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回眸研究

王纯庠;江国荣;徐德颐

关键词:中医药,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综述
摘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因病机以气阴亏虚为本,气滞血瘀为标,并临床实践中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眼底检查与中医脉证互参进行综合辨证治疗,已成为共识.目前临床辨证分型及组方用药较灵活多变,为此统计举出近10年来使用频率前40位和各功能归类中前6位的中药,并综合归纳了基本辨证分型和组方用药,供实验研究和临床使用参考.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高血压病不同中医证型与心率变异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与心率变异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动态心电图和心率变异性检测技术,对正常人及不同分组高血压病病人进行相关性比较研究.结果心率变异依次为正常对照组>肝火亢盛组>痰湿壅盛组>阴虚阳亢组>阴阳两虚组.结论中医不同证型与心率变异之间存在一定关系.

    作者:姜奥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有多重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有多重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特征及近期预后.方法将122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AMI)分为多重危险因素组58例(观察组)和无多重危险因素组64例(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病人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结果治疗组有高血压病、心绞痛病史及前壁梗死多于对照组(P<0.05),CK-MB峰值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梗死后心绞痛及住院期间病死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有多重冠心病危险因素的AMI病人严重并发症较多,近期预后差.

    作者:朱建林;邓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代谢与细胞因子对心力衰竭的影响

    本文介绍了多种代谢与细胞因子紊乱对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影响.发现上述诸种因子对心力衰竭中心室重塑具有促进或拮抗作用,例如血管内皮素、炎性因子、肾上腺髓质素、NO等.近年的研究还显示中医药对心力衰竭过程中代谢与细胞因子具有有利影响,可以作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依据.同时还简介了利用某些代谢与细胞因子对慢性心力衰竭进行定量诊断的探讨.

    作者:高克俭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低分子肝素与葛根素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31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与葛根素注射液合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5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1例,对照组26例.对照组给予硝酸酯类药物、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或钙拮抗剂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低分子肝素0.4 mL皮下注射,每日2次,连用7 d;葛根素注射液500mg静脉输注,每日1次,连用7 d.结果心绞痛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3%,对照组为65.4%;心电图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6%,对照组为69.2%.结论低分子肝素与葛根素注射液联用可有效控制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方便.

    作者:曹传明;赵桂琴;陈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脑血管疾病病人医院感染的调查分析和预防措施

    目的探讨脑血管疾病病人医院感染的途径及预防措施.方法收集2003年1月-2004年1月我科423例脑血管疾病住院病人,发生医院感染52例,对医院感染率、各基础疾病医院感染率、感染部位、年龄、性别、住院时间、抗生素的使用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脑血管疾病病人医院感染发病率为12.3%,其中肺部感染42.3%,泌尿道感染30.8%;意识不清、年龄较大、住院时间较长者及住院期间进行侵袭性操作、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等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结论脑血管疾病病人医院感染应以预防为主,加强管理,减少发病率.

    作者:袁莲芳;薛兴亚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清脑益智汤治疗血管性痴呆26例临床观察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02年5月-2003年10月门诊及住院病人.西医诊断标准采用美国精神病协会1994年修订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Ⅳ)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1].中医诊断标准以<中药新药治疗痴呆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为依据.痴呆智力障碍程度选用简易智能评定量表(MMSE)进行评分,总分30分,根据受教育程度的不同,采用不同界限,大学≤23分,高中≤22分,初中<21分,小学<20分,文盲<19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纳入本组观察病例.

    作者:段红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脉君安导致低血钾3例报道

    高血压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目前降压药物较多,脉君安是其中常用的品种之一,其对轻中度高血压病疗效确切,降压平缓,并可改善病人临床症状[1].但在临床运用中,发现该药可导致部分病人出现低血钾现象,现报道如下.

    作者:魏丹;张耕;韩秀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倍他乐克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100例临床观察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一个常见临床综合征,预后差,病死率高,需长期药物治疗,目前β受体阻滞剂已成为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基础药物.我院2003年4月-2004年4月收治100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使用倍他乐克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罗贵全;唐川苏;张建强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低分子肝素钙对急性脑梗死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脑梗死病人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葛根素注射液0.4加入5%葡萄糖250 mL静脉输注,每日1次,15 d为1个疗程,共用2个疗程.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加低分子肝素钙0.6 mL皮下注射,每日2次,10 d为1个疗程,共用2个疗程.两组病人均于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判定疗效.结果经2个疗程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加常规治疗可提高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作者:赵贵兰;王国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下壁导联ST段改变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病人下壁导联ST段改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对93例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单支病变所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病人,根据早期心电图下壁导联ST段改变将其分为压低组、抬高组、无改变组3组,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下壁导联ST段压低组中71.4%为LAD非包绕型近端病变;抬高组中61.5%为LAD包绕型远端病变;无改变组中LAD包绕型近端病变和LAD非包绕型远端病变所占比例相近.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病人下壁导联ST段改变与LAD形态及病变部位有关.

