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靶控输注对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麻醉体会

赵继文

关键词: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 靶控输注, 麻醉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对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实施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靶控输注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三医院2012年12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老年患者90例,按照麻醉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仅实施异氟醚静脉复合吸入麻醉,实验组患者实施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靶控输注麻醉,对两组患者的临床麻醉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实验组不同时刻其心率、舒张压、收缩压和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术后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实施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靶控输注,麻醉效果显著,患者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案。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相关文献
  • 全结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结肠癌与传统根治术临床效果比较

    目的:探讨全结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结肠癌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中牟县人民医院2012年7月至2015年2月间采用 CME 术式治疗的19例结肠癌患者为观察组,选择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将传统结肠癌根治术治疗的3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数量,术后3 d 内引流量、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淋巴结清扫数量Ⅰ、Ⅲ期病例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Ⅱ期病例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3 d 内引流量观察组明显多于对照组(P <0.05);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排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组件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结肠癌较传统术式淋巴结清除范围扩大,手术风险及术后并发症无明显升高,可有效提高短期效果,有利于患者后续治疗,改善预后。

    作者:张豫庆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采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甲状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信阳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2013年2月至2015年1月期间收治的甲状腺癌患者120例作为甲状腺癌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甲状腺腺瘤患者9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对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二维超声声像图方面,甲状腺癌组患者的低、等信号强度明显多于对照组,混合信号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甲状腺癌组患者Ⅱ级血流信号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通过对二维超声声像图中的低回声和钙化特征进行把握可有效鉴别甲状腺癌,在此基础上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血流检测指标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但是对于微小癌和合并病变的诊断价值尚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代晓捷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宫颈癌术后并发症及术后放射治疗对卵巢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宫颈癌根治术后并发症及保留卵巢患者经术后放射治疗后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西峡县人民医院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早期宫颈癌患者75例,根据个体情况予以宫颈癌根治术或改良宫颈癌根治术,部分患者予以术后辅助放射治疗,随访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统计保留卵巢并行术后放疗患者的围绝经期症状情况。结果改良宫颈癌根治术及传统宫颈癌根治术术后近期并发症分别有2例(10.52%)和22例(39.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保留卵巢并术后放射治疗患者中发生围绝经期症状9例(50.00%),保留卵巢未行放射治疗患者中出现围绝经期症状1例(9.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适当缩小宫颈癌手术范围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保留卵巢的术后辅助放射治疗,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卵巢功能。

    作者:李朔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骨髓细胞学检查在贫血病因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贫血病因诊断中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价值。方法选取许昌市中心医院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200例贫血患者,采用骨髓细胞学检查,探讨其在病因诊断中的作用。结果贫血致病病因可找出152例,占76%;另48例,占24%的患者无特异性骨髓象表现,但经骨髓检查,可排除原发性血液系统疾病。结论贫血为临床多种疾病表现在血液系统的特征,其发病早晚、病情轻重,与诱导贫血的原发疾病密切相关,血常规检查为早期对贫血检出的有效、快捷的手段,而实施骨髓穿刺细胞学检查可明确贫血原因,确诊疾病类型,为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杨伟涛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胰腺节段切除术治疗胰腺良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胰腺节段切除术在胰腺良性肿瘤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8月新密市中医院诊治的80例胰腺良性肿瘤患者资料进行分析,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切除,实验组采用胰腺节段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实验组38例手术成功,成功率为95%,显著高于对照组(34例)的成功率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 <0.05)。结论胰腺良性肿瘤患者采用胰腺节段切除术治疗效果理想,该治疗方法疗效显著,创伤较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孙永锋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检测对感染性疾病诊治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检测在临床感染性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全自动荧光酶标免疫测定法对临床确诊的41例感染性疾病患者(观察组)、42例病毒感染患者(对照组)进行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检测,并对两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患者血清 PCT 水平均高于正常水平,观察组血清 PCT 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血清 PCT 检测阳性率为92.7%,对照组阳性率为7.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血清 PCT 值对细菌感染诊断敏感性为92.7%,特异性为92.9%,准确性为92.8%,阳性预测值为92.7%,阴性预测值为92.9%。结论血清 PCT 水平检测对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指导临床抗菌药物的应用,作为临床评估感染程度及患者预后的依据。

