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636例脑出血病人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张继秀;吕巧芸;高秀萍

关键词:脑出血, 医院感染, 预防措施
摘要:目的 探讨脑出血病人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2001年-2005年636例脑出血住院病人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102例病人发生院内感染,感染115例次,医院感染率16.04%,例次感染率18.08%.医院内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多见,分别占62.61%和20.00%.结论 脑出血病人医院感染主要与年龄、糖尿病史、意识障碍、侵入性操作等有关.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近年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进展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lateralsclerosis,ALS)是神经科学领域的世界性难题.它是一种慢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特征为选择性侵犯运动神经元,出现进行性加重的肌肉萎缩、肌无力及锥体束征.ALS发病率约为每年2/10万~4/10万,病人多于发病后(1~5)年死亡.ALS呈世界性分布,95%为散发性ALS(SALS),5%为家族遗传性ALS(FALS)[1].ALS的病因、发病机制至今无确切定论及明确显效的治疗方法.尽管今年出现了用神经干细胞治疗ALS的较大样本报道[2].但为更好地开展ALS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并终攻克这一疾病.结合自己研究的情况,现将近年临床研究进展总结如下.

    作者:杨万章;盛佑祥;张敏;梁豪文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心电图PR段改变对急性心包炎的临床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体表心电图PR段改变对急性心包炎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对60例急性心包炎病人不同时间记录的首次心电图进行分析,测量各导联PR段的方向和幅度.以60例心肌梗死和60例早期复极综合征为对照.结果 60例急性心包炎病人中,44例(73.3%)在Ⅰ、Ⅱ、Ⅲ、aVF、V3~V6导联普遍出现PR段下移,aVR导联出现PR段抬高.普遍导联PR段改变的检出率在发病第l天,第2天记录的心电图中高,达88.6%,随后记录的心电图中逐渐降低.在心肌梗死中有1.7%记录到普遍PR段下移,在早期复极综合征中普遍PR段下移的检出率也为1.7%.结论 普遍导联PR段下移是急性心包炎早期心电图的特征性改变.

    作者:刘正东;吴黎明;王永东;李晓东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后急诊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抢救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脏骤停,经心肺复苏成功后静脉溶栓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心肺复苏(CRP)组为AMI并发心脏骤停的病人29例,心肺复苏后立即静脉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普通溶栓组为急性心肌梗死无并发心脏骤停(普通组)63例给予rt-PA溶栓治疗.CPR非溶栓组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骤停6例,心肺复苏后除静脉溶栓外的积极抢救治疗.结果 CPR溶栓组再通率和出院生存率、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左室射血分数(EF)与普通溶栓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CRP非溶栓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成功后,立即静脉溶栓治疗可以显著提高出院生存率,较安全,成功率高,不增加并发症.

    作者:栗金军;赵丽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依那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病病人左心室肥厚的影响

    目的 观察依那普利的降压疗效及对原发性高血压病(EH)病人左心室肥厚(LVH)的影响.方法 60例病人口服依那普利(5~15) mg,每日1次,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测血压观察降压效果,用超声心动图测量指标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结果 依那普利治疗后血压、左心室质量指数均比用药前有下降(P<0.01);降压疗效:显效29例,有效2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0.0%.结论 依那普利可有效降低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病人的血压,逆转LVH.

    作者:吕丽萍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后循环脑梗死静脉溶栓的临床分析

    目的 观察后循环(VA、BA)脑梗死静脉溶栓的疗效和安全性及溶栓的时间.方法 对后循环脑梗死25例病人在不同时间窗6 h内、6 h~24 h、24 h~72 h、72 h后进行了静脉溶栓治疗.结果 25例病人中,1周后意识清醒,语言肢体功能恢复7例,意识障碍减轻、凝视麻痹、瞳孔恢复6例;无变化5例;死亡7例.结论 静脉尿激酶溶栓延长溶栓时间,对后循环脑梗死仍然有效,在临床应用中简便易行,出血危险性小.

