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结核性心包炎(TBP)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和预后.方法 对21例TBP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热、咳嗽、胸痛、呼吸困难是常见的症状,大部分病人有心音遥远、心界增大、窦性心动过速等表现.病人在治疗(10~45)d内心包积液明显减少或完全吸收.结论 中青年病人出现发热、胸痛、咳嗽及呼吸困难症状结合其心包积液的性质、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胸部X线、结核菌素试验的检查结果及合并其他部位结核等情况可帮助诊断.
作者:蒋淑贞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正常糖耐量(NGT)、糖调节受损(IGR)、2型糖尿病(T2DM)个体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功能,为临床早期综合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44例入选者,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根据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分为NGT组(86例)、IGR组(58例)及T2DM组(100例).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及胰岛素释放,评价基础与糖负荷后胰岛素分泌功能及胰岛素抵抗.结果 与NGT组比较,IGR组、T2DM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P2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在NGT组、IGR组和T2DM组依次增高(P<0.001);FBG、餐后2 h血糖(P2BG)和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IS)IGR组高,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均值在IGR组低,与NGT组、T2DM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GR人群存在基础和糖负荷后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异常及显著的胰岛素抵抗,是正常人发展至糖尿病者的移行阶段,应给予恰当的早期综合干预措施,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作者:刘阳;赵彦梅;任毅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与尿激酶(UK)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61例AMI病人随机分为两组,rt-PA组先予爱通立8 mg静脉输注,继之42 mg在90 min内静脉输注联合静脉肝素治疗.尿激酶组予尿激酶1.5×106 U加入中生理盐水30 min内滴完,分别观察溶栓2 h的再通率.结果 溶栓后2 h rt-PA组临床再通率为88.0%,尿激酶组为63.9%,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P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静脉溶栓药物.
作者:史慧英;李永辉;刘达瑾;白枫;薛铮;李学文;吕吉元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老年骨折伴心功能损伤病人治疗前后心肌酶谱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无心脏病史的股骨颈骨折伴心功能损伤病人60例,根据病情行手术内固定、单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并应用极化液(10%葡萄糖液250 mL、胰岛素8U、10% KCl 10 mL、20% MgCl2 10 mL)或用多巴酚丁胺100 mg,每日1次静脉输注及辅酶Q1020 mg肌肉注射改善心功能,观察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心肌酶谱各项指标变化.结果 所有病例在手术中及住院期间无一例死亡.病人治疗1周后心肌酶谱各项指标均显著改善,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通过及时手术及改善心功能治疗,可使心肌酶谱指标改善有助于骨折的恢复.
作者:韩跃武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生脉注射液对阿霉素(ADM)相关性心脏毒性的保护作用.方法 69例恶性肿瘤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6例,在以ADM为主的一线方案化疗前3 d予生脉注射液 5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输注,每日1次,14d为一疗程;对照组33例,于化疗前3 d开始服用维生素E,每次100 mg,每日两次,辅酶Q10每次20 mg,每日3次,14 d为一疗程.治疗前后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中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ISD)、舒张早期与晚期充盈速度比值(A/E)、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率(FS)等各项指标.结果 ADM化疗后治疗组心电图异常改变及LVIDD、LVISD、A/E、FS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生脉注射液是可以预防和减轻ADM引起的急性心脏毒性.
作者:王瑞芹;解英;赵素珍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金特佳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85例冠心病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48例,静脉输注金特佳20 mL,每日1次;对照组137例,静脉输注极化液,每日1次.结果 治疗组心电图ST-T改善率为78.4%,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2.8%(P<0.05).治疗组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金特佳注射液对冠心病病人有良好的疗效.
作者:刘利群;耿煜;段卉娣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脏骤停,经心肺复苏成功后静脉溶栓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心肺复苏(CRP)组为AMI并发心脏骤停的病人29例,心肺复苏后立即静脉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普通溶栓组为急性心肌梗死无并发心脏骤停(普通组)63例给予rt-PA溶栓治疗.CPR非溶栓组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骤停6例,心肺复苏后除静脉溶栓外的积极抢救治疗.结果 CPR溶栓组再通率和出院生存率、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左室射血分数(EF)与普通溶栓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CRP非溶栓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成功后,立即静脉溶栓治疗可以显著提高出院生存率,较安全,成功率高,不增加并发症.
