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聂莉芳教授中医辨治糖尿病肾病的经验

张燕;徐建龙;孙红颖;聂莉芳

关键词:聂莉芳, 中医辨治, 糖尿病肾病, 终末期肾衰竭, 微血管并发症, 病情进展, 发病率, 治疗, 病因
摘要:糖尿病肾病属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是终末期肾衰竭的主要病因之一,其发病率逐年增加。病情进展相对较快,治疗难度大且预后较差。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相关文献
  • 烟台开发区农民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调查烟台开发区城镇化农民饮食、生活习惯、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对该地区693名居民进行饮食、生活习惯、健康指标统计,计算代谢综合征及相关指标患病率及代谢综合征危险因素。结果:代谢综合征患病率19.21%,其中高血压患病率30.48%,高血糖患病率14.80%,高三酰甘油血症患病率28.3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缺乏运动、糖尿病家族史为MS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这一特定区域居民代谢综合征患病率较一般农村地区高,特别是高血压、高三酰甘油血症患病率偏高,应针对相关危险因素采取预防、控制措施。

    作者:牟授菡;吕丛奎;鞠建伟;刘艳艳;贺玉珍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霉酚酸酯治疗肾小球疾病并发肺部感染的防治策略

    霉酚酸酯( mycophenolate mofetil,MMF)是一种临床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在肾脏病领域用于狼疮性肾炎合并血管病变、紫癜性肾炎和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ANCA )相关血管炎等肾脏病的治疗[1]。国内外大量的临床对照性研究证明MMF治疗狼疮性肾炎( LN)的缓解率显著高于环磷酰胺[2]。 MMF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如腹泻、恶心腹胀等,但MMF严重的并发症仍是感染[3]。胡伟新等[3]早年报道17例顽固性Ⅳ型LN患者采用固定剂量( fix dose) MMF治疗,感染发生率较高,其中肺炎的发生率为11.18%。 MMF本身强大的免疫抑制作用,若与其他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联合应用,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则将大大提高。应用MMF并发肺部感染病情严重,进展迅速,患者的死亡率高,所以对于其机制、相关因素进行更加系统、深入的研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对于提高疗效,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孙春晓;郭兆安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内质网应激在糖尿病肾病中的研究进展

    内质网( endoplasmic reticulum,ER)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是细胞内合成蛋白质并进行折叠、寡聚化加工和细胞内钙储存的重要场所。病理生理条件,包括营养不足、营养过剩、蛋白质糖基化变化、ER钙含量改变和氧化应激等,均可干扰正常蛋白质折叠,错误折叠或未折叠蛋白质在内质网腔内积聚诱发细胞毒性反应[1]。因此,细胞进化出了复杂的信号系统来处理积聚的未折叠蛋白质、调节ER膜结构和分泌蛋白。未折叠蛋白反应( 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UPR)是正常稳态过程;当错误折叠或未折叠蛋白质负载超过UPR能力则称为内质网应激(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研究表明,适度的内质网应激是细胞的一种自我保护性机制,它可以恢复内质网稳态以维持细胞生存;但是过强或长时间的内质网应激则可能导致细胞程序性死亡或凋亡,从而造成器官损害[2]。肾脏固有细胞含有丰富的内质网,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与内质网应激密切相关。本文从内质网应激的诱发因素、分子生物学机制以及对糖尿病肾小球和肾小管病变的影响等方面做一综述。