    作者:丁明钊;琚小红;任旭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联合用药治疗急性脑梗死28例

    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占脑血管疾病的56.6%~80.0%,致残率和复发率达20%~40%,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的健康,因此研究高效的治疗方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组采用甘露醇、葡萄糖、胰岛素、钾溶液及维拉帕米异搏定联合用药治疗急性脑梗死28例.报道如下.

    作者:王颖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侧脑室置管引流加腰穿脑脊液灌洗治疗脑出血脑室铸型26例

    目的 观察侧脑室置管引流、注射尿激酶溶解加腰穿脑脊液灌洗治疗脑出血脑室铸型的临床疗效.方法 26例脑出血病人均椎颅侧脑室置管引流注射尿激酶溶解加腰穿脑脊液灌洗.结果 26例中2例死亡,24例存活,并不同程度地恢复了生活能力.结论 侧脑室引流注射尿激酶溶解加腰穿脑脊液灌洗是治疗脑出血脑室铸型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廷武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冠心病45例

    目的 观察比较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与丹参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冠心病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在应用硝酸甘油等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加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200 mg加入5%葡萄糖溶液,每日1次静脉输注,疗程14 d,对照组加用丹参注射液30 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每日1次静脉输注,疗程14 d.结果 观察组在心绞痛、心电图、临床症状等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副反应也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对冠心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复方丹参注射液.

    作者:郑建文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脑卒中药物的保护作用

    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高,发病机制复杂,系多途径综合作用所致.治疗目的是防止脑梗死形成或缩小梗死面积,恢复脑供血,促进梗死灶周边血液循环.治疗的药物很多,至目前,本文从脑保护作用的角度总结新文献,对几种具有脑保护作用的药加以综述.

    作者:李建波;齐桂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186例高血压病病人动态血压不同昼夜节律分析

    近年来,无创性血压监测仪(ABPM)的广泛应用,为高血压病的诊断、治疗及疗效判断开辟了新的途径.但目前对高血压病动态血压特征及不同昼夜节律间关系报道甚少.本文对186例高血压病病人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如下.

    作者:吕晓琴;张素英;郭晓萍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卡维地洛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100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病人,心功能(Ⅱ~Ⅳ)级,卡维地洛从小剂量开始,逐渐递增,实验中严密检测各相关指标.结果 随访12个月,治疗后心功能明显改善(P<0.05),6 min距离较治疗前后有明显进步(P<0.001),超声心动图示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增加(P<0.001),同时血浆心脏脑钠素(BNP)显著下降(P<0.05).结论 卡维地洛可使正在接受地高辛、利尿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I)抑制剂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心功能明显改善,且能显著改善心脏内分泌功能.

    作者:华永平;张俐虹;胡适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联合肝素治疗心肌梗死25例

    目的 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与尿激酶(UK)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61例AMI病人随机分为两组,rt-PA组先予爱通立8 mg静脉输注,继之42 mg在90 min内静脉输注联合静脉肝素治疗.尿激酶组予尿激酶1.5×106 U加入中生理盐水30 min内滴完,分别观察溶栓2 h的再通率.结果 溶栓后2 h rt-PA组临床再通率为88.0%,尿激酶组为63.9%,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P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静脉溶栓药物.

    作者:史慧英;李永辉;刘达瑾;白枫;薛铮;李学文;吕吉元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21例结核性心包炎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结核性心包炎(TBP)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和预后.方法 对21例TBP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热、咳嗽、胸痛、呼吸困难是常见的症状,大部分病人有心音遥远、心界增大、窦性心动过速等表现.病人在治疗(10~45)d内心包积液明显减少或完全吸收.结论 中青年病人出现发热、胸痛、咳嗽及呼吸困难症状结合其心包积液的性质、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胸部X线、结核菌素试验的检查结果及合并其他部位结核等情况可帮助诊断.

