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的关系

肖黎保;李伟;卢开林;王义

关键词:反应蛋白, 冠心病, 炎症反应, 发病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 CHD, 敏感标志物, CRP, 治疗方法, 增长趋势, 研究状况, 首要原因, 生活水平, 社会发展, 关系, 非特异性, 发达国家, 病因学, 综合, 诊断
摘要:冠心病(CHD)是发达国家人口发病与死亡的首要原因.在我国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的发病也呈增长趋势.近年来CHD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其病因学与发病机制的研究仍无突破性进展.C反应蛋白(CRP)是机体非特异性炎症反应的敏感标志物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CRP与CHD关系的研究报道甚多,逐渐揭示了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AS)及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的作用.本文就CRP与CHD的关系研究状况作一综述.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血尿酸与高血压关系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血尿酸与高血压的关系.方法 选择11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113例血压正常无冠心病、无糖尿病者为对照组,测定两组血尿酸浓度,并进行比较.结果 高血压组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血压愈高血尿酸水平愈高.结论 血尿酸增高与原发性高血压密切相关.

    作者:郭彩林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23例分析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孕产妇的病死率明显下降,但妊娠合并心脏病致死者相对增加.当孕妇严重心脏功能欠佳时会使胎儿处于不良的生长发育环境,加之临床上为了抢救孕妇生命而采取提前终止妊娠,造成医源性早产,从而增加了围生儿的病死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直接危及母儿生命,而心力衰竭的发生始终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为了改善母婴预后,提高存活率,现对我院收治的23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进行分析.

    作者:胡雁兰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血脑欣胶囊对急性缺血性中风中医证候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血脑欣胶囊对急性缺血性中风(属中医气滞血瘀型)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中医证候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阳性药物平行对照的方法,选择符合西医诊断的急性脑梗死及中医辨证气滞血瘀证的患者59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29例.治疗组口服血脑欣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对照组口服尼莫地平片,每次20 mg,每日3次.两组均以14 d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结束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及中医证候的变化.结果 治疗结束时,治疗组NDS(6.73分)明显较对照组(10.00分)降低(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86.21%,两组间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脑欣胶囊通过调节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中医证候,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李宝玲;刘丽君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老年高血压左室肥厚QT间期离散度与心律失常的关系

    高血压左室肥厚是心血管病独立危险因素,是猝死增高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备受人们的关注,因其间接反映心肌复极不一致,而使QT散度(QTd)较正常人延长.本研究对21例老年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及29例无左室肥厚患者进行Q-Td测量,分析其发生心律失常情况.

    作者:胡崇芳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

    目的 探讨应用六味地黄汤加味联合多抗甲素治疗脑血管疾病并发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脑血管疾病合并发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口服琥已红霉素、甲硝唑、漱口水,实验组除上述用药外口服六味地黄汤加味和多抗甲素片,跟踪回访1年.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87.5%,对照组为60.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六味地黄汤加味联合多抗甲素治疗脑血管疾病并发复发性口腔溃疡远期疗效较好.

    作者:王杨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疏血通注射液联合甲钴铵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20例

    目的 观察疏血通注射液联合甲钴铵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40例确诊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患者随机分为疏血通联合甲钴铵组(治疗组)和甲钴铵组(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和睡眠质量的改变.结果 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均有改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5%(19/20)和60%(12/20),睡眠质量改善率分别是85%(17/20)和55%(11/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疼痛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 疏血通注射液联合甲钴铵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梁勇前;罗蓓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碳氧血红蛋白在一氧化碳中毒动物体内的死后分布

    目的 研究碳氧血红蛋白在一氧化碳(CO)急性中毒家兔和大鼠体内的死后分布.方法 实验大鼠和家兔通入CO致死后,取心血、体腔液和各脏器组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检测样品中碳氧血红蛋白(HbCO)饱和度.结果 大鼠体腔液和心血中HbCO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兔肌肉与心血中HbCO含量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样品与心血HbCO含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CO在家兔和大鼠体内广泛分布,心、肝、睥、肺和肾HbCO含量可以作为CO中毒死因判定的依据.

    作者:曹洁;贾娟;贠克明;梁丽君;王玉瑾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围术期平衡针促醒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的非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围术期平衡针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昏迷患者的促苏醒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非随机对照临床观察研究方法.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昏迷患者30例分为治疗组(n=15)和对照组(n=15).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平衡针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疗程、2疗程、3疗程进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在术后治疗1个疗程,GCS评分治疗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治疗3个疗程,GCS评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提示平衡针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昏迷患者可能有促苏醒作用,从而缩短患者昏迷时间.

    作者:奎瑜;陈秀华;韩富;王文远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以急性左心衰竭为主要表现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心力衰竭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以急性左心衰竭为主要表现的老年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及左室射血分教(LVEF),探讨AMI时发生急性左心衰竭的机制,并对其中14例患者进行了随访.结果 26例AMI患者中,18例为无痛性梗死;12例为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3例并发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LVEF<40%10例,LVEF≥40%16例.随访14例患者中,半年内死亡5例.结论 以急性左心衰竭为主要表现的AMI多为无痛性梗死,心电图表现多为非ST段抬高性心阢梗死.AMI时发生急性左心衰竭的机制可能为左室收缩功能及/或舒张功能的严重损害.

