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药用植物大规模组织培养的相关问题探讨

吕冬梅;袁媛;詹志来

关键词:药用植物, 组织培养, 生物技术
摘要:为提高药用植物的产量和品质,增强我国药用植物产业的竞争力,该文对药用植物大规模组织培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分析.尽管生物技术是药用植物生产快捷、有前途的手段之一,但仍存在诸如培养材料稳定性、转基因药用植物安全性、培养条件优化等方面的问题.因此,针对药用植物自身特点,建立完善健全的评价体系,是保证药用植物大规模组织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
中国中药杂志相关文献
  • 红花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与体外抗氧化研究

    采用体外抗氧化活性(包括DPPH自由基清除法、ABTS自由基清除法和FRAP法)为导向,筛选红花抗氧化活性部位,随后对活性部位进行成分分离与抗氧化效应评价.从红花活性部位水部位中分离得到5个成分,分别鉴定为6-羟基山柰酚-3,6,7-三-O-β-D-葡萄糖苷(1)、6-羟基山柰酚-3-O-β-芸香糖苷-6-O-β-D-葡萄糖苷(2)、6-羟基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3)、羟基红花黄色素A(4)和脱水红花黄色素B(5).通过对红花不同极性部位和单体成分进行抗氧化效应比较,发现水部位的抗氧化活性较显著,从中分离得到6-羟基山柰酚糖苷类和醌式查尔酮碳苷类主要活性物质.

    作者:乐世俊;唐于平;王林艳;唐浩;李淑娇;刘培;宿树兰;段金廒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中药注射剂现代定位的诠释与关键问题分析

    根据中药注射剂的现状和发展,该文从“理论”、“制剂”和“临床”3个方面揭示中药注射剂的科学内涵,指出中药注射剂是中药传统剂型的创新与突破,是传统理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是具有中医药特性的现代剂型,符合去杂存精的中药制剂要求,满足中医药速效救急的临床需要,并已成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方向之一.同时,该文还对关于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现代临床应用、特殊的给药途径、成分与组分的多样性等关键问题进行分析.

    作者:高飞;冷静;傅超美;章津铭;廖婉;胡慧玲;何瑶;甘彦雄;郝莉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蛹虫草多糖的分离纯化及促胆固醇逆向转运研究

    对蛹虫草子实体多糖进行分离纯化、相对分子质量测定、单糖组成分析和体内胆固醇逆向转运活性研究.采用阴离子交换色谱、分子排阻色谱分离纯化多糖,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相对分子质量,高效液相色谱结合柱前衍生法测定单糖组成,同位素示踪技术评价胆固醇转运活性.终获得3种纯多糖组分CMBW1,CMBW2和CMYW1,糖含量依次为87%,89%,95%,蛋白含量依次为6.5%,1.3%,2.8%,相对分子质量依次为772.1,20.9,13.2 kDa;CMBW1由Man,Gl-cN,Rha,GlcUA,Glc,Gal和Ara构成,摩尔比例为7.25∶0.17∶ 1.29∶0.23∶6.30∶ 11.08∶0.79;CMBW2由Man,GlcN,Gal和Ara组成,摩尔比例为2.40∶0.16∶2.92∶0.24;CMYW1由Man,GlcN,GlcUA和Glc组成,摩尔比例为0.59∶0.57∶0.45∶25.61;蛹虫草多糖50 mg·kg-1即可显著促进3H-胆固醇向小鼠血液转运和经由粪便排出.所得3种蛹虫草多糖组分均为杂多糖,所得蛹虫草多糖具有促胆固醇逆向转运功能.

    作者:郭守东;崔英杰;王仁重;王仁远;武文雪;马腾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穿心莲内酯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分散的影响

    随着真菌感染日渐增多,白念珠菌的防治成为当前抗真菌感染的重点.该研究拟探讨中药单体穿心莲内酯(AG)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分散的影响.实验以微孔板结合医用导管片构建白念珠菌生物膜模型,分别通过XTT减低法和平板法发现1 000,500,250 mg·L-1AG能不同程度的影响白念珠菌生物膜分散细胞的活性;以扫描电镜观察导管片残余生物膜形态结构,发现1 000,500,250 mg·L-1AG能剂量依赖性的诱导白念珠菌生物膜的分散,且分散出的细胞以酵母相为主;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发现AG使HSP90表达上调,使UME6和PES1表达下调.该研究表明AG能一定程度的诱导白念珠菌生物膜分散.