作者:栗金军;赵丽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依那普利的降压疗效及对原发性高血压病(EH)病人左心室肥厚(LVH)的影响.方法 60例病人口服依那普利(5~15) mg,每日1次,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测血压观察降压效果,用超声心动图测量指标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结果 依那普利治疗后血压、左心室质量指数均比用药前有下降(P<0.01);降压疗效:显效29例,有效2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0.0%.结论 依那普利可有效降低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病人的血压,逆转LVH.
作者:吕丽萍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卡维地洛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100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病人,心功能(Ⅱ~Ⅳ)级,卡维地洛从小剂量开始,逐渐递增,实验中严密检测各相关指标.结果 随访12个月,治疗后心功能明显改善(P<0.05),6 min距离较治疗前后有明显进步(P<0.001),超声心动图示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增加(P<0.001),同时血浆心脏脑钠素(BNP)显著下降(P<0.05).结论 卡维地洛可使正在接受地高辛、利尿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I)抑制剂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心功能明显改善,且能显著改善心脏内分泌功能.
作者:华永平;张俐虹;胡适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合用醒脑静、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中重度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13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皆用微创术清除血肿,治疗组术后早期静脉输注醒脑静(30~40) mL,每日1次,连用15d,待血肿基本清除或病人病情稳定后加用5%葡萄糖250 mL加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L,静脉输注,每日1次,连用20 d.分别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①治疗组病死率16.0%,低于对照组的22.4%;治疗组的神经功能恢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合用醒脑静、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中重度高血压脑出血较单用微创术,能明显促进残余血肿吸收,促进神经缺损功能的恢复,降低脑出血病人的致残率和病死率,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秦卓红;郭志鉴;原培芳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正确诊断与及时救治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以改善UAP的预后.方法 对26例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人及时吸氧,舌下含化硝酸甘油,静脉输注硝酸甘油,应用抗凝剂,进行心理治疗等院前救治.结果 经院前救治的病人,在转入医院前总有效率达92.3%.结论 院前正确诊断与及时救治是改善UAP预后的关键.
作者:王陶梅 刊期: 2006年第12期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临床较少见,且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极易误诊及漏诊.现将山西省大同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11例CVST病人就诊临床及诊断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白翠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近年来由热量摄入过多引起的超重和肥胖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压、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而颈动脉硬化(CAS)与脑动脉和冠状动脉硬化有很好的相关性.本文旨在对超重和肥胖的在职职工的颈动脉硬化及其危险因素做一分析.结果如下.
作者:张暄;王颖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侧脑室置管引流、注射尿激酶溶解加腰穿脑脊液灌洗治疗脑出血脑室铸型的临床疗效.方法 26例脑出血病人均椎颅侧脑室置管引流注射尿激酶溶解加腰穿脑脊液灌洗.结果 26例中2例死亡,24例存活,并不同程度地恢复了生活能力.结论 侧脑室引流注射尿激酶溶解加腰穿脑脊液灌洗是治疗脑出血脑室铸型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廷武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后循环(VA、BA)脑梗死静脉溶栓的疗效和安全性及溶栓的时间.方法 对后循环脑梗死25例病人在不同时间窗6 h内、6 h~24 h、24 h~72 h、72 h后进行了静脉溶栓治疗.结果 25例病人中,1周后意识清醒,语言肢体功能恢复7例,意识障碍减轻、凝视麻痹、瞳孔恢复6例;无变化5例;死亡7例.结论 静脉尿激酶溶栓延长溶栓时间,对后循环脑梗死仍然有效,在临床应用中简便易行,出血危险性小.
作者:丁明钊;琚小红;任旭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儿童脑梗死临床上比较少见,CT问世前,小儿脑梗死多诊断为小儿急性偏瘫,自头颅CT广泛应用以来,为小儿脑梗死的诊断提供了方便、准确的检查手段.对以往称为急性偏瘫综合征的一类疾病,经CT证实多为脑梗死所致[1].本文综合9例小儿脑梗死的临床与CT资料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杜艳生;刘改娥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占脑血管疾病的56.6%~80.0%,致残率和复发率达20%~40%,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的健康,因此研究高效的治疗方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组采用甘露醇、葡萄糖、胰岛素、钾溶液及维拉帕米异搏定联合用药治疗急性脑梗死28例.报道如下.
