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中老年眩晕症23例

安艳玲;赵晓军;屈跃丽

关键词:银杏达莫注射液, 治疗, 中老年, 复方丹参注射液, 眩晕症, 现报道如下, 视物旋转, 临床效果, 临床表现, 老年人群, 疾病, 病人, 发病率, 站立, 头晕, 呕吐, 恶心
摘要:眩晕症是病人突然出现头晕、视物旋转,同时伴有恶心、呕吐、站立不稳等,该病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它往往是某种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2000年1月-2005年6月选用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46例眩晕症病人,收到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偏头痛急性发作期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的研究

    目的 观察偏头痛急性发作期局部脑血流灌注(rCBF)分布的特点及氟桂利嗪(西比灵)治疗后脑血流灌注的改变情况,进一步探讨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及单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在其临床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利用99mTc-ECD标记的放射性药物对22例偏头痛病人 于急性发作期行SPECT脑灌注显像,对图像进行目测及半定量分析.比较头痛部位与脑灌注异常部位的相关性;自身头痛侧与非头痛侧脑血流灌注的不对称性;以及脑灌注异常程度与偏头痛的严重程度、发作频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82%病人在偏头痛急性发作期,SPECT表现为相关部位局部脑血流量减低;脑灌注改变的部位与头痛部位相关;对于一侧头痛病人,头痛侧与非头痛侧的脑血流量有明显差异,尤其在额叶、顶叶、颞叶明显(P<0.05或P<0.01);局部脑灌注减低的程度在一定条件下与头痛的严重程度和发作频率成正比,但不成线性关系;10例病人在西比灵治疗前后rCBF比较,4例恢复正常,3例低灌注仍然存在,但rCBF评分增加,3例无明显变化.结论 偏头痛病人在急性期普遍存在脑血流灌注异常.与CT、磁共振成像(MRI)、颅多普勒超声(TCD)等辅助检查工具相比,SPECT可以反映脑细胞功能及脑血流的变化,在偏头痛的临床诊疗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刘庆萍;牛争平;李福平;王淑丽;李险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主动脉夹层10例临床分析

    主动脉夹层分离又称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或主动脉夹层血肿,是血液渗入主动脉中层形成夹层血肿并沿着主动脉壁延伸剥离的一种严重心血管急症,根据发病生存长短,本病可分为急性型或慢性型,此病是一种严重危及病人生命的疾病,因此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是降低病人病死率的关键.现将1999年-2005年山西省临县人民医院收治的主动脉瘤病人10例临床资料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刘维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合并心脑血管病等高危前列腺增生病人实施经尿道汽化电切术治疗的观察

    高龄(年龄>70岁)伴有心脑血管等多系统病变的高危前列腺增生病人的治疗,一直是泌尿外科临床难点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前列腺电切术(TURP)治疗前列腺增生已被公认为金标准,但对高危前列腺增生仍有一定危险性,主要的危险因素为心血管疾病以及肾功能不全.为提高治疗效果,2002年6月-2005年8月,对高危前列腺增生病人32例经积极进行个体化围手术期处理后,均成功施行了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TUVP)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郑武会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自拟中药益气活血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45例

    目的 观察自拟中药益气活血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将79例冠心病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给予益气活血中药及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34例仅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疗程均为30 d.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3.3%,对照组为70.6%.结论 自拟中药益气活血方可明显改善冠心病病人心电图,临床疗效明显.

    作者:陆江;姜荣钦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目的 观察川芎嗪注射液对慢性肺心病的疗效.方法 将200例肺心病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120例和对照组80例.两组均给予卧床休息、持续或间断低流量吸氧,采用抗感染、祛痰止咳、解痉平喘、强心、利尿及对症处理.治疗组同时加用川芎嗪注射液,(10~15)d为1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54.2%,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显效率31.3%,总有效率70.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川芎嗪注射液用于肺心病治疗,其疗效显著,且安全副反应少.