    作者:施高翔;严园园;邵菁;陆克乔;张梦翔;汪天明;汪长中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难溶性天然药物增溶方法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天然药物应用的重视,难溶性天然药物的增溶研究受到广泛关注.天然活性成分大多数存在相对分子质量大、溶解性差等问题,导致口服吸收差,生物利用度低,阻碍了其在制剂研发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发展.因此,选择合适的增溶方法,增加难溶性天然药物的溶解度,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十分重要.该文就近年来制剂开发领域研究的热点技术,如前体药物技术、包合物技术、固体分散体技术、共晶技术、渗透泵技术、液固压缩技术、微粉化技术、自微乳、纳米混悬剂、脂质体、聚合物胶束等制剂新技术在增加难溶性天然药物溶解度和提高其生物利用度等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介绍和评述了每一种技术或方法的原理、特点、适用范围、应用实例、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作者:钟慧;朱源;余江南;徐希明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改进的线栓法对不同品系小鼠脑缺血模型的构建

    目的:建立不同品系小鼠局灶性脑缺血(MCAO)模型的通用方法.方法:健康雄性昆明(KM)小鼠和C57BL/6小鼠各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MCAO组10只,改良线栓法制作小鼠MCAO模型;大脑中动脉血流监测,栓塞24 h后行神经行为学评分,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对模型可靠性进行评价.结果:KM和C57 BL/6小鼠MCAO模型组脑血流监测显示梗死处血流基值下降比分别为(81.65±4.59)%,(83.68±6.25)%,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2.30±0.82),(2.50±0.80)分,体征明显,TTC染色可清晰地显示出梗死范围且相对稳定,C57BL/6小鼠有1只TTC染色梗死灶不明显,24 h成活率KM和C57BL/6小鼠分别为100%,80%.结论:颈总插线法制作小鼠脑缺血模型无需开颅,创伤极小,缺血的部位较恒定,从模型制备中线栓、温度、麻醉各个关键环节加以优化和改良,使该模型的制备更加完备.

    作者:贾蔷;石作荣;杨洪军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黄花蒿品种(品系)群体遗传结构及遗传多样性的SCoT分析

    利用SCoT分子标记分析国内外8个黄花蒿品种(品系)群体的遗传结构及遗传多样性,运用POPGENE软件计算相关遗传参数,UPGMA方法聚类生成树状图.结果表明:20条引物共检测到145个扩增位点,其中多态位点122个;物种水平上,PPB=84.1%,H=0.217 3和Hsp=0.341 9,表明8个黄花蒿品种(品系)的遗传多样性较高;在群体水平上,各遗传参数的平均值为PPB=41.9%,H=0.121 5,Hpop=0.186 8,表明遗传多样性较低;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计算的遗传分化系数(Gst=0.441 0)说明大部分遗传变异存在于品种(品系)内;品种(品系)间存在基因流障碍(Nm=0.633 9);品种(品系)间的Nei's遗传一致度(I)为0.755 1~0.985 7;8个品种(品系)聚为2个大类,具有相同或相似遗传背景的品种(品系)具有聚为一类的倾向.研究结果显示,在黄花蒿品种选育中应加强育成品种的交流、增加优异基因的相互渗透,从而拓宽黄花蒿的遗传基础.

    作者:陈大霞;崔广林;张雪;李隆云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羊脂油对淫羊藿活性黄酮自组装胶束模拟形成的影响

    该文通过模拟人体内环境,研究羊脂油作用下淫羊藿活性黄酮自组装胶束的模拟形成,同时研究了不同产地(青海、江苏、安徽)、不同来源(山羊和绵羊)、不同部位(肚子油和尾巴油)的12批羊脂油以及羊脂油中主要脂肪酸类成分(硬脂酸、棕榈酸、油酸)对淫羊藿活性黄酮自组装胶束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羊脂油作用下,模拟形成的胶束呈分散状态,类球形且表面光滑.以粒径、电位、包封率、载药量等为指标对制得的胶束进行考察,发现产地为青海的绵羊制得的胶束较稳定,包封率较高.羊脂油中3种主要脂肪酸类成分能促进淫羊藿活性黄酮自组装胶束的形成,但羊脂油整体作用效果更好.以上研究证实羊脂油促进了淫羊藿活性黄酮自组装胶束的模拟形成,为进一步研究其作为淫羊藿炮制辅料的增效作用,促进淫羊藿活性黄酮的吸收奠定了基础.

