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自发性小脑出血22例误诊分析

何一飞

关键词:自发性, 小脑出血, 病临床表现, 影像学检查, 资料分析, 早期误诊, 急性出血, 特异性, 局限性, 诊断, 压力, 血肿, 生命, 脑疝, 空间, 病人
摘要:自发性小脑出血占脑出血的10%,该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并且可以没有或较少有临床局限性体征.因此,在未行CT、MRI等影像学检查之前诊断较为困难,早期易被误诊.此外,由于幕下压力缓冲空间小于幕上,急性出血血肿极易诱发脑疝,危及病人生命.现将我院1994年-2004年早期误诊,小脑出血22例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脑卒中病人医院获得性肺部感染162例分析

    目的探讨脑卒中病人医院获得性肺部感染的特点及其防治对策.方法对我院 1996年1月-2004年6月住院急性脑卒中病人中发生的医院获得性肺部感染16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肺部感染率高于缺血性脑卒中病人;70岁以上高龄病人感染率明显升高; 肺部感染多发生在住院2周后; 合并感染病人病死率明显升高;常见病原菌为铜绿假单孢菌、白色念珠菌、嗜麦芽窄食单孢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某些病原菌呈多重耐药性.结论对脑卒中病人, 应加强护理, 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避免发生肺部感染;肺部感染一旦发生, 应尽量在使用抗生素前做痰培养和药敏, 以便尽早明确病原菌, 有针对性地使用敏感的抗生素.

    作者:邓之驹;杨水泉;廖浩峰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心肌肌钙蛋白I的变化及葛根素的干预作用

    目的观察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病人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改变以及葛根素对cTnI的影响.方法 60例CHF病人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葛根素治疗组,两组疗程均为2周.观察治疗前后cTnI以及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每搏输出量、每分输出量及心脏指数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经治疗2周后, 葛根素治疗组总有效率和显效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治疗后两组病人cTnI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葛根素治疗组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 CHF病人存在cTnI异常,葛根素注射液可纠正CHF病人异常的cTnI水平.

    作者:赖兆新;卢焕兴;陈荣健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地尔硫(艹卓)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34例疗效观察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以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为基本病理生理特点,以急性心肌缺血为共同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它有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不稳定型心绞痛、无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和伴有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一组可危及生命的综合征,常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导致冠状动脉血流减少引起病变进一步发展,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扩张冠状动脉,抑制微血栓形成正确处理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关键.近期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应用地尔硫(艹卓)(合贝爽注射液)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健;席江丽;宋延荣;程荣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颅脑外伤CT改变与预后的研究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CT改变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分析117例颅脑外伤病人的颅内血肿量、脑中线移位程度、基底池消失评分及弥漫性脑肿胀等CT表现,并对其预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血肿量>100 mL组的病死率高于其他两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中线结构移位>10 mm组病死比例高于其他两组,但均无统计学意义.CES<10分的55例无一例死亡,死亡的21例均为CES>10分者.结论颅脑外伤病人的预后与其CT表现有一定的联系.

    作者:刘金丰;李玉英;梁会锋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邓氏冠心胶囊治疗气虚痰瘀型胸痹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邓铁涛教授经验方邓氏冠心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气虚痰瘀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WTO标准,至少有4个月以上典型劳力性心绞痛病人60例,随机分组,分别用邓氏冠心胶囊、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疗程6个月.观察对心绞痛症状、生活质量等的疗效.结果两组均能显著改善心绞痛症状、硝酸甘油停减率、心电图疗效及动态心电图疗效,且冠心胶囊治疗组硝酸甘油停减率及改善中医综合证候疗效显著(P<0.05),在改善病人生活质量上更优.结论邓氏冠心胶囊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气虚痰瘀型的有效中成药,能减少心绞痛的发作,改善病人生活质量.

    作者:李新梅;吴焕林;罗文杰;邓铁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出血性腔隙综合征与腔隙性脑梗死危险因素比较

    目的比较出血性腔隙综合征(HL)与腔隙性脑梗死(LI)的危险因素. 方法分析59例HL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并与353例LI进行发病危险因素的比较. 结果高血压病是HL和LI共同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病是HL重要的危险因素.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病史者LI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结论临床是否发生HL或LI,关键取决于是否存在有关的危险因素.

