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银霞;任金龙;张富生;任丽媛;高竹娟;张丹梅;王剑疆;程继霞
目的:分析并评价临床护理路径在腔镜食管癌围术期快速康复外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3年1月至12月行胸腹腔镜食管癌切除术外科快速康复患者1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观察组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即按照制定好的临床护理路径表进行全程护理,实施标准化的护理流程。责任护士每日按照路径表上的内容及患者的需求进行健康教育,保证健康教育的全面性和连续性,直至患者或家属能清楚地了解腔镜食管癌快速康复外科的手术方式、护理计划,患者如何配合才能达到快速康复的目的,主动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积极配合治疗,责任护士对每项健康教育工作及时进行自我评价并签名。对照组实施常规整体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心理应激状态、患者健康知识掌握及患者满意度等指标。结果观察组心理应激低于对照组,健康教育知识掌握及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腔镜食管癌围术期快速康复外科患者实施护理,能降低患者心理症状水平,提高患者健康教育知识掌握及患者满意度。
作者:周秀芳;路婕;楚晓飞;孙爱英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观察床后倾的不同角度对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术中术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4月全麻下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两组,每组30例。摆好膀胱截石位,询问患者自觉舒适,开始麻醉诱导插管,气腹后手术开始,观察组将手术床后倾10度,对照组将手术床后倾20度。术后送回病房,统一取床头摇高30度半卧位。观察常规生命体征、心电图、血压、心率等监测;气腹后30 min(T1)、60 min(T2)的气道峰压(Paw)、血气:pH、PaO2、PaCO2、SpO2、BE 等;手术时间;手术麻醉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气腹后60 min MAP、HR、Paw 分别为(99.2±12.3)mm Hg、(91.0±12.6)次/ min、(22.6 ± 3.7)cm H2 O,对照组分别为(111.0±11.2)mm Hg、(102.2 ±11.2)次/ min、(25.4±3.1)cm H2 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血气变化:观察组 pH 值为(7.37±0.07)、PaO2为(210.3 ± 46.1)mm Hg、PaCO2为(39.7± 5.3)mm Hg、SpO2为(98.9±0.8)%、BE 为(-4.4± 0.7)mmovl/ L,对照组 pH 值为(7.28±0.05)、PaO2为(176.4± 46.2)mm Hg、PaCO2为(47.1 ± 4.5)mm Hg、SpO2为(96.1 ±1.2)%、BE 为(-5.4±0.9)mmovl/ 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并发症发生情况,剧烈呛咳喉气管支气管痉挛、球结膜充血水肿短暂失明、恶心呕吐返流误吸窒息、舌后坠呼吸抑制寒战、肠胀气烦躁对镇痛泵效果不满意等:观察组10例次,占33%,对照组18例次,占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控制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头低脚高位床后倾的角度<10度对预防其呼吸循环等相关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继周;高燕云;韩明霞;边步荣;薛利军;刘清玉;罗瑞;高彦东;高静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探讨第二产程剖宫产手术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对第二产程剖宫产手术(观察组)与非第二产程剖宫产手术(对照组)的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产妇娩头困难、子宫切口撕裂、术中出血、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 <0.01),腹部切口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第二产程剖宫产手术并发症显著高于非第二产程剖宫产手术,尽量减少第二产程的剖宫术,对临产后的产妇头盆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试产过程中应密切观察产程进展,正确掌握剖宫产手术时机,提高手术技巧,以减少第二产程剖宫产手术并发症。
作者:宋泉花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评价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监测与临床疗效,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3年12月应用万古霉素治疗并监测血药浓度的31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31例患者中血药谷浓度≤10 mg/ L 9例,10~20 mg/ L 14例,≥20 mg/ L 8例,用药合理20例(64.5%),基本合理7例(22.6%),不合理 4例(12.9%);10例肾功能不全患者用药后尿素氮较前升高,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肌酐较用药前升高,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临床应根据血药监测结果及病情个体化使用万古霉素,早期监测,提高疗效,减少耐药菌产生及不良反应的发生,临床药师协助用药及监测,可有效提高用药的合理性。
作者:王颖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探讨替吉奥+奈达铂、多西他赛+奈达铂方案加同步放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56例中晚期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替吉奥+奈达铂组28例和多西他赛+奈达铂28例。两组患者放疗均与化疗同步。结果替吉奥+奈达铂、多西他赛+奈达铂组有效率分别为82.1%、85.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主要不良反应为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放射性气管炎、放射性食管炎、静脉炎。多西他赛+奈达铂组骨髓抑制较重,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对症处理后患者可以耐受,无治疗相关性死亡。结论两方案同步放化疗治疗均可用于中晚期食管癌的综合治疗,替吉奥+奈达铂组毒不良反应轻。
