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424例血液透析患者睡眠状况的人口学特征分析

唐春苑;王饶萍;叶晓青

关键词:睡眠质量, 血液透析, 人口学特征
摘要:目的:通过对424例血液透析患者睡眠状况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分析,为临床治疗护理提供信息.方法:采用便利取样,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及自设的一般情况调查表调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7家医院42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及睡眠状况.结果:有93.2%的患者PSQI总分≥5分,不同性别、婚姻状况的患者睡眠质量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不同年龄、文化程度、经济收入及不同职业的患者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液透析患者睡眠质量指数得分比国外研究的水平高,不同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经济收入对患者的睡眠有一定的影响,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相关文献
  • 一氧化碳中毒致横纹肌溶解、急性肾损伤、下肢肌层静脉血栓及急性心肌损伤1例临床分析

    一氧化碳中毒,系由大量一氧化碳入血后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高碳氧血红蛋白(HbCO),一氧化碳与氧亲和力大200 ~ 300倍,碳氧血红蛋白解离速度仅为氧合血红蛋白( HbO2)的1/3600.碳氧血红蛋白不能携带氧,而且还影响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阻碍氧的传递,导致低氧血症,引起组织缺氧.急性一氧化碳易导致脑缺血缺氧,导致脑水肿,终导致脑血液循环障碍,可促血栓形成、缺血性软化或广泛性的脱髓鞘病变,后形成多种精神神经症状的迟发性脑病.一氧化碳中毒同时合并横纹肌溶解、急性心肝肾损伤、下肢肌层静脉血栓形成较少报道,现将我科收治1例报告如下.

    作者:杨政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桡动脉-肘正中静脉交通支动静脉内瘘术初步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桡动脉-肘正中静脉交通支动静脉内瘘术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选取前臂多次动静脉内瘘失败或前臂血管条件差无法行桡动脉-头静脉动静脉内瘘术的患者共8例,经术前多普勒超声评估后,于肘关节以下通过桡动脉-肘正中静脉交通支(静脉)端(动脉)侧吻合建立动静脉内瘘.并对术前、术后6周、术后3月桡动脉及上臂头静脉行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估血管内径、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及瘘管成熟情况.结果:8例患者术前评估血管条件均符合自体静脉动静脉内瘘手术标准,即刻手术成功率100%.术后6周和3个月,桡动脉内径(diameter of radial artery,RAD)、头静脉内径(diameter of forearm cephalic vein,CVD)、桡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头静脉平均流速(mean velocity of cephalic vein,CVMV)、头静脉血流(blood flow,BF)均高于术前,且术后3个月高于术后6周.患者随访6~12个月平均8.6个月,术后4~6周开始血透,瘘管均满足血透流量要求,目前均仍在继续使用.结论:(1)桡动脉-肘正中静脉交通支(静脉)端(动脉)侧吻合动静脉内瘘术式是安全可行的,术后瘘管成熟良好.(2)术前常规多普勒超声评估血管条件可以提高桡动脉-肘正中静脉交通支动静脉内瘘术式的成功率.

    作者:谢辉;薛冠华;施娅雪;张皓;张纪蔚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棓丙酯对早期糖尿病肾病保护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早期糖尿病肾病肾小球新生血管的特征及其棓丙酯对早期糖尿病肾病肾小球病变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与治疗组大鼠应用链脲佐菌素(60 mg/kg)一次性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肾病模型,对照组注射相应体积的柠檬酸盐溶液,治疗组给予棓丙酯(2 mg·kg-1·d-1)腹腔注射治疗.模型建立8周后PAS染色评价各组肾组织病理变化,观察大鼠24h尿蛋白排泄率与肾组织CD31的IOD变化,运用CD31及PCX标记免疫荧光检测肾小球血管增生程度和结构特点.结果:造模后8周,模型组肾小球增殖血管在结构上可见无足细胞包被的幼稚血管,在肾小球血管增殖方面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但在治疗组这种升高被显著抑制(P<0.05);模型组新生血管的程度与白蛋白尿的程度正相关(r=0.62).结论:早期糖尿病肾病大鼠肾小球内不成熟血管增殖明显,促进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进展,棓丙酯可抑制肾小球异常血管增殖从而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发挥保护作用.

