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郁舒颗粒治疗抑郁症70例的疗效观察

毛丽君;鲁岩;宋文喜

关键词:抑郁症, 中医药疗法, 郁舒颗粒
摘要:目的 观察郁舒颗粒治疗肝郁气滞型抑郁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将70例抑郁症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服用郁舒颗粒,一次6片,每日两次;对照组35例,服用盐酸氟西汀胶囊,一次20 mg,,每日1次,共观察6周,评定疗效.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75.0%,对照组有效率70.0%.结论 郁舒颗粒治疗抑郁症的疗效与氟西汀相当,对抑郁伴随焦虑症状也有作用,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卒中后相关性癫痫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相关性癫痫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979例脑卒中病例中173例继发癫痫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卒中后相关性癫痫的发生率为8.74%,其中有61.27%在卒中早期出现癫痫,晚期癫痫发作38.73%.卒中后癫痫的发生率与病灶部位(皮质/皮质下)及病灶的大小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卒中的年龄、性别、类型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 脑卒中累及皮质和大灶病变是重要致痫因素,早期和晚期癫痫发作的机制、治疗、预后不同.

    作者:刘友诚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偏瘫病人的影响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偏瘫病人愈后的影响.方法 将186例急性脑梗死偏瘫住院病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94例,早期进行正规的康复训练加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92例,给予临床药物治疗及非正规性随意锻炼.结果 早期康复治疗可使瘫痪肢体在短期内改善伤残程度.3个月判定疗效,康复组及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24.5%和9.8%,愈显率分别为63 8%和37.0%,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经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偏瘫病人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有显著的疗效.

    作者:荣丽华;林永泉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中老年眩晕症23例

    眩晕症是病人突然出现头晕、视物旋转,同时伴有恶心、呕吐、站立不稳等,该病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它往往是某种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2000年1月-2005年6月选用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46例眩晕症病人,收到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安艳玲;赵晓军;屈跃丽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气阴两虚型糖尿病心率变异性及SCL-90的观察分析

    目的 观察分析糖尿病气阴两虚型心率变异性(HRV)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方法 选择73例糖尿病气阴两虚型病人作为观察组,另设健康对照组70例.采用美国产Brentwood 8800型动态心电图仪,对两组人员进行一次24h动态心电图(Holter)记录检测,同时进行HRV时域及频域分析.结果 SCL-90原始分值分布情况比较,观察组中轻度异常、重度异常率分别为87.67%、9.59%,对照组中轻度异常、重度异常率分别为45.71%、4.29%,两组异常率比较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气阴两虚型糖尿病病人SCL-90各因子均值除恐怖因子外明显高于对照组各值(P<0.01).结论 气阴两虚型糖尿病在HRV存在异常的同时也存在着SCL-90的异常.SCL-90是对气阴两虚型糖尿病的症状进行量化评价的有效量表.

    作者:刘化芊;胡志耕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心电图PR段改变对急性心包炎的临床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体表心电图PR段改变对急性心包炎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对60例急性心包炎病人不同时间记录的首次心电图进行分析,测量各导联PR段的方向和幅度.以60例心肌梗死和60例早期复极综合征为对照.结果 60例急性心包炎病人中,44例(73.3%)在Ⅰ、Ⅱ、Ⅲ、aVF、V3~V6导联普遍出现PR段下移,aVR导联出现PR段抬高.普遍导联PR段改变的检出率在发病第l天,第2天记录的心电图中高,达88.6%,随后记录的心电图中逐渐降低.在心肌梗死中有1.7%记录到普遍PR段下移,在早期复极综合征中普遍PR段下移的检出率也为1.7%.结论 普遍导联PR段下移是急性心包炎早期心电图的特征性改变.

    作者:刘正东;吴黎明;王永东;李晓东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冠心病45例

    目的 观察比较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与丹参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冠心病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在应用硝酸甘油等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加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200 mg加入5%葡萄糖溶液,每日1次静脉输注,疗程14 d,对照组加用丹参注射液30 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每日1次静脉输注,疗程14 d.结果 观察组在心绞痛、心电图、临床症状等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副反应也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对冠心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复方丹参注射液.

