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淑贞
目的 观察侧脑室置管引流、注射尿激酶溶解加腰穿脑脊液灌洗治疗脑出血脑室铸型的临床疗效.方法 26例脑出血病人均椎颅侧脑室置管引流注射尿激酶溶解加腰穿脑脊液灌洗.结果 26例中2例死亡,24例存活,并不同程度地恢复了生活能力.结论 侧脑室引流注射尿激酶溶解加腰穿脑脊液灌洗是治疗脑出血脑室铸型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廷武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依那普利的降压疗效及对原发性高血压病(EH)病人左心室肥厚(LVH)的影响.方法 60例病人口服依那普利(5~15) mg,每日1次,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测血压观察降压效果,用超声心动图测量指标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结果 依那普利治疗后血压、左心室质量指数均比用药前有下降(P<0.01);降压疗效:显效29例,有效2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0.0%.结论 依那普利可有效降低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病人的血压,逆转LVH.
作者:吕丽萍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体表心电图PR段改变对急性心包炎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对60例急性心包炎病人不同时间记录的首次心电图进行分析,测量各导联PR段的方向和幅度.以60例心肌梗死和60例早期复极综合征为对照.结果 60例急性心包炎病人中,44例(73.3%)在Ⅰ、Ⅱ、Ⅲ、aVF、V3~V6导联普遍出现PR段下移,aVR导联出现PR段抬高.普遍导联PR段改变的检出率在发病第l天,第2天记录的心电图中高,达88.6%,随后记录的心电图中逐渐降低.在心肌梗死中有1.7%记录到普遍PR段下移,在早期复极综合征中普遍PR段下移的检出率也为1.7%.结论 普遍导联PR段下移是急性心包炎早期心电图的特征性改变.
作者:刘正东;吴黎明;王永东;李晓东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老年骨折伴心功能损伤病人治疗前后心肌酶谱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无心脏病史的股骨颈骨折伴心功能损伤病人60例,根据病情行手术内固定、单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并应用极化液(10%葡萄糖液250 mL、胰岛素8U、10% KCl 10 mL、20% MgCl2 10 mL)或用多巴酚丁胺100 mg,每日1次静脉输注及辅酶Q1020 mg肌肉注射改善心功能,观察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心肌酶谱各项指标变化.结果 所有病例在手术中及住院期间无一例死亡.病人治疗1周后心肌酶谱各项指标均显著改善,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通过及时手术及改善心功能治疗,可使心肌酶谱指标改善有助于骨折的恢复.
作者:韩跃武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川芎嗪注射液对慢性肺心病的疗效.方法 将200例肺心病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120例和对照组80例.两组均给予卧床休息、持续或间断低流量吸氧,采用抗感染、祛痰止咳、解痉平喘、强心、利尿及对症处理.治疗组同时加用川芎嗪注射液,(10~15)d为1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54.2%,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显效率31.3%,总有效率70.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川芎嗪注射液用于肺心病治疗,其疗效显著,且安全副反应少.
作者:王静;李中青;苏凝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近年来,无创性血压监测仪(ABPM)的广泛应用,为高血压病的诊断、治疗及疗效判断开辟了新的途径.但目前对高血压病动态血压特征及不同昼夜节律间关系报道甚少.本文对186例高血压病病人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如下.
作者:吕晓琴;张素英;郭晓萍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67例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36例口服通心络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对照组131例口服复方丹参片及脂必妥片.4周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血脂、血液流变学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在临床症状缓解、降低血总胆固醇(TC)和三酰甘油(TG),升高密度脂蛋白(HDL-C)等指标方面均有统计学意义,在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少.结论 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具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王海然;刘艳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高,发病机制复杂,系多途径综合作用所致.治疗目的是防止脑梗死形成或缩小梗死面积,恢复脑供血,促进梗死灶周边血液循环.治疗的药物很多,至目前,本文从脑保护作用的角度总结新文献,对几种具有脑保护作用的药加以综述.
作者:李建波;齐桂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结核性心包炎(TBP)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和预后.方法 对21例TBP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热、咳嗽、胸痛、呼吸困难是常见的症状,大部分病人有心音遥远、心界增大、窦性心动过速等表现.病人在治疗(10~45)d内心包积液明显减少或完全吸收.结论 中青年病人出现发热、胸痛、咳嗽及呼吸困难症状结合其心包积液的性质、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胸部X线、结核菌素试验的检查结果及合并其他部位结核等情况可帮助诊断.
作者:蒋淑贞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穴位埋线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30例顽固性面瘫病人,应用埋线疗法,每20 d埋1次,3次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疗效.结果 治愈17例,好转6例,有效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0%.结论 顽固性面瘫病人采用埋线疗法,有助于面神经功能的恢复,明显提高了治愈率,减少了后遗症的发生.