    作者:张瑜珊;汪年松;王筱霞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认知护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钙磷水平的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认知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 MHD)患者对磷代谢知晓度及钙磷水平的影响。方法:对222例MHD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给予护理认知干预护理6个月后,比较干预前后患者对磷代谢相关知识的知晓度及血磷水平差异。结果:222例MHD患者护理干预前后认知得分≥40的例数分别为146例(65.77%)和195例(87.83%)、知道血磷正常值的例数分别是135例(60.80%)和193例(86.93%);不知道含磷高的食物的例数分别是128例(57.65%)和13例(5.80%)、知道控制血磷升高主要方法分别是151例(68.02%)和198例(89.01%)。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9.126,39.26,137.44,29.58;P<0.000)。采取认知护理干预6个月后,观察222例MHD患者钙磷代谢指标均比干预前有改善[血磷(1.96±0.70)/(2.04±0.59)mmol/L、钙(2.42±0.28)/(2.30±0.28)mmol/L、钙磷乘积(58.31±14.90)/(59.86±18.29)、IPTH(489.63±30.04)/(557.22±37.39) 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1.5.5,-6.47,1.41,2.96;P<0.000)。结论:认知护理干预可以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对磷代谢相关知识的认知度,有助于降低血磷水平及IPTH。

    作者:钟宇芳;王饶萍;叶晓青;冯婉娜;许元文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基于尿蛋白肌酐比的24 h尿蛋白定量评估方程研究

    目的:评估用尿蛋白肌酐比( protein/creatinine ratio,P/C ratio)预测24 h尿蛋白定量的有效性。方法:选取在我院肾内科就诊的慢性肾脏病( 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138例,共199份标本,根据肾小球滤过率、血清白蛋白水平分为若干亚组。将患者尿蛋白肌酐比与24 h尿蛋白定量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ROC曲线分析尿蛋白肌酐比相对于24 h尿蛋白定量为0.5 g、1.0 g及3.5 g的佳诊断界点。同时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建立24 h尿蛋白定量预测方程。结果:尿蛋白肌酐比与24 h尿蛋白定量有良好相关性(r=0.812)。其相关系数在CKD1~4期分别是0.791,0.925,0.872,0.893,而在CKD 5期其相关系数则较低(0.450)。高血清白蛋白亚组(r=0.817)比低血清白蛋白亚组(r=0.652)显示出更高的相关性。应用ROC曲线分析,尿蛋白肌酐比相对应24 h尿蛋白定量0.5 g/24 h、1.0 g/24 h及3.5 g/24 h诊断界点分别为0.45 mg/mg (敏感性0.95;特异性0.88),0.81 mg/mg(敏感性0.97;特异性0.77)和3.92 mg/mg(敏感性0.97;特异性0.77)时敏感性及特异性优。用线性回归方法建立回归方程:24 h尿蛋白定量( g)=5.543+0.422×尿蛋白肌酐比( mg/mg)-0.104×血清白蛋白( g/L)。结论:尿蛋白肌酐比与24 h尿蛋白定量有较好相关性,可以替代24 h尿蛋白定量,但在CKD5期和低血清白蛋白患者其准确性下降。

    作者:唐骅;连天宇;卢刘灿;王燕妮;赵京;崔洪祝;陈锦霞;刘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从“瘀”论治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 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也是危害微血管病变大的疾病之一,更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占糖尿病患者病死率的27%~31%,成为终末期肾病的首位原因。 DN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增高、血栓素增多、血小板功能亢进、血管收缩、血小板聚集、血液高凝、血流变明显异常,这与祖国医学血瘀证相互吻合。所以活血化瘀是治疗糖尿病肾病重要的治疗原则,而且目前以活血化瘀通络类中药为主的药物在 DN 的治疗中已得到普遍认可。

    作者:秦聪;檀金川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聂莉芳教授中医辨治糖尿病肾病的经验

    糖尿病肾病属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是终末期肾衰竭的主要病因之一,其发病率逐年增加。病情进展相对较快,治疗难度大且预后较差。

