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泓馨;王华;高天文
报告2例放射性纤维瘤病.2例患者中男女各1例,年龄分别为42岁和64岁.临床上均为放射治疗部位出现质硬的小结节.组织病理检查均表现为真皮和皮下组织成纤维细胞增生和纤维化,真皮结缔组织中可见胞核大而畸形的星形成纤维细胞,并可见有丝分裂象,符合放射性纤维瘤病的诊断.临床和组织病理学上该病主要须与瘢痕疙瘩和纤维肉瘤鉴别.
作者:马东来;郑和义;方凯 刊期: 2008年第11期
我科于2004年3月~2008年3月,采用微波多功能治疗机定位治疗86例腋臭患者,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86例腋臭患者均为我科门诊就诊者,均为双侧发病,不脱衣即可闻及明显异味.86例均在不同时间外用过西施兰夏露等外用药治疗.治疗前均告知患者手术注意事项,并排除患者有局部炎症、瘢痕体质等情况,签署手术同意书.
作者:黄亚强;毛翀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了解麻风愈后者其原受累及部位是否存在角质层生理功能障碍.方法:利用多功能皮肤生理仪对麻风患者痊愈后前臂原皮损处角质层含水量、酸碱度、透过皮肤水分丢失率及屏障功能的恢复速度进行测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麻风愈后者原皮损处角质层含水量明显降低(P<0.002),以瘤型麻风患者降低幅度大;皮肤表面的pH明显增高(P<0.000 1),界线类偏结核型患者pH改变不甚明显;麻风愈后者原皮损处的基础表皮通透屏障功能好于正常人,以界线类偏瘤型患者水分丢失量降低明显;麻风愈后者原皮损处表皮通透屏障功能的恢复速度元明显改变.结论:麻风患者痊愈后仍然有角质层生理功能障碍.
作者:宋顺鹏;吕成志;李兆研;郭晨雁;(問)茂强 刊期: 2008年第11期
报告1例原发性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患者女,82岁.左小腿出现3个红色结节2个月,组织病理检查发现真皮内淋巴样细胞浸润,无嗜表皮现象,细胞体积大,肿瘤细胞CD20(+),CD79a(+),Bcl-2(+),Bcl-6(+),Ki-67 70%(+),MUM-1(+),Pax-5(+),CD10(-),诊断为原发性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全身检查未发现皮肤以外系统受累证据,行局部肿瘤切除及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
作者:刘洁;王涛;马东来;方凯;晋红中 刊期: 2008年第11期
患者男,47岁.因双下肢散发数片红褐色斑2年,于2007年10月来我科就诊.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左小腿中段内侧皮肤出现一绿豆大扁平红褐色丘疹,逐渐天呈离心性扩大似环状.
作者:周源;黎智;何威;杨玲;杨进清;任莉 刊期: 2008年第11期
患儿女,11岁.主诉:双腋窝、右乳房、阴阜处起丘疹伴瘙痒6年.现病史:患儿6年前无明显诱因于阴阜处起多个米粒大毛囊性丘疹,自觉瘙痒,数量逐渐增多,并渐蔓延至双侧大阴唇、双腋下及右乳房处.遇热及情绪紧张时痒感加重.外用糠酸莫米松乳膏(艾洛松)等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瘙痒可缓解,但皮损不退,遂于2008年1月15日来我科就诊.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均无特殊.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无异常.
作者:曾跃平;马东来;王宝玺 刊期: 2008年第11期
尼群地平为钙离子拮抗剂,临床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等病,发生重症药疹的病例较少见.我科收治1例由尼群地平引起的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颖;刘茁;计雄飞;施秀明 刊期: 2008年第11期
2003年3月-2007年12月笔者采用脉冲染料激光联合平阳霉素加地塞米松皮损内注射治疗婴儿血管瘤174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抗;陈勇军;刘巧;沈静;翟培明;姚小娟 刊期: 2008年第11期
作者:龙振华 刊期: 2008年第11期
对有口唇色素沉着的皮肤病,如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Laugier-Hunziker 综合征、Carney 复合症、固定性药疹、吸烟者色素沉着斑等作一综述.了解这些疾病所具有的特殊形态有助于临床上更好地认识和鉴别有口唇色素沉着表现的疾病.
作者:常建民 刊期: 2008年第11期
报告1例浅表性大疱型坏疽性脓皮病.患者女,58岁.四肢红斑、水疱、溃疡伴疼痛9 d入院.组织病理表现为表皮内有一大脓疱,脓疱两侧表皮内有较多中性粒细胞侵入,两侧表皮有明显细胞间及细胞内水肿,真皮浅层及中层有弥漫性中性粒细胞浸润,有明显核尘,核碎裂,真皮胶原纤维间水肿,皮下组织有部分区域出血.类似于典型坏疽性脓皮病,但是在真皮中的位置更表浅.给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米诺环素,雷公藤多苷治疗,2个月后痊愈.
作者:刘平;唐妮娜;王琼玉;彭振辉;王俊民 刊期: 2008年第11期
报告1例须部假性毛囊炎.患者男,25岁.右侧颏部出现-3 cm长的线状限局性、复发性红色丘疹及脓疱4个月.经检查证实该线状损害是一根在真皮浅层潜行的毛发.根据病史及皮肤科检查确诊为须部假性毛囊炎.
