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川芎嗪与硝酸甘油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32例疗效观察

王芳;谷未强;白洁

关键词:川芎嗪, 硝酸甘油, 不稳定型心绞痛
摘要:目的探讨川芎嗪与硝酸甘油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62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2例,对照组3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静脉输注硝酸甘油注射液7 d,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等,治疗组同时加用川芎嗪注射液静脉输注,每日1次,14 d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症状、心电图及血压、心率、肝功能、肾功能、血小板聚集率变化.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7%,有效时间3 d~5 d;对照组有效率87%,有效时间4 d~6 d,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电图改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川芎嗪和硝酸甘油注射液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张敏州教授结合PCI术辨证论治冠心病

    通过从多方面总结了张敏州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的经验,把现代医学先进的心脏介入治疗与中医的辨证论治结合起来,在临床上对冠心病进行分阶段治疗,分为术前、术中、术后3个阶段,每个阶段根据其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中西医治疗策略;强调临床中要明确中西医诊断,抓住佳治疗时机,采用好方法,以取得大疗效;重视中成药的广泛应用并从病因病机上阐述冠心病的研究方向和治疗思路.

    作者:乔志强;李松;程康林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低分子肝素与葛根素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31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与葛根素注射液合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5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1例,对照组26例.对照组给予硝酸酯类药物、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或钙拮抗剂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低分子肝素0.4 mL皮下注射,每日2次,连用7 d;葛根素注射液500mg静脉输注,每日1次,连用7 d.结果心绞痛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3%,对照组为65.4%;心电图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6%,对照组为69.2%.结论低分子肝素与葛根素注射液联用可有效控制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方便.

    作者:曹传明;赵桂琴;陈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金纳多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74例临床观察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03年2月-2004年3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脑梗死病人144例,诊断符合下列标准:①缺血性脑卒中,颈内动脉系统首次发病或有病史但无肢体瘫痪的再发病人;②发病7 d内,肌力≤Ⅳ级,年龄54岁~80岁.排除标准:①颅内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者;②TIA病人;③对本品银杏叶制剂过敏者;④妊娠;⑤未完成随访评定者.随机将入选病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4例,年龄54岁~70岁(平均60岁);对照组70例,年龄56岁~79岁(平均62岁).两组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性别、病程及并发症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作者:石霞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核因子kB与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中医药干预研究

    核因子kB是调节细胞基因转录的关键因子之一,本文在转录水平上,针对于核因子kB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机制及其中医药治疗作一综述,认为应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基础实验研究和临床试验,发掘对动脉粥样硬化有治疗作用的中药.

    作者:王姗姗;张文高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溶栓颗粒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脑保护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中药溶栓颗粒对脑缺血再灌注后累积性损伤的脑保护作用,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提供新的药物.方法实验分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物对照组、中药1组、中药2组,采用改良过的Pulsinelli的4VO法[1,2],以放射免疫分析法测血清及脑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同时对脑组织含水量进行测定.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和脑匀浆中TNF-α含量在脑缺血再灌注后均明显高于空白组,中药1组、2组预防给药后血清、脑内TNF-α含量较模型组仅有小幅度的增高.中药1组、2组与阳性药物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且随剂量增加TNF-α增高幅度越小.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脑含水量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中药不同剂量组及尼莫地平治疗组脑含水量与模型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剂量增加脑含水量减少.结论溶栓颗粒对脑缺血再灌注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该方降低TNF-α的过量释放、减少脑含水量有关.

    作者:曹晓岚;任丽;臧运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下壁导联ST段改变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病人下壁导联ST段改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对93例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单支病变所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病人,根据早期心电图下壁导联ST段改变将其分为压低组、抬高组、无改变组3组,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下壁导联ST段压低组中71.4%为LAD非包绕型近端病变;抬高组中61.5%为LAD包绕型远端病变;无改变组中LAD包绕型近端病变和LAD非包绕型远端病变所占比例相近.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病人下壁导联ST段改变与LAD形态及病变部位有关.

    作者:高凌俊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血小板颗粒膜蛋白的研究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血小板活化的规律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6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全血血小板颗粒膜蛋白GMP-140,并按病情、病程进展和梗死面积分组,同时设对照组比较.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无论TIA、脑梗死轻型或重型GMP-140均升高,重型组升高显著;急性期较相对稳定期、恢复期升高显著;大面积梗死组较小面积梗死和多发性梗死GMP-140升高显著.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血小板活化与病情、病程进展及梗死大小有关,GMP-140可作为判断病情的指标.

    作者:王荔;连霞;李光来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4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择发病7 d内脑梗死病人80例,随机分为灯盏细辛组、葛根素组,每组各40例.灯盏细辛组用灯盏细辛注射液30mL加生理盐水250mL静脉输注,每日1次,共14 d;葛根素组用葛根素注射液300 mg加生理盐水250 mL静脉输注,每日1次,共14 d.两组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脂、血液流变学,并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后灯盏细辛组显效率(92.5%)明显高于葛根素组(62.5%)(P<0.01),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治疗前亦有明显改善(P<0.05~P<0.01).结论灯盏细辛注射液可降低血脂,改善血液流变学,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作者:陈东成;黎妙嫦;彭淑芬;杨敏怡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脉君安导致低血钾3例报道

    高血压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目前降压药物较多,脉君安是其中常用的品种之一,其对轻中度高血压病疗效确切,降压平缓,并可改善病人临床症状[1].但在临床运用中,发现该药可导致部分病人出现低血钾现象,现报道如下.