作者:王颖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自拟中药益气活血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将79例冠心病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给予益气活血中药及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34例仅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疗程均为30 d.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3.3%,对照组为70.6%.结论 自拟中药益气活血方可明显改善冠心病病人心电图,临床疗效明显.
作者:陆江;姜荣钦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近年来,无创性血压监测仪(ABPM)的广泛应用,为高血压病的诊断、治疗及疗效判断开辟了新的途径.但目前对高血压病动态血压特征及不同昼夜节律间关系报道甚少.本文对186例高血压病病人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如下.
作者:吕晓琴;张素英;郭晓萍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眩晕症是病人突然出现头晕、视物旋转,同时伴有恶心、呕吐、站立不稳等,该病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它往往是某种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2000年1月-2005年6月选用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46例眩晕症病人,收到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安艳玲;赵晓军;屈跃丽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相关性癫痫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979例脑卒中病例中173例继发癫痫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卒中后相关性癫痫的发生率为8.74%,其中有61.27%在卒中早期出现癫痫,晚期癫痫发作38.73%.卒中后癫痫的发生率与病灶部位(皮质/皮质下)及病灶的大小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卒中的年龄、性别、类型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 脑卒中累及皮质和大灶病变是重要致痫因素,早期和晚期癫痫发作的机制、治疗、预后不同.
作者:刘友诚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中成药血塞通治疗儿童脑动脉内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39例脑动脉内膜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抗病毒、营养神经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加血塞通100 mg~300 mg,用10%葡萄糖(100~200) mL稀释后静脉输注共用7 d.对照组19例,加山莨菪碱0.3mg/kg稀释后静脉输注,每日1次.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3.7%(χ2=7.53,P<0.05);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5.0%),与对照组52.6%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18.52,P<0.01).结论 血塞通改善儿童脑动脉内膜炎的临床症状,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无明显毒副反应.
作者:陈雪玲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与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BD)的关系.方法 选择住院确诊的BD病人40例为病例组,选择性别、年龄相当的同期门诊体检健康者38名为对照组,进行多导睡眠呼吸检测.结果 病例组长呼吸暂停时间、低通气指数、呼吸紊乱指数(AHI)、鼾声指数及90%以下氧减饱和度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1),病例组中SAS的诊断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SAS可能增加BD发生的危险,早期诊治睡眠呼吸障碍对于BD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有重要意义.
作者:田玉玲;琚小红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对36例脑室出血病人,按临床表现和CT报告进行分级评分,在发病2.5 h~7.0 h,分别采取脑脊液引流术、生理盐水脑室灌洗术结合尿激酶注射引流术进行治疗,同时,加强引流术后的观察与护理.早期微创引流能及时清除脑室积血,改善脑脊液循环,降低颅内压,防止和减轻出血后的一系列继发性病理变化,阻断危及生命的恶性循环.应用尿激酶不仅清除脑室内的积血和脑实质内的血肿,并可防止引流管堵塞,缩短引流时间与病程,降低颅内感染机会.脑室内血肿肖失,尽早拔管,引流一般不超过7 d.3个月~6个月后随访,结果表明,早期微创引流可降低脑室出血病人的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筱颖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脑出血病人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2001年-2005年636例脑出血住院病人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102例病人发生院内感染,感染115例次,医院感染率16.04%,例次感染率18.08%.医院内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多见,分别占62.61%和20.00%.结论 脑出血病人医院感染主要与年龄、糖尿病史、意识障碍、侵入性操作等有关.
作者:张继秀;吕巧芸;高秀萍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穴位埋线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30例顽固性面瘫病人,应用埋线疗法,每20 d埋1次,3次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疗效.结果 治愈17例,好转6例,有效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0%.结论 顽固性面瘫病人采用埋线疗法,有助于面神经功能的恢复,明显提高了治愈率,减少了后遗症的发生.
