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萍;朱肖鸿
目的:建立湿消丸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湿消丸中的木瓜、乌梅、白芍进行薄层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湿消丸中白芍的有效成分芍药苷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薄层色谱专属性强,阴性对照无干扰,含量测定芍药苷在0.1018μg~2.545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101.83%,RSD为0.62%。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结果准确,可以有效控制湿消丸的质量。
作者:马军;宋立平;赵晨;李凤丽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方法:纳入12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予以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治疗前后均检测患者血浆中凝血功能指标。结果:治疗组APTT、INR、Fib及NIHSS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血通注射液可影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凝血指标。
作者:姬长锁;洪天一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施治配合放化疗治疗Ⅳ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9例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按患者是否接受中药治疗分为单纯放化疗组和中药联合放化疗组,2组病例均根据患者情况给予放化疗治疗,中药联合放化疗组病例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医辨证治疗。结果:2组病例治疗后近期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2组病例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病例治疗后体重变化情况及身体状况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辨证施治配合放化疗对于改善患者疾病相关症状有显著疗效,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张祺箐;王莉;冯正权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通过文献查阅,了解古代针灸医家采用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类似病症的一般规律,从而确定其基本穴位配方。方法:借助《中华大典·医学分典·针灸推拿总部》,检索相关条文,从经脉、穴位的选用等方面进行整理分析,并总结古人的配方规律。结果:检索出条文314条,通过规范化处理,整理出经穴97个,经外奇穴15个,选用频次多的经脉包括任脉、膀胱经、胃经和脾经,所用腧穴主要集中在腹部、下肢和腰背部,以募穴、背俞穴、下合穴三类特定穴选用频次多。结论:以穴位使用频次为参考,结合针灸学理论,分析认为天枢、中脘、足三里、上巨虚可以作为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基本配方。
作者:孟立强;冀来喜;程艳婷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5例。2组病例分别给予天麻钩藤饮与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临床观察1个疗程后,比较2组病例的降压疗效与中医证候疗效。结果:治疗组降压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为84.44%,2组在降压疗效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候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1%,对照组为77.18%,2组病例在证候疗效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麻钩藤饮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者,降压效果可与西药降压药相媲美,在临床症状改善方面具有突出效果。
作者:刘士举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复方倍他米松迎香穴注射合口服鼻炎宁颗粒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制定临床研究病例纳入标准,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1例采取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迎香穴注射,并口服鼻炎宁颗粒,对照组38例予布地奈德鼻喷剂喷鼻,并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1 w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结果:第1个疗程结束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整体疗效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2个疗程结束后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治疗组在整体疗效上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复方倍他米松迎香穴注射并口服鼻炎宁颗粒治疗变应性鼻炎有比较理想的疗效。
作者:荣全胜;郭晓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中医旧典指早期的经典著作,也指后人眼中的前代文献。中医旧典之阙疑指其部分阙失或全书亡佚,也指其因时代悬隔而出现的文义理解问题和撰写流传过程中出现的讹、夺、衍、倒等错误,以及内容方面的不足等。中国学术文化有尊崇传统和经典的特点,因此“旧典阙疑”成为引导新文献产生的重要因素。
作者:焦振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知柏地黄汤加减配合阴道纳药治疗复发性老年性阴道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80例门诊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单纯应用阴道纳药治疗,治疗组采用知柏地黄汤加减内服配合阴道纳药治疗。观察2组病例治疗后临床疗效及相关中医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病例阴部瘙痒、干涩疼痛、带下黄赤等局部症状均得到改善,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腰腿酸软、口干欲饮及舌红少苔等全身症状出现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治疗后全身症状疗效不明显。结论:知柏地黄汤加减内服配合阴道纳药能明显改善患者阴部不适、带下异常等症状,并能明显改善患者肝肾阴虚的症状,其综合作用明显优于单纯使用阴道纳药治疗。
作者:郭杰;陈晶晶;佀雪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优选雄芍颗粒的成型工艺。方法:以成型率、溶化性、吸湿性、堆密度及休止角为考察指标,筛选制备雄芍颗粒的佳辅料及其配比,测定颗粒的临界相对湿度。结果:佳成型工艺为干膏粉与糊精按1∶2比例混匀,以85%乙醇为润湿剂,颗粒的临界相对湿度为74%。结论:该优选工艺方法简便易行,可为雄芍颗粒大生产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李霞;梁惠珍;门九章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中药熏洗配合早期功能锻炼对尺骨鹰嘴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障碍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尺骨鹰嘴骨折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2组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术后均给予常规锻炼,中药熏洗组配合中药熏洗治疗。21 d后观察2组病人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VAS疼痛评分、肘关节活动度的差异。结果:与常规锻炼组比较,中药熏洗组肘关节疼痛、肘关节活动度以及肘关节功能明显改善。结论:中药熏洗配合功能锻炼能明显改善尺骨鹰嘴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障碍,加快肘关节功能恢复进程,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易向东;王昌兴;王芝龙;穆中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30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150例。对照组(普通针刺组)采用一次性毫针据病情选5~8个穴位,施平补平泻法至得气;治疗组(电针组)针法同上,然后选同侧夹脊穴1对(可配合其他部位腧穴1对),接电针仪用断续波,频率为4 Hz,电流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每次30 min。2组均以10次为1个疗程,疗程开始前及结束后各进行VAS评分1次,对治疗前后及组间评分变化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VAS评分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8.0%,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66.0%,2组病例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较普通针刺疗效突出,且副作用小,远期疗效卓著,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
