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刚;潘兵;许文根;张志武;李玢
目的:观察中药熏洗配合早期功能锻炼对尺骨鹰嘴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障碍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尺骨鹰嘴骨折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2组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术后均给予常规锻炼,中药熏洗组配合中药熏洗治疗。21 d后观察2组病人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VAS疼痛评分、肘关节活动度的差异。结果:与常规锻炼组比较,中药熏洗组肘关节疼痛、肘关节活动度以及肘关节功能明显改善。结论:中药熏洗配合功能锻炼能明显改善尺骨鹰嘴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障碍,加快肘关节功能恢复进程,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易向东;王昌兴;王芝龙;穆中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建立湿消丸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湿消丸中的木瓜、乌梅、白芍进行薄层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湿消丸中白芍的有效成分芍药苷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薄层色谱专属性强,阴性对照无干扰,含量测定芍药苷在0.1018μg~2.545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101.83%,RSD为0.62%。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结果准确,可以有效控制湿消丸的质量。
作者:马军;宋立平;赵晨;李凤丽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素问灵枢类纂约注》是汪昂选录《素问》《灵枢》二经中除针灸以外的主要内容,分类编纂,分为藏象、经络、病机、脉要、诊候、运气、审治、生死、杂论9篇,参考各家学说予以简注,在《内经》节注本中有一定的影响。通过对其编写特点、版本情况、校注特点、学术思想、后世影响等研究概况进行分析,发现其版本源流不清晰、校注研究不完善、学术渊源探讨少。
作者:赵剑波;穆俊霞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优选雄芍颗粒的成型工艺。方法:以成型率、溶化性、吸湿性、堆密度及休止角为考察指标,筛选制备雄芍颗粒的佳辅料及其配比,测定颗粒的临界相对湿度。结果:佳成型工艺为干膏粉与糊精按1∶2比例混匀,以85%乙醇为润湿剂,颗粒的临界相对湿度为74%。结论:该优选工艺方法简便易行,可为雄芍颗粒大生产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李霞;梁惠珍;门九章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中医旧典指早期的经典著作,也指后人眼中的前代文献。中医旧典之阙疑指其部分阙失或全书亡佚,也指其因时代悬隔而出现的文义理解问题和撰写流传过程中出现的讹、夺、衍、倒等错误,以及内容方面的不足等。中国学术文化有尊崇传统和经典的特点,因此“旧典阙疑”成为引导新文献产生的重要因素。
作者:焦振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建立农吉利碱凝胶剂质量标准,并进行初步稳定性考察。方法:通过含量测定、体外透皮试验、初步稳定性考察对农吉利碱凝胶剂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农吉利碱在1.6μg/mL~102.4μg/mL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100.75%,RSD为0.82%(n=6)。结论:建立的质量评价方法专属性良好,准确可靠,能有效控制农吉利碱凝胶剂的质量。
作者:刘会;章德军;黄绳武;熊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施治配合放化疗治疗Ⅳ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9例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按患者是否接受中药治疗分为单纯放化疗组和中药联合放化疗组,2组病例均根据患者情况给予放化疗治疗,中药联合放化疗组病例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医辨证治疗。结果:2组病例治疗后近期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2组病例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病例治疗后体重变化情况及身体状况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辨证施治配合放化疗对于改善患者疾病相关症状有显著疗效,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张祺箐;王莉;冯正权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建立左归丸水提液中总环烯醚萜苷含量测定的方法。方法:水提液通过醇沉后经大孔树脂D101对环烯醚萜苷进行分离纯化,蒸干后加香草醛和高氯酸水浴显色后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进行含量测定。结果:大孔树脂D101对环烯醚萜苷的分离纯化效果良好,左归丸中环烯醚萜苷以马钱苷含量较高,故选马钱苷为对照品,显色后在24.96μg~99.84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结论:该方法可用于左归丸水提液中总环烯醚萜苷的含量测定。
作者:任蕾;陈垒;王颖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知柏地黄汤加减配合阴道纳药治疗复发性老年性阴道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80例门诊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单纯应用阴道纳药治疗,治疗组采用知柏地黄汤加减内服配合阴道纳药治疗。观察2组病例治疗后临床疗效及相关中医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病例阴部瘙痒、干涩疼痛、带下黄赤等局部症状均得到改善,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腰腿酸软、口干欲饮及舌红少苔等全身症状出现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治疗后全身症状疗效不明显。结论:知柏地黄汤加减内服配合阴道纳药能明显改善患者阴部不适、带下异常等症状,并能明显改善患者肝肾阴虚的症状,其综合作用明显优于单纯使用阴道纳药治疗。
作者:郭杰;陈晶晶;佀雪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30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150例。对照组(普通针刺组)采用一次性毫针据病情选5~8个穴位,施平补平泻法至得气;治疗组(电针组)针法同上,然后选同侧夹脊穴1对(可配合其他部位腧穴1对),接电针仪用断续波,频率为4 Hz,电流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每次30 min。2组均以10次为1个疗程,疗程开始前及结束后各进行VAS评分1次,对治疗前后及组间评分变化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VAS评分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8.0%,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66.0%,2组病例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较普通针刺疗效突出,且副作用小,远期疗效卓著,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
作者:郝先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优选复方脑清胶囊中挥发油的提取工艺。方法:以总挥发油得量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考察加水量、浸泡时间、提取时间等因素对总挥发油得量的影响。结果:佳提取工艺条件为:加8倍量水,浸泡1 h,提取6h。结论:优化得到的挥发油提取工艺简单、稳定、可行。
