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蕾;张树俭;徐晓娜;赵丽霞;李慧乔;万美燕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的病理生理改变,并观察肾康注射液(SKI)对其治疗的效应.方法:利用高糖高脂饮食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的方法建立T2DM大鼠模型,并采用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试验判定模型大鼠发生胰岛素抵抗的情况.将造模成功的SD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肾缺血再灌注组(DMIR)、糖尿病肾缺血再灌注SKI治疗组(DMIR+ SKI)、糖尿病假手术组(DMS)和正常对照组(NCS).应用右肾切除联合左肾动脉夹闭45 min,再灌注24 h的方法诱导肾IRI.DMIR+ SKI组大鼠提前应用SKI(6.0 g·kg-1·d-1)干预治疗8周.诱导肾IRI后,观察大鼠尿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G)、肾损伤分子-1(KIM-1)、肾功能改变和肾组织病理改变.结果:DMIR组大鼠尿NAG、KIM水平、血清肌酐和血尿素氮水平均明显高于DMS和NCS组(P<0.01),DMIR+ SKI组大鼠上述指标则明显低于DMIR组(P<0.01).DMIR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出现明显的肿胀、变性与坏死,肾小管刷状缘消失,管腔可见碎片或管型,DMIR+ SKI组肾小管损伤程度则相对较轻,肾小管损伤评分低于DMIR组(P<0.01).结论:SKI可降低T2DM大鼠肾IRI的血清肌酐和血尿素水平,降低肾小管损伤标志物尿NAG和KIM-1水平,减轻肾组织病理损伤.
作者:刘洋;杨光;马强;敖强国;刘胜;赵佳慧;王晓华;程庆砾 刊期: 2018年第07期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在全球范围内成持续增长趋势,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是慢性肾脏病主要的死亡原因,约占全部死因的50%[1].有大规模的横断面研究揭示在慢性肾脏病早期肾小球滤过率小于75 ml·min-1·1.73 m-2时,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已经开始增加,随着肾小球滤过率的下降,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会进一步增加[2].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缺血性心肌病不同,CKD患者心血管病变主要表现为弥漫的心肌细胞肥大及间质的纤维化.而现有的技术如心脏超声在评估心肌病变的灵敏性和精确度差强人意,随着核磁共振技术迅速发展,心脏核磁共振成像(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目前在临床上已被广泛的用于评估心脏的形态、功能、代谢和组织,尤其在心肌病变评估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就CMR在CKD患者心血管疾病评估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刘书馨;周佳楠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加减补阳还五汤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33例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使用加减补阳还五汤治疗12周,观察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24 h蛋白尿定量及血浆白蛋白等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的中医症候积分及24 h蛋白尿定量明显下降(P<0.05),血浆白蛋白明显升高(P<0.05).结论:加减补阳还五汤能有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
作者:林崇泽;木林洁;张良;黄蔚霞 刊期: 2018年第07期
慢性肾脏病矿物质与骨代谢紊乱(chronic kidney disease mineral and bone disorder,CKD-MBD)是在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及长期透析的基础上所继发的骨代谢紊乱.CKD-MBD是全身性疾病,钙磷、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或维生素D代谢异常,骨转换、矿化、骨容量、骨骼线生长或骨强度异常,血管钙化或其他软组织钙化是CKD-MBD的三种主要表现形式.CKD-MBD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由于它可导致骨骼破坏,加速血管钙化,使得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增加,严重影响CKD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骨活检是诊断和评估CKD-MBD的金标准,但是由于其具有创伤性、价格昂贵且进行骨组织形态学检测的机构数量非常有限等局限性,使得它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制约[1],因此采用敏感度较高且特异性较好的血清标志物诊断和评估CKD-MBD至关重要.KDIGO指南推荐用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one-specific alkaline phosphatase,BAP)的水平来评估CKD患者的骨代谢紊乱,因为它的升高或降低能预测潜在的骨转换情况.目前BAP的检测在临床上还未广泛应用,但是近年来多个研究发现BAP对CKD-MBD具有较高的评估价值,并且它可能可以作为CKD患者预后的良好预测因子[2].因此,本文就BAP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CKD-MBD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华青;张敏芳;李璐瑶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糖尿病肾病作为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已成为我国慢性肾脏病的主要病因[1].目前西医治疗以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生活方式干预等危险因素管理为主要手段.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可以在规范化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尿蛋白排泄、延缓肾功能减退、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课题组前期经回顾性分析[2]、横断面研究[3]及基于德尔菲法的专家问卷调查[4],证实了糖尿病肾病的核心病机为气阴两虚夹瘀.另外,本课题组对433篇中药自拟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文献用药规律进行分析发现,在糖尿病肾病的中医治疗中,具有益气养阴功效的补益药及活血化瘀药使用频率高[5],进一步证实了益气养阴活血法是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常用、核心治法.