    作者:李淑慧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帕利哌酮缓释片治疗非急性期精神分裂症疗效及安全性的开放性研究

    目的:探讨采用帕利哌酮缓释片治疗非急性期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收治的非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43例,采用帕利哌酮缓释片进行治疗,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其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41例患者经治疗后,其临床各项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本研究14例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包括6例椎体外系不良反应,4例不能静坐,4例急性肌张力障碍。结论采用帕利哌酮缓释片治疗非急性期精神分裂症能够有效促进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且其安全性可靠,可作为非急性期精神分裂症的有效治疗方案。

    作者:袁成勇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MRI 弥散加权成像 DWI 诊断血友病性骨关节病髌骨软骨病变的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磁共振 DWI 弥散加权成像技术诊断血友病性骨关节病的髌骨软骨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实验组对确诊的20例血友病患者的35个膝关节行3.0T MRI 常规加 DWI 序列扫描,对照组选择15名正常志愿者的30个膝关节作为对照组,选择髌软骨感兴趣区测量其 ADC 值。结果正常对照组 ADC值为(1.51±0.11)×10-3 mm2/ s,实验组为(2.08±0.26)×10-3 mm2/ s,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DWI 加权成像做为一种无创性技术能敏感地发现更多血友病髌软骨损伤性病变。

    作者:王鹏铭;张璐;窦银聪;葛英辉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颈椎管狭窄症保留伸颈结构的颈后路有限化单开门治疗效果探讨

    目的:探讨颈后路有限化单开门治疗颈椎管狭窄症对保留伸颈结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颈椎管狭窄症患者40例,均为解放军第一五三中心医院骨科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采用颈后路有限化单开门手术治疗,回顾性分析临床效果及观察对保留伸颈结构的作用。结果本研究患者术后行 JOA 评分,优8例,占20%;良19例,占47.5%;可13例,占32.5%。与术前比较,术后末次随访 JOA 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手术时间(75.2±2.4)min,术中出血(204.3±2.3)ml,无颈5神经根损伤,无再关门等传统单开门的不良后果,对伸颈结构较好保留。结论应用颈后路有限化单开门治疗颈椎管狭窄症,可大程度地维持颈背肌和颈半棘肌结构及功能的完整性,减少对颈椎稳定机制和颈椎后伸机制构成的破坏,对降低术后颈椎轴性症状率、保留颈椎活动度作用显著。

    作者:王志国;罗俊普;吴一凡;杜异凡;原宏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唑来膦酸注射液+钙制剂+ VD 对骨质疏松患者症状缓解情况的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患者采用唑来膦酸注射液+钙制剂+维生素 D(VD)对症状缓解的效果。方法选取灵宝市第一人民医院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骨质疏松患者60例,随机分为钙制剂+ VD 治疗组(对照组)与联用唑来膦酸注射治疗组(观察组),每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左股骨大粗隆骨密度、第1~4腰椎骨密度、降钙素、甲状旁腺激素、骨钙素、肌酐、血清磷、血清钙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左股骨大粗隆骨密度、腰椎 L1-4骨密度明显升高、甲状旁腺激素有所降低,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他指标两组均无明显变化。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骨质疏松在钙制剂+维生素 D 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唑来膦酸,可显著改善患者机体情况,防范不良事件发生,保障生存质量。

