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人参皂苷Rg1诱导人白血病K562细胞株衰老的实验研究

蔡世忠;周玥;刘俊;刘典峰;姜蓉;王亚平

关键词:人参皂苷Rg1, 白血病, K562细胞株, 细胞衰老
摘要:目的:观察人参皂苷Rg1 (Rg1)诱导人白血病K562细胞株衰老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MTT比色法检测Rg1对K562细胞增殖的影响,筛选佳作用浓度及时间(20 μmol·L-1,48 h).流式细胞术检测Rg1对细胞周期的影响;SA-β-Gal染色检测细胞阳性染色百分率;RT-PCR法检测衰老相关基因p16,p53,p21,Rb的表达;电镜观察细胞衰老超微形态学改变.结果:Rg1在体外能明显抑制K562细胞增殖,使细胞阻滞于G2/M期;SA-β-Gal染色阳性细胞百分率显著增高(P<0.05);细胞衰老相关基因的表达上调(P<0.05);超微结构观察显示细胞增大,异染色质凝集、碎裂,线粒体体积增大,溶酶体体积增大、数目增多等衰老形态学变化.结论:Rg1能诱导K562细胞衰老,p53-p21-Rb,p16-Rb信号转导通路在其衰老调控中起重要作用.
中国中药杂志相关文献
  • 麝香酮在大鼠肠灌注液中GC-MS/MS测定方法及其大鼠肠吸收动力学特征

    目的:建立麝香酮在大鼠肠灌注液中的GC-MS/MS测定方法,研究麝香酮的大鼠小肠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GC-MS/MS测定大鼠肠循环液中的麝香酮含量;采用大鼠原位肠循环灌注法进行麝香酮吸收动力学研究.结果:麝香酮在各小肠段均有较好吸收;其吸收速度常数(Ka)和每小时吸收率(A),十二指肠>空肠(P<0.05),十二指肠>回肠(P<0.01).麝香酮在小肠段的Ka,A和吸收半衰期T1/2分别为0.990 h-1,43.58%,0.705 h.结论:麝香酮在整个肠道内均有较好吸收,十二指肠Ka,T1/2优于空肠(P<0.05),十二指肠Ka,T1/2,A显著优于回肠(P<0.01,P<0.01,P<0.05),空肠与回肠无显著差异.

    作者:邹亮;林俊芝;王战国;许丽佳;王平;赵钢;罗杰英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从机体TRP寒热感受环节挖掘中药四气的现代科学内涵

    中药药性理论是传统中医药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临床遣方用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在这一理论体系中,中药的四性理论又处于核心和主导位置,是中药性质和作用完整表述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该文结合自身的研究体会,在对TRP通道蛋白与机体寒热感受和温度调节相关性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从现代生物学的新发现——机体寒热感受环节诠释寒热药性的现代科学内涵,应是中药四气理论体系现代化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有效途径.

    作者:隋峰;姜廷良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长梗喉毛花正丁醇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通过硅胶、大孔树脂、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和HPLC等多种色谱分离方法相结合,从长梗喉毛花Comastoma pedunculatum( Royle ex D.Dou) Holub全草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其中9个皂苷类,4个黄酮碳苷类;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为柴胡皂苷元F(1),3-O-β-D-呋糖基柴胡皂苷元F(2).风轮菜苷XV(3),柴胡皂苷A(4),6″-乙酰基柴胡皂苷A(5),风轮菜苷Ⅰ(6),柴胡苷Ⅰ(7),风轮菜苷Ⅻ(8),柴胡皂苷b3(9),异牡荆苷(10),当药黄素(11),异荭草素(12),3 ′,4 ′,5-三羟基-7-甲氧基-6-C-β-D-吡喃葡萄糖黄酮苷(13).化合物1~10,12,13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乔涌起;崔保松;唐丽;刘佳宝;李帅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的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筛选的研究

    随着药物筛选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筛选途径和技术不断涌现,使得药物筛选朝着快速、高效、高通量等方面不断发展.微流控分析技术具有的分析微型化、高通量化、可集成化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特点,为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的筛选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技术平台,该文介绍了用于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的多种筛选方法,重点综述了与细胞培养相结合的微流控芯片筛选技术及其特点,微流控芯片筛选技术平台的构成,以及其在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筛选中的应用.

