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自拟中药益气活血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45例

陆江;姜荣钦

关键词:冠心病, 心绞痛, 胸痹心痛
摘要:目的 观察自拟中药益气活血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将79例冠心病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给予益气活血中药及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34例仅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疗程均为30 d.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3.3%,对照组为70.6%.结论 自拟中药益气活血方可明显改善冠心病病人心电图,临床疗效明显.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136例

    目的 探讨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67例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36例口服通心络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对照组131例口服复方丹参片及脂必妥片.4周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血脂、血液流变学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在临床症状缓解、降低血总胆固醇(TC)和三酰甘油(TG),升高密度脂蛋白(HDL-C)等指标方面均有统计学意义,在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少.结论 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具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王海然;刘艳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腔内介入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种极为凶险的心血管疾病又名主动脉夹层或主动脉内膜剥离.临床上常表现为突发的剧烈疼痛、休克和压迫症状,36%~72%的人在发病后48 h内死亡,62%~91%的病人死于发病后1周,90%3个月内死亡.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开胸手术,治疗方法是切除病变扩张段主动脉,置换人造血管既动脉瘤切除加人工血管置换手术,由于其创伤大,并发症及病死率高等缺点使临床开展受到限制.近年来开展的经股动脉带膜支架植入术(腔内隔绝术),具有创伤小、免开胸、手术时间短、痛苦小、疗效明确、术后恢复快、病死率低等优点.本文对长治市人民医院1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腔内介入治疗进行分析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张玉平;王翼凤;安琴;徐正云;平凌云;牛永红;郭建星;程小军;曹荣辉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纤溶系统与动脉血栓形成

    动脉血栓形成是发达国家首要死因,动脉血栓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是复杂的,包括与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有关的遗传和环境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一般认为,脂质丰富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处急性血栓形成是稳定的或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向急性梗死(MI)、缺血性卒中(IS)或周围动脉栓塞转化的促发事件[1].

    作者:李建林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后循环脑梗死静脉溶栓的临床分析

    目的 观察后循环(VA、BA)脑梗死静脉溶栓的疗效和安全性及溶栓的时间.方法 对后循环脑梗死25例病人在不同时间窗6 h内、6 h~24 h、24 h~72 h、72 h后进行了静脉溶栓治疗.结果 25例病人中,1周后意识清醒,语言肢体功能恢复7例,意识障碍减轻、凝视麻痹、瞳孔恢复6例;无变化5例;死亡7例.结论 静脉尿激酶溶栓延长溶栓时间,对后循环脑梗死仍然有效,在临床应用中简便易行,出血危险性小.

    作者:丁明钊;琚小红;任旭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及诊断11例分析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临床较少见,且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极易误诊及漏诊.现将山西省大同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11例CVST病人就诊临床及诊断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白翠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早期微创综合疗法与传统外科治疗脑出血的比较观察

    目的 总结近年来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采用早期(6 h内)微创手术及术后服用自行研制的纯中药制剂脑卒中Ⅰ号的综合疗法治疗脑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脑出血病人120例,入院后随机分到治疗组和对照1组、对照2组.对照1组在行传统外科手术治疗后,行常规西医内科治疗.对照2组在行早期微创外科脑血肿清除术后,仅行常规西医内科治疗.治疗组在早期微创外科血肿清除术后,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服纯中药制剂脑卒中Ⅰ号,服用1个疗程20 d.治疗20 d、40 d后进行疗效评价及病人术后3个~12个月根据日常生活(ADL)能力进行随访结果比较.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0%和显效率为83.7%,对照1组的总有效率为44.4%、显效率为38.9%,对照2组的总有效率为70.7%、显效率为63.4%,3组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果显示:3组中ADL1~ADL3级所占百分比分别为28.1%、53.8%、76.2%,进行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6 h)实施微创手术治疗脑出血效果优于传统外科手术治疗脑出血,加用脑卒中Ⅰ号制剂结合早期微创手术的综合治疗脑出血有明显的临床效果.