作者:李伟;方黎;赵宏亮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一定剂量咪达唑仑与双侧颈浅丛罗哌卡因区域阻滞两种不同超前镇痛方式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全身麻醉下行甲状腺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A 组在麻醉后切皮前10 min,以0.25%的罗哌卡因双侧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每侧注射5 ml;B 组在麻醉后切皮前10 min,静脉推注0.5 mg/ kg咪达唑仑注射液;C 组患者不做处理。三组术后4 h 内均不予任何镇痛处理,4 h 后根据患者要求,给予一定量的杜冷丁。所有病例均不予镇痛泵持续镇痛处理。分别观察并记录术中生命体征变化、术后并发症情况;记录术后1、2、3、4 h 患者安静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首次使用镇痛药时间、使用镇痛药的用量等。结果术后观察的各时间点,A 组、B 组 VAS 评分均小于 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第4小时VAS 评分,A 组< B 组< 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首次使用镇痛药时间 A 组> B 组> 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镇痛药用量 A 组< B 组< 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甲状腺手术中,术前应用双侧颈浅丛罗哌卡因区域阻滞或静脉注射一定剂量咪达唑仑,患者术后均能获得良好的镇痛效果,并降低患者额外镇痛药量,延长术后镇痛药使用时间,提高患者术后满意度。而术前双侧颈浅丛罗哌卡因区域阻滞较静脉注射咪达唑仑,降低患者使用额外镇痛药量更多,延长术后镇痛药使用时间更长。
作者:林梅;周小红;徐俊峰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并发症的预防措施,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有效的依据。方法80例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均出现并发症,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并发症防治措施治疗,观察两组产妇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产妇治疗后血糖控制情况、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早产儿、巨大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畸形胎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妊娠期糖尿病产妇进行有效的合理的护理干预,能明显控制孕产妇的血糖水平,降低产妇与婴儿的并发症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苏明珍;黄劲柏;陆雯静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治疗硬膜外麻醉引起寒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硬膜外麻醉期间出现寒战的中下腹部手术及下肢手术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于寒战出现后3 min 内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40 mg;对照组35例于寒战出现后3 min 内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 ml,观察并记录注药后1、3、5 min 患者的变化,评定患者寒战级别。结果在注药1 min 后,两组患者寒战反应无明显差异,但注药3 min 和5 min 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寒战分级为0级的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治疗组用药5 min 后的治愈率为100%,大于用药3 min 后的治愈率(9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右美托咪定治疗硬膜外麻醉引起的寒战有效且安全方便。
作者:蔡朝阳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传统开腹术治疗结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结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开腹术治疗,研究组采用腹腔镜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对照组为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排尿功能、消化系统功能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手术时间明显多于对照组(P <0.05);两组清除淋巴结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腹腔镜在结肠癌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谌永祥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24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2例,采用腹腔镜治疗,对照组62例,采用开腹手术治疗,比较不同手术方式对患者的影响。