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冠心病45例

郑建文

关键词: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 复方丹参注射液, 冠心病
摘要:目的 观察比较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与丹参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冠心病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在应用硝酸甘油等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加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200 mg加入5%葡萄糖溶液,每日1次静脉输注,疗程14 d,对照组加用丹参注射液30 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每日1次静脉输注,疗程14 d.结果 观察组在心绞痛、心电图、临床症状等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副反应也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对冠心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复方丹参注射液.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脑心通胶囊治疗心血瘀阻型胸痹心痛49例

    目的 观察脑心通胶囊对冠心病(心血瘀阻型胸痹心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49例冠心病(心血瘀阻型胸痹心痛)病人,应用脑心通胶囊治疗,并对其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心绞痛程度、心电图、血液流变学参数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 脑心通胶囊治疗后心绞痛、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7.8%、49.0%;血栓素B2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 脑心通胶囊对治疗胸痹心痛,疗效确切,未发现不良反应.

    作者:李晓强;王明志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缺血性中风与黏附分子ICAM-1及CD62p相关性研究概述

    缺血性中风是危及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其致死率与病残率都很高,对缺血性中风发病机制、发病途径的研究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对缺血性中风与一些理化检验指标关系的研究引起了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试图通过研究发现相对特异的表达指标,进一步研究这些指标表达的实验室与临床意义,从而应用各种治疗手段(包括中医中药、西医西药)干预、影响指标的表达达到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目的.下面就目前研究较多的缺血性中风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CD62p关系的研究情况作一概述.

    作者:祝美珍;罗丽洁;李志刚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依那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病病人左心室肥厚的影响

    目的 观察依那普利的降压疗效及对原发性高血压病(EH)病人左心室肥厚(LVH)的影响.方法 60例病人口服依那普利(5~15) mg,每日1次,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测血压观察降压效果,用超声心动图测量指标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结果 依那普利治疗后血压、左心室质量指数均比用药前有下降(P<0.01);降压疗效:显效29例,有效2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0.0%.结论 依那普利可有效降低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病人的血压,逆转LVH.

    作者:吕丽萍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不同糖耐量个体胰岛素抵抗与胰岛β细胞功能观察及评价

    目的 评价正常糖耐量(NGT)、糖调节受损(IGR)、2型糖尿病(T2DM)个体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功能,为临床早期综合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44例入选者,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根据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分为NGT组(86例)、IGR组(58例)及T2DM组(100例).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及胰岛素释放,评价基础与糖负荷后胰岛素分泌功能及胰岛素抵抗.结果 与NGT组比较,IGR组、T2DM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P2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在NGT组、IGR组和T2DM组依次增高(P<0.001);FBG、餐后2 h血糖(P2BG)和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IS)IGR组高,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均值在IGR组低,与NGT组、T2DM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GR人群存在基础和糖负荷后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异常及显著的胰岛素抵抗,是正常人发展至糖尿病者的移行阶段,应给予恰当的早期综合干预措施,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作者:刘阳;赵彦梅;任毅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侧脑室置管引流加腰穿脑脊液灌洗治疗脑出血脑室铸型26例

    目的 观察侧脑室置管引流、注射尿激酶溶解加腰穿脑脊液灌洗治疗脑出血脑室铸型的临床疗效.方法 26例脑出血病人均椎颅侧脑室置管引流注射尿激酶溶解加腰穿脑脊液灌洗.结果 26例中2例死亡,24例存活,并不同程度地恢复了生活能力.结论 侧脑室引流注射尿激酶溶解加腰穿脑脊液灌洗是治疗脑出血脑室铸型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廷武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卡维地洛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100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病人,心功能(Ⅱ~Ⅳ)级,卡维地洛从小剂量开始,逐渐递增,实验中严密检测各相关指标.结果 随访12个月,治疗后心功能明显改善(P<0.05),6 min距离较治疗前后有明显进步(P<0.001),超声心动图示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增加(P<0.001),同时血浆心脏脑钠素(BNP)显著下降(P<0.05).结论 卡维地洛可使正在接受地高辛、利尿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I)抑制剂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心功能明显改善,且能显著改善心脏内分泌功能.

