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文;赵燕俐;刘育军;孙仲伦;王浩;王红婷;黄文政
肾小球血管上皮细胞(足细胞)是高度分化、具有特异性分枝结构(足突)并且增生有限的特殊细胞,大量的足突是足细胞的一个显著特点.足细胞位于肾小球基底膜的尿腔侧,细胞相互交错的足突以及足突间的裂隙膜结构防止血液中大分子物质渗漏入原尿,是关键的肾小球分子滤过屏障.
作者:李肖瑛;顾乐怡 刊期: 2011年第09期
1 Notch机制研究 初在果蝇基因缺陷研究中发现Notch信号途径,1983年,果蝇的Notch被克隆出[1,2].Notch信号通路是进化中高度保守的信号转导通路,其调控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的功能,几乎涉及所有组织和器官.Notch蛋白是位于细胞膜上的一个单次跨膜异二聚体受体,包括细胞外亚基(NEC)和跨膜亚基(NTM)二者以非共价二硫健结合.
作者:徐丽梨;王伟铭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探索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流量过大的手术方式.方法:选取我科自2004年11月~2009年8月对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流量过大的血透患者局麻下行线圈环套术.术前查内瘘血管彩色多普勒,根据其血管内径、血流量设计出大小合适的丝线套圈;术中于距离内瘘吻合口约2 cm的静脉端放置7号丝线套圈2个,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半年复查内瘘血管彩超,了解套圈处血管直径、内瘘血流量.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有22例患者接受手术,19例病例完成半年随访纳入统计学分析.术前动静脉内瘘的平均直径为(5.21±0.59)cm,平均血流量为(2 603.84±776.77)ml/min.复查内瘘平均直径及内瘘平均血流量,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半年均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透析血流量200~280 ml/min,可满足临床需要.线圈环套术出血少,不增加内瘘血栓形成的机会.结论:线圈环套术可以有效治疗动静脉内瘘血流量过大,术后内瘘血流量不随使用时间延长而增大,术式简单易做,值得推广.
作者:刘日光;陈浩雄;林志鑫;傅君舟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对比分析尿毒症患者肾移植术前、后的心脏形态与功能的变化,探讨术前不同的透析时间对肾移植术后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126例肾移植患者根据术前不同的透析时间进行分组:(1)无透析组;(2)<6个月组;(3)≥6个月组.应用超声心动图测量肾移植前、肾移植后1个月、3个月的左室结构及功能.结果:术后3个月超声心动图检查,各组心腔均有所缩小,室间隔和左室后壁厚度变薄、搏动幅度增加,左室收缩功能及舒张功能较移植术前明显改善.尤其术前透析小于6个月或无透析,心肌和心脏回缩更为明显.结论:应尽可能缩短肾移植前透析时间,肾移植术前透析时间短,可以减轻心肌病变,改善心脏功能;肾移植术后,左室的结构及功能均得以明显改善.
作者:刘武岩;宋晓东;朱胜;郭敏;张亚雄 刊期: 2011年第09期
黄芪,又名戴糁,<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本草纲目>始称黄芪.目前,我国供药用的黄芪,主要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ongholicus(Fisch.)Bge.Var.Mongholicus (Bge.) Hsiao]和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 Bge.]的干燥根,是一种常用的补益中药,性微温味甘,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之功.
作者:孙传进;郭兆安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益肾泄浊方对TGF-β1诱导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Ⅰ型胶原及FN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灌胃法分别给予健康大鼠益肾泻浊方冲剂、缬沙坦以及益肾泻浊方+缬沙坦联合治疗,取给药后大鼠的血清分组干预经TGF-β1刺激72 h后的大鼠肾小管上皮(NRK52E)细胞,用RT-PCR方法检测Ⅰ型胶原、FN mRNA的表达,用ELISA方法检测FN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益肾泻浊方、缬沙坦均能抑制TGF-β1诱导的NRK52E Ⅰ型胶原、FN的表达,而益肾泻浊方与缬沙坦联用后,对NRK52E细胞FN表达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结论:益肾泻浊方抑制TGF-β1诱导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Ⅰ型胶原及FN的表达,可延缓肾脏纤维化的进展.
作者:陈冬平;徐成钢;孙琳琳;须冰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观察老年心脏病患者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病情况、病因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的分析了2001年12月~2010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老年心脏病患者出现AKI的发病情况,观察AKI发生的临床危险因素由此对住院的病死率的影响.结果:近10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各种老年心脏病人2 158例中,确诊AKI 136例(6.3%).老年心脏病人并发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心跳骤停/心律失常、严重呼吸衰竭需呼吸机辅助呼吸者出现(急性肾损伤)AKI的风险较高.合并AKI患者的住院死亡率为57.4%,其中死亡危险因素高的为CHF,其次为心跳骤停/心律失常,少尿无尿、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25%、肌钙蛋白(TNI)水平等与AKI的死亡密切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KI是老年心脏病患者常见的合并症,AKI会增加老年心脏病的死亡风险,而且心脏及心脏以外的因素与AKI的发病及死亡有关.