    作者:任旭;牛争平;胡晓雁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糖尿病冠心病的中西医药物治疗进展

    冠心病是糖尿病的慢性大血管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的主要死因.对其积极有效地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近年来有关中西医药物治疗糖尿病冠心病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闫秀峰;冯利;林兰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肺炎衣原体感染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肺炎衣原体感染在冠心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病理组织学和动物模型研究及其致病机制三方面综述并分析了肺炎衣原体感染与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同时展望了冠心病的防治前景.

    作者:卢芳国;伍参荣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31例

    心房颤动(AF)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病人发生AF后,治疗上有两种选择:恢复窦律,维持窦律(节律控制);保留AF,控制心室率(室率控制).AF后可伴血流动力学障碍,生活质量下降,诱发心力衰竭同时栓塞发生率上升,而且部分AF病人即使无病因可查,经历一定时间后心房、心室也可扩大.窦性心律是生理性心律,AF以后转复窦性心律符合生理状态.因此,AF的治疗首先考虑能否恢复其窦律,尤其是心力衰竭并发阵发性房颤的病人.

    作者:刘佳胜;马希贤;李蓉;郭瑞华;侯翠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12例扩张型心肌病病人临床疗效分析

    扩张型心肌病主要特征是一侧或双侧心腔扩大,心肌收缩期泵功能障碍,心功能进行性减退,病程长短不等,充血性心力衰竭出现的频率极高,预后不良,死亡原因多为心力衰竭和严重心律失常.心脏移植术乃是其终的有效治疗手段.近年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及螺内酯(安体舒通)等神经内分泌拮抗剂在各种心肌疾病和/或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明显.

    作者:张秀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赖诺普利治疗高血压病及逆转左室肥厚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赖诺普利对1级~2级高血压病病人的降压效果及对左室肥厚的逆转作用.方法选择43例1级~2级高血压病并左室肥厚病人,给予赖诺普利10 mg/d,2周后如舒张压>90 mmHg,则剂量加倍,4周后如仍无效则加用氢氯噻嗪25 mg/d,疗程12周,治疗前后测血压,并进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赖诺普利能显著降低高血压病病人的血压,有效率达93.0%,其中16.3%病人加用利尿剂,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较治疗前亦明显改善(P<0.01). 结论赖诺普利能够降低血压,逆转左室肥厚,减轻靶器官损害.

    作者:韦挺荣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2型糖尿病治疗模式的改变--从控制血糖到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

    2型糖尿病(T2DM)治疗模式已由首先采用促胰岛素分泌的药物,转变为首选胰岛素增敏剂单用或与另一类胰岛素增敏剂联合治疗.从药理依据及治疗方案对这种模式改变依据进行了综述.

    作者:郑刚;张承宗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参麦注射液合滋水清肝饮对糖尿病性脑梗死病人内皮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合滋水清肝饮治疗糖尿病性脑梗死的作用机制. 方法 62 例糖尿病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西药对照组(30例),观察血中内皮素(ET)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一氧化氮(NO)含量、脑血流量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在改善脑动脉狭窄与供血不足及降糖调脂作用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改善、降低ET、升高NO与CGRP、纠正ET/CGRP的失衡,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参麦注射液合滋水清肝饮通过调节ET与NO 、CGRP水平来改善脑血管功能状态,可能是其治疗糖尿病性脑梗死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汪艳娟;朱文锋;陈梅志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心脏瓣膜置换病人清蛋白对苄丙酮香豆素抗凝治疗剂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心脏瓣膜置换病人血清不同浓度清蛋白对华法林抗凝剂量的影响.方法用相同剂量的华法林(每次3 mg,日维持剂量)预防20例血清蛋白正常及20例清蛋白相对较低的心脏瓣膜置换病人的血栓形成,口服药4 h后抽血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结果两组PT-INR有统计学意义(P<0.01),清蛋白相对较低组的PT-INR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对清蛋白相对较低的心脏瓣膜置换病人用华法林预防血栓形成时应酌情减低剂量.