    作者:郑建文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银杏叶提取物抗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银杏叶提取物(GBE)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MR)方面的预防和保护作用.方法 Male 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GBE预处理组(GBE组),每组10只.检测各组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血栓素B2(TXB2)、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血中PAF、TXB2和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或P<0.01),SOD含量显著降低(P<0.01);GBE组血中TXB2含量升高(P<0.05),但PAF、SOD和MDA含量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GBE组血中PAF、TXB2和MDA含量显著降低(P<0.01),SOD含量显著升高(P<0.01).结论 GBE对IMR有一定的防治和保护作用.

    作者:高治平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脑卒中药物的保护作用

    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高,发病机制复杂,系多途径综合作用所致.治疗目的是防止脑梗死形成或缩小梗死面积,恢复脑供血,促进梗死灶周边血液循环.治疗的药物很多,至目前,本文从脑保护作用的角度总结新文献,对几种具有脑保护作用的药加以综述.

    作者:李建波;齐桂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缺血性中风与黏附分子ICAM-1及CD62p相关性研究概述

    缺血性中风是危及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其致死率与病残率都很高,对缺血性中风发病机制、发病途径的研究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对缺血性中风与一些理化检验指标关系的研究引起了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试图通过研究发现相对特异的表达指标,进一步研究这些指标表达的实验室与临床意义,从而应用各种治疗手段(包括中医中药、西医西药)干预、影响指标的表达达到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目的.下面就目前研究较多的缺血性中风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CD62p关系的研究情况作一概述.

    作者:祝美珍;罗丽洁;李志刚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合用醒脑静及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中重度高血压脑出血

    目的 评价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合用醒脑静、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中重度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13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皆用微创术清除血肿,治疗组术后早期静脉输注醒脑静(30~40) mL,每日1次,连用15d,待血肿基本清除或病人病情稳定后加用5%葡萄糖250 mL加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L,静脉输注,每日1次,连用20 d.分别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①治疗组病死率16.0%,低于对照组的22.4%;治疗组的神经功能恢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合用醒脑静、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中重度高血压脑出血较单用微创术,能明显促进残余血肿吸收,促进神经缺损功能的恢复,降低脑出血病人的致残率和病死率,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秦卓红;郭志鉴;原培芳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后循环脑梗死静脉溶栓的临床分析

    目的 观察后循环(VA、BA)脑梗死静脉溶栓的疗效和安全性及溶栓的时间.方法 对后循环脑梗死25例病人在不同时间窗6 h内、6 h~24 h、24 h~72 h、72 h后进行了静脉溶栓治疗.结果 25例病人中,1周后意识清醒,语言肢体功能恢复7例,意识障碍减轻、凝视麻痹、瞳孔恢复6例;无变化5例;死亡7例.结论 静脉尿激酶溶栓延长溶栓时间,对后循环脑梗死仍然有效,在临床应用中简便易行,出血危险性小.

    作者:丁明钊;琚小红;任旭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近年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进展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lateralsclerosis,ALS)是神经科学领域的世界性难题.它是一种慢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特征为选择性侵犯运动神经元,出现进行性加重的肌肉萎缩、肌无力及锥体束征.ALS发病率约为每年2/10万~4/10万,病人多于发病后(1~5)年死亡.ALS呈世界性分布,95%为散发性ALS(SALS),5%为家族遗传性ALS(FALS)[1].ALS的病因、发病机制至今无确切定论及明确显效的治疗方法.尽管今年出现了用神经干细胞治疗ALS的较大样本报道[2].但为更好地开展ALS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并终攻克这一疾病.结合自己研究的情况,现将近年临床研究进展总结如下.

    作者:杨万章;盛佑祥;张敏;梁豪文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脑脉泰胶囊对缺血性卒中病人血脂水平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脑脉泰胶囊对缺血性卒中病人血脂水平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经CT/磁共振成像(MRI)诊断的87例缺血性卒中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46例),所有病人均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进行血脂检测,并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用Barthel指数进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评分.结果 治疗4周后,治疗组血脂水平、NIHSS评分及ADL能力评分的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脑脉泰胶囊有助于降低缺血性卒中病人血脂水平,改善其神经功能及ADL,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杨茜;黄黛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依那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病病人左心室肥厚的影响

    目的 观察依那普利的降压疗效及对原发性高血压病(EH)病人左心室肥厚(LVH)的影响.方法 60例病人口服依那普利(5~15) mg,每日1次,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测血压观察降压效果,用超声心动图测量指标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结果 依那普利治疗后血压、左心室质量指数均比用药前有下降(P<0.01);降压疗效:显效29例,有效2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0.0%.结论 依那普利可有效降低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病人的血压,逆转LVH.

