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南京地区慢性肾脏病人群中血清尿酸水平与肾功能的关系

朱玮玮;王跃娟;刘琼;孙伟

关键词:南京地区, 尿酸, 慢性肾脏病, 肾小球滤过率, 性别差异
摘要:目的:探讨南京地区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血尿酸(UA)与肾小球滤过率(GFR)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01月~2015年01月期间江苏省中医院肾脏病科住院CKD患者(共187例,其中男102例,女85例)的血尿酸、血压、血脂、血糖等可能影响GFR的因素,以及GFR值(通过核素测定).通过pearson线性相关及Logistic逐步回归对血尿酸与GFR在总体CKD人群及男性组、女性组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CKD患者尿酸水平与GFR呈线性相关,r=-0.373,P<0.01;男组r=-0.296,P<0.01;女组r=-0.480,P<0.01.性别间GFR/U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比值高于男性.Logistic逐步回归显示在CKD患者中,尿酸是GFR的影响因素之一,且在女性中UA的回归系数高于男性.GFR≥60 ml·min-1·1.73 m-2)时未能发现尿酸与GFR的关系.GFR <60 ml·min-1·1.73 m-2时,CKD患者中可见血尿酸水平与GFR线性相关,r=-0.304,P<0.01;女组r=-0.474,P<0.01;且Logistic回归显示尿酸是GFR的影响因素之一;但在男性组未发现.结论:CKD患者血尿酸是GFR的影响因素之一,且在女性中表现更明显.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相关文献
  • 封闭负压引流治疗腹膜透析隧道脓肿并腹膜炎1例

    病 例患者,男,51岁.因“维持性腹透9年余,腹部隧道疼痛流脓2月”于2016年5月25日入院.腹膜透析9年余,原发病为慢性肾炎,伴肾性高血压,既往透析处方为1.5%低钙透析液6 I/d,CAPD,腹透超滤基本平超,残肾尿量大于1 000 ml/d,近期伴浮肿,无腹膜炎病史.2月前发现腹透管隧道上方包块,疼痛明显,未就诊,自行用刀片割破包块后有脓液溢出,此后脓肿破溃处疼痛及流脓反复,无发热.1月前发现脓肿破溃处皮下再次出现包块,仍未就诊,自行外敷中药治疗,症状未见明显好转而住院.

    作者:倪军;周柳沙;俞东容;童孟立;黄海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非经典型蛋白激酶C在尿蛋白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非经典型PKC同工酶(PKC-ζ和PKC-)在尿蛋白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RTECs)转分化中的作用.方法:首先免疫组化法检测PKC-ζ和PKC-ι在人正常及不同类型肾小球疾病患者肾组织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量的变化.接着应用不同浓度的尿蛋白(0 mg/ml、0.5 mg/ml、1.0 mg/ml、2.0 mg/ml、4.0 mg/ml及8.0 mg/ml)处理体外培养的HK-2细胞,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HK-2细胞E-cadherin和α-SMA的表达以观察HK-2细胞转分化情况,选择诱导HK-2细胞转分化适宜的尿蛋白浓度进行后续试验.将HK-2细胞分对照组和尿蛋白组,分别给予无血清培养基和尿蛋白(4.0 mg/ml)刺激,分别用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内PKC-ζ和PKC-ι在细胞膜及细胞浆的活化易位情况.结果:(1)两种非经典型PKC同工酶PKC-ζ和PKC-ι在正常和肾小球疾病肾组织肾小球和RTECs均有表达,在肾间质均无表达,表达量不尽相同.PKC-ζ在肾小球疾病肾组织肾小球中的表达量均较正常肾组织显著减少(P<0.05),在MCD和FSGS的RTECs中的表达量较正常肾组织显著减少(P<0.05).PKC-ι在FSGS的肾小球和RTECs中的表达量均显著减少(P<0.05),在IgAN肾组织RTECs中表达显著增高(P<0.05),在肾小球表达无明显差别.(2)不同浓度的尿蛋白刺激HK-2细胞48 h后,当尿蛋白的浓度逐渐升高时,HK-2细胞随之转变为类似成纤维细胞形态,细胞E-cadhefin表达下调及α-SMA表达上调.尿蛋白浓度为4.0 mg/ml诱导HK-2细胞转分化明显.(3)尿蛋白诱导HK-2细胞转分化时,PKC-ζ和PKC-ι无明显活化易位.结论:两种非经典型PKC同工酶均在人类肾组织表达,提示PKC-ζ和PKC-ι均参与肾脏的生理过程,但PKC-ζ和PKC-ι在尿蛋白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中并未发挥相关作用.