    作者:高凌俊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天红口服液对脑梗死风痰瘀阻证病人神经及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天红口服液对急性脑梗死风痰瘀阻证病人神经功能及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急性脑梗死风痰瘀阻证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天红口服液结合西药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疗程均为14 d,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疗程结束后行血小板聚集率(PAgT)、血浆GMP-140等测定.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改善,PT降低(P<0.01),血浆GMP-140含量降低(P<0.01).结论天红口服液能够抑制或减轻血小板活化,改善急性脑梗死风痰瘀阻证病人神经功能缺损.

    作者:赵英霖;金妙文;李作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血小板颗粒膜蛋白的研究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血小板活化的规律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6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全血血小板颗粒膜蛋白GMP-140,并按病情、病程进展和梗死面积分组,同时设对照组比较.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无论TIA、脑梗死轻型或重型GMP-140均升高,重型组升高显著;急性期较相对稳定期、恢复期升高显著;大面积梗死组较小面积梗死和多发性梗死GMP-140升高显著.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血小板活化与病情、病程进展及梗死大小有关,GMP-140可作为判断病情的指标.

    作者:王荔;连霞;李光来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灯盏细辛与黄芪注射液合用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难治性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危重症,在常规的西药治疗后仍有一部分病人效果不佳.近两年来,采取消除病因、诱因治疗及西药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灯盏细辛和黄芪注射液联合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韩培英;刘金阁;郭登洲;魏素敏;都艳洁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后再灌注时代难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思考

    20世纪70年代中西医结合以活血化瘀为主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可使急性心肌梗死病死率由单纯西医内科保守治疗的30%下降至13%~16%,但80年代以后,进入梗死相关动脉血运重建、溶栓或经皮冠脉介入(PCI)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恢复心肌灌注,从而挽救缺血心肌,缩小梗死面积,保护心室功能,改善病人近远期预后,已成为当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有效的方法,AMI的病死率已下降5%~7%,中西医结合治疗AMI的许多优势已风光不在[1].

    作者:史载祥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0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10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并检测血脂、血液流变学水平及TCD.结果治疗组的治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70.62%、97.66%,对照组为65.33%、93.84%.治疗组在降低三酰甘油、胆固醇及升高高密度脂蛋白等方面,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好,毒副反应少.

    作者:李小球;宁艳;谌朝霞;宁华;叶丽姿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心血管易损因子在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中的应用探讨

    在临床试验中,探讨高血压中医常见证型与反映心血管近期(1年内)危险的易损性标志--易损因子的相关性,进一步推测高血压病病人近期中医证型演变反映的心血管易损性状况,研究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作用机制.

    作者:赵彦功;符德玉;何立人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金纳多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74例临床观察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03年2月-2004年3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脑梗死病人144例,诊断符合下列标准:①缺血性脑卒中,颈内动脉系统首次发病或有病史但无肢体瘫痪的再发病人;②发病7 d内,肌力≤Ⅳ级,年龄54岁~80岁.排除标准:①颅内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者;②TIA病人;③对本品银杏叶制剂过敏者;④妊娠;⑤未完成随访评定者.随机将入选病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4例,年龄54岁~70岁(平均60岁);对照组70例,年龄56岁~79岁(平均62岁).两组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性别、病程及并发症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作者:石霞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川芎嗪注射风池穴治疗偏头痛临床观察

    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的头痛,多以一侧颞、顶、枕部搏动性疼痛(跳痛)或烧灼样疼痛,亦可胀痛或隐痛,常伴有恶心、呕吐、畏光,往往因疲劳、焦虑、失眠而发生,中年女性发作较多,男女之比为1:4.临床用川芎嗪注射液与利多卡因进行风池穴位注射,止痛疗效较好,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傅志慧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脑出血病人恢复期死亡26例分析

    目的分析脑出血病人恢复期导致病情恶化、死亡的常见病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1990年-2003年死于恢复期的26例住院脑出血病人的死因进行分析.结果恢复期常见的死亡原因主要为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继发感染、食物窒息、代谢紊乱、肺栓塞等,与急性期有明显不同.结论对脑出血病人恢复期死亡常见危险因素应有充分认识,积极的预防及早期处理可有效减少死亡的发生.

    作者:杨水泉;洪华;黄如训;曾进胜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非急性心肌梗死性ST段抬高研究进展

    心电图是决策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时机的基石.但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不是引起ST段抬高的惟一原因.ST段抬高的常见原因为左室肥厚、左束支阻滞、早期复极以及室壁瘤.这些情况可能被误诊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而引起不应该的溶栓治疗或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因此,要熟悉非急性心肌梗死性ST段抬高的心电图线索才有助于与真正的急性心肌梗死相鉴别.

    作者:胡蓉;戴万亨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