    作者:吕丽萍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养心汤对家兔不稳定型心肌缺血模型血浆TXB2含量及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影响

    目的 通过观察养心汤对家兔不稳定型心绞痛模型血浆血栓素B2(TXB2)含量及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影响.方法 将24只雄性家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即空白组、模型组、治疗组,在高脂饮食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基础上,采取颈总动脉球囊扩张引起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的方法复制成类似于人类不稳定型心绞痛病理变化的家兔心肌缺血模型.结果 高脂饲料喂养8周后,模型组与治疗组血浆TXB2含量较空白组显著升高(P<0.01),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P<0.01).结论 养心汤通过调整血管内皮功能,减少TXB2的产生,从而保护缺血心肌,并且阻止高脂饮食所引起的动脉厚度增加.

    作者:刘影哲;周亚滨;潘祥宾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稳心颗粒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血流动力学、血浆内皮素及心肌细胞结构的影响

    目的 观察稳心颗粒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血流动力学、血浆内皮素(ET)及心肌细胞结构的影响.方法 用腹腔注射阿霉素(ADR)法复制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大鼠模型,采用手术、电镜、放免法,评价稳心颗粒对慢性心力衰竭模型大鼠血流动力学、血浆内皮素及心肌细胞结构的影响.结果 稳心颗粒能改善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提高左室内压分值(LVSP)、+dp/dt,降低(LVEDP)、-dp/dt,减少大鼠血浆内皮素的水平,改善心肌细胞的结构,其稳心颗粒高剂量组的作用同地高辛对照组相当.结论 稳心颗粒是防治心力衰竭的有效药物.

    作者:刘爱东;代娜;王秀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腔内介入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种极为凶险的心血管疾病又名主动脉夹层或主动脉内膜剥离.临床上常表现为突发的剧烈疼痛、休克和压迫症状,36%~72%的人在发病后48 h内死亡,62%~91%的病人死于发病后1周,90%3个月内死亡.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开胸手术,治疗方法是切除病变扩张段主动脉,置换人造血管既动脉瘤切除加人工血管置换手术,由于其创伤大,并发症及病死率高等缺点使临床开展受到限制.近年来开展的经股动脉带膜支架植入术(腔内隔绝术),具有创伤小、免开胸、手术时间短、痛苦小、疗效明确、术后恢复快、病死率低等优点.本文对长治市人民医院1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腔内介入治疗进行分析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张玉平;王翼凤;安琴;徐正云;平凌云;牛永红;郭建星;程小军;曹荣辉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郁舒颗粒治疗抑郁症70例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郁舒颗粒治疗肝郁气滞型抑郁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将70例抑郁症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服用郁舒颗粒,一次6片,每日两次;对照组35例,服用盐酸氟西汀胶囊,一次20 mg,,每日1次,共观察6周,评定疗效.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75.0%,对照组有效率70.0%.结论 郁舒颗粒治疗抑郁症的疗效与氟西汀相当,对抑郁伴随焦虑症状也有作用,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作者:毛丽君;鲁岩;宋文喜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活血益气方对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增殖细胞核抗原及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表达的影响

    目的 为探讨活血益气方干预球囊损伤大鼠颈总动脉内膜增殖的机制,对损伤血管细胞核增殖抗原(PCNA)及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2,CDK4)表达进行观察.方法 随机将18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活血益气方组3组,球囊损伤大鼠颈总动脉前1d始给假手术组与模型组0.8 mL/(100 g·d)生理盐水灌胃,用药组给予相同剂量的中药灌胃,连续至第5天处死大鼠取其损伤的颈总动脉,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CNA、CDK2、CDK 4蛋白的表达.结果 各组PCNA、CDK2、CDK4均表达阳性,假手术组有极少量表达,模型组明显增多,用药后表达量显著减少,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活血益气方时球囊损伤后动脉血管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细胞核增殖抗原及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的表达,抑制血管内膜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有关.

    作者:艾文;程伟;刘彬;蒋明建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136例

    目的 探讨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67例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36例口服通心络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对照组131例口服复方丹参片及脂必妥片.4周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血脂、血液流变学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在临床症状缓解、降低血总胆固醇(TC)和三酰甘油(TG),升高密度脂蛋白(HDL-C)等指标方面均有统计学意义,在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少.结论 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具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王海然;刘艳 刊期: 2006年第12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