    作者:刘辉辉;田少江;唐俊明;王黎萍;沈建明;李骏峰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营养不良-炎症综合征的相关性

    目的:采用营养不良-炎症评分(malnutrition inflammation score,MIS)系统,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与营养不良-炎症综合征(malnutrition -inflammation complex syndrome,MICS)的关系.方法:对12例HCV感染和112例对照组(无HCV/HBV感染)MHD患者进行MIS评分,了解其营养和炎症状况,包括:人体测量学指标、生化指标(包括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铁蛋白、未饱和铁,总胆固醇、肾功能等)及血常规(红细胞、血红蛋白)、炎症指标(包括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等).统计患者进入观察期8个月前后MIS评分情况,分析HCV感染与炎症和营养状态的相关性.结果:HCV感染组较非HCV感染组患者的透析龄[(72.50±40.29)月vs(43.40±44.32)月,P<0.01]、肝硬化发生率(16.67% vs 0.01%,P<0.05)、总MIS积分(6.73 ±2.57 vs 5.01±2.34,P <0.05)、谷丙转氨酶(ALT) (21.5 ±17 vs 14.0±8.0,P<0.01)、谷草转氨酶(AST) (21.0 ±23.0 vs 13.0 ±7.0,P<0.0l)和铁蛋白浓度(384.28±132.49 vs 173.34±89.47,P<0.001)均患者显著增加,而白细胞计数、白蛋白、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 LDL)等则显著低于非HCV感染组;HCV感染仅与透析时程呈正相关(OR:1.14,95% CI:1.04~ 1.25,P =0.005),而与白蛋白(OR:0.96,95%CI:0.95 ~0.9,P =0.01l)、总胆固醇水平(OR:0.98,95% CI:0.98 ~0.99,P=0.016)呈负相关;观察结束时总MIS积分(6.95±3.33 vs 5.50±2.28,P<0.05),MIS6(0.66 ±0.73 vs 0.26±0.62,P<0.05)和MIS7(0.98±0.95 vs 0.53±0.71,P <0.05)评分也显著高于非感染组.结论:伴有HCV感染的MHD患者存在更为严重的MICS,并且随HCV感染时间的增加营养状况有恶化趋势.

    作者:栾韶东;何永成;王丽;李彤;万启军;陈洪滔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慢性肾脏病各期ET、TXA2、PGI2的临床观察及与血瘀证关系的探讨

    目的:探讨内皮素(ET)、血栓素A2(TXA2)、前列腺素I2( PGI2)在慢性肾脏病进展中的作用,及与血瘀证的关系.方法:测定135例来我院门诊和住院的2~4期慢性肾脏病(MDRD公式计算GFR以确定分期)患者的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血清白蛋白(Alb)、内皮素(ET)、6-酮-前列腺素F1α(6- Keto - PGF1α)、血栓素B2(TXB2),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观察不同慢性肾脏病分期患者ET、TXB、6- Keto - PGF1α的变化;并将这些患者分为血瘀证和非血瘀证,观察各期患者血瘀证的检出率,各期血瘀证和非血瘀证患者ET、TXB2、6- Keto - PGF1α的差异.结果:从CKD2期到4期,ET逐渐增高,2期、3期、4期均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期和3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期分别与正常时照组、2期、3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CKD2期到4期,TXB2逐渐增高,6- Keto - PGF1α逐渐降低,2期、3期、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期分别与正常对照组、2期、3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2期到4期,血瘀证检出率逐步增加(2期21.4%,3期49.0%,4期68.2%),CKD2期和3期的血瘀证均较非血瘀证ET、TXB2为高,6- Keto -PGF1α为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KD4期的血瘀证较非血瘀证ET、TXB2为高,6- Keto - PGF1α为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肾脏病患者凝血机制的紊乱随着CKD的进展逐步增加,在进入CKD4期后尤为明显,TXA2/PGI2的代谢异常,血小板活化,内皮细胞受损是慢性肾脏病进展的重要因素.凝血机制紊乱在临床上可表现为血瘀证,随着CKD进展,血瘀证患者逐步增多,在CKD4期血瘀证虽然较非血瘀证患者的凝血机制有异常,但无明显差异,提示CKD4期非血瘀证患者虽然没有宏观的血瘀表现,仍可能存在肾脏的微型癥积,即肾脏局部的瘀血阻络是慢性肾脏病进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林钐;邓跃毅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腹膜透析患者自发肠穿孔诊治分析