作者:林雨;李平;严美花;武曦蔼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分析临床病理资料以及治疗方案对IgA肾病增生硬化型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7年01月~ 2014年12月期间在杭州市中医院行肾组织活检确诊为IgA肾病增生硬化型的68例患者的临床以及病理资料,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预后相关的因素,同时绘制肾脏存活时间的生存曲线图.结果:经过8~116个月的随访,23例(33.8%)患者到达联合终点,尿蛋白定量、蛋白尿转归以及尿渗透压与患者到达联合终点有关.结论:24 h尿蛋白量定量、尿蛋白的转归均是患者到达联合终点的独立危险因素,尿渗透压是患者到达联合终点的独立保护因素.
作者:张倩倩;余舒文;吴新建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升清降浊胶囊治疗慢性肾衰竭脾肾气虚湿浊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6年06月~2017年05月收治的50例中医辨证为慢性脾肾气虚湿浊证肾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尿毒清颗粒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升清降浊胶囊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钾(K)、血磷(P3-)等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及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及各肾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治疗后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过敏或其他严重不良反应情况.结论:升清降浊胶囊能有效缓解慢性肾衰竭脾肾气虚湿浊证患者的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患者的肾功能,降低血肌酐,提高eGFR,达到保护残余肾功能,延缓慢性肾衰竭进展的作用,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余燕娜;汤水福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慢性肾小管间质疾病的病理改变特征、临床表现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根据慢性肾小管间质疾病的病理改变与临床表现,结合自身经验,分析、总结其病理特征、临床表现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结果:灶状、多灶状甚至片状肾小管萎缩、肾间质纤维化是慢性肾小管间质疾病的基本病理改变;肾小管功能及肾脏内分泌功能障碍、慢性肾衰竭、尿液轻微改变是其临床特点;引起慢性肾小管间质疾病的原因不同,其病理改变与临床表现特点各异.结论:病理改变与临床表现的有机结合是慢性肾小管间质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基础.
作者:徐薇;于小勇;毛加荣;李现成;程小红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在儿童IgA肾病中肾小管间质损害与其他临床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01月~2017年09月在我院肾活检确诊的119例原发性IgA肾病患者的资料,对比不同程度及类型的肾小管间质损害与其他临床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肾间质损害总体程度与年龄、性别、体块指数、肉眼血尿发生率、内皮细胞增生程度、肾小球硬化分值、纤维型新月体的发生没有关系.随着肾间质损害的加重,肾小球系膜细胞及基质增殖程度、细胞型及混合型新月体的发生率、尿蛋白的排出量逐渐增高同时肾小球滤过率逐渐下降.间质炎性细胞浸润与内皮细胞增生及细胞型新月体的发生关系密切,而存在肾小管萎缩和肾间质纤维化的患者更容易出现肾小球硬化.结论.IgA肾病患儿的肾小管间质损害与肾小球病变程度相平行,其与肾小球系膜细胞及基质增生程度、新月体形成、与蛋白尿及肾小球滤过率的改变密切相关.不同的小管间质病理类型与其他病理指标的关系各有区别但与各项临床指标的关系没有差别.