    作者:李杰;孙娥;张振海;蒋俊;徐凤娟;贾晓斌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痰热清注射液生产全程质量控制体系构建及相关思考

    该文对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痰热清注射液生产全程质量控制体系进行简要介绍,对该项研究的意义和存在的困难进行了总结分析,提出了将该项技术应用于工业生产尚需解决的一些实际问题,并对该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作者:李文龙;刘绍勇;薛东升;瞿海斌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牛黄解毒片的安全性评价

    含雄黄的牛黄解毒片用于临床已有800余年历史,但由于雄黄含砷,近年来国内外对其关注度高、争议大.对含雄黄的传统中成药而言,目前存在2个认识误区,其一是把雄黄毒性与砒霜相提并论,其二将雄黄贬得一无是处,可有可无,要求从复方中将其去除.含雄黄的牛黄解毒片到底有多毒?该文结合牛黄解毒片的研究进展对此作一综述,并提出不同见解:①以总砷为标准评价含雄黄中药的安全性不妥;②雄黄的服药量和服药时间的长短决定其毒性的大小;③雄黄是中药复方中的有效成分之一,应作深入研究来决定其取舍.对诸如牛黄解毒片等所含雄黄中成药的经典方剂,应该以严谨的现代科学依据加以评价,才能指导合理、安全应用.

    作者:封玉玲;苗加伟;李晶;孙安盛;刘杰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基于QbD理念的中药新药成型工艺研发模式的探讨

    中药制剂的生产大多采用比较传统的生产方式,产品的质量更多地依赖于终端控制.对其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不可预测,多数情况下仅依靠经验判断.由此,也很难找到影响生产工艺过程和产品质量的关键可控点.该文通过介绍中药新药成型工艺的新研究成果,提出了基于QbD理念的中药新药成型工艺的研发模式,即借鉴粉体学和流体学的基本理论,表征中药制剂原料的物理属性,从加强制剂原料物理属性、制剂工艺、制剂产品质量之间相关性研究着手,更科学、合理地设计中药制剂成型工艺,并从中发现影响中药制剂质量的各种可能因素以及它们的影响程度,预测中试放大和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为中药制剂的研发与生产提供参考,也可为今后逐步实现中药制剂“过程控制”提供支撑.

    作者:冯怡;洪燕龙;鲜洁晨;杜若飞;赵立杰;沈岚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基于生物效应的中药寒热药性判别模式研究

    目的:观察寒、热药性中药对生物效应指标的影响,分析变量对寒、热药性贡献度,初步建立寒、热药性生物效应判别模式.方法: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寒性中药(苦参、栀子、黄柏,黄芩、黄连、龙胆)各组、热性中药(附子、干姜、高良姜、花椒、肉桂、吴茱萸)各组,灌胃相应中药水煎液10 mL·kg-1,每日2次,共给药30 d;检测文献已报道的可能与寒、热药性相关联的生物效应指标共53项;运用Clementine12.0数据挖掘软件,建立数据仓库;选取空白对照组数据、寒性中药组(栀子、黄柏、黄连、苦参、龙胆)数据、热性中药组(附子、干姜、肉桂、花椒、高良姜)数据,作为训练集,C5.0算法和C&R分类回归算法找出变量的重要性,构建决策树;并对黄芩、吴茱萸进行寒、热属性的测试.结果:C&R分类回归算法显示:肝SDH活性为寒热为重要的属性,重要性接近30%,其次为甘油三酯、肝Na+-K+-ATP酶、肌糖元、血小板分布宽度等,模型的正确率达97.39%;C5.0算法显示:肝SDH活性为寒热为重要的属性,重要性接近40%,其次为甘油三酯、谷草转氨酶、肌糖元、肝Na+-K+-ATP酶等,模型的正确率达98.26%;C&R分类回归算法、C5.0算法决策树判定吴茱萸属于热性药和黄芩属于寒性药的可能性均为100.00%,77.78%.结论:肝SDH活性为中药的寒热药性为重要的生物效应指标;中药寒、热药性的判别通路或模式与能量代谢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作者:黄丽萍;朱明峰;余日跃;杜建强;刘红宁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鼠尾草酚抗乳腺癌细胞增殖活性及其雌激素受体亚型介导和调节机制的研究