结果腹腔镜结合病理能增加确诊率;观察组患者术中和术后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腹腔镜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可精确切除病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周文龙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探讨乳腺区段切除术在乳腺良性肿块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110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明确诊断的乳腺肿块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乳腺区段切除术与传统乳腺良性肿块切除术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结果110例乳腺良性肿块中增生性结节38例、乳腺囊肿26例、纤维腺瘤46例,乳腺区段切除术治愈率分别为96.72%、97.25%、95.68%,传统乳腺肿块切除术治愈率分别为89.23%、91.69%、92.09%,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乳腺区段切除术与传统乳腺良性肿块切除术在治疗乳腺良性肿块时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乳腺区段切除术在乳腺良性肿块治疗中的优势更加明显。
作者:林小颜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比较声门上型喉鳞状细胞癌与癌旁正常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参数、颈淋巴转移之间的关系以及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免疫组化 SP 法检测30例声门上型喉鳞状细胞癌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 HIF-1α、MMP-1和VEGF-C 的表达情况,并对喉癌组织按年龄、T 分期、病理分级、淋巴转移进行分组,探讨三者与各临床病理参数、颈淋巴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 HIF-1α、MMP-1、VEGF-C 高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癌组织中,三者表达均与病理分级、TNM 分期有关( P <0.05),与年龄无关( P >0.05),三者在淋巴结转移组中的高表达率明显高于未转移组,HIF-1α和 VEGF-C、HIF-1α和 MMP-1、MMP-1和VEGF-C 均呈正相关。结论喉鳞癌中 HIF-1α、MMP-1、VEGF-C 的高表达与颈淋巴转移密切相关,三者可能成为预测喉鳞癌转移和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作者:王银霞;任金龙;张富生;任丽媛;高竹娟;张丹梅;王剑疆;程继霞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探讨手术时机选择对结石嵌顿性胆囊炎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结石嵌顿性胆囊炎患者80例,根据病程分组,观察组50例,病程<72 h,对照组30例,病程≥72 h。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穿刺口感染、术后胆瘘及中转开腹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穿刺口感染率、术后发生胆瘘、中转开腹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对于结石嵌顿性胆囊炎患者,在内科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应及早予以手术治疗,有益于预后。
作者:周立元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发作类型和病因进行观察分析。方法收集开封市中心医院2009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193例进行24 h 心电监护或反复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发现并发心律失常120例,未并发心律失常73例,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治疗,观察心律失常类型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在193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中有120例并发心律失常,其中窦性心动过速52例,房室早搏26例,房性心动过速11例,心房颤动10例,室性早搏 6例,右束支传导阻滞4例,左束支传导阻滞3例,房室传导阻滞3例,心房扑动5例;心律失常患者并发肺部感染、心力衰竭、低氧血症、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发生率均高于未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比例较高,以窦性心律过速和房室早搏较多,其常见诱因为肺部感染、低氧血症、心力衰竭、电解质紊乱等,给予相应治疗可有效降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率失常发生率。
作者:李嫚;刘洁云;秦雷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平衡促进训练方法,并观察其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损伤重建术后患膝本体感觉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 ACL 损伤重建术后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所有患者均进行12周的术后常规康复训练,术后13周开始。对照组患者采用家庭训练,观察组隔日来我院进行平衡促进训练,术后13、14周进行快速重心转移训练、患肢负重训练、膝关节半屈曲位靠墙下蹲训练、静脉平衡评定训练仪训练,术后14、15周进行靠墙下蹲训练,静态平衡训练由平板过渡到软垫,由睁眼过渡到闭眼,增加折返跑、反向跑、侧方跑等训练。在术后12周及16周末时,采用 PC7012静态平衡功能评定训练系统进行静脉平衡功能评价。采用双极表面电极电刺激髌韧带,记录股内侧肌电图(EMG)。结果治疗16周后,闭眼状态下观察组覆盖90%椭圆区域面积为(408.8±20.0),LFS 指数为(6.4±1.7),对照组分别为(435.5±20.1)mm2,(11.3±1.3),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12周后的睁眼状态和闭眼状态及第16周睁眼状态下,两组患者覆盖90%椭圆区域面积及 LFS 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后第12周末时 EMG 无显著差异,在术后第16周末时观察组股内侧肌 EMG 表现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对 ACL 损伤重建术后患者在采用一般康复训练的同时配合平衡促进训练,可明显改善和恢复患者膝关节的本体感觉能力。
