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利群;耿煜;段卉娣
目的 正确诊断与及时救治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以改善UAP的预后.方法 对26例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人及时吸氧,舌下含化硝酸甘油,静脉输注硝酸甘油,应用抗凝剂,进行心理治疗等院前救治.结果 经院前救治的病人,在转入医院前总有效率达92.3%.结论 院前正确诊断与及时救治是改善UAP预后的关键.
作者:王陶梅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比较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与丹参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冠心病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在应用硝酸甘油等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加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200 mg加入5%葡萄糖溶液,每日1次静脉输注,疗程14 d,对照组加用丹参注射液30 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每日1次静脉输注,疗程14 d.结果 观察组在心绞痛、心电图、临床症状等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副反应也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对冠心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复方丹参注射液.
作者:郑建文 刊期: 2006年第12期
高龄(年龄>70岁)伴有心脑血管等多系统病变的高危前列腺增生病人的治疗,一直是泌尿外科临床难点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前列腺电切术(TURP)治疗前列腺增生已被公认为金标准,但对高危前列腺增生仍有一定危险性,主要的危险因素为心血管疾病以及肾功能不全.为提高治疗效果,2002年6月-2005年8月,对高危前列腺增生病人32例经积极进行个体化围手术期处理后,均成功施行了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TUVP)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郑武会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脏骤停,经心肺复苏成功后静脉溶栓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心肺复苏(CRP)组为AMI并发心脏骤停的病人29例,心肺复苏后立即静脉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普通溶栓组为急性心肌梗死无并发心脏骤停(普通组)63例给予rt-PA溶栓治疗.CPR非溶栓组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骤停6例,心肺复苏后除静脉溶栓外的积极抢救治疗.结果 CPR溶栓组再通率和出院生存率、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左室射血分数(EF)与普通溶栓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CRP非溶栓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成功后,立即静脉溶栓治疗可以显著提高出院生存率,较安全,成功率高,不增加并发症.
作者:栗金军;赵丽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分析糖尿病气阴两虚型心率变异性(HRV)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方法 选择73例糖尿病气阴两虚型病人作为观察组,另设健康对照组70例.采用美国产Brentwood 8800型动态心电图仪,对两组人员进行一次24h动态心电图(Holter)记录检测,同时进行HRV时域及频域分析.结果 SCL-90原始分值分布情况比较,观察组中轻度异常、重度异常率分别为87.67%、9.59%,对照组中轻度异常、重度异常率分别为45.71%、4.29%,两组异常率比较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气阴两虚型糖尿病病人SCL-90各因子均值除恐怖因子外明显高于对照组各值(P<0.01).结论 气阴两虚型糖尿病在HRV存在异常的同时也存在着SCL-90的异常.SCL-90是对气阴两虚型糖尿病的症状进行量化评价的有效量表.
作者:刘化芊;胡志耕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lateralsclerosis,ALS)是神经科学领域的世界性难题.它是一种慢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特征为选择性侵犯运动神经元,出现进行性加重的肌肉萎缩、肌无力及锥体束征.ALS发病率约为每年2/10万~4/10万,病人多于发病后(1~5)年死亡.ALS呈世界性分布,95%为散发性ALS(SALS),5%为家族遗传性ALS(FALS)[1].ALS的病因、发病机制至今无确切定论及明确显效的治疗方法.尽管今年出现了用神经干细胞治疗ALS的较大样本报道[2].但为更好地开展ALS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并终攻克这一疾病.结合自己研究的情况,现将近年临床研究进展总结如下.
作者:杨万章;盛佑祥;张敏;梁豪文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脑心通胶囊稳定易损斑块的机制.方法 45只兔给予球囊损伤腹主动脉及高脂饲料喂养,12周末造模兔随机分为自然消退组、脑心通组和辛伐他汀组,每组15只.24周末在腹主动脉斑块处转染携带人野生型p53基因,2周后给予中国斑点蝰蛇毒(CRVV)和组胺触发斑块破裂.于26周末通过免疫组化、Western Blotting及实时定量RT-PCR分析,检测用药后经p53基因转染处Toll样受体2(TLR-2)、Toll样受体4(TLR-4)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表达.结果 转染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处有大量TLR-2、TLR-4和NF-κB表达,尤其集中于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及炎性细胞浸润处.三者在脑心通组和辛伐他汀组的表达较自然消退组显著降低.结论 TLR-2、TLR-4的表达量可预测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进展,脑心通胶囊可通过降低TLR-2、TLR-4的过度表达而稳定斑块.
作者:赵玉霞;刘运芳;刘艳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生脉注射液对阿霉素(ADM)相关性心脏毒性的保护作用.方法 69例恶性肿瘤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6例,在以ADM为主的一线方案化疗前3 d予生脉注射液 5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输注,每日1次,14d为一疗程;对照组33例,于化疗前3 d开始服用维生素E,每次100 mg,每日两次,辅酶Q10每次20 mg,每日3次,14 d为一疗程.治疗前后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中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ISD)、舒张早期与晚期充盈速度比值(A/E)、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率(FS)等各项指标.结果 ADM化疗后治疗组心电图异常改变及LVIDD、LVISD、A/E、FS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生脉注射液是可以预防和减轻ADM引起的急性心脏毒性.
作者:王瑞芹;解英;赵素珍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偏瘫病人愈后的影响.方法 将186例急性脑梗死偏瘫住院病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94例,早期进行正规的康复训练加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92例,给予临床药物治疗及非正规性随意锻炼.结果 早期康复治疗可使瘫痪肢体在短期内改善伤残程度.3个月判定疗效,康复组及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24.5%和9.8%,愈显率分别为63 8%和37.0%,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经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偏瘫病人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有显著的疗效.