作者:郝先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调研太原市非高发季节小儿泄泻的流行特征,为临床和相关药品研发与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析泄泻患儿性别、年龄以及证型的构成特征。结果:该地区小儿泄泻男性患儿比例较高,达77.61%;7~12个月龄患儿所占比例为52.24%;单纯湿热证患儿占40.3%,单纯脾虚证与伤食证患儿共占10.45%。结论:太原地区非高发季节小儿泄泻流行具有一定的年龄、性别和证型倾向性。
作者:段丽君;孙海峰;陈志刚;宋玉兰;禹玉洪;任武贤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瘫三针”结合中药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450例病例随机分为针药组、针刺组和中药组3组,每组150例,观察患者的疗效,记录治疗疗程。结果:针药组、针刺组的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均高于中药组;针药组患者病程越短疗效越佳,针药组显效病例治疗疗程较针刺组与中药组短。结论:“瘫三针”结合中药治疗中风偏瘫临床疗效及疗程均有优势。
作者:闫改霞;邢文堂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中医基础理论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并维持生命的基本的物质,气在人体内不断运动变化,通过升降出入的形式表现出来,全身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皆为其出入的场所。气的运动称为气机,若气机升降功能失常,则会出现相应的病理变化,在临床遣方用药时应引起医者足够的重视并加以遵循。
作者:黄朝忠;苏颖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实施硬膜外麻醉的应激反应和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4月至2012年10月期间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4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方式,对照组采用气管插管全麻方式,2组患者麻醉后,持续监测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记录2组患者在CO2气腹前(T0)、气腹后5 min(T1)、15 min(T2)、30 min(T3)及停气后10 min (T4)的MAP、HR、SpO2。结果:观察组在T1、T2时,HR明显降低(P<0.05),30 min恢复到气腹前水平,对照组气腹后HR无明显变化(P>0.0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腹后对照组MAP显著升高(P<0.05),而观察组整个气腹期间MAP无明显变化或略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术后平均清醒时间、术中疼痛知晓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有利于在手术中完成较好的呼吸及循环管理,并能够减轻手术引起的应激反应,值得在临床使用。
作者:郭唯行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针灸结合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法对肩周炎的治疗效果。方法:于2010年1月-2012年12月之间,将60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只采用常规的针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法治疗。两组患者治疗时间相同,疗程结束后对比两组治疗指标结果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6.67%,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观察组的治疗指标得分高于对照组,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灸结合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法对于肩周炎的治疗效果好,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君莉;王红香;韩美珍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不同中医证型的疗效。方法:对62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观察治疗第24周、第48周及停药随访第24周时不同证型患者对药物的应答情况。结果:治疗第48周及随访第24周时不同证型患者生化学应答率及血清学应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肝郁脾虚型疗效显著,湿热中阻型、肝肾阴虚型次之。治疗第24周、第48周及随访第24周时不同证型间病毒学应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其中肝郁脾虚型疗效佳,湿热中阻型、肝肾阴虚型次之。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优,湿热中阻型、肝肾阴虚型次之,瘀血阻络型疗效欠佳。
作者:周萍;朱肖鸿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中医补肾活血、调理冲任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不孕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6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分为中药治疗组、西药对照组各30例,中药治疗组采用补肾活血、调理冲任法进行治疗,西药对照组采用米非司酮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检测血清CA125、EMAB水平等。结果:中药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妊娠率为47%,西药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妊娠率为2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西药对照组比较,中药治疗组治疗后EMAB阳性率、血清CA125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医补肾活血、调理冲任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不孕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提高受孕率。
作者:朱丽娟;徐义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艾灸神阙、关元、足三里、脾俞、肾俞等穴对中青年亚健康状态人群血细胞系列的影响。方法:经过体检筛选中青年亚健康志愿者37名,男性11例,女性26例,按照年龄分为青年组(24例)和中年组(13例)。采用艾灸器施灸的方式,在受试者神阙、关元、足三里、脾俞、肾俞等穴施灸,隔日1次,共灸10次,每次20 min。在施灸前、后分别抽取2 mL静脉血进行白细胞系列、红细胞系列的检测。结果:施灸后青年组WBC、NEU绝对值、LYM、LYM(%)、NEU、MID绝对值、MID(%)、RBC、HGB、HCT、MCV、MCH、MCHC、RDW、MPV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施灸后中年组LYM、MID绝对值、MCV、MCH、MCHC、RDW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艾灸对中、青年亚健康状态人群血细胞系列均有调节作用,对青年组人群的作用更显著。
作者:陈猛;李雷勇;田岳凤;袁叶;王军;吴爱花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建立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五味子中五味子醇甲、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SUNTEK Kromasil C18柱(4.6 mm×250 mm,5μm),Dikma Kromasil C18柱(4.6 mm×250 mm,5μm),以水-甲醇梯度洗脱为流动相,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254 nm。结果:五味子醇甲、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进样量均在0.02μg~1.0μg范围内与峰面积有良好线性关系,r2=0.9999、1.0、0.9998;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5%、98.1%、98.6%;RSD分别为1.2%、1.4%、2.4%(n=9)。结论:该方法方便、准确、专属性好,适用于五味子的质量控制。
作者:申国华;董培智;裴社强;行江水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