    作者:王静;李中青;苏凝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影响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疗效的多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多种因素对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PVP)治疗帕金森病(PD)短期和长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对60例PD病人行PVP术,术后随访5年,记录术前、术后半年、1年、2年、3年、4年、5年UPDRS评分,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不同随访时期的疗效(Y)与术后短期疗效(X1)、年龄(X2)、病程(X3)、随访时间(X4)、发病年龄(X5)、术前病情严重程度(X6)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得出术后短期疗效多元回归方程:(Y)1=-6.087+0.250 X2+0.424 X6,术后长期疗效回归方程,(Y)2=2.918+0.802 X1+3.927 X4(术后长期疗效回归方程).结论 本研究得到的方程有助于对PVP术的疗效作出较为准确的预测和评价,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作者:刘跃亭;段虎斌;郝春艳;蒯东;吕虹;朱永梅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中老年眩晕症23例

    眩晕症是病人突然出现头晕、视物旋转,同时伴有恶心、呕吐、站立不稳等,该病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它往往是某种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2000年1月-2005年6月选用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46例眩晕症病人,收到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安艳玲;赵晓军;屈跃丽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不典型吉兰-巴雷二氏综合征3例报道

    吉兰-巴雷二氏综合征(gullain-Barre syndrome,GBS)典型病历的报道比较多见,但其不典型临床类型近年报道较少,现将山西省潞安集团总医院自1986年-2004年收治的3例不典型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高浚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冠心病45例

    目的 观察比较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与丹参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冠心病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在应用硝酸甘油等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加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200 mg加入5%葡萄糖溶液,每日1次静脉输注,疗程14 d,对照组加用丹参注射液30 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每日1次静脉输注,疗程14 d.结果 观察组在心绞痛、心电图、临床症状等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副反应也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对冠心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复方丹参注射液.

    作者:郑建文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院前救治

    目的 正确诊断与及时救治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以改善UAP的预后.方法 对26例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人及时吸氧,舌下含化硝酸甘油,静脉输注硝酸甘油,应用抗凝剂,进行心理治疗等院前救治.结果 经院前救治的病人,在转入医院前总有效率达92.3%.结论 院前正确诊断与及时救治是改善UAP预后的关键.

    作者:王陶梅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缺血性中风与黏附分子ICAM-1及CD62p相关性研究概述

    缺血性中风是危及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其致死率与病残率都很高,对缺血性中风发病机制、发病途径的研究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对缺血性中风与一些理化检验指标关系的研究引起了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试图通过研究发现相对特异的表达指标,进一步研究这些指标表达的实验室与临床意义,从而应用各种治疗手段(包括中医中药、西医西药)干预、影响指标的表达达到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目的.下面就目前研究较多的缺血性中风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CD62p关系的研究情况作一概述.

    作者:祝美珍;罗丽洁;李志刚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脑卒中药物的保护作用

    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高,发病机制复杂,系多途径综合作用所致.治疗目的是防止脑梗死形成或缩小梗死面积,恢复脑供血,促进梗死灶周边血液循环.治疗的药物很多,至目前,本文从脑保护作用的角度总结新文献,对几种具有脑保护作用的药加以综述.

    作者:李建波;齐桂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纤溶系统与动脉血栓形成

    动脉血栓形成是发达国家首要死因,动脉血栓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是复杂的,包括与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有关的遗传和环境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一般认为,脂质丰富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处急性血栓形成是稳定的或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向急性梗死(MI)、缺血性卒中(IS)或周围动脉栓塞转化的促发事件[1].

    作者:李建林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依那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病病人左心室肥厚的影响

    目的 观察依那普利的降压疗效及对原发性高血压病(EH)病人左心室肥厚(LVH)的影响.方法 60例病人口服依那普利(5~15) mg,每日1次,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测血压观察降压效果,用超声心动图测量指标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结果 依那普利治疗后血压、左心室质量指数均比用药前有下降(P<0.01);降压疗效:显效29例,有效2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0.0%.结论 依那普利可有效降低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病人的血压,逆转LVH.