    作者:安宁;罗玉婷;李亚宁;吴洪銮;杨陈;潘庆军;刘华锋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脏瓣膜钙化与IL-1β、hs-CRP、Fetuin-A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脏瓣膜钙化与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 reactive protein,hs-CRP)、胎球蛋白-A(Fetuin-A)之间的关系.方法:2013年1月~2016年2月,17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患者中,116例并发心脏瓣膜钙化(Ⅰ度钙化46例,Ⅱ度钙化39例,Ⅲ度钙化31例)和60例无心脏瓣膜钙化分别设为钙化组、对照组,分析透析前组间及不同程度钙化患者血清IL-1β、hs-CRP、Fetuin-A浓度的差异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1)相较与对照组,钙化组血清IL-1β、hs-CRP高(P<0.05),血清Fetuin-A低(P<0.05).(2)血清IL-1β、hs-CRP,Ⅲ度钙化高于Ⅰ、Ⅱ度钙化(P<0.05),Ⅱ度钙化高于Ⅰ度钙化(P<0.05);血清Fetuin-A,Ⅲ度钙化低于Ⅰ、Ⅱ度钙化(P<0.05),Ⅱ度钙化低于Ⅰ度钙化(P<0.05).(3)钙化组中,血清IL-1β与hs-CRP呈正相关(P<0.05),血清Fetuin-A与IL-1β、hs-CRP呈负相关(P<0.05),对照组三者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IL-1β、hs-CRP、Fetuin-A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脏瓣膜钙化有关,且三者相关性明确,可考虑联合检测三者以辅助预防心脏瓣膜钙化.

    作者:李小莉;赵波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血液透析联合结肠透析对尿毒症患者Hcy、IS、PCS的影响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联合结肠透析(colon dialysis,CD)对尿毒症患者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相关蛋白同型半胱氨酸(Hcy)、硫酸吲哚酚(IS)、硫酸对甲酚(PCS)的影响.方法:入选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50例,其中单纯性血液透析组(HD组)25例,血液透析联合结肠透析组(HD+ CD组)25例;HD组每周3次血透,每次4h,HD+ CD组在HD组基础上加用每周2次,每次1h的结肠透析;总疗程为12周.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BUN、Scr、UA、Hcy、IS、PCS等变化.结果:HD组治疗前后BUN、Scr、UA、Hcy、IS、PC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D+ CD组透析前后BUN、Scr、U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y、IS、PCS明显下降(P<0.05);HD+CD组较HD组治疗后Hcy、IS、PCS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HD联合CD能够减轻尿毒症患者CVD相关蛋白Hcy、IS、PCS水平,为尿毒症患者清除此类毒素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

    作者:袁新科;黄映红;唐春莲;凌佳仙;李萌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中药益肾活血联合激素治疗中重度IgA肾病53例临床观察

    目的:探索中药益肾活血联合激素治疗中重度IgA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诊断为原发性IgA肾病LeeⅢ~Ⅳ级的53例患者在基础治疗上采用益肾活血中药联合激素治疗,中药益肾活血组方由生黄芪、当归、干地黄、杭白芍、川芎、桃仁、积雪草等组成;24 h尿蛋白定量≥3.5 g患者口服泼尼松/泼尼松龙每天0.8~ 1.0 mg/kg,24h尿蛋白定量<3.5g患者口服泼尼松/泼尼松龙每天0.4~ 0.6 mg/kg,2个月减量,总疗程10~ 12个月;观察评价治疗6个月、12个月的实验室指标、疗效与安全性.结果:纳入研究共有53例患者,治疗6个月完全缓解率52.8% (28/53),总显效(完全缓解+显效)率71.7% (38/53),12个月完全缓解率54.7% (29/53),总显效率77.4% (41/53),中药益肾活血联合激素治疗6、12个月较治疗前的24h尿蛋白定量(P<0.01)、尿红细胞计数(P<0.01)、血肌酐(P<0.05)均显著下降,肾小球滤过率较治疗前升高(P<0.01);随访一年中无严重不良事件.结论:中药益肾活血联合激素能稳定和改善肾病理较重的原发性IgA肾病患者肾功能,有效减少其蛋白尿,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作者:黄加力;俞东容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气阴两虚证与益气养阴法在中医辨治慢性肾脏病中的重要地位

    《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遗篇·评热病论》日:“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百病始生篇》也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均说明人体发生疾病是由于正气虚弱,导致外邪乘虚而人.同时在疾病的进展过程中,仍然是正邪相争,正能胜邪则病退,正不胜邪则病进.