    作者:范益民;邢守光;刘晓东;王宏勤;刘祚汝;陈来照;郝解贺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稳心颗粒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血流动力学、血浆内皮素及心肌细胞结构的影响

    目的 观察稳心颗粒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血流动力学、血浆内皮素(ET)及心肌细胞结构的影响.方法 用腹腔注射阿霉素(ADR)法复制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大鼠模型,采用手术、电镜、放免法,评价稳心颗粒对慢性心力衰竭模型大鼠血流动力学、血浆内皮素及心肌细胞结构的影响.结果 稳心颗粒能改善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提高左室内压分值(LVSP)、+dp/dt,降低(LVEDP)、-dp/dt,减少大鼠血浆内皮素的水平,改善心肌细胞的结构,其稳心颗粒高剂量组的作用同地高辛对照组相当.结论 稳心颗粒是防治心力衰竭的有效药物.

    作者:刘爱东;代娜;王秀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穴位埋线治疗顽固性面瘫30例

    目的 观察穴位埋线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30例顽固性面瘫病人,应用埋线疗法,每20 d埋1次,3次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疗效.结果 治愈17例,好转6例,有效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0%.结论 顽固性面瘫病人采用埋线疗法,有助于面神经功能的恢复,明显提高了治愈率,减少了后遗症的发生.

    作者:李桂娥;张素珍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636例脑出血病人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脑出血病人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2001年-2005年636例脑出血住院病人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102例病人发生院内感染,感染115例次,医院感染率16.04%,例次感染率18.08%.医院内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多见,分别占62.61%和20.00%.结论 脑出血病人医院感染主要与年龄、糖尿病史、意识障碍、侵入性操作等有关.

    作者:张继秀;吕巧芸;高秀萍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合并心脑血管病等高危前列腺增生病人实施经尿道汽化电切术治疗的观察

    高龄(年龄>70岁)伴有心脑血管等多系统病变的高危前列腺增生病人的治疗,一直是泌尿外科临床难点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前列腺电切术(TURP)治疗前列腺增生已被公认为金标准,但对高危前列腺增生仍有一定危险性,主要的危险因素为心血管疾病以及肾功能不全.为提高治疗效果,2002年6月-2005年8月,对高危前列腺增生病人32例经积极进行个体化围手术期处理后,均成功施行了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TUVP)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郑武会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侧脑室置管引流加腰穿脑脊液灌洗治疗脑出血脑室铸型26例

    目的 观察侧脑室置管引流、注射尿激酶溶解加腰穿脑脊液灌洗治疗脑出血脑室铸型的临床疗效.方法 26例脑出血病人均椎颅侧脑室置管引流注射尿激酶溶解加腰穿脑脊液灌洗.结果 26例中2例死亡,24例存活,并不同程度地恢复了生活能力.结论 侧脑室引流注射尿激酶溶解加腰穿脑脊液灌洗是治疗脑出血脑室铸型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廷武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联合肝素治疗心肌梗死25例

    目的 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与尿激酶(UK)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61例AMI病人随机分为两组,rt-PA组先予爱通立8 mg静脉输注,继之42 mg在90 min内静脉输注联合静脉肝素治疗.尿激酶组予尿激酶1.5×106 U加入中生理盐水30 min内滴完,分别观察溶栓2 h的再通率.结果 溶栓后2 h rt-PA组临床再通率为88.0%,尿激酶组为63.9%,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P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静脉溶栓药物.

    作者:史慧英;李永辉;刘达瑾;白枫;薛铮;李学文;吕吉元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后急诊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抢救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脏骤停,经心肺复苏成功后静脉溶栓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心肺复苏(CRP)组为AMI并发心脏骤停的病人29例,心肺复苏后立即静脉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普通溶栓组为急性心肌梗死无并发心脏骤停(普通组)63例给予rt-PA溶栓治疗.CPR非溶栓组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骤停6例,心肺复苏后除静脉溶栓外的积极抢救治疗.结果 CPR溶栓组再通率和出院生存率、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左室射血分数(EF)与普通溶栓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CRP非溶栓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成功后,立即静脉溶栓治疗可以显著提高出院生存率,较安全,成功率高,不增加并发症.