作者:何威;吴军;闫国富;杨玲 刊期: 2008年第11期
1 病历摘要患者男,45岁.因口腔溃疡5个月,全身红斑、丘疹及鳞屑2个月,加重1个月,于2007年2月收治入院.患者2006年9月开始出现口腔溃疡及疼痛,12月起胸部及背部出现红色丘疹,不断增多、融合,并有脱屑,蔓延到四肢,皮损逐渐融合成大的斑块,面颈部出现斑丘疹,肛周、包皮及龟头糜烂.
作者:贺旭;伍津津;谭闯;吴先林;朱堂友 刊期: 2008年第11期
报告1例脐息肉.患儿男,12岁.脐窝起-黄豆大红色丘疹伴反复出血6年余,组织病理示皮损表皮缺如,局部含有大量肠腺腺腔和血管.诊断为脐肠系膜管残留致脐息肉.
作者:杨玲;何威;黎智;何云志;胡学强;余小勤 刊期: 2008年第11期
报告1例进行性肢端黑变病.患者男,15岁.双手(足)、指(趾)甲、面颊、耳郭出现褐色斑疹9年.皮肤科检查示双手(足)背侧及掌(跖)侧缘、面颊、耳郭、指(趾)甲弥漫分布暗褐色斑疹及斑片,双手(足)背关节处及耳郭皮肤轻度萎缩、变硬,手指间关节屈侧可见黑褐色色素性条纹,指(趾)甲有纵行的黑褐色色素线.4个月后手(足)背、掌(跖)侧缘、面颊及耳郭弥漫性暗褐色斑疹稍减退,耳郭呈现蛛网状线状褐色斑.组织病理检查示基底层黑素细胞增多,透明细胞呈簇状,黑素增加,真皮浅层见大量噬黑索细胞及黑素颗粒.
作者:潘敏;朱文元;骆丹 刊期: 2008年第11期
1 病历摘要患者男,47岁,躯干、四肢出现丘疹和斑块24年,周身皮肤潮红20年,下肢肿物1年,于2007年9月2日就诊于我科门诊.患者24年前无明显诱因躯干和双肘、膝出现散在大小不等的丘疹及斑块,微痒.曾诊断为银屑病,给予内服及外用药物治疗(具体药名不详),病情未见明显好转.1年前左下肢出现黄豆大结节,表面呈菜花样,有渗出,增长迅速.3个月前右股外侧亦出现类似皮损.患者既往无传染病史,双眼白内障10年,否认有过度曝晒史及特殊物品接触史.
作者:王颖;管秀好;郑松;李久宏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评价注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简品名:爱贝芙,artecoll)治疗皱纹、轮廓塑形和软组织凹陷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使用爱贝芙注射填充剂(主要有效成分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球)对463例患者1162处进行注射治疗,以改善皱纹、组织凹陷及面部轮廓塑形.所有患者均在注射前以及注射后即刻、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进行随访和照像,由皮肤科医生和患者进行综合评估.结果:所有注射部位均在注射后即刻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有效率为98.1%;注射后1周、3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的综合评分分别为:3.78、2.91、2.82、2.79分,有效率为:97.1%、68.3%、64.3%、63.O%.未发生肉芽肿、过敏反应、感染等并发症.结论:爱贝芙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永久性注射填充剂.
作者:费烨;陈向东;刘健航;汪蓓青;沈征宇;徐慧;张振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浅部真菌病病原菌菌种分布特点.方法:对2005年1月-2006年12月收集的2135例浅部真菌病临床标本进行直接镜检、培养及菌种鉴定.结果:镜检阳性率为66.5%,培养阳性率为55.7%.菌种分布丰要为:红色毛癣菌872株(68.2%),犬小孢子菌50株(3.9%),须癣毛癣菌48株(3.8%),念珠菌及酵母样菌173株(13.5%),曲霉26株(2.0%),青霉11株(O.9%).结论:①重庆地区浅部真菌感染中,皮肤癣菌仍占主导地位.男性皮肤癣菌的镜检及培养阳性率均高于女性,冬季癣菌的检出率低于春、夏、秋三季.②红色毛癣菌为优势致病菌,但其在15岁以下年龄组患者中的感染率明显低于其他年龄组.
作者:熊亚;周村建;李芹阶;黄秀英;黄元辉;钟白玉;唐书谦;戴玮;郝飞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结节病是一种病因未明、可累及多系统的疾病,临床表现随受累脏器不同而呈多样性,皮肤表现也多种多样.环状型皮肤结节病较少见,而同时并发白癜风者更为少见.现将笔者诊治的1例报告如下.
作者:赵娜;马东来;宿斌;晋红中;王宝玺;方凯 刊期: 2008年第11期
患者男,38岁.鼻红斑7年,近2年在红斑基础上出现增生物,且逐渐增大,于2004年10月16日来诊.患者平素体健,无家族史,无烟酒嗜好.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以鼻尖为中心一隆起性红色肿物约3 cm×2.5 cm×1.5 cm.表面不平,呈橘皮样外观,肿物表面及相邻皮肤可见毛细血管扩张性红斑及丘疹、结节(图1 A).血、尿常规,肝功能、肝炎标志物均正常.诊断:酒渣鼻(Ⅲ期).
作者:刘毅;崔艳华 刊期: 200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