作者:李桂娥;张素珍 刊期: 2006年第12期
高龄(年龄>70岁)伴有心脑血管等多系统病变的高危前列腺增生病人的治疗,一直是泌尿外科临床难点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前列腺电切术(TURP)治疗前列腺增生已被公认为金标准,但对高危前列腺增生仍有一定危险性,主要的危险因素为心血管疾病以及肾功能不全.为提高治疗效果,2002年6月-2005年8月,对高危前列腺增生病人32例经积极进行个体化围手术期处理后,均成功施行了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TUVP)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郑武会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偏瘫病人愈后的影响.方法 将186例急性脑梗死偏瘫住院病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94例,早期进行正规的康复训练加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92例,给予临床药物治疗及非正规性随意锻炼.结果 早期康复治疗可使瘫痪肢体在短期内改善伤残程度.3个月判定疗效,康复组及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24.5%和9.8%,愈显率分别为63 8%和37.0%,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经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偏瘫病人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有显著的疗效.
作者:荣丽华;林永泉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引用卒中单元的理念,对中西药并用综合治疗脑卒中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将270例急性脑卒中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早期康复介入、中西药并用等综合治疗的.结果 治疗组住院天数为21.20 d±9.33 d低于对照组的25.99 d±12.93 d(P<0.05),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01);治疗组病死率为4.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8%(P<0.05),死亡原因治疗组主要与颅内原发病有关,对照组主要与并发症有关.结论 引用卒中单元理念综合治疗急性脑卒中,对其神经功能恢复,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具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陈健;伏春梅;刘尧斌;纪家镛;叶剑鹏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脉血康胶囊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将180例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100例,口服脉血康胶囊3粒,每日3次;对照组80例,口服通塞脉胶囊3粒,每日3次,两组疗程均4周.结果 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6.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周治疗过程中,总计不良事件发生率在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1%和5.8%.结论 脉血康胶囊治疗脑梗死疗效较好且安全.
作者:曹云鹏;沈雪莉;杨军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脑心通胶囊对冠心病(心血瘀阻型胸痹心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49例冠心病(心血瘀阻型胸痹心痛)病人,应用脑心通胶囊治疗,并对其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心绞痛程度、心电图、血液流变学参数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 脑心通胶囊治疗后心绞痛、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7.8%、49.0%;血栓素B2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 脑心通胶囊对治疗胸痹心痛,疗效确切,未发现不良反应.
作者:李晓强;王明志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体表心电图PR段改变对急性心包炎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对60例急性心包炎病人不同时间记录的首次心电图进行分析,测量各导联PR段的方向和幅度.以60例心肌梗死和60例早期复极综合征为对照.结果 60例急性心包炎病人中,44例(73.3%)在Ⅰ、Ⅱ、Ⅲ、aVF、V3~V6导联普遍出现PR段下移,aVR导联出现PR段抬高.普遍导联PR段改变的检出率在发病第l天,第2天记录的心电图中高,达88.6%,随后记录的心电图中逐渐降低.在心肌梗死中有1.7%记录到普遍PR段下移,在早期复极综合征中普遍PR段下移的检出率也为1.7%.结论 普遍导联PR段下移是急性心包炎早期心电图的特征性改变.
作者:刘正东;吴黎明;王永东;李晓东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郁舒颗粒治疗肝郁气滞型抑郁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将70例抑郁症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服用郁舒颗粒,一次6片,每日两次;对照组35例,服用盐酸氟西汀胶囊,一次20 mg,,每日1次,共观察6周,评定疗效.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75.0%,对照组有效率70.0%.结论 郁舒颗粒治疗抑郁症的疗效与氟西汀相当,对抑郁伴随焦虑症状也有作用,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作者:毛丽君;鲁岩;宋文喜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67例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36例口服通心络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对照组131例口服复方丹参片及脂必妥片.4周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血脂、血液流变学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在临床症状缓解、降低血总胆固醇(TC)和三酰甘油(TG),升高密度脂蛋白(HDL-C)等指标方面均有统计学意义,在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少.结论 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具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王海然;刘艳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川芎嗪注射液对慢性肺心病的疗效.方法 将200例肺心病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120例和对照组80例.两组均给予卧床休息、持续或间断低流量吸氧,采用抗感染、祛痰止咳、解痉平喘、强心、利尿及对症处理.治疗组同时加用川芎嗪注射液,(10~15)d为1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54.2%,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显效率31.3%,总有效率70.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川芎嗪注射液用于肺心病治疗,其疗效显著,且安全副反应少.
