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病变支数不同的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心电图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李胜建;岳莉英;李永慧;王电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病变支数, 心电图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病变支数的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心电图(ECG)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临床表现及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为AMI的300例病人,按其病变支数分为单支、双支及多支3个组,并依据病人ECG的特点将其分为3种类型,即异常Q波型、ST-T异常型及伪正常化型.观察单支、双支及多支病变组中,3种类型ECG的发生率,并进行分析.结果 3组病人年龄、性别、高血压、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3组病人间ECG中异常Q波型、ST-T异常型及伪正常化型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支组与双支组比较,各类型心电图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单支及双支组分别与多支组进行比较,ECG类型发生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而这其中主要为多支病变组ECG伪正常化型发生率显著高于单、双支组(17.4%、5.3%、4.6%).结论 风险高、预后差的AMI多支病变病人ECG伪正常化发生率高.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期前收缩后窦性搏动ST-T改变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期前收缩后窦性搏动ST-T改变的发生机制.方法 对房性期前收缩40例和室性期前收缩78例病人按期前收缩后窦性搏动有无ST-T改变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期前收缩后的窦性搏动ST-T改变与心电图各间期的长短无关(P>0.05),但室性期前收缩后的ST-T改变与室性期前收缩的配对间期有关(即提前量),室性期前收缩的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期前收缩后回转周期的长短对ST-T改变亦有影响,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期前收缩后窦性搏动的ST-T改变的机制可能与电张力调整有关,是否与基础心脏病或心肌缺血有关尚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冀林荣;李占海;刘保平;曹艳红;刘世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室壁激动的影响

    自1958年10月,由Elmquist工程师设计制造出第一台可植入人体内的起搏器,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由瑞典胸外科医生Ake Senning植入第一台全埋植式心脏起搏器以来,起搏器治疗逐渐发展,并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经过近50年的研究发展,目前的起搏器技术已十分成熟和完善,起搏器也称脉冲发生器,主要由电池、集成电路、传感器、导线接头装置以及外壳组成,其工作原理为:脉冲发生器发放脉冲电流,通过导线和阴极流出,刺激心脏,然后返回到阳极,形成一个完整回路.通过脉冲电流的刺激引起心脏的激动和收缩,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作者:李晓平;李学文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利多卡因和普罗帕酮对离体大鼠心脏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在非缺血及缺血状态下,不同浓度利多卡因和普罗帕酮对离体大鼠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的方法,观察不同浓度利多卡因和普罗帕酮对非缺血及缺血大鼠心脏左室功能的影响.结果 非缺血组:含不同浓度利多卡因、普罗帕酮的灌流液灌注大鼠心脏5 min,与基础值相比,利多卡因0.0 μg/mL、2.5 μg/mL、5.0 μg/mL、10.0 μg/mL、20.0 μg/mL使左室功能分别降低(0.5±0.1)%、(34.1±5.7)%、(38.0±7.4)%、(44.2±5.1)%和(64.7±6.0)%,普罗帕酮0.000 μmol/L、0.001 μmol/L、0.010 μmol/L、0.100 μmol/L、1.000 μmol/L使左室功能分别降低(0.5±0.1)%、(13.1±2.1)%、(23.1±2.6)%、(36.3±5.5)%和(46.4±2.5)%.缺血组:含不同浓度利多卡因、普罗帕酮的缺血灌流液灌注大鼠心脏5min,与基础值相比,利多卡因0.0 μg/mL、2.5 μg/mL、5.0 μg/mL、10.0 μg/mL、20.0 μg/mL使左室功能分别降低(86.3±4.4)%、(76.6±6.7)%、(85.6±4.4)%、(92.1±1.8)%和(94.2±3.0)%,普罗帕酮0.000 μmol/L、0.001 μmol/L、0.010 μmol/L、0.100 μmol/L、1.000 μmol/L)使左室功能分别降低(86.3±4.4)%、(73.2±2.4)%、(84.0±3.1)%、(88.4±4.8)%和(90.3±0.3)%.结论 利多卡因和普罗帕酮剂量依赖性抑制非缺血大鼠心脏功能.低浓度利多卡因和普罗帕酮保护缺血大鼠心脏功能.