作者:郝晓东;蒋攀峰;郑云龙;乔艳琴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探讨改进的双孔悬吊辅助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在阑尾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行改进的双孔悬吊辅助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经脐部与耻骨联合上方双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术中将腹腔镜调换到耻骨联合上方切口,脐部作为操作孔,将带线麻醉穿刺针自麦氏点刺入腹腔,收紧缝线,将阑尾予以悬吊固定,采用腔外打 Roeder 结或腔内单手“O”形打结法结扎切断阑尾系膜及阑尾。结果3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0~65 min,平均40 min;术中出血5~30 ml,平均15 ml;术后无切口感染、出血、肠梗阻等并发症出现,且总体费用较传统三孔术式减少约1000元,所有患者痊愈出院,腹部切口隐蔽。随访1~12个月无切口感染、出血、肠瘘、肠梗阻等并发症出现,切口愈合良好,美容效果好。结论改进的悬吊固定法阑尾切除术更注重无菌观念,安全、可行,并且操作简单,术后切口隐蔽,美容效果好,总体费用相对减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郑向欣;管小青;吴骥;顾书成;袁牧;张旭旭;邱兴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探讨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92例临床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依据年龄分为两组。<45岁青年组31例,>60岁老年组61例,分析两组患者高危因素及梗死部位。结果老年组心肌梗死部位多样,梗死面积广泛,青年组以前壁梗死多见,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青年组以单支病变为主,累及次序为左前降支、右冠状动脉、左回旋支;老年组以双支和多支病变为主,多合并左主干狭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有其特有的临床特点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
作者:陈文丽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子宫下段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2008年4月至2013年4月许昌市人民医院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分娩合并子宫肌瘤患者105例,其中63例剖宫产术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为观察组,42例未同时行肌瘤剔除术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多于对照组(P <0.05)。术后24 h阴道出血量、产褥病率及术后住院天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子宫下段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可行,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根据肌瘤大小、部位、个体化对待,还要注意手术速度和技巧。
作者:张洁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探讨整形外科处理对急性皮肤软组织创伤的疗效。方法选取郑州人民医院颐和医院2012年6月至2013 年6月收治的皮肤软组织损伤患者105例,对上述急性体表皮肤软组织损伤患者进行规范化清创,根据创面的不同情况选取合适的整形外科方法进行处理。对不伴有软组织缺损的普通裂伤患者采取整形外科精细缝合对切口进行关闭,对伴有软组织器官损害的创面采取组织移植技术进行修复处理。结果共治疗创伤患者200例,198例患者切口Ⅰ期愈合。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0.5~1年,所有患者未出现明显的瘢痕增生和功能障碍等,不需要进行Ⅱ期修复处理,美容效果较好。结论采用整形外科术对各种急性皮肤软组织的处理具有满意的临床效果,值得在医院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张羽森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探讨 AT 方案配合龙血竭治疗乳腺癌放疗后局部复发溃烂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乳腺科近3年来住院接受治疗的明确诊断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化放疗后局部复发、皮肤溃烂患者11例。采用 AT 方案全身静脉化疗,21 d 为1个周期,共化疗2个周期;局部创面用生理盐水清洗,龙血竭片适量研碎呈细粉末状,均匀铺撒于创面,薄层纱布覆盖,1次/ d,直到创面愈合。结果入选11例患者中,局部溃烂面、癌结节完全消失6例(54.5%);局部溃烂基本消失、癌结节大部分消失,彩超及 CT 检查同侧腋窝淋巴结明显缩小3例(27.3%);局部溃烂有改善,癌结节、对侧乳腺肿块缩小,腋下、锁骨上下淋巴结缩小不明显2例(18.2%),治疗总有效率为81.8%(9/11)。AT 联合方案化疗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血液系统毒性、脱发,其中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率为54.5%(6/11),1例患者因Ⅳ度白细胞减少性发热而住院治疗;1例白细胞在正常范围,化疗间歇期持续低热37.5 ℃ 左右;90.9%(10/11)的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脱发;恶心/呕吐63.6%(7/11);口腔黏膜炎27.3%(3/11)。无严重败血症事件,无因不良反应而死亡的病例。结论 AT 方案配合龙血竭治疗乳腺癌放疗后局部复发溃烂的临床疗效肯定,能明显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患者依从性好。
作者:王丰莲;胡开辉;周立业;姜慧萍 刊期: 2014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