    作者:聂莉芳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刘锐教授方药临证经验集萃

    刘锐教授系陕西省名老中医,中西医结合内科专家,全国第二批继承老中医药学术经验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刘老从医50余年,学贯中西,临床经验丰富,精于望诊,辨证精细,善治内科、妇科疑难杂病.笔者随师临证,总结其方药临证经验一二,介绍于此.

    作者:孙万森;王竹;李睿萍;刘艳;孙曦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红细胞铁含量与微炎症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肾性贫血患者红细胞铁含量与微炎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肾性贫血患者(55例)分为白介素增高组(30例)、白介素正常组(25例)及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采用软X射线谱学显微光束线(BL08U1A)的扫描穿透X射线显微镜(STXM)观察比较各组间红细胞的形态差异,利用STXM的透射软X射线近边吸收谱的分析方法及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各组间红细胞铁含量并检测血清生化指标,分析不同组间红细胞内铁含量与铁代谢指标、炎性因子等的相关性.结果:(1)红细胞铁含量、白蛋白、二氧化碳结合力在三组间比较任意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红细胞铁含量与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压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存在正相关(r分别为0.436 15、0.369 45、0.473 56;均P值<0.05),与红细胞分布宽度、铁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存在负相关(r分别为-0.329 50、-0.275 74、-0.317 05、-0.325 87;均P值<0.05).结论:(1)在微炎症状态下红细胞形态发生变异;(2)红细胞铁含量可反映MHD患者贫血及缺铁的程度同时也受到微炎症状态的影响.

    作者:王宇静;蔡枫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宋立群教授治疗CGN门诊病例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研究

    目的:探讨宋立群教授临证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CGN)的辨证用药规律,为中医中药治疗CGN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宋立群教授2013年1月~2015年1月期间门诊治疗CGN病例中的首诊方剂,建立数据库,对其用药规律进行剖析.结果:共收集有效病例290例,共涉及用药192味,总使用频次5423次,常用药物33味,药物以补虚药为主,其次为止血药、收涩药及消食药;四气统计,温性药多,平性药次之;药味使用数多的是甘味药和苦味药;归经统计,肝经、肾经、脾经的药物常用.结论:宋立群教授治疗CGN脾肾并重治其本,结合五脏相关,以温补肝肾,健脾益气为其常法,疏肝理气,凉血止血,活血化瘀为其变法.

    作者:莫陶然;李松倍;贠捷;宋立群;付强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非布司他在慢性肾脏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更新,人们已认识到高尿酸血症不仅是患者出现肾功能减退时的标志之一,而且还主动参与了慢性肾脏病(CKD)的发生发展过程.非布司他作为新型的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因其较别嘌呤醇有更好的降尿酸效果且耐受性良好而受到关注.目前已有部分研究发现它除了降尿酸作用外,还具有延缓CKD进展、减少CKD患者并发心血管事件的作用,本文就此做一综述.

    作者:潘翠萍;单爱琴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功能性端侧吻合法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功能性端侧吻合法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肾内科接受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治疗的慢性肾脏病(CKD)4 ~5期患者14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70例.两组均采用标准前臂头静脉-桡动脉内瘘,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端侧吻合,观察组采用功能性端侧吻合,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内瘘通畅率及并发症等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血管吻合时间、内瘘成熟时间分别为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周,首次手术成功率及1年通畅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截止到术后随访1年,观察组早期血栓形成及总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功能性端侧吻合法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具有手术用时短、成功率高、术后内瘘通畅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张彩侠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中国南京地区慢性肾脏病人群中血清尿酸水平与肾功能的关系

    目的:探讨南京地区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血尿酸(UA)与肾小球滤过率(GFR)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01月~2015年01月期间江苏省中医院肾脏病科住院CKD患者(共187例,其中男102例,女85例)的血尿酸、血压、血脂、血糖等可能影响GFR的因素,以及GFR值(通过核素测定).通过pearson线性相关及Logistic逐步回归对血尿酸与GFR在总体CKD人群及男性组、女性组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CKD患者尿酸水平与GFR呈线性相关,r=-0.373,P<0.01;男组r=-0.296,P<0.01;女组r=-0.480,P<0.01.性别间GFR/U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比值高于男性.Logistic逐步回归显示在CKD患者中,尿酸是GFR的影响因素之一,且在女性中UA的回归系数高于男性.GFR≥60 ml·min-1·1.73 m-2)时未能发现尿酸与GFR的关系.GFR <60 ml·min-1·1.73 m-2时,CKD患者中可见血尿酸水平与GFR线性相关,r=-0.304,P<0.01;女组r=-0.474,P<0.01;且Logistic回归显示尿酸是GFR的影响因素之一;但在男性组未发现.结论:CKD患者血尿酸是GFR的影响因素之一,且在女性中表现更明显.