    作者:原青民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益气化瘀汤治疗心源性瘀血肝36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59例均为我院住院及门诊患者,男33例,女26例,年龄21岁~66岁,平均48.5岁.其中风湿性心脏瓣膜病25例,肺源性心脏病16例,心肌病8例,心包疾病5例,先天性心脏病5例,均有反复右心衰竭或全心衰竭.全部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与对照组(2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等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梁胜国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近年来,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Hhcy)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ICVD)中的致病机制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且证实Hhcy是ICVD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1-4].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包括所有与血管因素有关的认知改变,涵盖了血管性认知损害从轻到重的整个发病过程.本研究对40例Hhcy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了研究,探讨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与颈动脉狭长的关系,为认知功能损害的早期预防和干预提供线索.

    作者:雷小峰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脂欣康干预泡沫细胞内胆固醇及胆固醇酯分析

    目的 观察脂欣康干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源性泡沫细胞胆固醇和胆固醇酯含量的变化,以探讨脂欣康对动脉粥样硬化(As)泡沫化细胞形成的可能调控机制.方法 用组织块培养法培养VSMC,以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使其泡沫化,并以脂欣康、洛伐他汀分别干预.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分离纯化胆固醇和胆固醇酯,观察其含量变化.结果 脂欣康与洛伐他汀均能降低总胆固醇及胆固醇酯含量,并且胆固醇酯与总胆固醇的比值均降至50%以下,与生理盐水组、空白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脂欣康显著抑制VSMC源性泡沫细胞胆固醇和胆固醇酯的增高,调脂作用是其抑制VSMC泡沫化和抗As的机制之一.

    作者:朱莹;王婷;张文高;郑广娟;姜浩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中药对缺血性脑损伤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威胁人类健康严重的疾病之一.随着医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生理研究越来越深入,中药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机制的研究方面也从整体水平深入到了细胞和分子水平,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近几年来中药对缺血性脑损伤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甘照儒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蝮蛇抗栓酶治疗急性发作期慢性肺心病146例

    目的 探讨蝮蛇抗栓酶在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297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46例)和对照组(151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蝮蛇抗栓酶0.75 U溶于250 mL生理盐水或5%的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输注,每日1次.两组均以15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0.4%,对照组为59.6%(P<0.05).治疗组治疗后全血黏度、红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氧分压(PaO2)明显升高,二氧化碳分压(PaCO2)明显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蝮蛇抗栓酶对改善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高黏滞状态有明显治疗作用.

    作者:刘玲梅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高血压患者社区综合干预效果评估

    目的 对社区高血压患者实施综合干预,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估.方法 对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确诊的11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为期一年的社区综合干预,包括健康教育、药物治疗、行为干预和定期随访,并且于干预前后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和医学体检,评价其干预效果.结果 参加社区综合干预的高血压患者综合干预1年后,患者血压显著下降;高血压等相关慢性病知识知晓率有显著提高.患者的不良行为如饮酒、过量食盐、不规则服药、缺乏体力活动的人数与干预前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高血压患者实施综合干预对血压控制、改善认知状况具有积极作用.

    作者:高秀芹;吴向群;王静;张亚峰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益气活血方对球囊损伤大鼠颈总动脉胶原的影响

    目的 探讨益气活血方对球囊损伤大鼠颈总动脉增殖的干预机制,对损伤血管壁Ⅰ型、Ⅲ型胶原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进行观察.方法 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益气活血方大、小剂量组,球囊损伤前1 d给对照组与模型组生理盐水灌胃,益气活血方组给予中药灌胃,至第5天和第28天处死大鼠,取其损伤的颈总动脉,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两个时相点MMP2蛋白和第28天Ⅰ型胶原、Ⅲ型胶原的表达.结果 对照组Ⅰ型胶原及MMP2表达阳性,对照组Ⅲ型胶原表达阴性或有极少量表达,模型组各指标表达明显增多,用药后各组表达显著减少,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益气活血方大、小剂量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气活血方对球囊损伤后血管增生的抑制作用机制与下调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及MMP2的表达,抑制血管细胞外基质,进一步减少血管重构有关.

    作者:艾文;唐其柱;程伟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23例

    病毒性心肌炎是小儿科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由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病毒侵犯心肌所致.可导致心肌细胞的坏死或变性,重者可累及心包或心内膜.近年来发病率有增高趋势,单纯用西医治疗效果不理想.临床应用清热解毒、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的方法,以加味生脉散配合能量合剂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疗效较满意.

    作者:刘青荣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去骨瓣减压术治疗26例大面积脑梗死

    目的 探讨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我院经CT及MRI证实的26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行标准去骨瓣减压术,分析手术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结果 本组患者存活21例,半年存活率80.76%,死亡5例,病死率为19.23%.结论 去骨瓣减压术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重要措施,关键是把握手术时机.

    作者:魏静思;王学蛟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脑卒中患者家庭成员心理卫生状况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脑卒中患者家庭成员的心理卫生状况.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测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表(SDS)、自编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对147名脑卒中患者家庭成员心理卫生状况进行调查并与国内常模进行比较.结果 脑卒中患者家庭成员心理问题发病率100%,严重心理问题为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中度以上焦虑与抑郁发生率分别为31.97%和34.69%.结论 脑卒中患者家庭成员心理问题严重,需要进行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

    作者:郭进安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心可舒片研究进展

    心可舒片作为一种临床常用中成药物,在临床中已有十余年经验,临床疗效颇佳,用途逐渐广泛,现代医家多有报道.

    作者:林书珩;张桂芬 刊期: 2009年第07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