    作者:魏丹;张耕;韩秀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脉心康胶囊防治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脉心康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3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随机分为脉心康组与洛伐他汀组各15例.另外1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作为空白对照组.观察用药6个月后对临床症状的影响,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和斑块积分的变化.结果两治疗组临床症状总疗效、总有效率无统计学意义,脉心康组显效率(73.33%)明显优于洛伐他汀组(26.67%).两治疗组治疗后IMT与斑块积分均显著改善,两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两治疗组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控制显效率、总有效率优于空白组.结论脉心康胶囊与洛伐他汀均具有减轻和消退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作者:郑广娟;张文高;蔚青;殷镜海;刘龙涛;王大智;王显刚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回眸研究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因病机以气阴亏虚为本,气滞血瘀为标,并临床实践中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眼底检查与中医脉证互参进行综合辨证治疗,已成为共识.目前临床辨证分型及组方用药较灵活多变,为此统计举出近10年来使用频率前40位和各功能归类中前6位的中药,并综合归纳了基本辨证分型和组方用药,供实验研究和临床使用参考.

    作者:王纯庠;江国荣;徐德颐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天红口服液对脑梗死风痰瘀阻证病人神经及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天红口服液对急性脑梗死风痰瘀阻证病人神经功能及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急性脑梗死风痰瘀阻证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天红口服液结合西药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疗程均为14 d,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疗程结束后行血小板聚集率(PAgT)、血浆GMP-140等测定.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改善,PT降低(P<0.01),血浆GMP-140含量降低(P<0.01).结论天红口服液能够抑制或减轻血小板活化,改善急性脑梗死风痰瘀阻证病人神经功能缺损.

    作者:赵英霖;金妙文;李作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中药对钙超载心肌细胞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现状

    钙超载是心肌细胞损伤的重要因素.心肌细胞钙超载可见于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病毒感染性心肌损伤、左室重构以及心力衰竭等.近年来发现中药具有心肌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较为复杂.本文综述了中药对钙超载心肌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陆曙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0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10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并检测血脂、血液流变学水平及TCD.结果治疗组的治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70.62%、97.66%,对照组为65.33%、93.84%.治疗组在降低三酰甘油、胆固醇及升高高密度脂蛋白等方面,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好,毒副反应少.

    作者:李小球;宁艳;谌朝霞;宁华;叶丽姿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低分子肝素钙对急性脑梗死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脑梗死病人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葛根素注射液0.4加入5%葡萄糖250 mL静脉输注,每日1次,15 d为1个疗程,共用2个疗程.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加低分子肝素钙0.6 mL皮下注射,每日2次,10 d为1个疗程,共用2个疗程.两组病人均于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判定疗效.结果经2个疗程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加常规治疗可提高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作者:赵贵兰;王国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脑出血病人恢复期死亡26例分析

    目的分析脑出血病人恢复期导致病情恶化、死亡的常见病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1990年-2003年死于恢复期的26例住院脑出血病人的死因进行分析.结果恢复期常见的死亡原因主要为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继发感染、食物窒息、代谢紊乱、肺栓塞等,与急性期有明显不同.结论对脑出血病人恢复期死亡常见危险因素应有充分认识,积极的预防及早期处理可有效减少死亡的发生.

    作者:杨水泉;洪华;黄如训;曾进胜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代谢与细胞因子对心力衰竭的影响

    本文介绍了多种代谢与细胞因子紊乱对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影响.发现上述诸种因子对心力衰竭中心室重塑具有促进或拮抗作用,例如血管内皮素、炎性因子、肾上腺髓质素、NO等.近年的研究还显示中医药对心力衰竭过程中代谢与细胞因子具有有利影响,可以作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依据.同时还简介了利用某些代谢与细胞因子对慢性心力衰竭进行定量诊断的探讨.

    作者:高克俭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低分子肝素钙及川芎嗪治疗短暂性脑缺血30例观察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早期干预治疗可减轻脑损伤的程度,甚至可避免发生完全性卒中.我院于1999年5月-2002年5月采用尿激酶、低分子肝素钙、川芎嗪治疗TIA 3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闫鹏;姜玲;姚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有多重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有多重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特征及近期预后.方法将122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AMI)分为多重危险因素组58例(观察组)和无多重危险因素组64例(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病人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结果治疗组有高血压病、心绞痛病史及前壁梗死多于对照组(P<0.05),CK-MB峰值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梗死后心绞痛及住院期间病死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有多重冠心病危险因素的AMI病人严重并发症较多,近期预后差.

    作者:朱建林;邓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川芎嗪注射风池穴治疗偏头痛临床观察

    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的头痛,多以一侧颞、顶、枕部搏动性疼痛(跳痛)或烧灼样疼痛,亦可胀痛或隐痛,常伴有恶心、呕吐、畏光,往往因疲劳、焦虑、失眠而发生,中年女性发作较多,男女之比为1:4.临床用川芎嗪注射液与利多卡因进行风池穴位注射,止痛疗效较好,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傅志慧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