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荣;仇援平
为探讨分裂样精神病转归,我们对110例分裂样精神病进行随访,报告如下.
作者:余荣;仇援平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评价利培酮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副作用. 方法:对住院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30例换用利培酮治疗24周.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用副反应量表(TESS)及锥体外系副反应量表(ESRS)评定副作用. 结果:PANSS总分、PANSS-G(一般精神病理)分、PANSS-P(阳性症状)分、PANSS-N(阴性症状)分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PANSS总分及各分量表分均自治疗12周末起有显著下降,说明自第12周末开始显效.PANSS总分减分率≥20%者18例,≥50%者5例,有效率为60%.常见的副作用是EPS(6/30),但症状多较轻. 结论:利培酮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有肯定的疗效,副反应轻微.
作者:成秀芳;石夏明;张艳萍;王绍礼;朱秀英;韩笑乐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自知力教育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对8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组,应用自知力教育配合氟哌啶醇(40例)及单用氟哌啶醇(42例)进行对照治疗,疗程12周.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阳性症状评定量表(SAPS)、及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表(ITAQ)进行测定. 结果:自知力教育配合氟哌啶醇组疗效显著较好. 结论:自知力教育配合药物治疗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有效方法,能较早、较好地出现治疗效果.
作者:张喆;白常林;梁淑华;刘永正;孔令生;徐喜云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用氯丙嗪和氯氮平治疗前后血清催乳素(PRL)、生长素(GH)的变化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方法:采用固定剂量的氯丙嗪和氯氮平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56例,疗程8周;在治疗前后评定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并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治疗前后血清中PRL和GH浓度, 以20例健康者为对照. 结果:氯丙嗪组及氯氮平组基础PRL水平皆较正常对照组显著为高.用氯丙嗪治疗后PRL水平显著升高,且与BPRS减分值显著相关;用氯氮平治疗后PRL水平变化不明显,且与BPRS减分值无显著相关.两组GH基础水平相仿;治疗后两组GH水平皆显著下降,但与BPRS减分值无显著相关. 结论:支持精神分裂症多巴胺(DA)功能亢进假说,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有中枢5-羟色胺(5-HT) 功能障碍.
作者:马文涛;杨来启;刘光雄;林玉梅;吴兴曲;邓自和 刊期: 2000年第06期
李虚谷医师:抑郁症一词,在英文中原用melancholia.至20世纪,depression成为更常用的词,到20世纪下半期,基本上都用depression了.抑郁症原来分为内因性及非内因性两大类,后者主要是指反应性(心因性)抑郁症.
作者:徐韬园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氯氮平合并碳酸锂治疗急性躁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对36例各型急性躁狂症患者,采用氯氮平合并碳酸锂进行为期8周的治疗.以躁狂量表(BRMS)减分率评定疗效,以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及有关辅助检查评价治疗的安全性. 结果:治疗第1、2、4、8周周末有效率分别为55.6%、74.3%、90.9%、100.0%,显效率分别为16.7%、31.4%、69.7%、90.6%;常见不良反应有嗜睡、头昏、心动过速、便秘、唾液增多、恶心呕吐、视物模糊及心电图异常;治疗期间,9例发生某些神经毒性反应,8例出现抑郁发作,4例因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副作用而脱落. 结论:尽管氯氮平合并碳酸锂对急性躁狂症疗效良好且起效迅速,但由于抗胆碱副作用明显,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及心境障碍本身存在某些不良影响,所以临床上宜谨慎采用.
作者:刘铁榜;高欢;沈其杰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缺损的临床特征. 方法:对164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于治疗前、住院治疗12周后和164例在性别、年龄、居住地、婚姻状况、有无公费医疗等方面与病人匹配的的健康人进行认知功能测查.测查项目包括评估8种认知功能的11项测验. 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在语言、注意、词语记忆、视觉记忆、视觉运动、空间组织、运动、执行功能等方面与健康人相比,存在明显认知功能障碍,12周治疗后仍然相当严重. 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有广泛弥漫缺损,常规治疗后大部分的认知功能并无显著好转.
作者:李国旺;费立鹏;张培琰;吉中孚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伴有的强迫症状的临床特征. 方法:收集1996年1月~1997年1月住我院的有强迫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31例及有强迫症状的抑郁症患者34例,用强迫症状调查表及Yale-Brow n强迫量表进行调查评定. 结果:两组在强迫行为的发生率、强迫行为分及强迫症状总分上有显著差异. 结论: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伴有的强迫症状临床特征上有差异,可能有助于两者的鉴别.
作者:王筱兰;欧红霞;张心保;陈进 刊期: 2000年第06期
我们对男女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前生活事件进行比较研究,现报告如下.