    作者:张晓玲;张明升;吕吉元;牛龙刚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比索洛尔治疗心力衰竭并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目的 利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观察比索洛尔治疗心力衰竭并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伴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心力衰竭病人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给予比索洛尔,对照组给予安慰剂.两组治疗前后分别应用美国BioZ.Com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选取 7种血流动力学参数:心率 (HR)、心排血量(CO)、心脏指数(CI)、每搏量(SV)、每搏指数(SI)、速度指数 (VI)、加速指数(ACI)、预射血期(PEP)、收缩时间比率(STR)做血流动力学定量评估.结果 经2周比索洛尔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HR减慢,CO、CI、SV、SI明显提高(P<0.05),PEP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 比索洛尔可改善心力衰竭并快速性心律失常病人的心功能.

    作者:陈昕;薛俊仙;李晓利;苏轮;王亚真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68例

    目的 观察尿激酶静脉溶栓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将符合条件的68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给予尿激酶50×104 U 溶于20 mL生理盐水中,(3~5) min静脉注射完,尿激酶100×104 U 溶于100 mL生理盐水中30 min静脉输注.结果 68例病人中,再通45例,达66.18%;6 h内溶栓再通率82.35%(28/34),6 h~12 h间再通率为50.00%(17/34).有2例皮下出血,1例牙龈出血,均轻微,溶栓治疗2 d后自行停止,无消化道及其他严重出血,5例形成室壁瘤,心功能Ⅱ级2例、Ⅲ级2例.结论 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血管再通率高,并发症少,不良反应轻,价格低廉.

    作者:曹化东;王涛;邢福泰;张强世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天丹通络胶囊及复方川芎胶囊治疗心脑血管病的探讨

    从中医学的角度看,各种中药新药产品科研成果的问世,都充分体现了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立足于现代中医药临床,促进了临证的疗效.天丹通络胶囊与复方川芎胶囊(山东凤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均为中药新药产品,充分体现了中医药科研实力、水平不断提高,他们不仅涵盖了古为今用的哲理,而且成为采用现代科技不断研发创新中药新药的典范.

    作者:孙伯扬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178例川崎病患儿心脏病变的检测及分析

    目的 方法对1996年6月-2007年6月住院的178例KD患儿进行心肌酶谱、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UCG)检测.结果 心电图改变106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增高64例(36.0%);UCG检查,心包积液24例(13.5%),二尖瓣病理性反流4例(2.2%),冠状动脉扩张(CAD)80例(44.9%),冠状动脉瘤(CAA)30例(16.9%),其中巨大CAA 6例(3.4%).结论 KD合并心脏病变时,心肌炎常见,心包炎次之,心瓣膜病变少见.

    作者:魏满荣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血小板P选择素与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相关性探讨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血小板P选择素和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相关关系.方法 选取60例老年ACS病人,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病人30例,另设对照组30例.采用全血法流式细胞术及血球计数仪对各组血小板P选择素、血小板参数进行测定.结果 老年ACS病人P选择素、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血小板计数(PLT)低于对照组(P<0.05).ACS病人P选择素浓度与MPV、PDW呈正相关(r分别为0.24、0.48,P<0.05),与PLT呈负相关(r=-0.34,P<0.05).结论 P选择素参与了ACS并发挥重要作用,其水平变化与血小板计数、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和血小板平均体积有关.

    作者:刘芳;沈小梅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sCD40L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意义及针对其治疗的研究进展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是心肌急性缺血的一组临床表现,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发生机制包括炎症反应、斑块破裂及随后的血栓形成、进行性机械梗阻和动力性梗阻,引起冠状动脉不同程度堵塞,造成心肌血和氧供应急剧下降.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无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和有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也包括猝死性冠心病.生物标记物越来越多用于甄别心血管事件风险增高的ACS的病人亚组.