    作者:华永平;张俐虹;胡适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自拟中药益气活血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45例

    目的 观察自拟中药益气活血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将79例冠心病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给予益气活血中药及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34例仅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疗程均为30 d.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3.3%,对照组为70.6%.结论 自拟中药益气活血方可明显改善冠心病病人心电图,临床疗效明显.

    作者:陆江;姜荣钦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脉血康胶囊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脉血康胶囊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将180例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100例,口服脉血康胶囊3粒,每日3次;对照组80例,口服通塞脉胶囊3粒,每日3次,两组疗程均4周.结果 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6.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周治疗过程中,总计不良事件发生率在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1%和5.8%.结论 脉血康胶囊治疗脑梗死疗效较好且安全.

    作者:曹云鹏;沈雪莉;杨军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偏瘫病人的影响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偏瘫病人愈后的影响.方法 将186例急性脑梗死偏瘫住院病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94例,早期进行正规的康复训练加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92例,给予临床药物治疗及非正规性随意锻炼.结果 早期康复治疗可使瘫痪肢体在短期内改善伤残程度.3个月判定疗效,康复组及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24.5%和9.8%,愈显率分别为63 8%和37.0%,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经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偏瘫病人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有显著的疗效.

    作者:荣丽华;林永泉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急性胰腺炎合并急性心内膜下心肌梗死1例

    1 资料病人,男,71岁,2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为咖啡色胃内容物,伴有头晕、乏力,并出冷汗.自服胃必治,症状未有好转,并反复发作,于2005年11月25日入住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消化病房,症见: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反酸、冷汗、头晕、乏力并心慌,大小便正常.体温36.5℃,脉搏95/min,呼吸16/min,血压140/90 mmHg(1 mmHg=0.133 kPa).

    作者:田昕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生脉注射液防治阿霉素相关性心脏毒性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生脉注射液对阿霉素(ADM)相关性心脏毒性的保护作用.方法 69例恶性肿瘤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6例,在以ADM为主的一线方案化疗前3 d予生脉注射液 5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输注,每日1次,14d为一疗程;对照组33例,于化疗前3 d开始服用维生素E,每次100 mg,每日两次,辅酶Q10每次20 mg,每日3次,14 d为一疗程.治疗前后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中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ISD)、舒张早期与晚期充盈速度比值(A/E)、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率(FS)等各项指标.结果 ADM化疗后治疗组心电图异常改变及LVIDD、LVISD、A/E、FS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生脉注射液是可以预防和减轻ADM引起的急性心脏毒性.

    作者:王瑞芹;解英;赵素珍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腔内介入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种极为凶险的心血管疾病又名主动脉夹层或主动脉内膜剥离.临床上常表现为突发的剧烈疼痛、休克和压迫症状,36%~72%的人在发病后48 h内死亡,62%~91%的病人死于发病后1周,90%3个月内死亡.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开胸手术,治疗方法是切除病变扩张段主动脉,置换人造血管既动脉瘤切除加人工血管置换手术,由于其创伤大,并发症及病死率高等缺点使临床开展受到限制.近年来开展的经股动脉带膜支架植入术(腔内隔绝术),具有创伤小、免开胸、手术时间短、痛苦小、疗效明确、术后恢复快、病死率低等优点.本文对长治市人民医院1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腔内介入治疗进行分析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张玉平;王翼凤;安琴;徐正云;平凌云;牛永红;郭建星;程小军;曹荣辉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186例高血压病病人动态血压不同昼夜节律分析

    近年来,无创性血压监测仪(ABPM)的广泛应用,为高血压病的诊断、治疗及疗效判断开辟了新的途径.但目前对高血压病动态血压特征及不同昼夜节律间关系报道甚少.本文对186例高血压病病人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如下.