    作者:李文娟;徐溢;范琪;曹坤;张庆;王昌瑞;钱伟;张晓凤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对照提取物法测定葛根饮片中5种成分含量

    目的:建立对照提取物法测定葛根饮片中5种成分含量的方法,考察对照提取物在中药质量标准中应用的适用性和可行性.方法:Zorbax C18色谱柱(4.6 mm×250mm,5μm),流动相甲醇-0.02%磷酸(25:75),检测波长250 nm.采用自制葛根对照提取物,测定葛根饮片中的3′-羟基葛根素、葛根素、3′-甲氧基葛根素、大豆苷元-8-C-芹菜糖-(1→6)葡萄糖苷、大豆苷的含量,并与单一对照品测定法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对照提取物测定法的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良好,并且测定结果与单一对照品测定法所得结果一致.2种测定方法所得数据的RSD低于2%.结论:葛根对照提取物可以用于葛根药材的质量控制,该文初步验证了对照提取物在中药应用的可行性.

    作者:薛翠娟;章军;荆文光;王跃生;司南;刘安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菘蓝不同栽培类型植物性状与质量评价研究

    目的:对不同产地的菘蓝种质资源进行植物性状比较与质量评价研究,以期为菘蓝优良品种选育工作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大田栽培,随机区组法,对不同产地引进的菘蓝叶、根、角果、种子等器官的植物性状进行比较,并测定其根中有效成分R,S-告依春和多糖的含量.结果:不同栽培类型菘蓝在叶、根、角果、种子形态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根中R,S-告依春和多糖含量也存在差异,其中白菜叶型菘蓝(云南)的R,S-告依春含量较高,质量分数为0.59%,四倍体的多糖含量较高,质量分数为8.68%.结论:根据菘蓝的植物性状可将其分为白菜叶型、甘蓝叶型、芥菜叶型,白菜叶型菘蓝(云南)的R,S-告依春含量较高,四倍体的多糖含量较高.

    作者:罗春红;王康才;李同根;刘倩倩;邹立思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人参皂苷Rg1诱导人白血病K562细胞株衰老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人参皂苷Rg1 (Rg1)诱导人白血病K562细胞株衰老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MTT比色法检测Rg1对K562细胞增殖的影响,筛选佳作用浓度及时间(20 μmol·L-1,48 h).流式细胞术检测Rg1对细胞周期的影响;SA-β-Gal染色检测细胞阳性染色百分率;RT-PCR法检测衰老相关基因p16,p53,p21,Rb的表达;电镜观察细胞衰老超微形态学改变.结果:Rg1在体外能明显抑制K562细胞增殖,使细胞阻滞于G2/M期;SA-β-Gal染色阳性细胞百分率显著增高(P<0.05);细胞衰老相关基因的表达上调(P<0.05);超微结构观察显示细胞增大,异染色质凝集、碎裂,线粒体体积增大,溶酶体体积增大、数目增多等衰老形态学变化.结论:Rg1能诱导K562细胞衰老,p53-p21-Rb,p16-Rb信号转导通路在其衰老调控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蔡世忠;周玥;刘俊;刘典峰;姜蓉;王亚平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以六艺之学强化中药调剂人员道德责任的思考

    构建和谐的药患关系,对临床药学技术人员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传承“六艺之学”所倡导的“主敬涵养、穷理致知、博文立事、笃行进德”精神,加快发展中药临床调剂技术,对于加强和完善中药调剂人员道德责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作者:翟华强;王燕平;金世元;王永炎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维药芜菁子质量综合评价研究