作者:王静;李中青;苏凝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脑脉泰胶囊对缺血性卒中病人血脂水平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经CT/磁共振成像(MRI)诊断的87例缺血性卒中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46例),所有病人均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进行血脂检测,并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用Barthel指数进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评分.结果 治疗4周后,治疗组血脂水平、NIHSS评分及ADL能力评分的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脑脉泰胶囊有助于降低缺血性卒中病人血脂水平,改善其神经功能及ADL,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杨茜;黄黛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比较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与丹参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冠心病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在应用硝酸甘油等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加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200 mg加入5%葡萄糖溶液,每日1次静脉输注,疗程14 d,对照组加用丹参注射液30 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每日1次静脉输注,疗程14 d.结果 观察组在心绞痛、心电图、临床症状等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副反应也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对冠心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复方丹参注射液.
作者:郑建文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总结近年来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采用早期(6 h内)微创手术及术后服用自行研制的纯中药制剂脑卒中Ⅰ号的综合疗法治疗脑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脑出血病人120例,入院后随机分到治疗组和对照1组、对照2组.对照1组在行传统外科手术治疗后,行常规西医内科治疗.对照2组在行早期微创外科脑血肿清除术后,仅行常规西医内科治疗.治疗组在早期微创外科血肿清除术后,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服纯中药制剂脑卒中Ⅰ号,服用1个疗程20 d.治疗20 d、40 d后进行疗效评价及病人术后3个~12个月根据日常生活(ADL)能力进行随访结果比较.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0%和显效率为83.7%,对照1组的总有效率为44.4%、显效率为38.9%,对照2组的总有效率为70.7%、显效率为63.4%,3组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果显示:3组中ADL1~ADL3级所占百分比分别为28.1%、53.8%、76.2%,进行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6 h)实施微创手术治疗脑出血效果优于传统外科手术治疗脑出血,加用脑卒中Ⅰ号制剂结合早期微创手术的综合治疗脑出血有明显的临床效果.
作者:范益民;邢守光;刘晓东;王宏勤;刘祚汝;陈来照;郝解贺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偏头痛急性发作期局部脑血流灌注(rCBF)分布的特点及氟桂利嗪(西比灵)治疗后脑血流灌注的改变情况,进一步探讨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及单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在其临床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利用99mTc-ECD标记的放射性药物对22例偏头痛病人 于急性发作期行SPECT脑灌注显像,对图像进行目测及半定量分析.比较头痛部位与脑灌注异常部位的相关性;自身头痛侧与非头痛侧脑血流灌注的不对称性;以及脑灌注异常程度与偏头痛的严重程度、发作频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82%病人在偏头痛急性发作期,SPECT表现为相关部位局部脑血流量减低;脑灌注改变的部位与头痛部位相关;对于一侧头痛病人,头痛侧与非头痛侧的脑血流量有明显差异,尤其在额叶、顶叶、颞叶明显(P<0.05或P<0.01);局部脑灌注减低的程度在一定条件下与头痛的严重程度和发作频率成正比,但不成线性关系;10例病人在西比灵治疗前后rCBF比较,4例恢复正常,3例低灌注仍然存在,但rCBF评分增加,3例无明显变化.结论 偏头痛病人在急性期普遍存在脑血流灌注异常.与CT、磁共振成像(MRI)、颅多普勒超声(TCD)等辅助检查工具相比,SPECT可以反映脑细胞功能及脑血流的变化,在偏头痛的临床诊疗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刘庆萍;牛争平;李福平;王淑丽;李险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多种因素对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PVP)治疗帕金森病(PD)短期和长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对60例PD病人行PVP术,术后随访5年,记录术前、术后半年、1年、2年、3年、4年、5年UPDRS评分,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不同随访时期的疗效(Y)与术后短期疗效(X1)、年龄(X2)、病程(X3)、随访时间(X4)、发病年龄(X5)、术前病情严重程度(X6)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得出术后短期疗效多元回归方程:(Y)1=-6.087+0.250 X2+0.424 X6,术后长期疗效回归方程,(Y)2=2.918+0.802 X1+3.927 X4(术后长期疗效回归方程).结论 本研究得到的方程有助于对PVP术的疗效作出较为准确的预测和评价,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作者:刘跃亭;段虎斌;郝春艳;蒯东;吕虹;朱永梅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分析糖尿病气阴两虚型心率变异性(HRV)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方法 选择73例糖尿病气阴两虚型病人作为观察组,另设健康对照组70例.采用美国产Brentwood 8800型动态心电图仪,对两组人员进行一次24h动态心电图(Holter)记录检测,同时进行HRV时域及频域分析.结果 SCL-90原始分值分布情况比较,观察组中轻度异常、重度异常率分别为87.67%、9.59%,对照组中轻度异常、重度异常率分别为45.71%、4.29%,两组异常率比较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气阴两虚型糖尿病病人SCL-90各因子均值除恐怖因子外明显高于对照组各值(P<0.01).结论 气阴两虚型糖尿病在HRV存在异常的同时也存在着SCL-90的异常.SCL-90是对气阴两虚型糖尿病的症状进行量化评价的有效量表.