    作者:黄佳;范金茹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功的冠心病病人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冠心病病人的临床因素对其行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影响.方法 将200例行PCI冠心病病人以是否成功置入支架分为两组, 统计年龄、体重指数(BMI)、血脂、舒张末期左室前后径(LVd)、收缩末期左室前后径(LVs)、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性别构成、长病变及闭塞病变数.结果 两组间年龄、BMI、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LP(a)]、性别构成、长病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1 (ApoA1)、LVEF、FS、LVd、LVs、闭塞性病变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DL-C、ApoA1、LVEF、FS在成功者较高 ,LVd、LVs、闭塞性病变在成功者较低.

    作者:赵宇卉;陈还珍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化痰祛瘀止血汤联合西药治疗对混合性中风大鼠核转录因子-κB表达的影响

    目的 通过化痰祛瘀止血汤干预混合性中风大鼠急性期实验研究,探明其药理效应及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改良的Longa线栓法制作左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与右侧自体血注入脑出血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混合性中风大鼠模型,检测脑组织含水量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水平.结果 中药(化痰祛瘀止血汤)组、西药组及中西药结合组均可降低脑组织含水量及NF-κB 水平,且以中西药结合组作用优(P<0.05).结论 化痰祛瘀止血汤联合西药对混合性中风大鼠急性期炎症反应、细胞凋亡、脑水肿及神经元损伤均有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脑内NF-κB 水平有关.

    作者:杨晓燕;刘远新;王亮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养血清脑颗粒对轻度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病人认知功能减退疗效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养血清脑颗粒对轻度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病人的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45例轻度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其中治疗组24例,对照组21例,两组病人均接受控制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基础治疗.治疗组加服养血清脑颗粒,每次4 g,每日3次,冲服,共服用16周;对照组接受控制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基础治疗(如阿司匹林、他汀类、降压药物等)疗程16周,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测定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MSE)总分和各个亚项评分及成人韦氏记忆测验记忆商(MQ)总分及各个亚项的评分.结果 治疗前两组在MMSE的各个亚项目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在MMSE的亚项如记忆力、注意力及计算力和回忆力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定向力与语言能力上无明显差异;在成人韦氏记忆量表记忆商方面治疗后的病人主要表现图片回忆、背数、理解力3项上前后的差异性表现显著.对照组治疗前后虽有提高但是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养血清脑颗粒对轻度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病人的认知功能减退有所改善,尤其表现在MMSE的主要亚项如记忆力、注意力及计算力和回忆力的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

    作者:刘南;邓艳春;周彬;唐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蛇床子素在家兔心肺联合移植中对供肺的保护作用

    目的 研究蛇床子素在家兔心肺联合移植中对供肺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16只健康家兔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肺以改良低钾右旋糖酐(LPD)液灌注并保存,实验组则将蛇床子素加入改良 LPD 液灌注并保存,在4 ℃条件下保存12 h后再灌注1 h,测定肺组织的湿干重比(W/D);测定肺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活性、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表达以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表达;并观察肺组织病理结构的变化.结果 再灌注后,实验组的W/D、MPO的活性、MDA含量及NF-κB和ICAM-1 的表达低于对照组(P<0.01),而实验组肺组织中的SOD含量较对照组增高(P<0.05),肺组织损伤的病理变化程度较对照组轻.结论 蛇床子素能减轻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对供肺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王志斌;梁智星;梁法禹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血流动力学的研究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人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CVDI)和血液流变学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46例颈内动脉系统TIA病人在末次发作后24 h内进行脑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 TIA组与对照组比较,平均血流量(Qmean)、平均血流速度明显下降(P<0.05或P<0.01);脑血管阻力、特性阻抗(Zc)、脉搏波波速(WV)、动态阻力(DR)、临界压力(CP)都增高(P<0.01).病灶侧与病灶对侧比较,脑血管阻力(R)和脑动脉弹性值都增高,病灶侧平均脑血流量下降,血管自身调节功能减退.TIA组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红细胞聚集性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增高(P<0.01).结论 脑血流动力学障碍是引起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机制之一.