    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是尿毒症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其主要并发症为透析相关性腹膜炎,自发肠穿孔少见,早期很难与腹膜炎鉴别.近年我院收治3例,报告如下.病 例例1:患者,女,55岁,尿毒症行CAPD已4年半,原发病慢性肾炎.4年半前腹膜透析置管时采取直视下外科手术法,经腹直肌切口,使用标准Tenckhoff透析导管.1月前复诊时血压正常,血白蛋白36g/L,血红蛋白100 g/L.因“下腹疼痛2h、放出腹透液混浊”入院.查体:体温37℃,血压200/80 mmHg,表情痛苦,强迫屈曲位,腹部轻度膨隆,轻度肌紧张,全腹轻度压痛反跳痛,肠鸣音减弱.血白细胞7.4×109/L,中性粒细胞0.86,血红蛋白53g/L.腹水常规有核细胞6/μl,红细胞4 150/μl,涂片找到大量Gˉ杆菌和少量G+杆菌.

    作者:孙敏燕;边薇;俞凯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1058例IgA肾病四季发病特征研究——单中心临床报道

    目的:探讨在四川地区华西医院IgA肾病的四季发病特征和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0年12月间在华西医院住院的IgA肾病患者的一般情况、地域分布、就诊趋势、入院日期等临床资料,用圆形分布统计分析IgA肾病的住院高峰日期.结果:IgA肾病的就诊人数逐年增加,四川地区的IgA肾病存在住院高峰月份,平均高峰日为6月12日,平均住院高峰期为春夏秋季节.结论:推测本地区IgA肾病住院高峰与降雨量和气候因素的变化有关,为疾病的预防提供依据.

    作者:张紫媛;蒋易容;文集;洪涛;李青;樊均明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红蛋白变异与住院率、死亡率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红蛋白变异与住院率、死亡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1日~2010年12月31日本中心门诊维持性血透患者的血红蛋白变异情况,观察随后12个月(2011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患者的住院率、死亡率,并分析血红蛋白变异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共有175例患者符合条件纳入观察,48%患者在观察期内血红蛋白出现大幅度波动,仅有18.9%患者血红蛋白稳定在目标值之内.血红蛋白持续低于目标值和在目标值以下小波动是患者住院率升高的危险因素[ OR值3.479,95% CL(1.192 ~ 10.152)和OR值4.029,95% CL(1.286~12.624)],高变异与住院率、死亡率增加无显著相关性(均P>0.05).结论:血红蛋白高变异可能并不是预测血透患者住院率、死亡率的危险因素,相反,血红蛋白持续低于目标值以及在目标值以下小波动与血透患者住院率、死亡率增高显著相关.

    作者:姚国明;胡日红;陈洪宇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规律腹膜透析患者血PTH与血脂代谢水平关系的研究

    腹膜透析以其简便、有效、居家可透等特点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肾脏替代治疗手段,然而随着腹透时间的延长,腹膜透析的患者常合并心脑血管事件和代谢综合征等并发症,其原因与脂质代谢紊乱、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高血压以及感染等有关,这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以往的研究表明:慢性肾衰竭患者腹膜透析后可加重脂代谢紊乱,影响残肾功能[1,2].另有研究表明腹膜透析在清除中分子物质方面(如PTH、β2- MG等)有其独特的作用,亦有文献报道[3,4]高PTH水平可以加重尿毒症患者的血脂异常,那么,规律腹膜透析能否通过降低PTH的水平来改善患者的脂质代谢紊乱目前在国内外的研究中罕有报道,本文旨在研究规律腹膜透析患者腹透前、后其血中PTH水平、血脂水平的异同,以及PTH水平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从而观察腹膜透析患者血脂与PTH在规律腹透前后的变化,及两者的关系.

