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联合肝素治疗心肌梗死25例

史慧英;李永辉;刘达瑾;白枫;薛铮;李学文;吕吉元

关键词:心肌梗死,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血栓溶解疗法
摘要:目的 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与尿激酶(UK)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61例AMI病人随机分为两组,rt-PA组先予爱通立8 mg静脉输注,继之42 mg在90 min内静脉输注联合静脉肝素治疗.尿激酶组予尿激酶1.5×106 U加入中生理盐水30 min内滴完,分别观察溶栓2 h的再通率.结果 溶栓后2 h rt-PA组临床再通率为88.0%,尿激酶组为63.9%,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P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静脉溶栓药物.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活血益气方对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增殖细胞核抗原及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表达的影响

    目的 为探讨活血益气方干预球囊损伤大鼠颈总动脉内膜增殖的机制,对损伤血管细胞核增殖抗原(PCNA)及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2,CDK4)表达进行观察.方法 随机将18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活血益气方组3组,球囊损伤大鼠颈总动脉前1d始给假手术组与模型组0.8 mL/(100 g·d)生理盐水灌胃,用药组给予相同剂量的中药灌胃,连续至第5天处死大鼠取其损伤的颈总动脉,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CNA、CDK2、CDK 4蛋白的表达.结果 各组PCNA、CDK2、CDK4均表达阳性,假手术组有极少量表达,模型组明显增多,用药后表达量显著减少,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活血益气方时球囊损伤后动脉血管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细胞核增殖抗原及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的表达,抑制血管内膜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有关.

    作者:艾文;程伟;刘彬;蒋明建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合并心脑血管病等高危前列腺增生病人实施经尿道汽化电切术治疗的观察

    高龄(年龄>70岁)伴有心脑血管等多系统病变的高危前列腺增生病人的治疗,一直是泌尿外科临床难点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前列腺电切术(TURP)治疗前列腺增生已被公认为金标准,但对高危前列腺增生仍有一定危险性,主要的危险因素为心血管疾病以及肾功能不全.为提高治疗效果,2002年6月-2005年8月,对高危前列腺增生病人32例经积极进行个体化围手术期处理后,均成功施行了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TUVP)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郑武会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卡维地洛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100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病人,心功能(Ⅱ~Ⅳ)级,卡维地洛从小剂量开始,逐渐递增,实验中严密检测各相关指标.结果 随访12个月,治疗后心功能明显改善(P<0.05),6 min距离较治疗前后有明显进步(P<0.001),超声心动图示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增加(P<0.001),同时血浆心脏脑钠素(BNP)显著下降(P<0.05).结论 卡维地洛可使正在接受地高辛、利尿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I)抑制剂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心功能明显改善,且能显著改善心脏内分泌功能.

    作者:华永平;张俐虹;胡适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脉血康胶囊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脉血康胶囊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将180例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100例,口服脉血康胶囊3粒,每日3次;对照组80例,口服通塞脉胶囊3粒,每日3次,两组疗程均4周.结果 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6.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周治疗过程中,总计不良事件发生率在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1%和5.8%.结论 脉血康胶囊治疗脑梗死疗效较好且安全.

    作者:曹云鹏;沈雪莉;杨军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主动脉夹层10例临床分析

    主动脉夹层分离又称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或主动脉夹层血肿,是血液渗入主动脉中层形成夹层血肿并沿着主动脉壁延伸剥离的一种严重心血管急症,根据发病生存长短,本病可分为急性型或慢性型,此病是一种严重危及病人生命的疾病,因此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是降低病人病死率的关键.现将1999年-2005年山西省临县人民医院收治的主动脉瘤病人10例临床资料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刘维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气阴两虚型糖尿病心率变异性及SCL-90的观察分析