    作者:朱玮玮;王跃娟;刘琼;孙伟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横纹肌溶解症伴急性肾损伤临床特点研究

    目的:对横纹肌溶解症(RM)伴急性肾损伤(AKI)的临床特点和治疗进行总结和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4年1月~2016年12月RM伴AKI共76例患者,记录患者的病因,AKI分型,患者血生化指标:尿素(UREA)、肌酐(CRE)、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肾脏病理改变,就诊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花费,治疗转归进行比较.结果:生化指标:与尿量正常型比较,少尿型和无尿型患者的UREA、CRE、CK均显著升高(P<0.05).肾脏病理显示:肾小球病变较轻,以肾小管病变为主.免疫荧光阴性.就诊时间:尿量正常型发病至就诊时间显著短于少尿型和无尿型(P<0.05).治疗转归:尿量正常型全部治愈,患者住院时间(9.5±5.4)天,住院花费(2 599±769)元.少尿型2例转为慢性肾衰,患者住院时间(15.2±9.7)d,住院花费(3 278±1 020)元.无尿型3例转为慢性肾衰,2例死亡,患者住院时间(22.4±12.6)d,住院花费(20 898±11 128)元.无尿型患者住院时间显著长于少尿型和尿量正常型(P<0.05),无尿型患者住院费用显著多于少尿型和尿量正常型患者(P<0.05).结论:RM伴AKI患者肾脏病理以肾小管病变为主,损伤具有可逆性;尿量正常者预后较好;早期就诊,及时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作者:单福军;李鑫宇;贺发贵;武贵群;符庆瑛;马路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金鸡菊乙醇提取物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目的:研究金鸡菊乙醇提取物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腹腔注射1%链脲佐菌素制备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金鸡菊乙醇提取物给药组(200、400、800 mg/kg)、阳性对照组(盐酸二甲双胍,100 mg/kg).连续给药4周后,测定大鼠体质量、肾脏指数、空腹血糖、尿白蛋白、血清生化指标、肾组织匀浆液中氧化指标.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表现为体质量下降、肾脏指数、空腹血糖值、尿白蛋白值、血肌酐、尿素氮、三酰甘油、谷氨酰转移酶、总胆固醇等血清生化指标,均显著升高(P<0.05),肾组织匀浆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酶水平显著升高(P<0.05),丙二醛以及一氧化氮含量显著下降(P<0.05).经金鸡菊乙醇提取物给药后,肾脏指数、血糖值、尿白蛋白以及上述血清生化指标、肾脏氧化指标水平均出现显著逆转(P<0.05),以800 mg/kg剂量组效果佳.结论:金鸡菊乙醇提取物对糖尿病大鼠肾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抑制体内异常的氧化应激反应和改善纸质代谢异常发挥效应.

    作者:付艳丽;夏松柏;陈辉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复方氨基酸胶囊治疗CKD3~4期伴低蛋白血症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复方氨基酸胶囊纠正慢性肾衰竭伴低蛋白血症的疗效及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观察40例慢性肾脏病3~4期(15 ml/min< eGFR <60 ml/min)伴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35 g/L)非透析患者,予低蛋白饮食(LPD,蛋白质摄入0.6g· kg-1·d-1),并予口服复方氨基酸胶囊2粒,3次/d,共服用4周,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肝、肾功能及血浆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的变化.结果:经予LPD联合复方氨基酸胶囊治疗,治疗后血浆总蛋白、白蛋白水平较治疗前升高,血尿素氮水平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血红蛋白、血肌酐,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水平无显著变化.结论:复方氨基酸胶囊可在较短时期内改善慢性肾衰竭非透析患者低蛋白血症,同时可改善氮质血症.

    作者:王华;曾佳丽;陈洪宇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瘦体质评估血透患者营养状态与长期预后的相关性

    目的:用瘦体质对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态进行评估,观察瘦体质与其他营养指标的相关性,及对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在本血液透析中心22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人体测量、生化参数的测定,计算瘦体质,观察24月后患者的死亡、住院情况.结果:肌酐法瘦体质与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血肌酐、血尿素氮、标准蛋白分解率呈正相关系(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HDL)呈负相关性(P<0.05).中臂围法瘦体质与血清白蛋白、血肌酐、血尿素氮、标准蛋白分解率呈正相关系(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性(P<0.05).握力指数法瘦体质与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血肌酐、血尿素氮、总铁结合力标准蛋白分解率呈正相关系(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性(P<0.05).由这三种方法评估的瘦体质,低瘦体质的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高瘦体质的患者(P<0.05),其住院率明显升高(P<0.05),尤其是因感染、心血管相关疾病引起的住院.结论:肌酐法、中臂围法、握力指数法评估瘦体质是评价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态的简便方法,其能很好的预测患者的死亡和住院风险.

