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与脾的关系探析

刘望舒;陈筱云

关键词:2型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 脾, 病机探讨
摘要:胰岛素抵抗(IR)指靶组织或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或丧失,是糖尿病要发病机制,也是其发生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其主要标志是高胰岛素血症。因此,改善IR是防治2型糖尿病的关键。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两种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动物模型制备方法比较

    目的:比较夹尾激怒结合大黄灌胃法和束缚应激结合番泻叶灌胃法两种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IBS)动物模型制备方法,旨在建立肝郁脾虚型IBS“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方法:50只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Ⅰ高、低剂量组,模型Ⅱ高、低剂量组5组,每组雌雄各5只。模型Ⅰ组采取夹尾激怒结合大黄灌胃法制备肝郁脾虚型IBS动物模型。模型Ⅱ组采取束缚应激结合番泻叶灌胃法制备肝郁脾虚型IBS动物模型。比较各组行为学指标,血清中血管活性肠肽(VIP)和5-羟色胺(5-HT)含量,肠黏膜5-HT水平,病理组织学检查远端结肠。结果:血清VIP含量:与正常组比较,模型Ⅱ低、高剂量组(雄)升高;模型Ⅰ高剂量组(雌)、模型Ⅱ低剂量组(雌)降低。血清5-HT含量:与正常组比较,模型Ⅱ低剂量组(雄)升高。模型Ⅰ组和模型Ⅱ组Area及IOD值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肠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正常组结肠黏膜可见轻至中度水肿,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轻至中度浸润,模型Ⅰ组和模型Ⅱ组与正常组比较病理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模型Ⅱ低剂量组(雄)(束缚应激结合低剂量番泻叶灌胃法)为比较合理的肝郁脾虚型IBS动物模型制备方法。

    作者:陈富丽;窦志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中医音乐治疗中五声性音乐阴阳属性--从调式和速度的角度

    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认为,中国音乐在创作、表演、音乐语言等方面都体现出阴阳思维。中国传统音乐是五声性音乐,使用的五声性调式具有阴阳属性。总体上看,调式的阴阳属性可分为明确、基本明确和不明确三大类。音乐速度对阴阳属性明确的调式能造成细微影响,对阴阳属性基本明确和不明确的调式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

    作者:左志坚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国内针灸治疗继发型白细胞减少症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质量评价

    目的:了解我国针刺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的报告质量,为今后进行高质量研究提供改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BM)(1978-2013)、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79-2013)、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1989-2013)、万方数据库(1982-2013),纳入针刺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RCT文献进行报告质量评价。结果:在77篇文献中,具备高质量的文献很少。结论:目前国内有关针刺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RCT报告质量较低,我们在今后的临床研究中应该提高文献研究质量。

    作者:程艳婷;侯玉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愈伤乳液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愈伤乳液治疗瘀血阻滞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病例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跌打丸外敷结合手法治疗,治疗组采用愈伤乳液结合手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疼痛评分及血清NO含量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在症状积分、疼痛评分方面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症状积分、疼痛评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病例血清NO含量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愈伤乳液治疗瘀血阻滞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对于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有较好的疗效,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临床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宋凤莲;李明磊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不同产地柴胡药材质量的对比研究

    目的:通过测定灰分、挥发油含量以及柴胡皂苷a的含量、薄层色谱鉴别等,对来自湖北、河南、山西、辽宁、内蒙古5个产地的柴胡饮片做质量上的对比。方法:灼烧法测定总灰分及酸不溶性灰分;水蒸气蒸馏法测定挥发油含量;薄层色谱法进行鉴别;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柴胡皂苷a的含量。结果:5个产地柴胡饮片中总灰分的含量分别为9.97%、10.22%、6.9%、9.03%、10.37%,酸不溶性灰分的含量分别分别为3.66%、3.96%、2.24%、3.59%、4.91%,挥发油含量分别为0.043%、0.048%、0.051%、0.056%、0.037%。通过薄层色谱鉴别,5个产地柴胡饮片均与柴胡皂苷a、d、对照药材在同一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说明均含有柴胡皂苷a、d,与对照药材所含成分相同。 HPLC法测定柴胡皂苷a的含量分别为0.487%、0.081%、0.381%、0.4395、0.168%。结论:通过对比性研究,产自内蒙古的柴胡在质量上要好于其他产地。

    作者:李卫红;赵红革;郑津英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浅谈经脉、络脉、血脉的区别及与脉诊的关系