    作者:栗金军;赵丽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近年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进展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lateralsclerosis,ALS)是神经科学领域的世界性难题.它是一种慢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特征为选择性侵犯运动神经元,出现进行性加重的肌肉萎缩、肌无力及锥体束征.ALS发病率约为每年2/10万~4/10万,病人多于发病后(1~5)年死亡.ALS呈世界性分布,95%为散发性ALS(SALS),5%为家族遗传性ALS(FALS)[1].ALS的病因、发病机制至今无确切定论及明确显效的治疗方法.尽管今年出现了用神经干细胞治疗ALS的较大样本报道[2].但为更好地开展ALS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并终攻克这一疾病.结合自己研究的情况,现将近年临床研究进展总结如下.

    作者:杨万章;盛佑祥;张敏;梁豪文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36例脑室出血早期微创引流的疗效观察

    对36例脑室出血病人,按临床表现和CT报告进行分级评分,在发病2.5 h~7.0 h,分别采取脑脊液引流术、生理盐水脑室灌洗术结合尿激酶注射引流术进行治疗,同时,加强引流术后的观察与护理.早期微创引流能及时清除脑室积血,改善脑脊液循环,降低颅内压,防止和减轻出血后的一系列继发性病理变化,阻断危及生命的恶性循环.应用尿激酶不仅清除脑室内的积血和脑实质内的血肿,并可防止引流管堵塞,缩短引流时间与病程,降低颅内感染机会.脑室内血肿肖失,尽早拔管,引流一般不超过7 d.3个月~6个月后随访,结果表明,早期微创引流可降低脑室出血病人的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筱颖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院前救治

    目的 正确诊断与及时救治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以改善UAP的预后.方法 对26例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人及时吸氧,舌下含化硝酸甘油,静脉输注硝酸甘油,应用抗凝剂,进行心理治疗等院前救治.结果 经院前救治的病人,在转入医院前总有效率达92.3%.结论 院前正确诊断与及时救治是改善UAP预后的关键.

    作者:王陶梅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自拟中药益气活血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45例

    目的 观察自拟中药益气活血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将79例冠心病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给予益气活血中药及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34例仅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疗程均为30 d.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3.3%,对照组为70.6%.结论 自拟中药益气活血方可明显改善冠心病病人心电图,临床疗效明显.

    作者:陆江;姜荣钦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血塞通注射液治疗儿童脑动脉内膜炎20例

    目的 观察中成药血塞通治疗儿童脑动脉内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39例脑动脉内膜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抗病毒、营养神经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加血塞通100 mg~300 mg,用10%葡萄糖(100~200) mL稀释后静脉输注共用7 d.对照组19例,加山莨菪碱0.3mg/kg稀释后静脉输注,每日1次.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3.7%(χ2=7.53,P<0.05);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5.0%),与对照组52.6%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18.52,P<0.01).结论 血塞通改善儿童脑动脉内膜炎的临床症状,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无明显毒副反应.

    作者:陈雪玲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缺血性中风与黏附分子ICAM-1及CD62p相关性研究概述

    缺血性中风是危及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其致死率与病残率都很高,对缺血性中风发病机制、发病途径的研究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对缺血性中风与一些理化检验指标关系的研究引起了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试图通过研究发现相对特异的表达指标,进一步研究这些指标表达的实验室与临床意义,从而应用各种治疗手段(包括中医中药、西医西药)干预、影响指标的表达达到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目的.下面就目前研究较多的缺血性中风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CD62p关系的研究情况作一概述.

    作者:祝美珍;罗丽洁;李志刚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影响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疗效的多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多种因素对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PVP)治疗帕金森病(PD)短期和长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对60例PD病人行PVP术,术后随访5年,记录术前、术后半年、1年、2年、3年、4年、5年UPDRS评分,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不同随访时期的疗效(Y)与术后短期疗效(X1)、年龄(X2)、病程(X3)、随访时间(X4)、发病年龄(X5)、术前病情严重程度(X6)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得出术后短期疗效多元回归方程:(Y)1=-6.087+0.250 X2+0.424 X6,术后长期疗效回归方程,(Y)2=2.918+0.802 X1+3.927 X4(术后长期疗效回归方程).结论 本研究得到的方程有助于对PVP术的疗效作出较为准确的预测和评价,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作者:刘跃亭;段虎斌;郝春艳;蒯东;吕虹;朱永梅 刊期: 2006年第12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