    目的 观察分析糖尿病气阴两虚型心率变异性(HRV)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方法 选择73例糖尿病气阴两虚型病人作为观察组,另设健康对照组70例.采用美国产Brentwood 8800型动态心电图仪,对两组人员进行一次24h动态心电图(Holter)记录检测,同时进行HRV时域及频域分析.结果 SCL-90原始分值分布情况比较,观察组中轻度异常、重度异常率分别为87.67%、9.59%,对照组中轻度异常、重度异常率分别为45.71%、4.29%,两组异常率比较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气阴两虚型糖尿病病人SCL-90各因子均值除恐怖因子外明显高于对照组各值(P<0.01).结论 气阴两虚型糖尿病在HRV存在异常的同时也存在着SCL-90的异常.SCL-90是对气阴两虚型糖尿病的症状进行量化评价的有效量表.

    作者:刘化芊;胡志耕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腔内介入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种极为凶险的心血管疾病又名主动脉夹层或主动脉内膜剥离.临床上常表现为突发的剧烈疼痛、休克和压迫症状,36%~72%的人在发病后48 h内死亡,62%~91%的病人死于发病后1周,90%3个月内死亡.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开胸手术,治疗方法是切除病变扩张段主动脉,置换人造血管既动脉瘤切除加人工血管置换手术,由于其创伤大,并发症及病死率高等缺点使临床开展受到限制.近年来开展的经股动脉带膜支架植入术(腔内隔绝术),具有创伤小、免开胸、手术时间短、痛苦小、疗效明确、术后恢复快、病死率低等优点.本文对长治市人民医院1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腔内介入治疗进行分析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张玉平;王翼凤;安琴;徐正云;平凌云;牛永红;郭建星;程小军;曹荣辉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36例脑室出血早期微创引流的疗效观察

    对36例脑室出血病人,按临床表现和CT报告进行分级评分,在发病2.5 h~7.0 h,分别采取脑脊液引流术、生理盐水脑室灌洗术结合尿激酶注射引流术进行治疗,同时,加强引流术后的观察与护理.早期微创引流能及时清除脑室积血,改善脑脊液循环,降低颅内压,防止和减轻出血后的一系列继发性病理变化,阻断危及生命的恶性循环.应用尿激酶不仅清除脑室内的积血和脑实质内的血肿,并可防止引流管堵塞,缩短引流时间与病程,降低颅内感染机会.脑室内血肿肖失,尽早拔管,引流一般不超过7 d.3个月~6个月后随访,结果表明,早期微创引流可降低脑室出血病人的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筱颖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心电图PR段改变对急性心包炎的临床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体表心电图PR段改变对急性心包炎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对60例急性心包炎病人不同时间记录的首次心电图进行分析,测量各导联PR段的方向和幅度.以60例心肌梗死和60例早期复极综合征为对照.结果 60例急性心包炎病人中,44例(73.3%)在Ⅰ、Ⅱ、Ⅲ、aVF、V3~V6导联普遍出现PR段下移,aVR导联出现PR段抬高.普遍导联PR段改变的检出率在发病第l天,第2天记录的心电图中高,达88.6%,随后记录的心电图中逐渐降低.在心肌梗死中有1.7%记录到普遍PR段下移,在早期复极综合征中普遍PR段下移的检出率也为1.7%.结论 普遍导联PR段下移是急性心包炎早期心电图的特征性改变.

    作者:刘正东;吴黎明;王永东;李晓东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136例

    目的 探讨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67例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36例口服通心络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对照组131例口服复方丹参片及脂必妥片.4周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血脂、血液流变学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在临床症状缓解、降低血总胆固醇(TC)和三酰甘油(TG),升高密度脂蛋白(HDL-C)等指标方面均有统计学意义,在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少.结论 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具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王海然;刘艳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维甲酸和癌灵1号治疗APL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1例报道

    1 资料病人,男,56岁,主因间断性咽痛、头痛3月,痰中带血,牙龈出血4 d,于1999年5月6日入院,既往体健,入院时查体:精神差,贫血貌,全身皮肤未见黄染,面部双下肢皮肤散在大小不等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胸骨无压痛,心肺无异常,肝脾未触及,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