    作者:张燕;徐建龙;孙红颖;聂莉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尿8-OHdG检测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通过检测糖尿病肾病(DN)患者尿中DNA氧化损伤的主要的标记物8-羟基脱氧鸟苷(8-OHdG),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肾脏病变与氧化应激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DN患者90例,分为正常蛋白尿组,微量蛋白尿组、大量蛋白尿组各30例,检测尿8-OHdG,尿微量白蛋白、NAG等指标。结果:糖尿病组的尿8-OHdG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6.5±0.3) vs (10.8±0.5)ng/mg Cr,P<0.01];微量蛋白尿组和大量蛋白尿组的尿8-OHdG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蛋白尿组(P<0.01),大量蛋白尿组的尿8-OHdG水平显著高于微量蛋白尿组(P<0.01)。 DN患者尿8-OHdG水平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呈正相关,与BMI及eGFR呈负相关。尿8-OHdG水平与尿微量白蛋白、尿NAG、α2-MG、FDP呈显著正相关。结论:DN 患者随着蛋白尿的增多及肾功能的进展其氧化应激水平增强,氧化应激的重要标志物8-OHdG作为重要因素参与DN的发生与发展。

    作者:许红兰;万美燕;夏平;邹作君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单中心初始血液透析患者透前贫血治疗状况的回顾性调查

    目的:了解2011年单中心初始血液透析患者透前贫血情况,并进行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方法:按标准纳入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1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新增的初始血液透析患者92例。收集人口学资料、肾病病史、就诊史、原发病、合并症及实验室检查指标。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血红蛋白与性别、年龄、缴费类别、肾病病史、就诊史、糖尿病、感染、红细胞生成刺激剂( erythropoiesis-stimulating agents,ESA)使用史、估计肾小球滤过率( 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二氧化碳结合力(ECO2)、血清白蛋白(Alb)。结果:92例患者平均年龄(57.8±16.9)岁,平均Hb(72.7±14.6)g/L;与Hb<90 g/L组相比,Hb≥90 g/L组有更多的肾内科就诊史和有ESA使用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影响Hb的危险因素包括合并感染、有ESA使用史、eGFR和Alb。结论:本中心初次血液透析患者进入透析时贫血严重,贫血严重程度与合并感染、有ESA使用史、eGFR和Alb水平相关。

    作者:刘日光;陈林;傅君舟;陈浩雄;陈磊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原发性慢性肾小球疾病与低分子量尿蛋白的关系

    目的:观察原发性慢性肾小球疾病患者尿蛋白分子量与肾小管间质损害及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探讨不同尿蛋白组份在原发性慢性肾小球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聚丙烯酰凝胶电泳( SDS-PAGE)银染法检测50例同步行肾活检诊断明确的原发性慢性肾小球疾病患者尿蛋白分子量。结果:据SDS-PAGE银染法,尿蛋白可分为四组类型:小球性蛋白尿组,生理性蛋白尿组,混合性蛋白尿23 kd组,混合性蛋白尿10 kd组。混合性蛋白尿10 kd组较23 kd组肾小管间质损害严重,肾小管间质损害评分、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肌酐(Scr)水平均升高(P<0.05)。结论:SDS-PAGE分型10 kd组尿蛋白对判断原发性慢性肾小球疾病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有临床意义,其作为无创性检测手段,可以作为判断肾功能恶化速度及预后的指标。

    作者:钱白音;赖人旭;周欣;张桦;李中和;邹和群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替米沙坦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76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8例,治疗组在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替米沙坦、黄芪注射液,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替米沙坦,疗程2周,观察治疗前后尿白蛋白排泄率( UAER)变化。结果:替米沙坦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能有效降低尿蛋白,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尿白蛋白排泄率( UAER)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肌酐和尿素氮治疗后有所降低,且治疗组较对照组稍低,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米沙坦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可有效降低尿蛋白,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作者:孙毅宏;赵凤玲;丁秀云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莲子提取物对大鼠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研究