作者:寻劢;陈辉;李志辉;段翠蓉;张翼;吴天慧;丁云峰;康志娟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IgA肾病(IgAN)患者尿液miR-34a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及预后等的相关关系,进而探讨尿液miR-34a作为IgAN生物学标志物可行性.方法:收集新发33例IgA肾病患者尿液标本(IgAN组),来自15例健康志愿者尿液标本(健康对照组),新发33例患者中19例随访大于3个月,收集治疗3个月时患者尿液标本.另外收集我院门诊规律随访1年的IgAN患者79例尿液标本.用荧光实时定量PCR行尿液miR-34a检测,比较新发IgAN组与健康对照组,治疗前后尿液miR-34a表达差异性,并分析尿液miR-34a表达与IgAN患者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gAN组尿液miR-34a表达上调(P=0.025 5),治疗后其水平下调(P=0.033 6).新发IgAN及治疗1年的IgAN患者尿液miR-34a表达与尿蛋白、血清肌酐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eGFR负相关关系(P<0.05);治疗1年的IgAN患者尿液miR-34a与病理Lee分级及牛津分级密切相关,Lee分级及牛津分级越高的患者,其尿液miR-34a水平表达越高(均P<0.05).预后分析提示,治疗1年时尿液miR-34低表达的IgAN患者肾功能预后较好(P =0.000 5).进一步通过ROC曲线发现,尿液miR-34a预测IgAN患者肾功能进展的曲线下面积为0.842,临界点为0.014 3,即尿液miR-34a水平低于0.014 3的患者,其肾功能进展较为缓慢.结论:尿液miR-34a可预测IgAN患者肾功能进展,可作为反映IgAN疾病活动,预测IgAN进展的生物学标志物.
作者:刘洪萍;栾韶东;胡豪飞;何永成;程媛;齐东丽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CysC、NGAL在冠脉造影剂所致急性肾损害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冠脉造影患者分为非AKI组,50例和AKI组,32例,以健康体检者50名为对照组.使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Scr浓度,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Cys C,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NGAL.结果:术前血清Cys C、NGAL和Scr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术后12 h AKI组Cys C和NGAL与术前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cr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 AKI组Cys C、NGAL和Scr与术前比较差异均非常显著,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后24 h AKI组Cys C和NGAL的异常检出率分别高达93.8%和87.5%,Scr为43.8%.并联Cys C-NGAL试验的灵敏度高,为96.9%,特异度为84.4%,Youden指数为0.813.结论:检测血清Cys C、NGAL均能敏感地早期诊断冠脉造影剂所致急性肾损害,并联CysC-NGAL试验是好的指标.
作者:陈辉乐;徐昌隆;徐晓杰;周志宏 刊期: 2018年第07期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是通过弥散和(或)吸附、吸附机制,缓慢连续地进行溶质交换和水分清除的血液净化方法的统称,由于其具有血流动力学稳定,有效清除中大分子、改善炎症状态、精确控制容量负荷、弱化炎症反应、调节免疫状态、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增强氧合作用、提供营养治疗空间、支持多器官功能等多项优势,使其在临床危重症的救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超出肾脏替代治疗范围,现把CRRT近年来的新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黄郑婷;夏运风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患者血清骨硬化蛋白与冠状动脉钙化(coronary artery calcification,CAC)、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及矿物质代谢紊乱的相关关系.方法:选择于青岛市市立医院行腹膜透析的患者66例,用酶联免疫法吸附法测定血清骨硬化蛋白水平,按骨硬化蛋白水平将入选患者分为2组(A组:骨硬化蛋白>平均数组,B组:骨硬化蛋白<平均数组);采用多层螺旋CT检测冠状动脉钙化程度,并计算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ACs,Agaston法);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腰椎椎体及髋部BMD和T值;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及血生化指标.分析腹膜透析患者血清骨硬化蛋白与冠状动脉钙化、骨密度及矿物质代谢指标的相关关系.