应,改善中风患者临床症状,有利于促进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这提示益气活血法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曾昭松;李淑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对冠心病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丹参酮ⅡA磺酸钠是从丹参中分离出的二萜醌类化合物丹参酮ⅡA(TanshinoneⅡA)强醛化而得出的一种水溶性物质.笔者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对冠心病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进行了观察.

    作者:周文燕;陈淑琴;王彦霞;王与章;李飒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急性卒中营养支持治疗研究进展

    急性卒中时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容易出现严重营养不良,导致机体防御免疫能力降低,感染几率升高.若不能及时提供合理的营养治疗,可进一步致使并发症增多,病死率增高.因此,营养支持是治疗卒中的重要措施之一.而肠内营养是近年的研究热点.本研究对近年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总结,并对卒中营养支持的必要性、时机、途径及与预后的关系等作一综述.

    作者:张燕青;牛争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中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高,严重影响人类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按年发病率217/10万计算,全国估计有600万左右中风患者,其中缺血性中风占全部脑中风的43%~65%.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广阔的前景,发挥了一定作用,对本病的临床报道很多,现就中医药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治疗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综述如下.

    作者:姚宏军;李丽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冠心病及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与血浆P-选择素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血糖、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活性在冠心病及合并糖尿病患者体内水平及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冠心病组(B组)58例,冠心病组又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B1组)28例和急性心肌梗死组(B2组)30例;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组(C组)44例,C组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C1组)24例和急性心肌梗死组(C2组)20例.另设正常对照组(A组)30名.结果 与A组比较,B组的P-选择素明显升高(P<0.05),且C组高于B组(P<0.05);B2组P-选择素高于B1组(P<0.05),C2组P-选择素高于C1组(P<0.05).结论 冠心病及合并糖尿病有明显的P-选择素升高,同时P-选择素升高程度与血糖水平相关.

    作者:王国凤;胡新贵;申晓彧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P2X3受体在硝酸甘油诱导的偏头痛大鼠三叉神经节的表达变化

    目的 观察皮下注射硝酸甘油(GTN)诱导大鼠偏头痛模型中,不同时段大鼠三叉神经节细胞P2X3受体表达的变化情况,揭示P2X3受体在偏头痛发病过程中的作用,为偏头痛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72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各36只.对模型组大鼠采用皮下注射硝酸甘油(GNT)法建立大鼠偏头痛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大鼠分别在皮下注射GTN1 h、2 h、3 h、4 h、5 h、6 h后三叉神经节P2X3受体阳性染色细胞的分布情况.对照组大鼠给予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在1 h、2 h、3 h、4 h、5 h、6 h后观察三叉神经节P2X3受体阳性染色细胞的分布情况.结果 对照组大鼠各时间点三叉神经节均可见P2X3受体阳性细胞,且各时间点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皮下注射NTG后1 h即可见P2X3受体阳性反应增强,3 h达高峰,之后逐渐降低.模型组各时间点P2X3受体阳性单位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模型组3 h、4 h显著高与1 h、2 h、5 h、6 h(P<0.05).结论 皮下注射GTN后大鼠三叉神经节细胞P2X3受体表达呈时限性增强,提示P2X3受体参与了偏头痛的发病机制.

    作者:杨飒飒;牛争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当归、红芪超滤膜提取物对培养乳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影响

    目的 探讨当归、红芪超滤膜提取物对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影响.方法 通过给原代培养乳鼠心室肌细胞进行缺氧1 h/复氧1 h,建立缺氧/复氧(A/R)心肌细胞损伤模型.于复氧期开始随机将心肌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C)、缺氧/ 复氧组(A/R组)、药物低剂量组(LD)、药物高剂量组(HD),于药物作用24 h后测定各组缺氧/复氧后细胞损伤指标肌酸激酶(CK)、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髓过氧化物酶(MPO).结果 LD、HD组MDA、MPO、肌酸激酶(CK)明显较A/R组降低(P<0.01),SOD明显增高(P<0.01).结论 当归、红芪超滤膜提取物(10万分子量)可减轻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

    作者:马海彦;李应东;关欣;孟庆锋 刊期: 2009年第04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