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下壁导联ST段改变的临床价值

高凌俊

关键词:前壁心肌梗死, 下壁导联, 冠状动脉病变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病人下壁导联ST段改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对93例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单支病变所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病人,根据早期心电图下壁导联ST段改变将其分为压低组、抬高组、无改变组3组,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下壁导联ST段压低组中71.4%为LAD非包绕型近端病变;抬高组中61.5%为LAD包绕型远端病变;无改变组中LAD包绕型近端病变和LAD非包绕型远端病变所占比例相近.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病人下壁导联ST段改变与LAD形态及病变部位有关.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超声心动图观察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性.方法超声心动图检查35例川崎病患儿,观察是否存在冠状动脉瘤、血栓、动脉狭窄等.结果患儿中有冠状动脉病变12例,其中单纯左冠状动脉(LCA)扩张5例,右冠状动脉(RCA)扩张2例,双支病变2例,冠状动脉瘤3例,二尖瓣反流4例,心包积液3例.结论超声心动图适用于观察冠状动脉病变及动脉瘤形成并可判断进展和转归.

    作者:高健;许匀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地精子皂甙抗缺血再灌性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地精子皂甙对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方法借助缺血-再灌注诱发心律失常大鼠模型,观察地精子皂甙对心律失常大鼠心肌组织乳酸代谢、Ca2+浓度、脂质过氧化损伤及心肌细胞膜Na+-K+-ATPase和Ca2+-Mg2+-ATPase活性的影响.结果心律失常大鼠心肌组织乳酸大量堆积,脂质过氧化增强,Ca2+含量增高,而心肌细胞膜Na+-K+-ATPase、Ca2+-Mg2+-ATPase活性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地精子皂甙大、中剂量治疗组心肌组织乳酸含量明显降低,心肌组织丙二醛(MDA)含量也明显较低,而超氧歧化酶(SOD)活性升高(P<0.05),其中地精子皂甙大、中剂量和维拉帕米皆可明显提高心肌细胞膜Na+-K+-ATPase、Ca2+-Mg2+-ATPase活性,并能明显降低心肌组织Ca2+含量(P<0.05).结论地精子皂甙具有明显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改善缺血再灌注心肌乳酸代谢,对抗脂质过氧化损伤,提高缺血心肌细胞ATP含量,提高心肌细胞膜Na+-K+-ATPase、Ca2+-Mg2+-ATPase活性,抑制了Ca2+超负荷,从而发挥其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作者:殷惠军;罗兰;蒋跃绒;张颖;刘颖;史大卓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血小板颗粒膜蛋白的研究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血小板活化的规律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6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全血血小板颗粒膜蛋白GMP-140,并按病情、病程进展和梗死面积分组,同时设对照组比较.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无论TIA、脑梗死轻型或重型GMP-140均升高,重型组升高显著;急性期较相对稳定期、恢复期升高显著;大面积梗死组较小面积梗死和多发性梗死GMP-140升高显著.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血小板活化与病情、病程进展及梗死大小有关,GMP-140可作为判断病情的指标.

    作者:王荔;连霞;李光来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张敏州教授结合PCI术辨证论治冠心病

    通过从多方面总结了张敏州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的经验,把现代医学先进的心脏介入治疗与中医的辨证论治结合起来,在临床上对冠心病进行分阶段治疗,分为术前、术中、术后3个阶段,每个阶段根据其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中西医治疗策略;强调临床中要明确中西医诊断,抓住佳治疗时机,采用好方法,以取得大疗效;重视中成药的广泛应用并从病因病机上阐述冠心病的研究方向和治疗思路.

    作者:乔志强;李松;程康林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灯盏细辛与黄芪注射液合用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难治性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危重症,在常规的西药治疗后仍有一部分病人效果不佳.近两年来,采取消除病因、诱因治疗及西药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灯盏细辛和黄芪注射液联合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韩培英;刘金阁;郭登洲;魏素敏;都艳洁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非急性心肌梗死性ST段抬高研究进展

    心电图是决策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时机的基石.但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不是引起ST段抬高的惟一原因.ST段抬高的常见原因为左室肥厚、左束支阻滞、早期复极以及室壁瘤.这些情况可能被误诊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而引起不应该的溶栓治疗或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因此,要熟悉非急性心肌梗死性ST段抬高的心电图线索才有助于与真正的急性心肌梗死相鉴别.

    作者:胡蓉;戴万亨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脑出血病人恢复期死亡26例分析

    目的分析脑出血病人恢复期导致病情恶化、死亡的常见病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1990年-2003年死于恢复期的26例住院脑出血病人的死因进行分析.结果恢复期常见的死亡原因主要为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继发感染、食物窒息、代谢紊乱、肺栓塞等,与急性期有明显不同.结论对脑出血病人恢复期死亡常见危险因素应有充分认识,积极的预防及早期处理可有效减少死亡的发生.

    作者:杨水泉;洪华;黄如训;曾进胜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562例冠心病病人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冠心病的病变血管特点和临床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对562例冠心病病人行常规心电图描记、血生化检测、心脏超声检查,不典型心绞痛者有心电图运动试验结果,将造影结果中冠状动脉狭窄的病变进行统计并与临床诊断进行对照分析.结果562例造影病例中,冠状动脉正常者186例(33.1%),异常者376例(66.9%),病变累及血管558支.冠心病典型心绞痛组造影阳性率为86.9%(219/252),不典型心绞痛组造影阳性率为43.6%(68/156),心肌梗死组造影阳性率为95.7%(90/94),非冠心病病变阳性检出率为21.4%(3/14).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或排除冠心病的有效方法.