    经脉、络脉、血脉有何区别,临床在诊脉的过程中,诊的是经脉还是血脉,这些问题一直有所争议,本文对三者之间的区别以及其与脉诊的关系浅谈自己的拙见。

    作者:郭现辉;程艳婷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滋阴通络颗粒中柚皮苷的含量测定

    目的:建立测定滋阴通络颗粒中柚皮苷含量的HPLC法。方法:采用Diamonsil C18柱(200 mm×4.6 mm,5μm)色谱柱;以甲醇-0.5%冰醋酸溶液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83 nm。结果:柚皮苷在0.086~1.72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5;平均回收率为99.54%;RSD为1.60%(n=6)。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稳定性高,可作为该制剂含量的测定方法。

    作者:薛晓娜;李慧峰;荆然;程艳刚;裴妙荣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宫腔粘连中医研究进展

    临床上宫腔粘连为常见病、多发病,该病复发率较高,难以彻底根治,需寻求一个更好的治疗方案。近年来,祖国医学对该病的认识思路与时俱进,正逐步形成一个较完善的病因病机认识思路以及治疗体系。通过近年来中医对该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归纳为7个常见证型:瘀血阻滞、肾脏亏虚、肝肾不足、脾胃虚损、肾虚血瘀、冲任失调以及邪瘀互结,并在上述病因病机基础上,概括相应的治则以及常用方药。

    作者:杜杉珊;赵宏利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王健辨治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经验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属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一个亚型,约占胃食管反流病的50%~70%。该病是由各种病因导致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出现烧心、反酸、胸骨后灼痛等主要症状,其病情缠绵难愈,而胃镜检查并无食管黏膜损伤,质子泵抑制剂(PPI)对该病症状改善不明显,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导师王健从事中医内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20年,擅长治疗脾胃系统疾病。笔者随师侍诊,受益匪浅,现将导师辨治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经验介绍如下。

    作者:陈国宁;李佩芳;王健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温胆汤及其类方治疗情志病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温胆汤早载于南北朝·姚僧垣《集验方》。《集验方》所载温胆汤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生姜、大枣共八味中药组成,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之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或惊悸不宁、癫痫等症。历代医家不拘泥胶固,灵活运用,在原方基础上加减变化创制出诸多类方,应用于精神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以及代谢性疾病等,大大拓展了温胆汤的临床应用范围,充分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原则。

    作者:宋瑞雯;张丽萍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针刺联合艾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及血管新生调控因子的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艾灸治疗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模型鼠趾围及滑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采取风、寒、湿环境因素与生物因子(弗氏完全佐剂)联合制作RA大鼠模型,测量治疗前后各组大鼠趾围,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大鼠关节滑膜组织中VEGF表达情况。结果:造模后大鼠踝部和足趾出现明显的炎症红肿。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针刺组、联合治疗组大鼠趾围降低;联合治疗组大鼠足趾趾围较针刺组、艾灸组降低(P<0.01);艾灸组、针刺组、联合治疗组大鼠关节滑膜组织中VEGF表达较模型组显著减少(P<0.01),联合治疗组滑膜中VEGF表达较艾灸组、针刺组减少(P<0.01)。结论:针刺联合艾灸可以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新生因子改善大鼠RA病情,且效果优于单纯针刺、艾灸治疗。

    作者:申博;陈迪;林子昊;徐超;刘竹青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白兆芝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并癌前病变的辨治思路及用药特点

    白兆芝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并癌前病变注重把握病机转化规律,认为脾胃虚弱是CAG发病的基础,胃气阻滞是病机关键,胃络瘀阻贯穿疾病始终,强调从整体与局部结合进行调治,主张缓调,以和为要,用药配伍兼顾多方面。白兆芝教授治疗本病有其独到的经验,对医者颇有参考价值。

    作者:常崇清;安丽芳;李慧慧;白兆芝;王美玲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与脾的关系探析

    胰岛素抵抗(IR)指靶组织或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或丧失,是糖尿病要发病机制,也是其发生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其主要标志是高胰岛素血症。因此,改善IR是防治2型糖尿病的关键。

    作者:刘望舒;陈筱云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中药灌肠治疗痰热壅肺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中药大承气汤保留灌肠配合西医常规内科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型患者在改善主要症状方面的作用及优势。方法:严格遵照中西医的相关诊断标准,选取符合痰热壅肺型患者4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纯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规范治疗基础上,采用大承气汤保留灌肠。结果:治疗后两组主要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药大承气汤保留灌肠配合西医常规抗感染、解痉化痰等治疗,相对于单纯应用西医治疗,可显著改善痰热壅肺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症状。