    既往研究已经表明,鼠尾草酚(camosol)具有一定的抗乳腺癌效应,但其ER亚型特异性调节和介导机制与该物质抑制细胞增殖效应的相关性尚不清楚.该研究利用雌激素受体(ER)阳性乳腺癌T47D细胞观察鼠尾草酚对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及其雌激素受体α,β亚型特异性介导和调节机制.以ERα和ERβ特异性拮抗剂MPP,PHTPP为工具药,采用MTT细胞增殖实验观察鼠尾草酚对T47D细胞增殖的影响;检测T47D细胞增殖周期的变化.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鼠尾草酚对T47D细胞ERα和ERβ表达情况的影响.研究发现,1×10-5~1 ×10-7 mol·L-1鼠尾草酚能够显著抑制T47D细胞增殖,该抑制作用可被ERα拮抗剂MPP增强、被ERβ拮抗剂PHTPP减弱;1×10-5,1×10-6mol·L-1鼠尾草酚可使T47D细胞增殖指数显著下降.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1×10-5,1×10-6mol·L-1鼠尾草酚可使T47D细胞ERα和ERβ蛋白表达显著增加,并可明显提高ERα/ERβ.结果表明鼠尾草酚具有抑制ER阳性乳腺癌细胞增殖的作用,其效应是通过靶细胞雌激素受体,特别是ERβ途径实现的;同时,鼠尾草酚对靶细胞雌激素受体ERα和ERβ亚型的表达及其比例具有调节功能.

    作者:赵丕文;David Yue-Wei LEE;Zhongze Ma;孙艳玲;陶仕英;臧金凤;牛建昭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铁皮石斛促生长内生真菌的筛选与鉴定

    石斛生境中存在多种能够促进石斛生长的内生真菌,利用内生真菌与铁皮石斛组培苗共生培养,筛选对铁皮石斛组培苗有促生长活性的内生真菌,研究内生真菌对石斛根的侵染情况,采用形态鉴定和分子鉴定的方法对促生长活性内生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8株内生真菌对铁皮石斛苗有促生长作用,均能侵染铁皮石斛根,在铁皮石斛根的根被、外皮层、皮层中以菌丝或菌丝团的形式存在,不侵染内皮层和中柱,区别于有害真菌.8株活性内生真菌中,2株产孢真菌经形态鉴定,属于Pestalotiopsis,Eurotium属,6株不产孢真菌经分子鉴定,分别属于Pyrenochaeta,Coprinellus,Pholiota,Alternaria,Helotiales等5个属.促生长活性内生真菌与石斛组培苗共生培养,可促进石斛组培苗生长,对于缩短石斛生长周期,增加石斛中药材资源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侯晓强;郭顺星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垂盆草醇提物抑制HepG2细胞STAT-3信号通路诱导细胞凋亡的研究

    目的:研究垂盆草醇提物对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及其诱导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MTT法检测垂盆草醇提物对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分析结合FITC-Annexin V/PI双标记检测对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免疫印迹试验检测细胞凋亡Caspase-3,Caspase-9,PARP,P-STAT-3(Tyr705),STAT-3,Bcl-2,Mcl-1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垂盆草醇提物可明显抑制HepG2细胞的增殖,诱导HepG2细胞凋亡,且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效应.垂盆草醇提物作用后,抑制STAT-3信号转导通路,下调Mcl-1和Bcl-2的表达,引起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Caspase-9的降解/活化及PARP的降解,并呈剂量依赖效应.结论:垂盆草醇提物通过抑制STAT-3信号转导通路和Mcl-1和Bel-2的表达,进而抑制HepG2细胞的增殖,诱导其凋亡.

    作者:曾军英;李胜华;伍贤进;刘丹;万雄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7种海洋矿物药的比较分析研究

    《中国药典》2010年版收载的海洋矿物药主要包括珍珠、珍珠母、蛤壳、牡蛎、瓦楞子、海螵蛸、石决明等,该类药材化学成分组成相似,主要是碳酸钙和少量的蛋白质.该文采用EDTA络合滴定法测定碳酸钙的含量;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测定其碳酸钙晶型;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水解后样品中总氨基酸进行测定.通过系统的比较研究,寻找该类药材的差异性,结果显示,所收集的样品中牡蛎所含碳酸钙为三方晶系方解石,石决明及珍珠母晶型为三方晶系方解石与斜方晶系文石混合晶型,其余4种均为斜方晶系文石;所有样品的碳酸钙质量分数在86% ~ 96%;海螵蛸中总氨基酸质量分数高达1.70%、蛤壳中低,平均为0.16%.通过对7种海洋矿物药中碳酸钙和总氨基酸的分析,建立了一种对海洋矿物药质量控制的有效方法.