    作者:周东池;潘丽华;乔青燕;战晓丽;顾惠芳;金惠敏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急性肾损伤中肾脏替代治疗时机的研究进展

    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综合征,在住院以及ICU患者中多见[1,2],继发于创伤、大手术、脓毒血症、心源性休克、低血容量以及药物因素等.一部分患者可能只需要保守治疗肾功能即可逆转,而一些危重患者则需要急性肾脏替代治疗.肾脏替代治疗(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RRT)近年来迅速发展,已和机械通气以及血管活性药物治疗并驾齐驱,属于危重症患者的核心生命支持.大约8%~10%的危重患者接受了肾脏替代治疗,这比例虽然小于机械通气和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然而,近的数据显示RRT的数目迅速增加[2].

    作者:盛晓华;汪年松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钳式腹膜透析导管腹壁内固定器(王氏钳)在腹膜透析导管置入中的应用与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钳式腹膜透析导管腹壁内固定器(王氏钳)在腹膜透析导管置入中的应用.方法:96例患者均应用开放性手术方法进行腹膜透析导管置入.观察组48例应用腹膜透析导管置入加腹壁固定术,手术采用钳式腹膜透析导管腹壁内固定器对导管进行固定.对照组48例应用传统的腹膜透析导管置入术(置入后导管不加固定),观察两组导管漂移例次及导管相关并发症的例次.结果:观察组48例1.5年内无病例发生导管漂移,对照组48例中有8例病例共发生16例次导管漂移,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其他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膜透析导管置入加腹壁固定术能很好地将腹膜透析导管固定在腹壁下.采用钳式腹膜透析导管腹壁内固定器对导管进行固定能有效避免透析导管发生漂移,且操作简单,并发症少.

    作者:胡刚明;陈家斌;张娟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慢性肾脏病患者动脉硬化中医证型分布与血klotho蛋白、FGF23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动脉硬化患者中医证型与血klotho蛋白、FGF23水平的关系,探究中医病机及辨证论治的规律.方法:296例慢性肾脏病患者,根据彩超测定颈动脉内膜厚度进行分组,按照慢性肾衰竭中医辨证分型标准进行辨证分型.检测血清klotho蛋白、FGF23水平等指标,分析不同中医证型与各项参数的关系.结果:CIMT增厚组在本虚证型中以脾肾气虚多(50.3%),依次为脾肾阳虚证(17.4%),气阴两虚证(16.1%),肝肾阴虚证(9.3%),阴阳两虚少(6.8%),与CIMT正常组对应的证型分布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MT增厚组在邪实证以湿浊证多(36.6%),依次为血瘀证(33.5%),水气证(13%),湿热证(9.9%),浊毒证少(6.8%),与CIMT正常组对应的证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MT增厚组血klotho蛋白明显较CIMT正常组降低,FGF23水平较CIMT正常组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虚证型中脾肾气虚组血klotho蛋白明显低于其他组(P<0.05),FGF23水平明显升高(P<0.05),邪实证中湿浊组及血瘀组分别与其他组比较FGF23明显升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FGF23和HsCRP、伴发糖尿病、脾肾气虚证、血瘀证、湿浊证是C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慢性肾脏病患者动脉硬化与血klotho蛋白、FGF23水平密切相关,在脾肾气虚证、湿浊证、血瘀证表现明显.

    作者:陈金艳;胡勇;何甜;姚珊珊;于俊生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尿毒症性皮肤瘙痒研究现状

    尿毒症性皮肤瘙痒(uremic pruritus,UP),是终末期肾病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且发生率较高,治疗反应差,常导致透析患者睡眠障碍、情绪变化和增加死亡风险[1].UP一般呈对称性、间歇性,约25%的UP患者,瘙痒在透析期间或透析刚结束时为严重[2];如果患者的瘙痒呈现的是不对称或伴大疱或溃疡,或有其他系统性疾病临床表现,应考虑非尿毒症性病因.大量文献报道UP与吸烟、高龄、男性、透析不充分、低通透析器使用、高血清铁蛋白和丙肝阳性等高危因素相关[3].研究显示,约44%的透析患者出现中至重度瘙痒,与生活质量下降和抑郁症相关,是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且瘙痒降低20%可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4].随着维持性透析患者数量增多,UP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尿毒症性皮肤瘙痒的发病机制、治疗进展作相关综述.

    作者:陈宗英;谢席胜 刊期: 2017年第09期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