    作者:亢鸿儒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急诊外科患者创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在急诊外科中容易导致患者创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以针对诱因加以预防,降低创口感染率。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5年10月就诊于博爱县人民医院急诊外科的147例患者,记录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有无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是否预防性给予抗生素,是否留置导管,手术时间,手术切口类型等,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年龄>60岁的患者感染率为27.54%,≤60岁的患者感染率为19.23%;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感染率为32.89%,无基础疾病的患者感染率为12.68%;预防性给予抗生素的患者感染率为13.89%,未应用抗生素的患者感染率为32.00%;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感染率为27.27%,未留置导尿管的患者为18.57%,手术时间>4 h 的患者感染率为5.88%,≤4 h 的为19.39%,此外,Ⅲ类创口的感染率(36.00%)高于Ⅱ类创口(28.26%),Ⅱ类创口的感染率高于Ⅰ类(5.88%)创口,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患者的性别、体质量指数与感染率无关。结论患者年龄大于60岁、有基础疾病、未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留置导尿管、手术时间超过4 h都是诱发创口感染的高危因素,此外,创口的分类级也是影响感染率的重要因素,级别越高,感染率也越高。

    作者:曹俊文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肋间神经阻滞在胸科手术术后镇痛中疗效的观察

    目的:观察肋间神经阻滞在胸科手术后镇痛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胸科手术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术后1、4、8、24、48 h SBP、MAP、DBP、HR、呼吸频率、PCA 的按压次数及镇痛药用药量。结果观察组术后的 SBP、MAP、DBP、HR、呼吸频率、镇痛泵的按压次数及用药量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肋间神经阻滞在胸科手术后能明显改善术后疼痛,降低疼痛对呼吸循环的影响及镇痛药物的剂量。

    作者:肖向群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米非司酮周期疗法与孕激素治疗围绝经期功血的比较

    目的:比较米非司酮周期疗法和孕激素治疗围绝经功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在商丘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82例围绝经期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作为探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孕激素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采取米非司酮周期疗法进行治疗,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较治疗前均显著变薄(P <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随访2年后发现,研究组月经恢复正常率和功血复发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在绝经率和月经稀发率方面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与孕激素比较,米非司酮在治疗围绝经期功血方面临床效果明显,该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司玉红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莫西沙星联合常规化疗治疗耐药性结核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莫西沙星联合常规化疗治疗耐药性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1例耐药性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就诊顺序分成联合组(36例)和常规化疗组(35例)两组。常规化疗组采用2DVSE/7DV 常规化疗方案,联合组在上述基础上联合莫西沙星口服用药方案。比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记录其痰菌转阴率变化差异。结果①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1.7%,显著高于常规化疗组(71.4%,P <0.05);②联合组各时段痰菌转阴率均显著高于常规化疗组(P <0.05);③治疗后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9%,与常规化疗组(11.4%)相比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耐药性结核患者予以常规化疗联合莫西沙星口服用药方案疗效确切,可有效提升其痰菌转阴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许光锋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甲泼尼龙不同给药方式对特发性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聋的疗效

    目的:探讨甲泼尼龙不同给药方式对特发性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聋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特发性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聋患者80例,根据不同给药方式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静脉滴注甲泼尼龙治疗,实验组行耳后注射甲泼尼龙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实验组纯音听阈均值(54.1±19.3)dB HL,低于对照组(60.3±20.8)dB H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特发性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聋患者采用耳后注射甲泼尼龙治疗效果理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黎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丹红注射液治疗创伤性休克的临床观察研究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对于治疗创伤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效果及意义。方法选取郑州市骨科医院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70例因创伤性休克入住 ICU 的患者为观察对象,依据临床干预措施的不同分为观察组(联用丹红注射液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5例,对相关临床表现、治疗效果及措施进行分析,指导临床诊治用药以及临床实践。结果观察组患者在临床治疗效果、症状改善及恢复等方面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能在创伤失血性休克过程中发挥保护作用,改善患者病情,可临床应用于创伤性休克患者。

    作者:侯哲;郭瑞;马红双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培门冬酶与左旋门冬酰胺酶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及防治