    作者:曹丽萍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及诊断11例分析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临床较少见,且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极易误诊及漏诊.现将山西省大同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11例CVST病人就诊临床及诊断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白翠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院前救治

    目的 正确诊断与及时救治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以改善UAP的预后.方法 对26例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人及时吸氧,舌下含化硝酸甘油,静脉输注硝酸甘油,应用抗凝剂,进行心理治疗等院前救治.结果 经院前救治的病人,在转入医院前总有效率达92.3%.结论 院前正确诊断与及时救治是改善UAP预后的关键.

    作者:王陶梅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急性胰腺炎合并急性心内膜下心肌梗死1例

    1 资料病人,男,71岁,2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为咖啡色胃内容物,伴有头晕、乏力,并出冷汗.自服胃必治,症状未有好转,并反复发作,于2005年11月25日入住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消化病房,症见: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反酸、冷汗、头晕、乏力并心慌,大小便正常.体温36.5℃,脉搏95/min,呼吸16/min,血压140/90 mmHg(1 mmHg=0.133 kPa).

    作者:田昕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21例结核性心包炎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结核性心包炎(TBP)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和预后.方法 对21例TBP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热、咳嗽、胸痛、呼吸困难是常见的症状,大部分病人有心音遥远、心界增大、窦性心动过速等表现.病人在治疗(10~45)d内心包积液明显减少或完全吸收.结论 中青年病人出现发热、胸痛、咳嗽及呼吸困难症状结合其心包积液的性质、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胸部X线、结核菌素试验的检查结果及合并其他部位结核等情况可帮助诊断.

    作者:蒋淑贞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186例高血压病病人动态血压不同昼夜节律分析

    近年来,无创性血压监测仪(ABPM)的广泛应用,为高血压病的诊断、治疗及疗效判断开辟了新的途径.但目前对高血压病动态血压特征及不同昼夜节律间关系报道甚少.本文对186例高血压病病人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如下.

    作者:吕晓琴;张素英;郭晓萍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146例超重肥胖与颈动脉硬化及危险因素分析

    近年来由热量摄入过多引起的超重和肥胖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压、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而颈动脉硬化(CAS)与脑动脉和冠状动脉硬化有很好的相关性.本文旨在对超重和肥胖的在职职工的颈动脉硬化及其危险因素做一分析.结果如下.

    作者:张暄;王颖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穴位埋线治疗顽固性面瘫30例

    目的 观察穴位埋线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30例顽固性面瘫病人,应用埋线疗法,每20 d埋1次,3次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疗效.结果 治愈17例,好转6例,有效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0%.结论 顽固性面瘫病人采用埋线疗法,有助于面神经功能的恢复,明显提高了治愈率,减少了后遗症的发生.

    作者:李桂娥;张素珍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合用醒脑静及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中重度高血压脑出血

    目的 评价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合用醒脑静、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中重度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13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皆用微创术清除血肿,治疗组术后早期静脉输注醒脑静(30~40) mL,每日1次,连用15d,待血肿基本清除或病人病情稳定后加用5%葡萄糖250 mL加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L,静脉输注,每日1次,连用20 d.分别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①治疗组病死率16.0%,低于对照组的22.4%;治疗组的神经功能恢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合用醒脑静、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中重度高血压脑出血较单用微创术,能明显促进残余血肿吸收,促进神经缺损功能的恢复,降低脑出血病人的致残率和病死率,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秦卓红;郭志鉴;原培芳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脑卒中药物的保护作用

    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高,发病机制复杂,系多途径综合作用所致.治疗目的是防止脑梗死形成或缩小梗死面积,恢复脑供血,促进梗死灶周边血液循环.治疗的药物很多,至目前,本文从脑保护作用的角度总结新文献,对几种具有脑保护作用的药加以综述.

    作者:李建波;齐桂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