    作者:安惠霞;张庆芳;刘博洋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抗AT1受体自身抗体的研究进展

    抗AT1受体自身抗体(angiotensin Ⅱ type 1 receptor - activating antibody,AT1 - AA)在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回顾近年来有关AT1 - AA的一些研究进展.1 AT1受体分布AT1受体主要分布在人体的肾脏、心脏、血管平滑肌细胞、脑、肺、肾上腺皮质.在啮齿类动物中,AT1亚型又进一步分为AT1a和AT1b,两者有98%的氨基酸同源.其中,AT1a受体占90%左右,是AngⅡ作用于心血管系统的主要受体亚型,其基因位于3号常染色体上[1].在人类肾脏中,AT1受体主要分布于肾小球系膜细胞、足细胞、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的腔面及基底面、升支厚段、致密斑细胞、远曲小管和皮质集合管以及肾内血管系统[2].

    作者:梁莹;王妍春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肝肾阴虚证与低T3综合征的关系

    目的:探讨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本虚证候与血清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水平的关系.方法:对2009年3月~4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肾内科接受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的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检测血清甲状腺激素(TT3、TT4、FT3、FT4、TSH)水平及生化项目.采用均数比较及多因素分析等统计学方法探讨肝肾阴虚证与FT3水平的关系.结果:共纳入正常促甲状腺素(TSH)的CAPD患者89例,分为肝肾阴虚证组(19例),非阴虚证组(70例),结果显示肝肾阴虚证组血清TT3、TT4与FT3均明显低于非阴虚证组[TT3(0.96±0.23) μg/ml vs(1.13±0.22) μg/ml,P<0.01;TT4(7.59±1.69) μg/ml vs (8.65±1.55) μg/ml,P<0.0l;FT3(2.35 ±0.35) pg/ml vs(2.57±0.33) pg/ml,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示在矫正性别、年龄、糖尿病、透析龄等因素后,肝肾阴虚、血清白蛋白、C反应蛋白与残肾Kt/V是FT3的独立影响因素(R2=0.396,P<0.01).结论:本研究表明肝肾阴虚证可能与CAPD患者低T3综合征的发生密切相关.

    作者:刘文艾;刘旭生;田信奎;汪涛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曹式丽教授从毒论治慢性肾脏病感染并发症经验

    曹式丽教授系博士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从事中医药治疗肾脏病临床及科研工作几十年,学验俱丰,临证精于辨证,用药思路清晰.笔者有幸师从于曹式丽教授、在学习曹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丰富经验的过程中,体会到曹教授对于慢性肾脏病( 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感染并发症从毒论治具有独到的经验.

    作者:张琳;曹式丽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后IL-6变化及姜黄素预处理的影响

    目的:观察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IRI)的不同时间组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 -6)在肾组织和血液中的含量变化及姜黄素预处理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肾缺血再灌注(IR)模型(将大鼠右肾切除,夹闭左肾蒂,60 min后松开使左肾再灌注),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动态检测肾组织和血液中IL -6含量,以及用生化分析仪测定BUN、Scr等指标变化.取肾脏称重,计算肾系数:肾重/体重,同时观察肾脏病理学变化.结果:肾组织中IL-6含量在单纯缺血组、R4h和24h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R1h组与对照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缺血组比较,其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IL -6水平在R1h组明显高于单纯缺血组(P<0.01).姜黄素干预可使R4h和R24 h组的IL -6含量较未处理组增高(P<0.01),同时使R4h组BUN、Scr及肾系数也明显增高(P<0.01或P<0.05),使R24 h组的Scr明显降低(P<0.01),但BUN及肾系数无明显变化.结论:在再灌注的早期,肾组织和血液中IL -6的含量升高,随后下降接近于单纯缺血水平.姜黄素预处置使IL -6增多的同时加重早期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姜黄素早期使肾功能障碍加重的作用是否与IL -6增加有关,值得进一步探讨;随着再灌注时间延长,姜黄素治疗作用逐渐显示.姜黄素与IL -6之间具体的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光新;李朝芝;夏瑗瑜;余福安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肝脂肪酸结合蛋白:一个新型肾脏疾病标志物