作者:李桂娥;张素珍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脑脉泰胶囊对缺血性卒中病人血脂水平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经CT/磁共振成像(MRI)诊断的87例缺血性卒中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46例),所有病人均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进行血脂检测,并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用Barthel指数进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评分.结果 治疗4周后,治疗组血脂水平、NIHSS评分及ADL能力评分的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脑脉泰胶囊有助于降低缺血性卒中病人血脂水平,改善其神经功能及ADL,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杨茜;黄黛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近年来由热量摄入过多引起的超重和肥胖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压、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而颈动脉硬化(CAS)与脑动脉和冠状动脉硬化有很好的相关性.本文旨在对超重和肥胖的在职职工的颈动脉硬化及其危险因素做一分析.结果如下.
作者:张暄;王颖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自拟中药益气活血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将79例冠心病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给予益气活血中药及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34例仅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疗程均为30 d.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3.3%,对照组为70.6%.结论 自拟中药益气活血方可明显改善冠心病病人心电图,临床疗效明显.
作者:陆江;姜荣钦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吉兰-巴雷二氏综合征(gullain-Barre syndrome,GBS)典型病历的报道比较多见,但其不典型临床类型近年报道较少,现将山西省潞安集团总医院自1986年-2004年收治的3例不典型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高浚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lateralsclerosis,ALS)是神经科学领域的世界性难题.它是一种慢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特征为选择性侵犯运动神经元,出现进行性加重的肌肉萎缩、肌无力及锥体束征.ALS发病率约为每年2/10万~4/10万,病人多于发病后(1~5)年死亡.ALS呈世界性分布,95%为散发性ALS(SALS),5%为家族遗传性ALS(FALS)[1].ALS的病因、发病机制至今无确切定论及明确显效的治疗方法.尽管今年出现了用神经干细胞治疗ALS的较大样本报道[2].但为更好地开展ALS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并终攻克这一疾病.结合自己研究的情况,现将近年临床研究进展总结如下.
作者:杨万章;盛佑祥;张敏;梁豪文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生脉注射液对阿霉素(ADM)相关性心脏毒性的保护作用.方法 69例恶性肿瘤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6例,在以ADM为主的一线方案化疗前3 d予生脉注射液 5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输注,每日1次,14d为一疗程;对照组33例,于化疗前3 d开始服用维生素E,每次100 mg,每日两次,辅酶Q10每次20 mg,每日3次,14 d为一疗程.治疗前后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中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ISD)、舒张早期与晚期充盈速度比值(A/E)、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率(FS)等各项指标.结果 ADM化疗后治疗组心电图异常改变及LVIDD、LVISD、A/E、FS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生脉注射液是可以预防和减轻ADM引起的急性心脏毒性.
作者:王瑞芹;解英;赵素珍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对36例脑室出血病人,按临床表现和CT报告进行分级评分,在发病2.5 h~7.0 h,分别采取脑脊液引流术、生理盐水脑室灌洗术结合尿激酶注射引流术进行治疗,同时,加强引流术后的观察与护理.早期微创引流能及时清除脑室积血,改善脑脊液循环,降低颅内压,防止和减轻出血后的一系列继发性病理变化,阻断危及生命的恶性循环.应用尿激酶不仅清除脑室内的积血和脑实质内的血肿,并可防止引流管堵塞,缩短引流时间与病程,降低颅内感染机会.脑室内血肿肖失,尽早拔管,引流一般不超过7 d.3个月~6个月后随访,结果表明,早期微创引流可降低脑室出血病人的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筱颖 刊期: 2006年第12期
高龄(年龄>70岁)伴有心脑血管等多系统病变的高危前列腺增生病人的治疗,一直是泌尿外科临床难点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前列腺电切术(TURP)治疗前列腺增生已被公认为金标准,但对高危前列腺增生仍有一定危险性,主要的危险因素为心血管疾病以及肾功能不全.为提高治疗效果,2002年6月-2005年8月,对高危前列腺增生病人32例经积极进行个体化围手术期处理后,均成功施行了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TUVP)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郑武会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脑心通胶囊对冠心病(心血瘀阻型胸痹心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49例冠心病(心血瘀阻型胸痹心痛)病人,应用脑心通胶囊治疗,并对其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心绞痛程度、心电图、血液流变学参数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 脑心通胶囊治疗后心绞痛、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7.8%、49.0%;血栓素B2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 脑心通胶囊对治疗胸痹心痛,疗效确切,未发现不良反应.
作者:李晓强;王明志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稳心颗粒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血流动力学、血浆内皮素(ET)及心肌细胞结构的影响.方法 用腹腔注射阿霉素(ADR)法复制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大鼠模型,采用手术、电镜、放免法,评价稳心颗粒对慢性心力衰竭模型大鼠血流动力学、血浆内皮素及心肌细胞结构的影响.结果 稳心颗粒能改善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提高左室内压分值(LVSP)、+dp/dt,降低(LVEDP)、-dp/dt,减少大鼠血浆内皮素的水平,改善心肌细胞的结构,其稳心颗粒高剂量组的作用同地高辛对照组相当.结论 稳心颗粒是防治心力衰竭的有效药物.
作者:刘爱东;代娜;王秀华 刊期: 200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