作者:荣丽华;林永泉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与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BD)的关系.方法 选择住院确诊的BD病人40例为病例组,选择性别、年龄相当的同期门诊体检健康者38名为对照组,进行多导睡眠呼吸检测.结果 病例组长呼吸暂停时间、低通气指数、呼吸紊乱指数(AHI)、鼾声指数及90%以下氧减饱和度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1),病例组中SAS的诊断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SAS可能增加BD发生的危险,早期诊治睡眠呼吸障碍对于BD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有重要意义.
作者:田玉玲;琚小红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缺血性中风是危及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其致死率与病残率都很高,对缺血性中风发病机制、发病途径的研究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对缺血性中风与一些理化检验指标关系的研究引起了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试图通过研究发现相对特异的表达指标,进一步研究这些指标表达的实验室与临床意义,从而应用各种治疗手段(包括中医中药、西医西药)干预、影响指标的表达达到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目的.下面就目前研究较多的缺血性中风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CD62p关系的研究情况作一概述.
作者:祝美珍;罗丽洁;李志刚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郁舒颗粒治疗肝郁气滞型抑郁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将70例抑郁症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服用郁舒颗粒,一次6片,每日两次;对照组35例,服用盐酸氟西汀胶囊,一次20 mg,,每日1次,共观察6周,评定疗效.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75.0%,对照组有效率70.0%.结论 郁舒颗粒治疗抑郁症的疗效与氟西汀相当,对抑郁伴随焦虑症状也有作用,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作者:毛丽君;鲁岩;宋文喜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脑出血病人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2001年-2005年636例脑出血住院病人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102例病人发生院内感染,感染115例次,医院感染率16.04%,例次感染率18.08%.医院内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多见,分别占62.61%和20.00%.结论 脑出血病人医院感染主要与年龄、糖尿病史、意识障碍、侵入性操作等有关.
作者:张继秀;吕巧芸;高秀萍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占脑血管疾病的56.6%~80.0%,致残率和复发率达20%~40%,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的健康,因此研究高效的治疗方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组采用甘露醇、葡萄糖、胰岛素、钾溶液及维拉帕米异搏定联合用药治疗急性脑梗死28例.报道如下.
作者:王颖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老年骨折伴心功能损伤病人治疗前后心肌酶谱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无心脏病史的股骨颈骨折伴心功能损伤病人60例,根据病情行手术内固定、单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并应用极化液(10%葡萄糖液250 mL、胰岛素8U、10% KCl 10 mL、20% MgCl2 10 mL)或用多巴酚丁胺100 mg,每日1次静脉输注及辅酶Q1020 mg肌肉注射改善心功能,观察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心肌酶谱各项指标变化.结果 所有病例在手术中及住院期间无一例死亡.病人治疗1周后心肌酶谱各项指标均显著改善,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通过及时手术及改善心功能治疗,可使心肌酶谱指标改善有助于骨折的恢复.
作者:韩跃武 刊期: 2006年第12期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种极为凶险的心血管疾病又名主动脉夹层或主动脉内膜剥离.临床上常表现为突发的剧烈疼痛、休克和压迫症状,36%~72%的人在发病后48 h内死亡,62%~91%的病人死于发病后1周,90%3个月内死亡.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开胸手术,治疗方法是切除病变扩张段主动脉,置换人造血管既动脉瘤切除加人工血管置换手术,由于其创伤大,并发症及病死率高等缺点使临床开展受到限制.近年来开展的经股动脉带膜支架植入术(腔内隔绝术),具有创伤小、免开胸、手术时间短、痛苦小、疗效明确、术后恢复快、病死率低等优点.本文对长治市人民医院1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腔内介入治疗进行分析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张玉平;王翼凤;安琴;徐正云;平凌云;牛永红;郭建星;程小军;曹荣辉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自拟中药益气活血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将79例冠心病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给予益气活血中药及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34例仅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疗程均为30 d.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3.3%,对照组为70.6%.结论 自拟中药益气活血方可明显改善冠心病病人心电图,临床疗效明显.
作者:陆江;姜荣钦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对36例脑室出血病人,按临床表现和CT报告进行分级评分,在发病2.5 h~7.0 h,分别采取脑脊液引流术、生理盐水脑室灌洗术结合尿激酶注射引流术进行治疗,同时,加强引流术后的观察与护理.早期微创引流能及时清除脑室积血,改善脑脊液循环,降低颅内压,防止和减轻出血后的一系列继发性病理变化,阻断危及生命的恶性循环.应用尿激酶不仅清除脑室内的积血和脑实质内的血肿,并可防止引流管堵塞,缩短引流时间与病程,降低颅内感染机会.脑室内血肿肖失,尽早拔管,引流一般不超过7 d.3个月~6个月后随访,结果表明,早期微创引流可降低脑室出血病人的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筱颖 刊期: 2006年第12期
主动脉夹层分离又称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或主动脉夹层血肿,是血液渗入主动脉中层形成夹层血肿并沿着主动脉壁延伸剥离的一种严重心血管急症,根据发病生存长短,本病可分为急性型或慢性型,此病是一种严重危及病人生命的疾病,因此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是降低病人病死率的关键.现将1999年-2005年山西省临县人民医院收治的主动脉瘤病人10例临床资料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刘维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高,发病机制复杂,系多途径综合作用所致.治疗目的是防止脑梗死形成或缩小梗死面积,恢复脑供血,促进梗死灶周边血液循环.治疗的药物很多,至目前,本文从脑保护作用的角度总结新文献,对几种具有脑保护作用的药加以综述.
作者:李建波;齐桂兰 刊期: 200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