    作者:司玮;阿如娜;李尚蓉;张静娴;吴婉莹;崔亚君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HPLC-MS同时测定小鼠血浆中青蒿素、青蒿乙素、青蒿酸和东莨菪内酯的含量

    青蒿素是一种常用的抗疟药,但青蒿中其他组分的药效作用很少被考察.研究发现,当青蒿中的青蒿乙素、青蒿酸、东莨菪内酯3种组分与青蒿素按照质量比为1∶1∶1∶1的比例在小鼠体内考察药效时,与等剂量青蒿素单用组相比可以起到显著的抗疟增效作用.建立血浆中同时检测青蒿素、青蒿乙素、青蒿酸和东莨菪内酯4种组分含量的HPLC-MS方法,有助于这种增效现象在药动学层面研究的进一步开展.采用Agilent公司1200-6130液质联用系统,电喷雾电离源,正离子和负离子检测方式,SIM模式;色谱分离采用Agilent Zorbax SB-C18色谱柱(2.1 mm×150 mm,5μm),流动相乙腈-0.5%乙酸水溶液(60∶ 40),流速0.3 mL·min-1,柱温为40.0℃,进样量5μL.结果显示,4组分血浆浓度在5~3000 μg.L-1呈现良好线性关系,方法专属性、准确度、精密度良好,无基质效应.该方法适用于小鼠血浆中青蒿素、青蒿乙素、青蒿酸和东莨菪内酯的含量测定,可用于开展4组分小鼠体内药物动力学研究.

    作者:闵青;卢炜;王满元;张东;周田彦;李良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贝母类药材湖北贝母Fritillaria hupehensis系统位置的探讨——来自ITS,rpl16,matK序列的证据

    湖北贝母为传统中药,然而《Flora of China》将其基原植物湖北贝母Fritillaria hupehensis归并于天目贝母F.monantha项下.该实验采用分子系统学方法,以川百合Lilium davidii为外类群,用核基因ITS序列和叶绿体基因rpl16序列、matK序列等3个片段对湖北贝母及其近缘类群天目贝母F.monantha、安徽贝母F.anhuiensis等进行联合建树分析,对湖北贝母植物的系统位置进行了探讨,为湖北贝母药材的安全使用提供分子证据.结果显示,分子系统树上,3种贝母各自的居群聚为一支,之后天目贝母与安徽贝母聚为一支,后与湖北贝母聚为一支.表明湖北贝母与天目贝母的亲缘关系可能要远于安徽贝母与天目贝母之间的关系,因此不适宜将湖北贝母归并于天目贝母.

    作者:赖宏武;齐耀东;刘海涛;刘久石;张本刚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药用植物大规模组织培养的相关问题探讨

    为提高药用植物的产量和品质,增强我国药用植物产业的竞争力,该文对药用植物大规模组织培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分析.尽管生物技术是药用植物生产快捷、有前途的手段之一,但仍存在诸如培养材料稳定性、转基因药用植物安全性、培养条件优化等方面的问题.因此,针对药用植物自身特点,建立完善健全的评价体系,是保证药用植物大规模组织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

    作者:吕冬梅;袁媛;詹志来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4种归肺经中药对肺热证小鼠TLR2,NF-κB表达变化的研究

    目的:研究麻黄、干姜、黄芩、桑白皮4味归肺经中药对肺热证小鼠肺组织TLR2,NF-κB p65表达的影响,探讨这4味中药干预肺热证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00只健康KM种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麻黄、干姜、黄芩、桑白皮组(20,10 g· kg-1),鼻腔滴入肺炎链球菌菌液建立小鼠肺热证模型,分别给予不同中药治疗,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TLR2,NF-κB p65蛋白含量,Real-time PCR法检测肺组织TLR2,NF-κB p65 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TLR2,NF-κB p65蛋白含量升高(P<0.01),mRNA表达上调(P<0.01或P<0.05);与模型组比较,麻黄高、低剂量组、干姜低剂量组、黄芩高剂量组TLR2蛋白表达降低(P<0.05或P<0.01);麻黄高、低剂量组、干姜低剂量组、黄芩高、低剂量组、桑白皮高、低剂量组NF-κB p65蛋白含量降低(P<0.05或P<0.01);麻黄高、低剂量组、干姜高、低剂量组、黄芩高剂量组、桑白皮高剂量组TLR2 mRNA表达下调(P<0.01或P<0.05).结论:麻黄、干姜、黄芩、桑白皮可能通过下调TLR2,NF-κB p65蛋白及mRNA表达,介导TLR2/NF-κB炎症信号通路,从而减轻小鼠肺热证肺组织损伤.

    作者:杨萍;金素安;车立娟;何世民;袁颖 刊期: 2014年第17期

中国中药杂志

中国中药杂志

主管:中药通报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