    目的:探讨维药芜菁子性状、显微和化学成分的特征,为制定其质量标准提供依据.方法:对不同产地10批药材,采用显微照相技术观察显微特征,根据《中国药典》标准方法检测水分、灰分、杂质、酸不溶物、浸出物含量,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油脂的化学组成.结果:可以作为显微鉴定的特征有子叶、栅状细胞、非腺毛和内胚乳,粉末特征有栅状细胞、子叶细胞和非腺毛;提出了药材水分不得多于6%、杂质不得多于4.5%、总灰分不得多于6%、酸不溶性灰分不得多于0.7%、水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11%的参考范围;油脂成分主要含芥酸、油酸、γ-谷甾醇.结论:实验方法准确可靠,以上检测指标和参数可以作为制定芜菁子质量标准的依据.

    作者:孙芸;马晓萍;田树革;张帆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东北不同产地人参及其加工品外观性状及非皂苷类成分比较分析

    目的:考察东北不同产地人参及其加工品的外观性状以及水分、灰分、浸出物、挥发油含量,为其质量标准的制定和适宜种植的区域提供可供参考的依据.方法:参考药典和相关文献,分别测定10个不同产地生晒参以及红参的外观性状、水分、灰分、浸出物、挥发油含量,并对各检测指标进行DTOPSIS分析.结果:长白、集安、抚松3个产地的生晒参和红参在各项检测指标中均达到了药典标准和国标要求,并且在DTOPSIS分析中得到的综合评价值较高.结论:不同产地的生晒参以及红参的药材质量差异较大,部分产地生晒参和人参尚未达到药典标准和国标要求.本研究所测定各项指标较优的3个产地人参都来自人参GAP规范化种植基地,由此反应了GAP规范化种植对于保证人参质量的重要性.

    作者:吴雪松;叶正良;郭巧生;路政民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HPLC同时测定栀子中8个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的含量

    目的:建立HPLC同时测定栀子中8个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Kromasil C18色谱柱(4.6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三氟乙酸(6∶94∶0.05),流速1.0 mL· min-1,检测波长238 nm,柱温40℃.结果:栀子苷,栀子新苷,山栀苷,栀子苷酸,去乙酰车叶草苷酸甲酯,羟异栀子苷,鸡矢藤次苷甲酯和京尼平龙胆二糖苷的线性范围(μg)和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503 6~15.036(99.6%),0.042 56 ~0.425 6(100.6%),0.1038 ~1.038(101.2%),0.009 92~0.0992(99.5%),0.02332 ~0.2332( 100.3%),0.4128 ~4.128(98.7%),0.02040 ~0.2040(99.8%)和0.465 6~4.656(100.1%).结论:该方法分离良好,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更好地为栀子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作者:刘武占;范建伟;高艳红;邱新建;庄会芳;赵志全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开心散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

    目的:研究经典古方开心散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CMS)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物组(盐酸氟西汀10 mg · kg-1)、开心散各剂量组(1 000,500,250,125 mg· kg-1),建立CMS大鼠模型,连续灌胃21 d;采用糖水消耗试验、旷场试验评价开心散抗抑郁行为学活性,采用Morris水迷宫评价开心散对CMS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并测定各组大鼠全脑中单胺类递质、乙酰胆碱(Ach)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和海马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蛋白水平.结果:行为学测试结果表明开心散能明显提高CMS大鼠的糖水偏嗜度和旷场试验总路程,明显缩短Morris水迷宫定位导航的潜伏期,增加空间探索中的穿越平台次数、原平台所在象限游泳距离和时间;增加动物全脑中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和Ach的含量,并提高海马内BDNF的水平,减少AchE.结论:开心散可明显改善CMS大鼠的抑郁行为,增强CMS大鼠学习记忆的能力,其作用的机制可能与增加全脑中单胺递质和Ach含量,提高海马神经营养能力有关.

