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有多重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临床特征分析

朱建林;邓盛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预后, 多重危险因素
摘要:目的探讨有多重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特征及近期预后.方法将122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AMI)分为多重危险因素组58例(观察组)和无多重危险因素组64例(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病人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结果治疗组有高血压病、心绞痛病史及前壁梗死多于对照组(P<0.05),CK-MB峰值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梗死后心绞痛及住院期间病死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有多重冠心病危险因素的AMI病人严重并发症较多,近期预后差.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核因子kB与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中医药干预研究

    核因子kB是调节细胞基因转录的关键因子之一,本文在转录水平上,针对于核因子kB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机制及其中医药治疗作一综述,认为应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基础实验研究和临床试验,发掘对动脉粥样硬化有治疗作用的中药.

    作者:王姗姗;张文高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灯盏细辛与黄芪注射液合用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难治性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危重症,在常规的西药治疗后仍有一部分病人效果不佳.近两年来,采取消除病因、诱因治疗及西药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灯盏细辛和黄芪注射液联合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韩培英;刘金阁;郭登洲;魏素敏;都艳洁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回眸研究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因病机以气阴亏虚为本,气滞血瘀为标,并临床实践中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眼底检查与中医脉证互参进行综合辨证治疗,已成为共识.目前临床辨证分型及组方用药较灵活多变,为此统计举出近10年来使用频率前40位和各功能归类中前6位的中药,并综合归纳了基本辨证分型和组方用药,供实验研究和临床使用参考.

    作者:王纯庠;江国荣;徐德颐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低分子肝素钙对急性脑梗死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脑梗死病人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葛根素注射液0.4加入5%葡萄糖250 mL静脉输注,每日1次,15 d为1个疗程,共用2个疗程.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加低分子肝素钙0.6 mL皮下注射,每日2次,10 d为1个疗程,共用2个疗程.两组病人均于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判定疗效.结果经2个疗程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加常规治疗可提高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作者:赵贵兰;王国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DHCT与DSA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评价双层螺旋CT(DHCT)与血管数字减影造影(DSA)诊断冠状动脉(CA)病变的价值.方法对88例疑为冠心病(CAD)病人行CT平扫检查冠状动脉钙化(CAC),即用碘造影剂90 mL~140 mL(1.5 mL/kg~3 mL/kg)行DHCT,并作冠状动脉DSA(CA-DSA)检查.结果DHCT能在短时间(20 s)内完成心脏的容积数据采集,MM3DR能准确显示(CA)三级分支的形态、径向等形态学改变.与DSA相比,CAC诊断CHD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各为84%、77%和84%;CHD组的CAC积分(238±42)明显高于非CHD组(28±17,P<0.001).结论DHCTA能准确快速采集心脏及CA的容积数据;结合节段性MM3DR的应用,对诊断和预测CAD有重要价值.

    作者:孟志华;方先来;黄瑶群;徐新;唐良秋;陆少翎;雷淑妃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血小板颗粒膜蛋白的研究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血小板活化的规律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6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全血血小板颗粒膜蛋白GMP-140,并按病情、病程进展和梗死面积分组,同时设对照组比较.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无论TIA、脑梗死轻型或重型GMP-140均升高,重型组升高显著;急性期较相对稳定期、恢复期升高显著;大面积梗死组较小面积梗死和多发性梗死GMP-140升高显著.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血小板活化与病情、病程进展及梗死大小有关,GMP-140可作为判断病情的指标.

    作者:王荔;连霞;李光来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倍他乐克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100例临床观察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一个常见临床综合征,预后差,病死率高,需长期药物治疗,目前β受体阻滞剂已成为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基础药物.我院2003年4月-2004年4月收治100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使用倍他乐克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罗贵全;唐川苏;张建强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心血管易损因子在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中的应用探讨

    在临床试验中,探讨高血压中医常见证型与反映心血管近期(1年内)危险的易损性标志--易损因子的相关性,进一步推测高血压病病人近期中医证型演变反映的心血管易损性状况,研究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作用机制.

    作者:赵彦功;符德玉;何立人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有多重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有多重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特征及近期预后.方法将122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AMI)分为多重危险因素组58例(观察组)和无多重危险因素组64例(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病人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结果治疗组有高血压病、心绞痛病史及前壁梗死多于对照组(P<0.05),CK-MB峰值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梗死后心绞痛及住院期间病死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有多重冠心病危险因素的AMI病人严重并发症较多,近期预后差.