结果:66例腹膜透析患者血清骨硬化蛋白平均数为(117±45.58) pg/mL,冠状动脉钙化(CACs> 100)的患病率为71.2%(47/66).A组(骨硬化蛋白>117 pg/mL)的冠状动脉钙化积分(533.82±124.45)明显高于B组(骨硬化蛋白<117pg/mL)冠状动脉钙化积分(128.08±114.58);A组患者的骨密度[0.74(0.71,0.758)]明显低于B组患者的骨密度[0.838(0.765,0.91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骨硬化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呈正相关(r =0.962,P<0.05),与iPTH呈正相关(r=0.319,P<0.05),与骨密度呈负相关(r=-0.78,P<0.05),与血钙、磷无明显相关.结论:冠状动脉钙化及矿物质代谢紊乱是腹膜透析患者常见并发症,血清骨硬化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钙化积分、骨密度及矿物质代谢有一定的相关性,通过检测腹膜透析患者血清骨硬化蛋白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患者冠状动脉钙化增加及骨密度减低程度,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刘蕾;张树俭;徐晓娜;赵丽霞;李慧乔;万美燕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评估腹膜透析及血液透析患者冠状动脉钙化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并评价两种透析模式冠脉钙化差异.方法:入组血液透析31例,腹膜透析23例,计算冠脉钙化积分,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比较差异.结果:透析患者冠状动脉钙化发生率为85.19%.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患者的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分别为221.14(0~120 055.72)vs 228.79(0~11 096.1),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冠脉钙化积分在腹膜透析人群中与既往心血管疾病史呈正相关(P=0.001),而在血液透析人群中与碱性磷酸酶(ALP)呈正相关(P =0.003).多元线性回归提示ALP为冠状动脉钙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以冠状动脉钙化积分100为界,钙化程度较重的腹透患者,血甲状旁腺激素、ALP及红细胞水平均较低且具有统计学意义.而钙化程度较重的血透患者,年龄及ALP则显著高于冠脉钙化程度较轻者.结论:ALP是冠状动脉钙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腹膜透析合并低ALP患者,以及血液透析合并高ALP患者,冠状动脉钙化风险较高.
作者:王旭方;殷蕾;朱羿霖;江燕;陈继红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固本泻浊方结肠透析对尿毒症患者骨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8例CKD3~5期患者,其中36例给予固本泻浊方每周3次结肠透析治疗,32例作为对照组,观察2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肾功能和骨、矿物质代谢的变化,分析固本泻浊方结肠透析对中晚期CKD患者肾功能及骨矿物质代谢的影响.结果:治疗前,两组CKD患者基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周后对照组血肌酐明显上升、eGFR明显下降(P<0.05).24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血肌酐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eGFR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但是对照组血肌酐上升更显著(P<0.05)、eGFR下降更显著(P<0.05).12周时对照组开始血磷上升(P<0.05)、PTH上升(P<0.05);24周后治疗组血磷、PTH下降(P<0.05),对照组血钙下降(P<0.05);24周时两组血钙、血磷、PT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周时治疗组骨密度明显增加.结论:固本泄浊方结肠透析可以延缓中晚期CKD患者肾功能进展,能够改善矿物质、骨代谢.
作者:胡屏;贺海东;徐旭东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CTGF和TGF-β1在肾间质纤维化中的表达及作用,观察益肾解毒汤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用5/6肾切除大鼠制作肾间质纤维化模型,分假手术组,模型组,氯沙坦组和益肾解毒汤组.术后8周,常规HE染色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变化,用Masson染色法检测胶原在肾脏的沉积;Western blot法检测HIF-1α、CTGF和TGF-β1在肾组织中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肾组织中HIF-1α、CTGF和TGF-β1蛋白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益肾解毒汤组肾组织中HIF-1α、CTGF和TGF-β1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HIF-1α通过调节CTGF和TGF-β1的表达,抑制细胞外基质降解而导致肾间质的纤维化,益肾解毒汤可通过减少HIF-1α蛋白水平来减轻肾间质纤维化.