作者:刘化芊;胡志耕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联用果糖和参麦注射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心肌损害的疗效.方法 将63例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心肌损害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用丹参、果糖和参麦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症状、体征、心电图和心肌酶学恢复时间.结果 观察组主要症状、体征的改善时间及心率、心电图、心肌酶的恢复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80.0%,显效率为53.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4.5%、21.2%(P<0.01).结论 联用果糖和参麦注射液对急性加重期COPD合并心肌损害病人疗效满意.
作者:李朝梁;杨惠;龙子义;朱平先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脑心通胶囊稳定易损斑块的机制.方法 45只兔给予球囊损伤腹主动脉及高脂饲料喂养,12周末造模兔随机分为自然消退组、脑心通组和辛伐他汀组,每组15只.24周末在腹主动脉斑块处转染携带人野生型p53基因,2周后给予中国斑点蝰蛇毒(CRVV)和组胺触发斑块破裂.于26周末通过免疫组化、Western Blotting及实时定量RT-PCR分析,检测用药后经p53基因转染处Toll样受体2(TLR-2)、Toll样受体4(TLR-4)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表达.结果 转染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处有大量TLR-2、TLR-4和NF-κB表达,尤其集中于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及炎性细胞浸润处.三者在脑心通组和辛伐他汀组的表达较自然消退组显著降低.结论 TLR-2、TLR-4的表达量可预测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进展,脑心通胶囊可通过降低TLR-2、TLR-4的过度表达而稳定斑块.
作者:赵玉霞;刘运芳;刘艳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为探讨活血益气方干预球囊损伤大鼠颈总动脉内膜增殖的机制,对损伤血管细胞核增殖抗原(PCNA)及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2,CDK4)表达进行观察.方法 随机将18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活血益气方组3组,球囊损伤大鼠颈总动脉前1d始给假手术组与模型组0.8 mL/(100 g·d)生理盐水灌胃,用药组给予相同剂量的中药灌胃,连续至第5天处死大鼠取其损伤的颈总动脉,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CNA、CDK2、CDK 4蛋白的表达.结果 各组PCNA、CDK2、CDK4均表达阳性,假手术组有极少量表达,模型组明显增多,用药后表达量显著减少,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活血益气方时球囊损伤后动脉血管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细胞核增殖抗原及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的表达,抑制血管内膜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有关.
作者:艾文;程伟;刘彬;蒋明建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通过观察养心汤对家兔不稳定型心绞痛模型血浆血栓素B2(TXB2)含量及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影响.方法 将24只雄性家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即空白组、模型组、治疗组,在高脂饮食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基础上,采取颈总动脉球囊扩张引起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的方法复制成类似于人类不稳定型心绞痛病理变化的家兔心肌缺血模型.结果 高脂饲料喂养8周后,模型组与治疗组血浆TXB2含量较空白组显著升高(P<0.01),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P<0.01).结论 养心汤通过调整血管内皮功能,减少TXB2的产生,从而保护缺血心肌,并且阻止高脂饮食所引起的动脉厚度增加.