作者:梁惠珍;李先荣;王瑞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不同中医证型的疗效。方法:对62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观察治疗第24周、第48周及停药随访第24周时不同证型患者对药物的应答情况。结果:治疗第48周及随访第24周时不同证型患者生化学应答率及血清学应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肝郁脾虚型疗效显著,湿热中阻型、肝肾阴虚型次之。治疗第24周、第48周及随访第24周时不同证型间病毒学应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其中肝郁脾虚型疗效佳,湿热中阻型、肝肾阴虚型次之。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优,湿热中阻型、肝肾阴虚型次之,瘀血阻络型疗效欠佳。
作者:周萍;朱肖鸿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特定穴的应用规律。方法:收集整理近年来临床文献,用Microsoft Execl建立数据库,通过数据筛选及排序等功能对选用的特定穴使用频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的文献共128篇,单纯推拿治疗小儿厌食临床文献多于推拿加其他方法治疗小儿厌食的临床文献;在小儿厌食的辨证分型中,排列在前四位的分别是脾失健运、脾胃气虚、脾胃阴虚及肝旺脾虚;共涉及小儿特定穴45个,其中捏脊与脾经应用频率高;单纯推拿使用特定穴与推拿加其他方法使用特定穴基本一致。结论:推拿治疗小儿厌食基本方可归纳为捏脊、脾经、足三里、内八卦、四横纹、中脘、摩腹、胃经及脾胃俞。
作者:王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5例。2组病例分别给予天麻钩藤饮与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临床观察1个疗程后,比较2组病例的降压疗效与中医证候疗效。结果:治疗组降压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为84.44%,2组在降压疗效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候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1%,对照组为77.18%,2组病例在证候疗效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麻钩藤饮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者,降压效果可与西药降压药相媲美,在临床症状改善方面具有突出效果。
作者:刘士举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瘫三针”结合中药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450例病例随机分为针药组、针刺组和中药组3组,每组150例,观察患者的疗效,记录治疗疗程。结果:针药组、针刺组的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均高于中药组;针药组患者病程越短疗效越佳,针药组显效病例治疗疗程较针刺组与中药组短。结论:“瘫三针”结合中药治疗中风偏瘫临床疗效及疗程均有优势。
作者:闫改霞;邢文堂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早在大学读书的时候,听老师讲《中医学基础》和《黄帝内经》,就知道了取象比类,但那时候只是学习,对其并没有更多的探究,今天重新读到它,就像“路遇故人”,记起当时学习的印象,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于是,温故而知新,也就生出了一番另外的理解。取象比类,即取已知之象,比相似之类,以识未知,是古代先哲们认识自然和人间事物及其变化的一个为基本的和具有普适性的思维方式,就如《周易·系辞传下》所说:“古者疱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取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由此,古中国人“取象于天”,“观法于地”,通过“昏见”、“昏中”、“朝觌”和“旦中”这样的方法观察并了解天象,甚至发明了可“上察天文,下观地理,中通人事,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以类万物之情”的八卦编码方法。始于《周易》,之后,古代医学家又基于天象变化去类比认识人自身的生、老、病、死,这便是古中国“天人合一”思想和“天人相应”理论产生的缘由,当然也是中医药学起源和发展的基础。
作者:曲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中医基础理论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并维持生命的基本的物质,气在人体内不断运动变化,通过升降出入的形式表现出来,全身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皆为其出入的场所。气的运动称为气机,若气机升降功能失常,则会出现相应的病理变化,在临床遣方用药时应引起医者足够的重视并加以遵循。
作者:黄朝忠;苏颖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实施硬膜外麻醉的应激反应和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4月至2012年10月期间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4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方式,对照组采用气管插管全麻方式,2组患者麻醉后,持续监测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记录2组患者在CO2气腹前(T0)、气腹后5 min(T1)、15 min(T2)、30 min(T3)及停气后10 min (T4)的MAP、HR、SpO2。结果:观察组在T1、T2时,HR明显降低(P<0.05),30 min恢复到气腹前水平,对照组气腹后HR无明显变化(P>0.0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腹后对照组MAP显著升高(P<0.05),而观察组整个气腹期间MAP无明显变化或略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术后平均清醒时间、术中疼痛知晓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有利于在手术中完成较好的呼吸及循环管理,并能够减轻手术引起的应激反应,值得在临床使用。
作者:郭唯行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通过文献查阅,了解古代针灸医家采用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类似病症的一般规律,从而确定其基本穴位配方。方法:借助《中华大典·医学分典·针灸推拿总部》,检索相关条文,从经脉、穴位的选用等方面进行整理分析,并总结古人的配方规律。结果:检索出条文314条,通过规范化处理,整理出经穴97个,经外奇穴15个,选用频次多的经脉包括任脉、膀胱经、胃经和脾经,所用腧穴主要集中在腹部、下肢和腰背部,以募穴、背俞穴、下合穴三类特定穴选用频次多。结论:以穴位使用频次为参考,结合针灸学理论,分析认为天枢、中脘、足三里、上巨虚可以作为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基本配方。
作者:孟立强;冀来喜;程艳婷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单侧椎弓根固定结合改良椎间孔椎间融合术在腰椎翻修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3月-2010年5月我院采用上述方法治疗的26例腰椎翻修患者,收集分析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对比分析翻修术前、末次随访时腰痛及腿痛VAS评分,临床疗效评估采用29分法(JOA)评分,并计算临床疗效改善率。结果:手术切口长度为(4.1±0.5)cm、手术时间为(119.3±25.8)min、术中出血量为(193.3±14.6)mL,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术前为(4.98±0.65)分和(7.21±0.34)分,末次随访为(0.90±0.69)分和(1.41±0.28)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术前为(13.8±4.4)分,末次随访为(24.1±2.8)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法切口小,术中出血少,术后腰背痛缓解快,是腰椎翻修的一种可行方法。
作者:刘海明;杨刚;潘兵;张志敬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