    作者:刘明;闫娟娟;周小江;胡园;刘屏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墨旱莲对香烟提取物杀伤NHBE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目的:研究墨旱莲提取物对香烟烟雾提取物(cigarette smoke extract,CSE)作用的正常肺细胞NHBE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MTT法检测墨旱莲提取物对CSE诱导的NHBE细胞增殖的影响,DTNB比色法测定GSH含量,CDNB比色法检测GST活力,NADPH与2,6-二氯靛酚钠(DCIP)测试NQ01活力,Western blot测定蛋白的表达.结果:墨旱莲提取物可以降低CSE对NHBE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恢复由CSE引起的细胞内GSH水平下降,降低诱导细胞中GST与NQO1活力及NQ01蛋白表达.结论:墨旱莲能够减少CSE对NHBE细胞的损伤,其机制可能与Ⅱ相解毒酶相关.

    作者:刘文博;谭晓斌;孙韩艳;黄厚才;金萍;贾晓斌;余嗣明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数据挖掘技术在藏药方剂配伍规律研究中的应用思考

    藏药方剂配伍规律研究是藏医药开拓创新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为探讨藏药方剂配伍规律,找出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作者借鉴中药方剂配伍规律和相关领域的研究方法,结合藏医药学自身的特点,首次提出通过数据挖掘技术研究藏药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思路与方法,认为数据挖掘技术能帮助研究者在不背离藏医药自身理论框架的前提下发现藏药方剂的配伍规律和思路.

    作者:才让南加;仁增多杰;多杰才让;洛桑东智;李先加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运用中医理论使用中药注射剂

    中药注射剂在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危急重症治疗领域具有化学药不可替代的优势,尤其是在病毒性感染引起的流感危急重症等方面,有着良好的临床疗效,但近几年中药注射剂频繁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死亡的事件,使得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受到严重质疑,究其原因,不外乎药品本身的质量问题和临床使用过程中的合理用药问题.因此,该文从中药注射剂的发展历史开始,综合文献资料,阐明中药注射剂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才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韩伟;何恩霞;曹京梅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一个新的丹参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3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分析

    目的:对丹参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3-hydroxy-3methylglutary CoA reductase,HMGR3)基因的cDNA克隆并进行序列分析.方法:利用丹参转录组文库克隆一种新的丹参次生代谢途径上的功能基因;利用BLAST进行序列比对,ORF Finder寻找开放阅读框,Clustal W比对丹参中已有的3条HMGR的氨基酸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QRT-PCR检测丹参HMGR3基因在根、茎、叶中的mRNA水平,并检测Ag+诱导子诱导后丹参毛状根中该基因的转录水平.结果:克隆得到一个新的丹参HMGR3基因,该基因ORF全长1 692 bp,编码563个氨基酸,具有HMGR基因家族的特征序列,与SmHMGR1和SmHMGR2分别具有75.04%,80.64%的同源性,QRT-PCR分析表明该基因在丹参根茎叶中均有表达,在叶中表达量高,Ag+诱导24 h时mRNA水平达到高值.结论:首次克隆得到了1条新的丹参HMGR家族基因SmHMGR3,这一结果为进一步研究丹参次生代谢途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靶点.

    作者:张夏楠;郭娟;申业;黄璐琦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基于聚类分析的中药复方专利区域发展研究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专利区域发展现状与优化方案.方法:采用简单统计方法运算不同区域的中药复方专利申请量、维持量及科研论文数量,在此基础之上,选用聚类分析方法研究不同区域的中药复方专利发展现状.结果:依据专利及科研论文数量差异将中国大陆及港澳台总共34个区域聚类分析归为4类,第1,3类区域水平较强,第2类区域位居中游,第4类区域水平较差.结论:不同区域应根据其实际状况采用相宜的中药复方发展方案,合理的区域联盟有助于区域间的双赢与共荣.