作者:张彦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建立一种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泼尼松(PS)血药浓度的方法,并探讨肾病综合征PS血药浓度与蛋白尿消减关系.方法:以乙酰苯胺为内标,采用HP1100系列高效液相色谱仪,分析柱HPLichrosphere Ca柱(250 mm×4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四氢呋喃:水=25:25:50(V/V),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40 nm;室温25 ℃.血清标本以甲醇沉淀蛋白.结果:泼尼松浓度与峰面积比值之间的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Y=6.84×10-4×-39.4×10-4,相关系数为0.999 93,回收率为98.70%,批间CV3.76%,批内CV2.25%.线性范围:10~500 μg/ml;检测限:5 μg/ml.NS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液平均SP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组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激素抵抗组与激素敏感组血药浓度比较,抵抗组患者SP血药低于敏感组血药浓度,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SP血药浓度,色谱峰分离良好,无干扰,是一种可靠、便捷的检测血清PS浓度的方法,对监测长期应用泼尼松治疗类疾病和肾病综合征的血药浓度监测(TDM),了解用药个体化差异,规范用药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合理用药理论依据和重要参考,对药效学研究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夏运成;张旭光;彭灿辉;李铮;彭佑铭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是导致成人肾病综合征(NS)的一个常见病因,且临床自然病程差异悬殊.有研究表明尿中蛋白成分的测定可以更加全面反应IgA肾病患者肾脏病变的程度[1].对膜性肾病(MN)患者尚无进行此类研究.本文旨在探讨IMN患者尿中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RF)、免疫球蛋白(IgG)、α1-微球蛋白(α1-MG)、β2-微球蛋白(β2-MG)浓度的变化与病理分期及其预后的关系.
作者:陈建胜;陈法东;叶瑞印;赵学智;罗彤;马志全 刊期: 2011年第09期
近年来,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患者的治疗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肾移植等肾脏替代疗法.肾衰竭患者接受血液净化治疗患者的生活质量仍明显低于正常人,其合并症与病死率很高[1].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具有操作简单,应用范围广泛;无体外循环,无血流动力学改变,透析平稳,安全性较大.
作者:吴国庆;靳政玺;金鑫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柴芩肾安方对IgA肾病(IgAN)大鼠肾小球足细胞nephrin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切除单侧肾并反复静脉注射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复制大鼠IgAN模型,分为正常组、切肾组、IgAN组、柴芩肾安方组和氯沙坦组.第12周末,检测各组大鼠24 h尿蛋白量(Upr),观察肾小球形态学和超微结构变化,并采用免疫组化和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肾小球足细胞nephrin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IgAN组大鼠Upr显著升高(P<0.01),肾小球系膜增生,足突融合明显,足细胞nephrin蛋白及mRNA表达均明显下调(P<0.01).经柴芩肾安方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明显改善,与IgA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柴芩肾安方能减轻IgAN大鼠蛋白尿及肾小球病变,这可能与其恢复肾小球足细胞nephrin表达有关.
作者:彭文;赵燕俐;刘育军;孙仲伦;王浩;王红婷;黄文政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提高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合并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总结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合并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结果:患者当时经治疗症状有改善,但终均发展为痴呆.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出现神经精神症状,需注意排除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将逐渐发展为痴呆,值得国内同道加以注意.
作者:郑露;陆建勋;徐学康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观察乙、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肾移植受者术后肝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并跟踪观察了266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受者的临床资料.65(65/266)例术前乙、丙肝炎病毒感染者作为阳性组,其中单一HBVM阳性者38例,单一抗HCV阳性者12例,HBVM/抗HCV双阳性15例;同期无病毒感染者201(201/266)例为阴性组.术后均采用三联免疫抑制方案及护肝药物治疗,同时监测肝功能、HBVDNA、HCVRNA及CsA药物浓度.28例术后乙、丙型肝炎受者作肝组织常规病理学检查.结果:乙、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阳性组术后肝损害发病率及病死率明显高于阴性组.单一HBV感染所致的肝功能损害程度重,肝组织炎性活动积分高,9例发生了纤维化瘀胆性肝炎.结论:乙、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肾移植受者术后易出现肝脏损害,术前应对肝脏功能进行严格评估,单一HBV感染受者应防止纤维化瘀胆性肝炎的发生.