    作者:蒋淑贞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早期微创综合疗法与传统外科治疗脑出血的比较观察

    目的 总结近年来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采用早期(6 h内)微创手术及术后服用自行研制的纯中药制剂脑卒中Ⅰ号的综合疗法治疗脑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脑出血病人120例,入院后随机分到治疗组和对照1组、对照2组.对照1组在行传统外科手术治疗后,行常规西医内科治疗.对照2组在行早期微创外科脑血肿清除术后,仅行常规西医内科治疗.治疗组在早期微创外科血肿清除术后,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服纯中药制剂脑卒中Ⅰ号,服用1个疗程20 d.治疗20 d、40 d后进行疗效评价及病人术后3个~12个月根据日常生活(ADL)能力进行随访结果比较.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0%和显效率为83.7%,对照1组的总有效率为44.4%、显效率为38.9%,对照2组的总有效率为70.7%、显效率为63.4%,3组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果显示:3组中ADL1~ADL3级所占百分比分别为28.1%、53.8%、76.2%,进行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6 h)实施微创手术治疗脑出血效果优于传统外科手术治疗脑出血,加用脑卒中Ⅰ号制剂结合早期微创手术的综合治疗脑出血有明显的临床效果.

    作者:范益民;邢守光;刘晓东;王宏勤;刘祚汝;陈来照;郝解贺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146例超重肥胖与颈动脉硬化及危险因素分析

    近年来由热量摄入过多引起的超重和肥胖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压、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而颈动脉硬化(CAS)与脑动脉和冠状动脉硬化有很好的相关性.本文旨在对超重和肥胖的在职职工的颈动脉硬化及其危险因素做一分析.结果如下.

    作者:张暄;王颖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关系探讨

    目的 探讨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与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BD)的关系.方法 选择住院确诊的BD病人40例为病例组,选择性别、年龄相当的同期门诊体检健康者38名为对照组,进行多导睡眠呼吸检测.结果 病例组长呼吸暂停时间、低通气指数、呼吸紊乱指数(AHI)、鼾声指数及90%以下氧减饱和度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1),病例组中SAS的诊断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SAS可能增加BD发生的危险,早期诊治睡眠呼吸障碍对于BD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有重要意义.

    作者:田玉玲;琚小红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穴位埋线治疗顽固性面瘫30例

    目的 观察穴位埋线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30例顽固性面瘫病人,应用埋线疗法,每20 d埋1次,3次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疗效.结果 治愈17例,好转6例,有效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0%.结论 顽固性面瘫病人采用埋线疗法,有助于面神经功能的恢复,明显提高了治愈率,减少了后遗症的发生.

    作者:李桂娥;张素珍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中老年眩晕症23例

    眩晕症是病人突然出现头晕、视物旋转,同时伴有恶心、呕吐、站立不稳等,该病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它往往是某种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2000年1月-2005年6月选用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46例眩晕症病人,收到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安艳玲;赵晓军;屈跃丽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活血益气方对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增殖细胞核抗原及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表达的影响

    目的 为探讨活血益气方干预球囊损伤大鼠颈总动脉内膜增殖的机制,对损伤血管细胞核增殖抗原(PCNA)及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2,CDK4)表达进行观察.方法 随机将18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活血益气方组3组,球囊损伤大鼠颈总动脉前1d始给假手术组与模型组0.8 mL/(100 g·d)生理盐水灌胃,用药组给予相同剂量的中药灌胃,连续至第5天处死大鼠取其损伤的颈总动脉,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CNA、CDK2、CDK 4蛋白的表达.结果 各组PCNA、CDK2、CDK4均表达阳性,假手术组有极少量表达,模型组明显增多,用药后表达量显著减少,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活血益气方时球囊损伤后动脉血管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细胞核增殖抗原及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的表达,抑制血管内膜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有关.

    作者:艾文;程伟;刘彬;蒋明建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引用卒中单元理念综合治疗脑卒中的疗效评价

    目的 引用卒中单元的理念,对中西药并用综合治疗脑卒中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将270例急性脑卒中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早期康复介入、中西药并用等综合治疗的.结果 治疗组住院天数为21.20 d±9.33 d低于对照组的25.99 d±12.93 d(P<0.05),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01);治疗组病死率为4.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8%(P<0.05),死亡原因治疗组主要与颅内原发病有关,对照组主要与并发症有关.结论 引用卒中单元理念综合治疗急性脑卒中,对其神经功能恢复,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具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陈健;伏春梅;刘尧斌;纪家镛;叶剑鹏 刊期: 2006年第12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