作者:刘影哲;周亚滨;潘祥宾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白细胞分化抗原40(CD40L)及金属蛋白酶-9(MMP-9)在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大鼠腹主动脉斑块中的表达.方法 利用高脂、高胆固醇饲料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免疫组化检测腹主动脉中CD40L和MMP-9的表达,并对CD40L和MMP-9作线性相关分析.结果 模型组大鼠腹主动脉中CD40L和MMP-9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免疫组化显示,模型大鼠腹主动脉斑块中CD40L和MMP-9阳性表达,正常大鼠阴性表达.对两组大鼠CD40L和MMP-9作皮尔逊相关分析,CD40L和MMP-9之间有直线相关关系.结论 AS模型大鼠腹主动脉斑块中有CD40L和MMP-9的高表达,二者的高表达可能加速大鼠AS进展.
作者:张俊峰;李丽;张楠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稳心颗粒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血流动力学、血浆内皮素(ET)及心肌细胞结构的影响.方法 用腹腔注射阿霉素(ADR)法复制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大鼠模型,采用手术、电镜、放免法,评价稳心颗粒对慢性心力衰竭模型大鼠血流动力学、血浆内皮素及心肌细胞结构的影响.结果 稳心颗粒能改善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提高左室内压分值(LVSP)、+dp/dt,降低(LVEDP)、-dp/dt,减少大鼠血浆内皮素的水平,改善心肌细胞的结构,其稳心颗粒高剂量组的作用同地高辛对照组相当.结论 稳心颗粒是防治心力衰竭的有效药物.
作者:刘爱东;代娜;王秀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银杏叶提取物(GBE)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MR)方面的预防和保护作用.方法 Male 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GBE预处理组(GBE组),每组10只.检测各组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血栓素B2(TXB2)、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血中PAF、TXB2和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或P<0.01),SOD含量显著降低(P<0.01);GBE组血中TXB2含量升高(P<0.05),但PAF、SOD和MDA含量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GBE组血中PAF、TXB2和MDA含量显著降低(P<0.01),SOD含量显著升高(P<0.01).结论 GBE对IMR有一定的防治和保护作用.
作者:高治平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在大鼠实验性脑出血(ICH)后不同时间点血肿周围白细胞介素-1β(IL-1β)表达情况及凝血酶对其影响.方法 采用自体血、凝血酶注入法分别制作大鼠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不同时间点各组大鼠IL-1β的表达情况及凝血酶对其表达的影响.结果 在造模后1 h,脑出血组和凝血酶组病灶周围即可见IL-1β表达,6 h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48 h阳性细胞基本消失.在相应时间点,ICH+水蛭素组血肿周围IL-1β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ICH组(P<0.01),且细胞着色浅,凝血酶+水蛭素组病灶周围IL-1β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凝血酶组(P<0.01),且细胞着色浅.假手术组仅有少量阳性细胞表达.结论 IL-1β参与了ICH后脑损伤,凝血酶可能通过促进IL-1β的表达而发挥脑损伤作用.
作者:崔桂云;郑娟;王庆广;刘永海;董瑞国;沈霞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吉兰-巴雷二氏综合征(gullain-Barre syndrome,GBS)典型病历的报道比较多见,但其不典型临床类型近年报道较少,现将山西省潞安集团总医院自1986年-2004年收治的3例不典型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高浚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1 资料病人,男,71岁,2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为咖啡色胃内容物,伴有头晕、乏力,并出冷汗.自服胃必治,症状未有好转,并反复发作,于2005年11月25日入住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消化病房,症见: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反酸、冷汗、头晕、乏力并心慌,大小便正常.体温36.5℃,脉搏95/min,呼吸16/min,血压140/90 mmHg(1 mmHg=0.133 kPa).