    作者:孙宝云;康云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亚急性硬脊膜外血肿的MRI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亚急性硬脊膜外血肿的磁共振成像(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或临床随访证实的亚急性硬脊膜外血肿的MRI表现.结果 28例中12例位于颈段,5例位于胸段,11位于腰段.血肿累及1个~11个椎体高度,平均3.5个椎体高度.血肿呈短T1、短T2或短长混杂T2信号者8例,呈等T1、短T2或短长混杂T2信号者16例,呈等短混杂T1、短T2或短长混杂T2信号者4例.血肿在T1WI上均与脊髓间有低信号线相隔,T2WI上与蛛网膜下隙间有低信号线相隔者12例,不明显者16例.结论 MRI对亚急性硬脊膜外血肿的显示、明确范围及对脊髓受压损伤程度等有明显优势,是目前评价亚急性硬脊膜外血肿的佳方法.

    作者:马洪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学研究进展

    通过对近年来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的资料分析,阐述了斑块的易损性及狭窄严重性,进一步对斑块破裂的原因启动因素、动果、稳定概念等病理生理学方面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杨丽峰;吕吉元;贾永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泰脂安对阴虚型脂肪肝病人降脂作用的研究

    目的探讨泰脂安胶囊对阴虚型脂肪肝伴高脂血症病人的作用.方法 68例脂肪肝伴高脂血症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7例给予泰脂安3粒,每日3次.对照组21例给予力平之0.2 g,每日1次,两组均以2个月为1个疗程.在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观察临床症状,检测血脂6项(TG、TC、HDL-C、LDL-C、ApoA1、ApoB)及血黏度的变化.结果两组病人经治疗后均能显著降低TC、TG、LDL-C和ApoB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泰脂安可明显改善脂肪肝伴高血脂症病人的临床症状、血脂和血黏度.结论泰脂安对阴虚型脂肪肝病人降脂作用比力平之效果好.

    作者:刘红健;秦鉴;吴国珍;练文;黄永秋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依那普利和美托洛尔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30例观察

    目的评价依那普利和美托洛尔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 30例依那普利和美托洛尔联用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作为治疗组,20例单用依那普利治疗者为对照组.以超声心动图比较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左室收缩和舒张末期容量(ESV和EDV)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的LVFE均明显升高,且治疗组LVEF、EDV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依那普利和美托洛尔联用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安全有效.

    作者:杨爱霞;张玉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重组链激酶、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对比研究

    目的观察国产重组链激酶(r-SK)在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用尿激酶(UK)作为对照,评价r-SK的安全性.方法采用平行随机单盲对照试验,将128例符合入选标准的AMI病人随机分为两组,r-SK组65例,UK组63例,予r-SK 1.5×106 U于60 min内静脉输注,UK 1.5×106 U于30 min内静脉输注,观察血管再通的临床指标、药物不良反应及出血并发症等.结果在随机单盲对照试验中,r-SK组的血管再通率为81.5%,UK组的血管再通率为58.7%,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r-SK 组的不良反应中,变态反应(寒战、发热及皮疹等)的发生率为9.5%,UK组为11.3%(P>0.05),低血压的发生率两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过敏性休克和颅内出血发生.结论国产r-SK是一种血管再通率较高,不良反应及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有效的溶栓药物.

    作者:张丽贞;张秀兰;陈洁;孔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丹参及黄芪注射液改善心肌梗死病人左室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使用丹参及黄芪注射液对心肌梗死病人左室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对40例心肌梗死病人,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针剂丹参注射液及黄芪注射液,通过用超声心动图仪观察治疗前后左室功能的变化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同时另设4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临床疗效等比较.结果两组心功能、血液流变学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 <0.01),两组治疗后比较,E值亦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丹参及黄芪注射液有改善心肌梗死病人左室功能及改善血液流变学的作用.

    作者:罗发强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