    作者:朱建林;邓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清脑益智汤治疗血管性痴呆26例临床观察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02年5月-2003年10月门诊及住院病人.西医诊断标准采用美国精神病协会1994年修订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Ⅳ)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1].中医诊断标准以<中药新药治疗痴呆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为依据.痴呆智力障碍程度选用简易智能评定量表(MMSE)进行评分,总分30分,根据受教育程度的不同,采用不同界限,大学≤23分,高中≤22分,初中<21分,小学<20分,文盲<19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纳入本组观察病例.

    作者:段红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脂化前列环素E1治疗眩晕急性发作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脂化前列环素E1(LipoPGE1)注射液治疗眩晕急性发作的疗效.方法64例急性眩晕发作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LipoPGE1注射液)和对照组(维生素B6、丹参及胞二磷胆碱注射液)各32例.结果治疗组治疗显效率(74.00%)明显高于对照组显效率(40.63%),治疗组有效率(100.00%)高于对照组有效率(75.01%).治疗组24 h内起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血液流变学较对照组变化明显(P<0.05).结论应用LipoPGE1治疗眩晕急性发作有显著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应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研究

    从增强心肌收缩力、抑制血小板聚集、调节免疫功能、清除氧自由基等方面,对近十年来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行了综述.

    作者:方显明;黄红英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溶栓颗粒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脑保护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中药溶栓颗粒对脑缺血再灌注后累积性损伤的脑保护作用,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提供新的药物.方法实验分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物对照组、中药1组、中药2组,采用改良过的Pulsinelli的4VO法[1,2],以放射免疫分析法测血清及脑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同时对脑组织含水量进行测定.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和脑匀浆中TNF-α含量在脑缺血再灌注后均明显高于空白组,中药1组、2组预防给药后血清、脑内TNF-α含量较模型组仅有小幅度的增高.中药1组、2组与阳性药物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且随剂量增加TNF-α增高幅度越小.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脑含水量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中药不同剂量组及尼莫地平治疗组脑含水量与模型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剂量增加脑含水量减少.结论溶栓颗粒对脑缺血再灌注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该方降低TNF-α的过量释放、减少脑含水量有关.

    作者:曹晓岚;任丽;臧运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脑出血并发多脏器损害72例临床分析

    我院1994年1月-2004年1月共收治发病24 h内入院,经CT证实为脑出血并发多脏器功能损害病人72例(不排除脑出血前有其他脏器损害),其中死亡45例(62.5%),现将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孙家国;陈蔚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脉君安导致低血钾3例报道

    高血压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目前降压药物较多,脉君安是其中常用的品种之一,其对轻中度高血压病疗效确切,降压平缓,并可改善病人临床症状[1].但在临床运用中,发现该药可导致部分病人出现低血钾现象,现报道如下.

    作者:魏丹;张耕;韩秀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低分子肝素钙与通心络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与通心络胶囊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8例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常规治疗,对照组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000抗Xa国际单位/次,每12 h1次,连用7 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口服通心络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2周后比较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分别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心电图、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时间(KPTT)、纤维蛋白原(Fg)、血小板(PLT)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8%,对照组为86.7%,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PT、KPTT较治疗前延长,Fg减少,但均未见严重出血现象.结论低分子肝素钙与通心络胶囊联合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安全.

    作者:梁新林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中药对钙超载心肌细胞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现状

    钙超载是心肌细胞损伤的重要因素.心肌细胞钙超载可见于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病毒感染性心肌损伤、左室重构以及心力衰竭等.近年来发现中药具有心肌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较为复杂.本文综述了中药对钙超载心肌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陆曙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低分子肝素钙及川芎嗪治疗短暂性脑缺血30例观察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早期干预治疗可减轻脑损伤的程度,甚至可避免发生完全性卒中.我院于1999年5月-2002年5月采用尿激酶、低分子肝素钙、川芎嗪治疗TIA 3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闫鹏;姜玲;姚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0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10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并检测血脂、血液流变学水平及TCD.结果治疗组的治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70.62%、97.66%,对照组为65.33%、93.84%.治疗组在降低三酰甘油、胆固醇及升高高密度脂蛋白等方面,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好,毒副反应少.

    作者:李小球;宁艳;谌朝霞;宁华;叶丽姿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川芎嗪与硝酸甘油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32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川芎嗪与硝酸甘油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62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2例,对照组3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静脉输注硝酸甘油注射液7 d,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等,治疗组同时加用川芎嗪注射液静脉输注,每日1次,14 d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症状、心电图及血压、心率、肝功能、肾功能、血小板聚集率变化.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7%,有效时间3 d~5 d;对照组有效率87%,有效时间4 d~6 d,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电图改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川芎嗪和硝酸甘油注射液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

    作者:王芳;谷未强;白洁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