    作者:里自然;李俐;叶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中华苦荬菜和苣荬菜抗炎保肝药理作用实验研究

    目的:比较中华苦荬菜与苣荬菜提取物的抗炎保肝作用。方法: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以耳肿胀度为指标,比较中华苦荬菜与苣荬菜的抗炎作用。用四氯化碳致小鼠肝损伤模型,以小鼠血清中ALT、AST、MDA含量为指标,比较中华苦荬菜与苣荬菜的保肝作用。结果:中华苦荬菜与苣荬菜均具有良好的抗炎保肝作用,以二者高剂量给药时,苣荬菜抗炎、保肝的作用要优于中华苦荬菜(P<0.05)。结论:中华苦荬菜与苣荬菜提取物均可以有效地抑制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肿胀,对四氯化碳致小鼠肝损伤也有显著的保护作用,说明二者具有良好的保肝、抗炎作用。

    作者:刘海霞;裴香萍;裴妙荣;李慧峰;薛雨茂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李俐教授辨治慢性咳嗽的中医临床经验

    慢性咳嗽是呼吸系统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中医在治疗上颇有治疗优势。李俐教授为广州市中医院呼吸科主任,硕士生导师,广东省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长期致力于呼吸病临床研究,其治疗慢性咳嗽临证思路清晰,方药运用灵活,注重审证求因,重视调养脏腑,认为慢性咳嗽病机特点为余邪未尽、留滞肺脏,脏腑虚损、虚实夹杂,治疗上注意扶正与祛邪相结合。

    作者:刘新宇;李俐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自动痔疮套扎术联合硬化注射治疗内痔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自动痔疮套扎术(RPH)联合硬化注射治疗内痔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Ⅱ、Ⅲ度内痔患者随机分成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联合组采用RPH联合硬化注射术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RPH术,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的变化及常见并发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各症状、体征积分均明显下降,术后第7天及第14天两组便血症状均有明显好转,其中治疗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痔核脱出积分两组均明显下降,但术后第7天、第14天观察,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随访,治疗组复发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自动痔疮套扎术(RPH)联合硬化注射治疗内痔是有效且安全的方法。

    作者:康健;黄德铨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不同灸法对免疫抑制兔T细胞亚群、NK细胞、B细胞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灸法对环磷酰胺所致免疫抑制兔T细胞亚群、NK细胞、B细胞的影响。方法:将大耳白兔50只随机分成5组,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隔药饼灸组、艾灸组、假药饼灸组。除空白组外,其他4组均腹腔注射环磷酰胺60 mg/kg,连续造模7 d,造成免疫抑制模型。3个治疗组分别给予隔药饼灸、艾灸、假药饼灸治疗,隔日灸,共灸10次。治疗结束次日静脉取血,ELISA法检测CD3+、CD4+、CD8+、NK细胞、B细胞值。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CD3+明显降低、CD8+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隔药饼灸组CD3+升高、CD8+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艾灸组和假药饼组CD3+、CD4+、CD8+、NK细胞及B细胞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隔药饼灸能有效地调节因环磷酰胺所致的CD3+下降、CD8+升高。

    作者:单增天;吴爱花;田岳凤;李雷勇;王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黄柏治疗慢性骨髓炎临床应用及药理研究进展

    黄柏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的干燥树皮,可分为关黄柏和川黄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之功效[1]。其味苦,性寒,归肾、膀胱经。本品性寒而沉,生用苦燥,清热燥湿作用较强,多用于下焦湿热所致的小便淋涩、赤白带下、足膝痿软等症。盐炙可缓和苦燥之性,不伤脾胃,且能增强泻相火之力,并具有引药入肾之功。随着近年来对黄柏研究的深入,黄柏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研究证明,其有抗菌、抗炎、解热、抗肿瘤、调节血糖、促进胃肠功能、降血压、调节免疫和抗氧化等作用[2]。现就黄柏在治疗骨髓炎方面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任锡禄;郝高庭;窦志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身体的医学化:中西医学的身体观

    中西医学持有的不同的身体观,决定了两者在进入身体、构建疾病、如何治疗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从医学与药学、诊断空间、技术控制三个方面对中西医学的身体观加以比较分析,认为以人为对象的中医和以疾病为对象的西医应该打破既定的身体观范式,向多元化视角拓展,回归到医学人文精神中来。

    作者:陈国晨 刊期: 2016年第01期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杂志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山西中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