作者:施宏新;夏友春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伴发抑郁的特点. 方法:将门诊及住院的帕金森病患者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筛查,对伴或不伴抑郁的病人进行比较. 结果:64例病人中出现抑郁症状21例,占32.8%,这些病人具有年轻、文化程度高的特点;同时还发现以肌强直为主的病人伴发抑郁的机率明显高于以震颤为主的病人. 结论:抑郁在帕金森病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作者:侯强;于长本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焦虑障碍包括广泛性焦虑障碍(GAD),惊恐障碍,强迫症(OCD),社交恐怖,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MAD)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其中MAD在ICD-10中的定义是:患者多见于初级保健机构,有一定程度的焦虑和抑郁症状,并伴有植物神经症状,但又不符合特定的焦虑症或抑郁症诊断标准,也应与应激性生活事件无关[1].焦虑和抑郁障碍在诊断标准中是相互独立的疾病实体,但通常在同一个体共存.当两组症状分别考虑时,足以符合相应的诊断标准,这种情况称为焦虑、抑郁障碍共病.
作者:袁勇贵;吴爱琴;张心保 刊期: 2000年第06期
贵刊2000年第3期刊登了金卫东<应该加强精神病理学的研究>一文,读后深有感触,现谈一下自己的体会,不足之处望各位同仁见谅.
作者:王仁义 刊期: 2000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6期
患者女,30岁,高中文化,已婚.因重症肌无力在当地医院使用新斯的明、能量合剂、钾盐等治疗,肌无力症状逐渐好转.住院期间服用强的松100mg/d.不久患者感到头昏,头胀,周身发热,夜眠差,烦躁.半月后并渐现缄默,呆滞,无故发笑,行为幼稚,不许丈夫离开,对亲友反应淡漠,对熟悉的事物有陌生感,不主动讲话,即使说话也吱吱唔唔,说不清内容.不能说出日常事物具体的名称,不知道自己多大,结婚几年了,不知道自己住在哪里.白天半睡半醒,晚上烦躁不眠,性欲明显亢进,生活需人协助.因精神症状加重转入我院.
作者:冯农喜;许冬梅 刊期: 2000年第06期
对来我院戒断的海洛因依赖者测定了血细胞的有关参数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现报告如下.
作者:余慧仙 刊期: 2000年第06期
氯氮平是一种非典型的抗精神病药,常引起流涎,可导致吸入性肺部感染.为解决这一严重副作用,我们对应用氯氮平的患者用阿托品进行预防流涎所致吸入性肺部感染取得了明显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汪磊萍;孙长友;肖宝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性格与情感性精神障碍结局的关系. 方法:对117例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出院8年的随访调查,并将其分为性格内倾组、外倾组,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进行评定. 结果:两组复发、再住院、自杀、慢性化、死亡率均无显著差异,出现社会功能缺陷者性格内倾组明显高于性格外倾组,主要表现在职业和工作、婚姻职能、社会性退缩3方面,而性格外倾组病后对外界的兴趣和关心受损较显著. 结论:病前性格内倾者社会功能缺陷高于性格外倾者.
作者:孙静;侯钢;张心保;翟书涛 刊期: 2000年第06期
我们以奥氮平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以了解其疗效及副反应 .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晓伟;许文龙;许凌峰;张成林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氯氮平治疗的适宜剂量及血药浓度与临床效应的关系. 方法: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6周共62例(1 50mg/d组21例,300mg/d组20例,450mg/d组21例).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副反应.在治疗第2、4、6周末晨服药前测血药浓度. 结果 :3种剂量组间有效率、PANSS减分值、TESS增分值均无显著差异(P>0.05), 不同时段PANSS分值改变也无明显组间差异,提示3组间不仅疗效相当且起效快慢也无明显差异.完成血药浓度测定者42例,有效血浓度低于以往研究推荐的350~450μg/L.提示氯氮平血浓度治疗窗尚有较大探讨余地. 结论:在一定范围内低剂量氯氮平能取得与高剂量同样的疗效,对临床工作中避免盲目大剂量用药有指导意义,同时也有助于人们对氯氮平血浓度治疗窗有新的认识.
作者:唐勇;彭昌孝;肖红;孙涓;翁茵茵;蒋晓军;翟书涛 刊期: 2000年第06期
迟发性运动障碍(tardive dyskinesia,TD),是精神病患者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产生的一种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口面部、下颌、肢体和躯干快速的、不随意的、无节律的、舞蹈样的运动或肌张力障碍[1].近年来已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重视.
作者:谢帆;江开达 刊期: 2000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