    作者:张建斌;赵常宝;张丽玲;吴丽丽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脑外伤后脑梗死39例分析

    目的 探讨脑外伤导致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39例脑外伤后脑梗死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9例脑外伤后脑梗死病人中,脑叶梗死15例,基底节梗死19例,多发性脑梗死5例.治疗效果与原发病情密切相关.结论 脑外伤后脑梗死发病机制复杂,应根据病人病情因人而异,采取适当的综合治疗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才能获得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梁照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吡格列酮对成骨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目的 研究吡格列酮对成骨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 以MC3T3-E1成骨细胞株为实验对象,分别用0 μM、5 μM、10 μM、20 μM、30 μM、40 μM吡格列酮干预,观察细胞活性、细胞周期及凋亡率的变化.结果 随着浓度增加,成骨细胞的活性逐渐降低;与对照组相比,G0/G1,G2/M期细胞增多,S期细胞明显减少;凋亡率在5 μM、10 μM时低于对照组,20 μM略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30 μL、40 μM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结论 吡格列酮在低浓度抑制成骨细胞凋亡,对细胞起保护作用,较高浓度则促进细胞凋亡.整体上可抑制成骨细胞DNA合成,抑制细胞增殖,导致细胞活性下降.

    作者:李俊岩;董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镇颤汤治疗肝肾不足型颤证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自拟镇颤汤合美多巴治疗肝肾不足型颤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2年3月—2007年6月门诊及住院的帕金森病(PD)和帕金森综合征(VPS)病人120例,其中PD病人56例,VPS病人64例;根据分层随机的方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所有病人均服用美多巴,两治疗组在美多巴的基础上再加用镇颤汤,8周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判定.结果 PD治疗组疾病疗效总有效率为93.4%,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6.7%;PD对照组疾病疗效总有效率84.0%,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2.0%,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VPS治疗组疾病疗效总有效率为81.3%,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84.4%;VPS对照组疾病疗效总有效率为43.3%,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46.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治疗组病人失眠、口干、便秘、恶心等副反应明显减少,接受美多巴治疗的依从性增加.结论 自拟震颤汤对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综合征有一定的疗效,特别是帕金森综合征,可以明显减少多巴类制剂的副反应,可以减缓美多巴制剂的追加量.

    作者:吴成翰;吴松鹰;王谨敏;林菊珊;杨宗保;范德东;谢步霓;林求诚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52例临床及头颅CT分析

    目的 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特点与头颅CT特点,明确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以指导治疗及预后评估.方法 回顾性分析内科治疗的52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及头颅CT.结果 动脉瘤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病因,CT Fisher分级高提示预后不良,再出血及继发脑血管痉挛(CVS)为主要死因.结论 头颅CT能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及位置进行评估,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死率高,但致残率较其他脑血管病低.治疗应针对病因治疗,预防再出血及继发脑血管痉挛与良好的预后有关.

    作者:房亚兰;马勇锋;牛小媛;李英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雌激素对Wistar大鼠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的治疗作用

    目的 探讨雌激素对大鼠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的治疗作用.方法 去卵巢模型组采用豚鼠髓鞘蛋白和完全福氏佐剂诱发去卵巢大鼠;治疗组在去卵巢模型组的基础上予以不同剂量雌激素观察各组的发病情况;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结果 低剂量组EAE临床症状较去卵巢模型组轻;高剂量组未出现临床症状;脑和脊髓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少.结论 雌激素对EAE有治疗作用并与剂量相关.

    作者:张文雁;刘春云;孟健;纪宁;尉杰忠;梁丽云;马存根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帕金森病脑多巴胺转运体的核素显像与综合评分量表研究

    目的 探讨脑多巴胺转运体(DAT)核素显像(DAT-SPECT)对帕金森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脑DAT-SPECT对30例早中期帕金森病病人及10例对照组进行评定.结果 DAT特异性摄取于纹状体区浓集;PD病人纹状体区脑DAT特异性摄取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PD病人DAT-SPECT为诊断PD提供依据.

    作者:李志强;牛小媛;高瑾 刊期: 2008年第04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