作者:田昕 刊期: 2006年第12期
1 资料病人,男,56岁,主因间断性咽痛、头痛3月,痰中带血,牙龈出血4 d,于1999年5月6日入院,既往体健,入院时查体:精神差,贫血貌,全身皮肤未见黄染,面部双下肢皮肤散在大小不等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胸骨无压痛,心肺无异常,肝脾未触及,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
作者:曹丽萍 刊期: 2006年第12期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种极为凶险的心血管疾病又名主动脉夹层或主动脉内膜剥离.临床上常表现为突发的剧烈疼痛、休克和压迫症状,36%~72%的人在发病后48 h内死亡,62%~91%的病人死于发病后1周,90%3个月内死亡.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开胸手术,治疗方法是切除病变扩张段主动脉,置换人造血管既动脉瘤切除加人工血管置换手术,由于其创伤大,并发症及病死率高等缺点使临床开展受到限制.近年来开展的经股动脉带膜支架植入术(腔内隔绝术),具有创伤小、免开胸、手术时间短、痛苦小、疗效明确、术后恢复快、病死率低等优点.本文对长治市人民医院1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腔内介入治疗进行分析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张玉平;王翼凤;安琴;徐正云;平凌云;牛永红;郭建星;程小军;曹荣辉 刊期: 2006年第12期
主动脉夹层分离又称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或主动脉夹层血肿,是血液渗入主动脉中层形成夹层血肿并沿着主动脉壁延伸剥离的一种严重心血管急症,根据发病生存长短,本病可分为急性型或慢性型,此病是一种严重危及病人生命的疾病,因此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是降低病人病死率的关键.现将1999年-2005年山西省临县人民医院收治的主动脉瘤病人10例临床资料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刘维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近年来,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治疗中重要的进展之一是对左室舒张功能障碍(LVDD)引起的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即舒张性心力衰竭(DHF)的认识,已成为基础及中西医临床研究中的热点问题[1].单纯DHF是指在心室收缩功能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心室充盈异常和充盈压升高而导致肺循环瘀血的临床综合征[2].可发生于冠心病(CHD)、高血压性心脏病及部分心肌病中.目前已知由其所致的心衰约占全部心衰的20%~30%[3].常发生于心衰早期,收缩性心衰(SHF)之前,治疗亦有别于SHF.因此,如何及早辨认和治疗LVDD,防止其转化为DHF,已成为中西医共同关注研究的课题.现将近年来中医药对CHF的研究概况,从临床资料和药理药化实验方面做一综述,探索中医研究冠心病LVDD的动态、思路和方法,或有助于寻求中医治疗本病的规律和科研的深化.
作者:许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高,发病机制复杂,系多途径综合作用所致.治疗目的是防止脑梗死形成或缩小梗死面积,恢复脑供血,促进梗死灶周边血液循环.治疗的药物很多,至目前,本文从脑保护作用的角度总结新文献,对几种具有脑保护作用的药加以综述.
作者:李建波;齐桂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缺血性中风是危及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其致死率与病残率都很高,对缺血性中风发病机制、发病途径的研究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对缺血性中风与一些理化检验指标关系的研究引起了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试图通过研究发现相对特异的表达指标,进一步研究这些指标表达的实验室与临床意义,从而应用各种治疗手段(包括中医中药、西医西药)干预、影响指标的表达达到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目的.下面就目前研究较多的缺血性中风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CD62p关系的研究情况作一概述.
作者:祝美珍;罗丽洁;李志刚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lateralsclerosis,ALS)是神经科学领域的世界性难题.它是一种慢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特征为选择性侵犯运动神经元,出现进行性加重的肌肉萎缩、肌无力及锥体束征.ALS发病率约为每年2/10万~4/10万,病人多于发病后(1~5)年死亡.ALS呈世界性分布,95%为散发性ALS(SALS),5%为家族遗传性ALS(FALS)[1].ALS的病因、发病机制至今无确切定论及明确显效的治疗方法.尽管今年出现了用神经干细胞治疗ALS的较大样本报道[2].但为更好地开展ALS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并终攻克这一疾病.结合自己研究的情况,现将近年临床研究进展总结如下.
作者:杨万章;盛佑祥;张敏;梁豪文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动脉血栓形成是发达国家首要死因,动脉血栓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是复杂的,包括与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有关的遗传和环境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一般认为,脂质丰富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处急性血栓形成是稳定的或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向急性梗死(MI)、缺血性卒中(IS)或周围动脉栓塞转化的促发事件[1].
作者:李建林 刊期: 200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