    肾脏病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公共健康问题.肾脏病的进展导致终末期肾衰竭,需要肾脏替代治疗,如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肾移植维持生命.发现并监测肾脏疾病的进展因素对于降低终末期肾衰竭病人的数量是非常重要的.现有的肾脏病筛选和监测指标多数都不能用于肾脏病的早期诊断,而且都是间接测定肾小球滤过率,不能反应肾组织的状态.所以发现一个产生于肾组织,并可以对于疾病进展及其他的急慢性加重因素做出反应的的新的标志物是非常必要的.本文描述的是一个近来正在进行广泛的临床试验和确认的新型肾脏蛋白质标志物——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liver fatty acid - binding protein,L - FABP).

    作者:佐楠;王力宁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对糖尿病肾病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VEGF及ICAM-1的影响

    目的:探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 pressure,nCPAP)治疗对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oea syndrome,OSAS)患者VEGF及ICAM -1的影响.方法:选择临床确诊的DN伴中度鼾症患者36例,年龄35岁~62岁.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血糖、血压以及血脂等药物,治疗组系在对照组基础上,同时给予nCPAP治疗3个月,检测指标:(1)血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肾功能、血脂及24h尿蛋白定量等.(2)采用定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VEGF、ICAM -1水平.(3)常规检测血氧饱和度(Sa02)及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 apnea - hypopnea index,AHI).结果:经过3月的nCPAP治疗,两组治疗后患者血压、血肌酐、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以及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氧饱和度、以及AHI未见明显差异;经nCPAP治疗后治疗组比对照组AHI显著下降(P<0.05),夜间MSaO2以及LSaO2大幅提高(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VEGF、ICAM -1以及24 h尿蛋白均有减少,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疗法基础上,nCPAP治疗可能通过调节OSAS合并DN患者VEGF以及ICAM -1表达水平,从而达到减少尿蛋白,减轻肾脏损伤的目的.

    作者:邓刚;姚丽君;王小溶;陈望燕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左归丸对5/6肾大部切除模型并肾性骨病大鼠骨代谢指标的影响

    目的:探讨左归丸对5/6肾大部切除模型并肾性骨病大鼠骨代谢的影响.方法:SPF级Wistar大鼠进行5/6肾大部切除并给予高磷饮食诱导肾性骨病模型.造模大鼠分为模型组、左归丸组、骨化三醇组,并设假手术组.左归丸与骨化三醇治疗4周、12周时,检测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血清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血钙(Ca2+)、血磷(P3-);药物干预12周麻醉处死大鼠,双能X线测量大鼠股骨骨密度(BMD).结果:12周时,模型组大鼠出现了Scr、BUN、ALP、iPTH、磷升高,血Ca2+下降.左归丸能明显降低Scr、BUN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与骨化三醇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左归丸组大鼠ALP、iPTH、血磷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明显下降(P<0.05),血钙水平明显升高(P<0.01),左归丸组大鼠骨密度与模型组比较明显改善(P<0.01).结论:左归丸通过调节钙磷代谢及参与成骨细胞代谢,对iPTH有直接的抑制作用,能改善肾性骨病的骨营养不良.