    目的:研究莲子提取物对大鼠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为将来应用于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 Sham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 RIRI组)、莲子提取物给药组( LE组)。再灌注24 h 后,检测大鼠血清中丙二醛( MDA )、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血清肌酐( Scr )和尿素氮( BUN),肾组织中MDA含量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Px)的活性,并采用肉眼和光镜下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学切片以及肾小管计分等病理变化。结果:与肾脏缺血再灌注组相比,莲子提取物给药组大鼠血清中MDA、 Scr、 BUN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血清中SOD含量升高(P<0.01)、肾小管计分明显降低(P<0.01),肾组织中MDA含量降低(P<0.01)、GSH-Px活性增强(P<0.01)。结论:莲子提取物对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抗自由基损伤和减轻脂质过氧化、抗血栓形成有关。

    作者:楼小慧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黄芪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组织COX-2和NF-κB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环氧合酶-2(COX-2)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在糖尿病肾病大鼠肾组织中的表达及黄芪对其的影响。方法:将大鼠分成正常对照组、糖尿病肾病组、黄芪干预组。12周周末检测血肌酐、尿素氮、尿蛋白定量;应用免疫组化、Western印迹和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分别检测大鼠肾组织COX-2和NF-κB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尿病肾病组大鼠COX-2和NF-κB的基因及蛋白表达升高(均P<0.01)。黄芪干预组大鼠肾组织COX-2和NF-κB的基因及蛋白表达较糖尿病肾病组下调(均P<0.01)。结论:COX-2参与了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黄芪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之一是通过下调COX-2的表达从而发挥肾脏保护作用。

    作者:孙京华;杨晶;李胜开;张颖;蒋甘孺;尹忠诚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Fabry病合并Ⅱ型狼疮性肾炎1例并文献复习

    Fabry病是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因溶酶体水解酶α-半乳糖苷酶A(α-Gal A)活性缺陷导致糖(神经)鞘脂代谢异常而致病,常可累及肾脏、心脏、皮肤、眼睛等多系统。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atic lupus erythematosis,SLE)作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亦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 Fabry病属于少见病,部分病例临床表现隐匿,在我国的误诊率和漏诊率均较高,与SLE合并存在更是极为罕见,并且大大增加了疾病诊断的复杂性。近,我科确诊了1例Fabry病合并Ⅱ型狼疮性肾炎的病例。本文通过对其临床特征及肾组织病理学特点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两者之间的可能联系。

    作者:张露;孙伟;盛梅笑;江燕;许陵冬;傅奕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1514例成年慢性肾脏病住院患者病因与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 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住院患者的病因构成,分析CKD病因与民族、年龄、性别、分期等相关因素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收住院并确诊为CKD的成年非肾移植患者(≥18岁)1514例,记录患者年龄、性别、族别、病因、血压、肾功能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CKD住院患者前三位病因分别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其病因构成分别为37.0%、25.5%、18.6%,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是导致CKD住院患者常见的病因;(2)CKD患者中汉族961例(63.9%)、维吾尔族364例(24.1%)、哈萨克族73例(4.9%)、回族61例(4.0%)、其他民族47例(3.1%),各民族之间CKD病因构成无差别(P>0.05);(3)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年龄主要分布于21岁~40岁年龄段,高血压肾病多分布于41岁~60岁年龄段,糖尿病肾病患者主要分布于>60岁年龄段;(4) CKD住院患者中CKD1~5期分别占28.6%、12.4%、12.4%、7.7%和38.9%,其中CKD5期所占比例高;CKD5期患者主要分布于41岁~60岁年龄段,高血压是导致CKD5期的主要原因。结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是成年CKD住院患者常见的病因,各民族之间病因构成无差别;CKD住院患者中以CKD5期居多,高血压是导致CKD5期的主要原因。

    作者:莎仁娜;孙岩;王梅红;桑晓红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张佩青教授运用清心莲子饮治疗慢性肾脏病及尿路感染经验举隅