    作者:范甲卯;樊小莉;边建国;陈欣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0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10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并检测血脂、血液流变学水平及TCD.结果治疗组的治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70.62%、97.66%,对照组为65.33%、93.84%.治疗组在降低三酰甘油、胆固醇及升高高密度脂蛋白等方面,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好,毒副反应少.

    作者:李小球;宁艳;谌朝霞;宁华;叶丽姿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高血压病不同中医证型与心率变异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与心率变异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动态心电图和心率变异性检测技术,对正常人及不同分组高血压病病人进行相关性比较研究.结果心率变异依次为正常对照组>肝火亢盛组>痰湿壅盛组>阴虚阳亢组>阴阳两虚组.结论中医不同证型与心率变异之间存在一定关系.

    作者:姜奥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倍他乐克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100例临床观察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一个常见临床综合征,预后差,病死率高,需长期药物治疗,目前β受体阻滞剂已成为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基础药物.我院2003年4月-2004年4月收治100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使用倍他乐克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罗贵全;唐川苏;张建强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

    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一直是传统中医药学和中西医结合研究中为活跃的领域.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课题组在继承传统中医的基础上,注重创新和发展,经过三代人、前后40余年的连续攻关,在血瘀证基础理论、活血化瘀方药治疗冠心病和介入治疗后再狭窄作用机制、血瘀证诊断和疗效判定标准及防治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新药研制开发等研究方面皆取得突出成果,推动了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进程,带动了中医药学基础和临床研究的发展.本课题被评为200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成为建国以来我国在传统中医药研究领域的历史高奖项.

    作者:陈可冀;李连达;翁维良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洛汀新、螺内酯、黄芪注射液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30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洛汀新、螺内酯、黄芪注射液联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通过分析30例心力衰竭病人的临床特点,观察在强心、利尿、扩张血管的基础上加用以上3种药物治疗后病人临床指标变化情况.结果对轻、中、重度心力衰竭病人治疗总有效率为93.3%,无明显副反应发生.结论洛汀新、螺内酯、黄芪注射液联合治疗心力衰竭,合理安全.

    作者:张芸;吴艳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脑血管疾病病人医院感染的调查分析和预防措施

    目的探讨脑血管疾病病人医院感染的途径及预防措施.方法收集2003年1月-2004年1月我科423例脑血管疾病住院病人,发生医院感染52例,对医院感染率、各基础疾病医院感染率、感染部位、年龄、性别、住院时间、抗生素的使用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脑血管疾病病人医院感染发病率为12.3%,其中肺部感染42.3%,泌尿道感染30.8%;意识不清、年龄较大、住院时间较长者及住院期间进行侵袭性操作、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等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结论脑血管疾病病人医院感染应以预防为主,加强管理,减少发病率.

    作者:袁莲芳;薛兴亚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脑出血并发多脏器损害72例临床分析

    我院1994年1月-2004年1月共收治发病24 h内入院,经CT证实为脑出血并发多脏器功能损害病人72例(不排除脑出血前有其他脏器损害),其中死亡45例(62.5%),现将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孙家国;陈蔚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低分子肝素钙及川芎嗪治疗短暂性脑缺血30例观察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早期干预治疗可减轻脑损伤的程度,甚至可避免发生完全性卒中.我院于1999年5月-2002年5月采用尿激酶、低分子肝素钙、川芎嗪治疗TIA 3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闫鹏;姜玲;姚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天红口服液对脑梗死风痰瘀阻证病人神经及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天红口服液对急性脑梗死风痰瘀阻证病人神经功能及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急性脑梗死风痰瘀阻证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天红口服液结合西药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疗程均为14 d,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疗程结束后行血小板聚集率(PAgT)、血浆GMP-140等测定.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改善,PT降低(P<0.01),血浆GMP-140含量降低(P<0.01).结论天红口服液能够抑制或减轻血小板活化,改善急性脑梗死风痰瘀阻证病人神经功能缺损.

    作者:赵英霖;金妙文;李作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脑梗死病人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其在预后判断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脑梗死病人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其在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散射比浊法检测65例脑梗死病人急性期和恢复期以及3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脑梗死组急性期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并根据恢复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急性期下降或上升把病人分为两组,分别对其预后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脑梗死组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恢复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急性期下降病人预后良好,D-二聚体水平上升者预后不良(P<0.01).结论脑梗死病人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对诊断和预后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卢志权;冯建洪;余炳坚;李介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有多重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有多重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特征及近期预后.方法将122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AMI)分为多重危险因素组58例(观察组)和无多重危险因素组64例(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病人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结果治疗组有高血压病、心绞痛病史及前壁梗死多于对照组(P<0.05),CK-MB峰值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梗死后心绞痛及住院期间病死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有多重冠心病危险因素的AMI病人严重并发症较多,近期预后差.

    作者:朱建林;邓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4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择发病7 d内脑梗死病人80例,随机分为灯盏细辛组、葛根素组,每组各40例.灯盏细辛组用灯盏细辛注射液30mL加生理盐水250mL静脉输注,每日1次,共14 d;葛根素组用葛根素注射液300 mg加生理盐水250 mL静脉输注,每日1次,共14 d.两组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脂、血液流变学,并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后灯盏细辛组显效率(92.5%)明显高于葛根素组(62.5%)(P<0.01),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治疗前亦有明显改善(P<0.05~P<0.01).结论灯盏细辛注射液可降低血脂,改善血液流变学,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作者:陈东成;黎妙嫦;彭淑芬;杨敏怡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