作者:兰天飙;任星峰;彭隽 刊期: 2011年第09期
血液透析是尿毒症患者赖以生存的治疗手段,但长期接受透析患者发生神经精神异常障碍现象临床屡有报道,其临床表现多样化,缺乏特异性,且病因复杂,处理不当甚至危及生命.而透析患者镇静、催眠药物戒断反应引起精神异常因素常常易被忽视.本文即通过以下2例结合文献复习来进行讨论,以引起重视.
作者:郑永健;平菁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观察依帕司他对早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的影响及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09年5月~2011年2月治疗的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78例,随机分为两组,依帕司他治疗组40例,对照组38例,治疗时间为12周,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1%,明显优于对照组的58.5%,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及Scr 、BUN均有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UA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93,P<0.01).结论:依帕司他治疗早期DN明显降低了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保护了肾功能,依帕司他可延缓DN的发展.
作者:王虹;王海霞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各期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血清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与钙、磷乘积的变化.方法:测定97例CKD患者、血液透析(HD)、腹膜透析(PD)患者及20例对照组血清iPTH、钙、磷等指标.结果:CKD3期、CKD 4期、HD及PD患者血磷水平高于对照组及CKD1、CKD2期患者(P<0.01),iPTH也明显升高(P<0.05).CKD3、CKD4期、HD患者血清钙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及CKD1、CKD2期(P<0.01).结论:CKD后期起iPTH明显升高.CKD患者钙、磷代谢紊乱.
作者:周海燕;俞文萍;骆方军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门诊、电话和家庭3种随访方式结合对腹膜透析治疗效果的影响,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供新的治疗途径.方法:2008年开始规范化随访,故选择在2007年~2008年间PD患者47例作为对照组,2008年~2009年行PD患者49例作为干预组.采用门诊随访,电话随访和家庭随访.随访期限为1年,记录患者一般及随访情况,在随访结束时采用SF-36生存质量表测评患者生活质量.结果:在随访1年后,干预组复职率得到提高,依从性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尤其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和精神健康(MH)3个方面维度得到明显的改善.腹膜炎发生率、再住院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低(P<0.05).结论:3种随访方式合理结合能够提高腹膜透析患者复职率,降低透析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手段.
作者:孔凡武;胡克杰;任野平;李淑英;周丽丽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CBP)治疗高渗性高血糖状态伴横纹肌溶解(noninjuria rhabdomyolysis,NIRL)的效果及预后.方法:分析8例高渗性高血糖状态伴横纹肌溶解患者CBP治疗的临床资料,观察治疗前后血清钠离子浓度、血清钾离子浓度、肌酐(Scr)、尿素氮(BUN)、血浆渗透压、肌酸激酶、血气分析和血压、心率的变化,血糖仪监测血糖(BG),用GCS评分法评估患者意识状态.结果:患者经过CBP及内科常规治疗48 h后血清钠离子浓度、Scr、BUN、血浆渗透压恢复正常,肌酸激酶下降明显.8例昏迷者神志均转清,其中1例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7例治疗后恢复正常.结论:CBP治疗可安全有效的纠正高渗性高血糖状态伴横纹肌溶解患者的内环境,促进肌酸激酶的排除,保护肾功能,并能改善患者的意识状态和预后.
作者:朱蔚;金文扬;朱海勇;秦杰 刊期: 2011年第09期
感染是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的严重并发症和引起其急性发作的常见诱因,也是导致慢性肾衰竭(CRF)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CKD患者免疫功能低下,肾脏排泄和代谢功能障碍以及内环境紊乱,使机体对感染的应答反应异常,加之抗生素的临床应用受到种种限制等原因,导致这一特殊人群感染的防治依然是临床难以解决的问题.
作者:林燕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观察雷公藤多苷联合缬沙坦胶囊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临床大量蛋白尿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46例2型糖尿病肾病大量蛋白尿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缬沙坦组,23例)和B组(联合治疗组,23例),A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缬沙坦160 mg每日1次,B组在A组的基础上联合雷公藤多苷20 mg每日3次.服用雷公藤多苷2周内复查肝功能及血常规,如出现转氨酶升高超过正常值2.5倍或外周血白细胞计数<3.5×109 /L暂停用雷公藤多苷,经治疗后恢复正常后继续服用.疗程为3个月,治疗前后检测尿常规、24 h尿蛋白定量、肝、肾功能及血常规等.结果:两组治疗后24 h尿蛋白、血白蛋白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B组经治疗后在减少24 h尿蛋白、升高血白蛋白方面均优于A组(P<0.01),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即血肌酐、内生肌酐清除率等指标)比较及相互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公藤多苷联合中等剂量缬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可能具有通过进一步降低糖尿病肾病的蛋白尿水平,从而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疗效确切,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赵润英;唐补生;施肖力;陆世凯;叶其考;林永强;王超超 刊期: 2011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