    清心莲子饮源自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黄芪、石莲子、人参、茯苓、柴胡、黄芩、地骨皮、麦冬、车前子、炙甘草药物组成。黄芪、人参补阳气以助泻火,石莲子清心火而助肾阴,地骨皮清泻虚热,麦冬滋阴清热,茯苓、车前子淡渗利湿浊,黄芩清上焦之热,柴胡散肝胆之郁热,炙甘草调和药性。此方治疗忧愁抑郁、小便白浊、夜梦走泄,遗沥涩痛、便赤如血、男子五淋、妇人带下赤白等疾病。张佩青教授从事临床工作四十余载,擅长中医经方古为今用,运用本方加减辨证治疗诸多疾病,有幸跟师学习,现就老师运用本方治疗常见疾病介绍如下。

    作者:金春花;张佩青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基于“肾藏精”理论浅谈干细胞治疗肾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肾藏精”理论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不断完善和充实,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藏精,是肾的主要生理功能,先天之精与后天脏腑之精统归于肾。中医学“肾藏精”理论与干细胞理论均是关于人体生长、发育、衰老基本生命过程的重要理论。本文将干细胞的特性与中医理论中的肾精学说进行联系,并在“干细胞具先天之精属性,是先天之精在细胞层次的存在形式”这一理论的基础上,从补肾填精及肾精与干细胞相关新理论两个方面来探讨治疗肾纤维化,为临床上肾纤维化的治疗提供新的路径。

    作者:陈银凤;朱晓玲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IgA肾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含量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IgA肾病患者血液、尿液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CP-1)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46例患者按24 h尿蛋白定量分为两组,即大量蛋白尿组和小量蛋白尿组;选取2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对照组血液、尿液MCP-1;实验组治疗前后两次尿液和治疗前血液MCP-1的含量进行对比。结果:IgA肾病患者尿液中MCP-1的含量明显增高,大量蛋白尿组高于小量蛋白尿组和正常对照组,且小量蛋白尿组亦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组患者40例,治疗前期尿液中MCP-1的含量高于治疗后期,经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IgA肾病患者尿液中MCP-1的含量与24 h尿蛋白定量呈正相关,而患者血液中MCP-1的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gA肾病的发病与MCP-1有关。监测IgA肾病患者尿液MCP-1含量具有安全、标本易获得的特点,尿液MCP-1含量可作为临床上评价IgA肾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无创性生物指标,从而减少了重复肾穿刺活检的次数。

    作者:高进;张谦;张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对特发性膜性肾病早期肾功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特发性膜性肾病( IMN)患者早期肾功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4月~2012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诊断为特发性膜性肾病,年龄≥16岁,病程≤1年,未经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且具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的患者88例。采用χ2检验、perason相关分析以及线性回归分析进行早期肾功能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88例IMN患者活检时年龄16岁~65岁,男性占48.86%,病程4 d~52周,分析显示高龄、高血压、贫血、肾小管间质损害皆可影响IMN早期肾功能,而尿蛋白定量对早期的肾功能影响不大,未发现血白蛋白、病理分期、病程、肾脏小动脉病变等因素对早期的肾功能有影响。结论:在IMN的治疗过程中,除了关注尿蛋白定量的动态变化,肾小管间质损伤、年龄、高血压、贫血这些非免疫因素也应引起临床医生足够的重视。

    作者:沙文刚;沈蕾;周玲;徐德宇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与中医医学生谈肾脏病的中医临床辨证

    辨证论治是中医具特色的重要内容之一,千百年来始终处于中医治疗学的主导地位,辨证论治生动灵活地把同一疾病表现出来的不同证候或不同疾病表现出来的相同证候作为治疗目标,高度个体化地制定切中疾病证候的治疗方案,从而构成中医治疗学不同于西医治疗学为鲜明的特色。辨证论治应以辨证为前提和条件,准确地辨识疾病是制定出临床有效方案的关键,故当引起广大中医临床医学生高度重视。

    作者:刘玉宁;谢院生;方敬爱 刊期: 2014年第09期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