    作者:吕丽萍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血塞通注射液治疗儿童脑动脉内膜炎20例

    目的 观察中成药血塞通治疗儿童脑动脉内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39例脑动脉内膜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抗病毒、营养神经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加血塞通100 mg~300 mg,用10%葡萄糖(100~200) mL稀释后静脉输注共用7 d.对照组19例,加山莨菪碱0.3mg/kg稀释后静脉输注,每日1次.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3.7%(χ2=7.53,P<0.05);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5.0%),与对照组52.6%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18.52,P<0.01).结论 血塞通改善儿童脑动脉内膜炎的临床症状,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无明显毒副反应.

    作者:陈雪玲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146例超重肥胖与颈动脉硬化及危险因素分析

    近年来由热量摄入过多引起的超重和肥胖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压、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而颈动脉硬化(CAS)与脑动脉和冠状动脉硬化有很好的相关性.本文旨在对超重和肥胖的在职职工的颈动脉硬化及其危险因素做一分析.结果如下.

    作者:张暄;王颖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左室舒张功能障碍的中医药研究概况

    近年来,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治疗中重要的进展之一是对左室舒张功能障碍(LVDD)引起的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即舒张性心力衰竭(DHF)的认识,已成为基础及中西医临床研究中的热点问题[1].单纯DHF是指在心室收缩功能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心室充盈异常和充盈压升高而导致肺循环瘀血的临床综合征[2].可发生于冠心病(CHD)、高血压性心脏病及部分心肌病中.目前已知由其所致的心衰约占全部心衰的20%~30%[3].常发生于心衰早期,收缩性心衰(SHF)之前,治疗亦有别于SHF.因此,如何及早辨认和治疗LVDD,防止其转化为DHF,已成为中西医共同关注研究的课题.现将近年来中医药对CHF的研究概况,从临床资料和药理药化实验方面做一综述,探索中医研究冠心病LVDD的动态、思路和方法,或有助于寻求中医治疗本病的规律和科研的深化.

    作者:许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脑心通胶囊对不稳定斑块兔TLR-2和TLR-4炎性信号转导因子的影响

    目的 探讨脑心通胶囊稳定易损斑块的机制.方法 45只兔给予球囊损伤腹主动脉及高脂饲料喂养,12周末造模兔随机分为自然消退组、脑心通组和辛伐他汀组,每组15只.24周末在腹主动脉斑块处转染携带人野生型p53基因,2周后给予中国斑点蝰蛇毒(CRVV)和组胺触发斑块破裂.于26周末通过免疫组化、Western Blotting及实时定量RT-PCR分析,检测用药后经p53基因转染处Toll样受体2(TLR-2)、Toll样受体4(TLR-4)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表达.结果 转染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处有大量TLR-2、TLR-4和NF-κB表达,尤其集中于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及炎性细胞浸润处.三者在脑心通组和辛伐他汀组的表达较自然消退组显著降低.结论 TLR-2、TLR-4的表达量可预测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进展,脑心通胶囊可通过降低TLR-2、TLR-4的过度表达而稳定斑块.

    作者:赵玉霞;刘运芳;刘艳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186例高血压病病人动态血压不同昼夜节律分析

    近年来,无创性血压监测仪(ABPM)的广泛应用,为高血压病的诊断、治疗及疗效判断开辟了新的途径.但目前对高血压病动态血压特征及不同昼夜节律间关系报道甚少.本文对186例高血压病病人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如下.

    作者:吕晓琴;张素英;郭晓萍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腔内介入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种极为凶险的心血管疾病又名主动脉夹层或主动脉内膜剥离.临床上常表现为突发的剧烈疼痛、休克和压迫症状,36%~72%的人在发病后48 h内死亡,62%~91%的病人死于发病后1周,90%3个月内死亡.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开胸手术,治疗方法是切除病变扩张段主动脉,置换人造血管既动脉瘤切除加人工血管置换手术,由于其创伤大,并发症及病死率高等缺点使临床开展受到限制.近年来开展的经股动脉带膜支架植入术(腔内隔绝术),具有创伤小、免开胸、手术时间短、痛苦小、疗效明确、术后恢复快、病死率低等优点.本文对长治市人民医院1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腔内介入治疗进行分析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张玉平;王翼凤;安琴;徐正云;平凌云;牛永红;郭建星;程小军;曹荣辉 刊期: 2006年第12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