    作者:王小琴;袁军;马晓红;邹新蓉;王长江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我国IgA肾病临床与病理联系研究近况

    IgA肾病是指一组以肾小球系膜区IgA沉积、同时伴系膜细胞增生和系膜基质增多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1],是目前导致终末期肾病( ESRD)的主要病因之一[2].我国IgA肾病占原发肾小球疾病的40%~47.2%,且近10年有明显上升的趋势[3].肾脏免疫病理是诊断IgA肾病的金标准,研究IgA肾病肾脏临床与病理之间的相关性不仅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而且对于指导治疗、判断预后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近年,随着我国肾穿刺活检的广泛开展,有关IgA肾病临床与病理联系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为了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内IgA肾病临床与病理联系特点,为临床医生制定适合我国IgA肾病特点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现将近年我国IgA肾病临床与病理联系的研究概况做简要综述.

    作者:万廷信;陈明;戴恩来;李银霞;姜敏;李建忠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120例糖尿病合并不同程度肾脏损害时其TNF -α的水平,同时检测尿白蛋白排泄量(UAlb)、血肌酐(Scr)、空腹血糖、血脂、血清胰岛素(INS)水平,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结果:TNF -α水平在糖尿病病人各组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F=18.78,P<0.05、0.01),且随UAER及肾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依次升高,4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F=18.78,P<0.05、0.01).随肾损害的进展,胰岛素敏感指数渐降,且TNF-α水平与ISI成负相关,与UAlb、血肌酐呈正相关.结论:TNF -α水平与胰岛素抵抗相关,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参与了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作者:丁维珍;刘桂馨;李俊英;张咏梅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黄芪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间质Wnt/β-catenin及TGF-β1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黄芪(AM)对糖尿病肾病(DN)大鼠肾间质中Wnt/β - catenin信号通路及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 -β1)表达情况的影响,探讨其抗糖尿病肾病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单次空腹腹腔注射60 mg/kg链脲佐菌素(STZ)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4周后测定24 h尿蛋白排泄量,以24 h尿蛋白定量≥30 mg确定DN大鼠模型成功(n=48).48只DN大鼠随机分为4组:DN模型组(DN组)、黄芪治疗组(DA组)、DN模型组+氯沙坦治疗组(DL组)、DN模型组+黄芪联合氯沙坦治疗组(AL组),每组12只.选取12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N组).连续给药12周后,记录大鼠体重,并检测血清尿素氮(BUN)、肌酐(Scr)及24 h尿蛋白定量;处死大鼠,留取肾组织行HE及Masson染色观察肾间质病理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及实时荧光定量PCR( FQ - PCR)检测肾间质中Wnt4、β - catenin及TGF -β1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与N组比较,12周末DN组大鼠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BUN、Scr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N组比较,12周末DN组、DA组、DL组和AL组肾间质Wnt4、β- catenin及TGF -β1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DA组、DL组和AL组作两两比较,AL组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BUN、Scr、Wnt4、β - catenin及TGF -β1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A组与DL组相比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Q - PCR结果显示wnt4、β - catenin和TGF -β1 mRNA在各组大鼠肾组织中的表达与Wnt4、β- catenin及TGF-β1蛋白表达趋势一致.结论:黄芪可以降低24 h尿蛋白定量,减轻肾间质病理损伤,下调wnt4、β- catenin及TGF-β1在肾间质中的表达,提示黄芪可能通过下调Wnt4、β- catenin及TGF-β1在肾间质中的表达,延缓DN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进程,而发挥肾脏保护作用.

    作者:邓文超;方敬爱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复方中药抗肾间质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慢性肾脏病的发病率随着人口寿命的延长和糖尿病、高血压发病率的逐年升高,因而也逐渐升高,每年慢性肾脏病的发病率达7%以上.根据2007年国际肾脏病学会的资料统计,全球有超过5亿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肾脏疾病.慢性肾脏疾病已经成为继心脑血管、肿瘤、糖尿病之后又一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并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加强对慢性肾脏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发展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的治疗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现代病理研究更加重视肾小管间质损伤情况,其直接影响到肾脏病的预后.祖国传统医学运用复方制剂对肾间质纤维化防治已表现明显优势,经临床实践确有良好疗效.现对复方中药抗肾间质纤维化的研究进展阐述如下:

    作者:代晓光;刘晓玉;陈晶 刊期: 2012年第07期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