作者:张骢翀;刘琨;于昊新;费秀丽 刊期: 2018年第07期
刘旭生教授是全国中医肾病重点专科——广东省中医院肾病中心教授、主任医师,为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曾师从全国名老中医黄春林教授.从事肾脏疾病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30年,对各类肾脏疾病特别是慢性肾脏病有其独道的见解及治疗方法.笔者有幸师从刘教授,随师出诊,在临床中耳濡目染,收益颇丰.刘教授非常推崇李东垣《脾胃论》的补土法,提倡“以后天养先天”,擅用补土法治疗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现特将刘教授补脾以益肾经验小结如下.
作者:刘琳娜;刘旭生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联合舒洛地特对糖尿病肾病(diabeticnephropathy,DN)及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防治作用.方法:80例DNⅢ~Ⅳ期合并DR Ⅰ~Ⅲ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前列地尔组、舒洛地特组、前列地尔+舒洛地特组(均为20例),观察12周.比较4组患者治疗前后尿白蛋白排泄率(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 rate,UAER)、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肾小球率过滤(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ZISHEN)、眼底荧光造影的变化.结果:(1)与自身治疗前、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前列地尔组、舒洛地特组、前列地尔+舒洛地特组均能有效能降低患者UAER、Ser,提高患者eGFR(P<0.05).治疗后前列地尔+舒洛地特组与前列地尔组、舒洛地特组相比UAER的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前列地尔组、舒洛地特组、前列地尔+舒洛地特组与对照组相比,眼底荧光造影疗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地尔联合舒洛地特对DNⅢ~Ⅳ期合并DR Ⅰ~Ⅲ期患者在降低UAER方面具有协同作用,优于单用前列地尔或舒洛地特治疗,可能更有效延缓肾功能的恶化及DR的进展.
作者:董杰成;李转欢;李霞;祝立志 刊期: 2018年第07期
随着血液透析技术的应用和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提高.良好的血管通路功能是决定血液透析治疗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1].血管通路的失功不仅会造成透析剂量不达标,并且带来很大的卫生经济学和生物学损失[2,3].因此,如何监测和维护血管通路成为了临床关注的重要课题[4].目前用于通路内流量测定的方法有超声稀释法[5,6](ultrasounddilution,UD)、多普勒超声[7](doppler duplex ultrasound,DDU),温度稀释法[8](blood temperature monitor,BTM)、葡萄糖泵实验[9](glucose pumptest,GPT)等.本文主要围绕基于UD的血管通路监测在MHD患者血管通路维护中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余少斌;周莉;曾筱茜;刘菁;马良;付平 刊期: 2018年第07期
林启展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青年名中医,师承国医大师张琪教授,深受张老学术思想的熏陶,秉承其治学严谨、学贯中西的作风,从事临床近30年,致力于中医药延缓慢性肾衰竭.慢性肾衰竭病临床症状表现多样,病因病机复杂.历代医家将其归为“关格”、“癃闭”、“水肿”、“虚劳”等范畴.慢性肾衰竭病位在肾,正虚邪实的病机在当代中医界已成共识,正虚包括气血阴阳和脏腑虚损,其中以脾肾亏虚为主,邪实为水湿、湿热、邪毒和瘀血,治疗多以标本同治、扶正祛邪为原则,但各医家根据各自的临床经验和体会,在辨治方面均有独到的见解.林教授认为脾肾虚弱是慢性肾衰竭之本,脾虚是慢性肾衰竭演变过程的关键环节,肾虚是慢性肾衰竭演变与发展的必然结果,水湿、湿热、瘀血是慢性肾衰竭的主要病理产物.在治疗方面,林教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特的处方风格,尤其善于灵活应用临床效验的药对.
作者:陈敬禾;郑凯荣;吴禹池;林启展 刊期: 2018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