    目的:比较培门冬酶(PEG-Asp)与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及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4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6例曾应用 PEG-Asp 的 ALL 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50例为应用 PEG-Asp 前曾应用 L-Asp。56例患儿共应用 PEG-Asp 122个疗程,L-Asp 94个疗程。使用 PEG-Asp 和 L-Asp 前后1周内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淀粉酶、血糖、心电图及腹部彩超等相关指标,使用过程中严密观察患儿临床表现,比较两种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干预措施。结果两种疗程均有不良反应出现,包括:过敏反应(PEG-Asp 0.8%,L-Asp 13.8%,P <0.00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或)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明显升高(5.7%、15.9%,P =0.014),白蛋白下降(9.8%,10.6%,P =0.847),纤维蛋白原(FIB)下降(39.3%,63.8%,P =0.00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26.2%,40.4%, P =0.027),血糖升高(2.4%,1.1%,P =0.451),严重消化道反应(3.3%,8.5%,P =0.096),血象下降需要多次输血(7.4%,18.1%,P =0.016),合并严重感染(6.6%,9.5%,P =0.414)。出现不良反应均及时给予对症处理,无一例患儿因出现不良反应死亡。结论 PEG-Asp 与 L-Asp 在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存在类似不良反应,但PEG-Asp 过敏反应发生率较 L-Asp 显著降低,肝功能损伤严重程度、凝血异常及血象下降程度均较 L-Asp 轻,可作为 L-Asp 替代治疗。

    作者:赵彦婷;王叨;刘玉峰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与超声乳化治疗老年性白内障的疗效对比

    目的:探讨老年性白内障采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与超声乳化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荥阳市人民医院眼科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组(A 组)与超声乳化治疗组(B 组),每组50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B 组术后3 d 视力恢复良好率优于 A 组(P <0.05),但术后1个月、3个月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且随时间延长,两组视力恢复良好率均呈上升趋势(P <0.05)。相较术前,两组术后3 d、1个月散光度均好转(P <0.05),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且组间对比,B 组术后3 d 散光度轻于 A 组(P <0.05),但术后1、3个月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A 组瞳孔轻度上移、晶状体后囊膜破裂、角膜水肿等并发症率为16%,B 组为10%,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前角膜内皮细胞交角形细胞比率、细胞密度术前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B 组两项指标下降幅度均低于 A 组(P <0.05)。结论老年性白内障采用小切口囊外摘除术,相较超声乳化吸出术,有基本相近的远期疗效,且其手术费用低、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在基层医院及白内障复明工程中应用优势更为明显。

    作者:王娟芹;薛慧芳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高浓度七氟烷用于小儿麻醉诱导的临床探讨

    目的:探讨高浓度七氟烷在小儿麻醉诱导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商丘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面罩吸纯氧加七氟烷3%,观察组给予面罩吸纯氧加七氟烷8%。两组麻醉维持浓度均控制在2%~4%。比较两组睫毛反射消失时间、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变化,并记录两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麻醉诱导均成功,成功率为100%;观察组睫毛反射消失时间、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变化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对照组为10%,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高浓度七氟烷用于小儿麻醉诱导中麻醉效果显著,诱导速度较快,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张强国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贲门癌经腹与经胸两种手术入路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经腹和经胸两种手术径路治疗贲门癌(AEG)的方法,分析其安全性与合理性。方法选取2008年至2013年在巩义市人民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16例贲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胸手术组56例,经腹手术组6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住院时间、上下切缘癌残留率、平均清扫淋巴结数目、并发症发病率及术后1年、3年、5年生存率。结果经腹手术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经胸组(P <0.05),胃周淋巴结清扫总数(12.8±6.7)个,明显高于经胸手术组的(8.3±4.8)个(P <0.05),术后并发症(肺部感染)明显少于经胸手术组;两组1、3、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结论贲门癌患者根据病变部位和类型选择合适的手术径路,对于 SiewertⅡ、Ⅲ型 AEG 患者,经腹手术径路更为合理。

    作者:兰永超 刊期: 2016年第07期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