    作者:吕晓琴;张素英;郭晓萍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养心汤对家兔不稳定型心肌缺血模型血浆TXB2含量及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影响

    目的 通过观察养心汤对家兔不稳定型心绞痛模型血浆血栓素B2(TXB2)含量及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影响.方法 将24只雄性家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即空白组、模型组、治疗组,在高脂饮食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基础上,采取颈总动脉球囊扩张引起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的方法复制成类似于人类不稳定型心绞痛病理变化的家兔心肌缺血模型.结果 高脂饲料喂养8周后,模型组与治疗组血浆TXB2含量较空白组显著升高(P<0.01),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P<0.01).结论 养心汤通过调整血管内皮功能,减少TXB2的产生,从而保护缺血心肌,并且阻止高脂饮食所引起的动脉厚度增加.

    作者:刘影哲;周亚滨;潘祥宾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21例结核性心包炎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结核性心包炎(TBP)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和预后.方法 对21例TBP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热、咳嗽、胸痛、呼吸困难是常见的症状,大部分病人有心音遥远、心界增大、窦性心动过速等表现.病人在治疗(10~45)d内心包积液明显减少或完全吸收.结论 中青年病人出现发热、胸痛、咳嗽及呼吸困难症状结合其心包积液的性质、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胸部X线、结核菌素试验的检查结果及合并其他部位结核等情况可帮助诊断.

    作者:蒋淑贞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活血益气方对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增殖细胞核抗原及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表达的影响

    目的 为探讨活血益气方干预球囊损伤大鼠颈总动脉内膜增殖的机制,对损伤血管细胞核增殖抗原(PCNA)及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2,CDK4)表达进行观察.方法 随机将18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活血益气方组3组,球囊损伤大鼠颈总动脉前1d始给假手术组与模型组0.8 mL/(100 g·d)生理盐水灌胃,用药组给予相同剂量的中药灌胃,连续至第5天处死大鼠取其损伤的颈总动脉,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CNA、CDK2、CDK 4蛋白的表达.结果 各组PCNA、CDK2、CDK4均表达阳性,假手术组有极少量表达,模型组明显增多,用药后表达量显著减少,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活血益气方时球囊损伤后动脉血管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细胞核增殖抗原及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的表达,抑制血管内膜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有关.

    作者:艾文;程伟;刘彬;蒋明建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目的 观察川芎嗪注射液对慢性肺心病的疗效.方法 将200例肺心病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120例和对照组80例.两组均给予卧床休息、持续或间断低流量吸氧,采用抗感染、祛痰止咳、解痉平喘、强心、利尿及对症处理.治疗组同时加用川芎嗪注射液,(10~15)d为1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54.2%,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显效率31.3%,总有效率70.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川芎嗪注射液用于肺心病治疗,其疗效显著,且安全副反应少.

    作者:王静;李中青;苏凝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穴位埋线治疗顽固性面瘫30例

    目的 观察穴位埋线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30例顽固性面瘫病人,应用埋线疗法,每20 d埋1次,3次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疗效.结果 治愈17例,好转6例,有效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0%.结论 顽固性面瘫病人采用埋线疗法,有助于面神经功能的恢复,明显提高了治愈率,减少了后遗症的发生.

    作者:李桂娥;张素珍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及诊断11例分析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临床较少见,且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极易误诊及漏诊.现将山西省大同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11例CVST病人就诊临床及诊断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白翠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136例

    目的 探讨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67例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36例口服通心络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对照组131例口服复方丹参片及脂必妥片.4周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血脂、血液流变学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在临床症状缓解、降低血总胆固醇(TC)和三酰甘油(TG),升高密度脂蛋白(HDL-C)等指标方面均有统计学意义,在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少.结论 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具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王海然;刘艳 刊期: 2006年第12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