    作者:杨旭杰;肖诗鹰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肾虚衰老模型的建立及其与D-半乳糖衰老模型的比较研究

    目的:建立肾虚衰老模型,从抗氧化能力,HPAT(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胸腺)轴功能,骨代谢等方面对其进行评价,并与D-半乳糖衰老模型进行比较.方法:皮下注射D-半乳糖溶液模拟大鼠衰老模型,同时腹腔注射地塞米松溶液建立肾虚衰老模型,以血清丙二醛( MDA)含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及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肾上腺、胸腺及脾脏脏器指数,外周全血 CD4+,CD8+,血清皮质醇(COR),骨钙素(BGP)及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含量为指标,对模型进行评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衰老模型组、肾虚衰老模型组肝脏SOD活力极显著降低(均P<0.01),血清MDA含量极显著升高(均P<0.01),肾虚衰老模型组血浆ACTH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和衰老模型组比,肾虚衰老模型组大鼠体重极显著降低(均P<0.01),血清GSH-Px活力表现为极显著降低和显著降低(P<0.01,P<0.05),肾上腺指数表现为显著降低和极显著降低(P<0.05,P <0.01),血清COR含量显著降低(均P<0.05),血浆CRH含量表现为显著升高和极显著升高(P<0.05,P <0.01),血清BGP含量极显著降低(均P<0.01),CD4+显著降低,CD8+极显著降低(P<0.05,P<0.01),CD4 +/CD8+升高,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肾虚衰老模型抗氧化能力降低,HPAT轴功能紊乱,骨代谢异常.而D-半乳糖衰老模型仅在抗氧化能力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作者:李崭;刘仁慧;康学;王秀娟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藏药材常用品种及质量标准现状调查分析研究

    目的:为藏药材的标准化工作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国药典》、《部颁标准·藏药分册》、《藏药标准》及有关藏药专著文献为依据,对文献中收载的制剂及藏、青、甘、川、滇藏区藏医医疗机构、藏药制药企业实际生产使用的院内制剂、藏成药制剂等进行调查,对制剂处方中药材的品种、基原及其标准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上述标准和专著中收载的439个制剂、所调查的40家藏医医疗机构和藏药制药企业反馈的711个医院制剂和藏成药制剂处方中使用的药材共约502个品种,使用制剂数在10个以上的药材品种约154个,绝大多数为藏药特有品种;约416个药材品种有基原的文献记载依据,包括植物药287个、动物药78个、矿物药51个,共涉及到基原植物94科261属643种(含种下等级),基原动物35科52属61种(含种下等级);中医与藏医交叉使用的药材品种约122个,约80%的藏药材品种均产自于青藏高原藏区;约293个药材品种在上述标准中有收载,除《中国药典》(2010年版)中作为藏药材收载的8个品种外,绝大多数品种的标准仅有[性状]、[鉴别]或[检查]项.结论:藏药标准工作应以常用藏药材品种为重点,特别应加强品种及其基原的调查整理、物质基础研究与民族医药术语的规范化整理工作.

    作者:钟国跃;周福成;石上梅;周华蓉;于江泳;阿萍;刘海青;达娃卓玛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HPLC同时测定一枝黄花中芦丁和绿原酸的含量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一枝黄花中芦丁和绿原酸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方法:采用Shimazdu VP-ODS C18柱,流动相A为乙腈-甲醇-冰醋酸(500∶ 250∶3),流动相B为0.4%冰醋酸溶液,线性梯度洗脱;双波长检测,芦丁的检测波长为360 nm,绿原酸的检测波长为327 nm.结果:芦丁和绿原酸分别在0.0517~0.930 μg(r =0.999 9),0.0565 ~1.01 μg(r=0.9999)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芦丁为102.9%( RSD 0.92%),绿原酸为101.8% (RSD 0.91%).结论:该法简便、准确,可作为一枝黄花药材的定量分析方法,用于质量评价.

    作者:高良美;茅向军;林瑞超;鲍家科;许乾丽;戴忠 刊期: 2012年第16期

中国中药杂志

中国中药杂志

主管:中药通报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