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在输卵管结扎术中的应用

杨红军;茹六合;李娟

关键词:丙泊酚, 瑞芬太尼, 输卵管结扎术, 麻醉
摘要:目的 探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用于输卵管结扎术麻醉效果.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0例)行氯胺酮复合咪达唑仑全凭静脉麻醉;B组(30例)行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观察记录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循环波动幅度、呼吸抑制程度、术后苏醒时间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麻醉效果及循环波动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抑制程度B组明显,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苏醒时间A组长,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高,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用于输卵管结扎术,具有麻醉效果好、循环平稳、呼吸抑制较轻、苏醒迅速及术后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相关文献
  • 雷贝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 分析雷贝拉唑和奥美拉唑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193例经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确诊的GERD患者,随机分为雷贝拉唑组92例和奥美拉唑组101例,比较两组在治疗8周后症状积分、食管黏膜改善、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的差异.结果 经治疗后雷贝拉唑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显著降低,症状缓解的总体有效率优于奥美拉唑组(P<0.05).雷贝拉唑组患者的胃镜下食管黏膜病理改变显著减轻,积分明显降低,食管黏膜愈合率及总体有效率高于奥美拉唑组(P<0.05).两组用药均出现了不良反应,但雷贝拉唑组出现的不良反应较少,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雷贝拉唑对GERD有更显著的临床症状缓解率、食管黏膜改善率及较少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侯锦乡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小于8个月婴儿室间隔缺损修补的手术治疗

    目的 总结小于8个月婴儿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0月84例小于8个月室间隔缺损患儿行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男56例,女28例,月龄2.7~8个月,平均(6.2±1.8)个月,体质量3.8~10.5 kg,平均(6.1±1.3)kg.临床表现为反复呼吸道感染42例,充血性心力衰竭25例,心脏超声估测肺动脉压力60 mm Hg(1 mm Hg=0.133 kPa)以上43例.本研究均在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修补术.术中膜肺平衡超滤,体外循环停机后改良超滤.结果 早期死亡4例,肺部感染呼吸衰竭死亡2例,切口哆开感染死亡1例,心内膜炎死亡1例.各种并发症33例,以肺部并发症、低心排、肺高压危象多见.随访早期疗效好.结论 对小于8个月的室间隔缺损患儿,外科直视修补手术切实可行,是救治重症患儿的重要方法,重点加强麻醉及体外循环管理,充分的术前准备,精准熟练的外科操作技术,及时正确的术后处理是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的关键.

    作者:胡振东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倍他乐克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倍他乐克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将98例CH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常规给予利尿剂、洋地黄制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倍他乐克12.5 ~ 25 mg,每日1次,口服.6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CHF患者心率、血压和心功能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HF心功能分级、心率、血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倍他乐克可明显改善CHF患者的心功能,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

    作者:余根荣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双管喉罩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介入手术麻醉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双管喉罩全麻在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择期行覆膜支架介入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40例,ASAⅡ~Ⅲ级.将其随机分为气管插管全麻组(ET组)和双管型喉罩全麻组(PLMA组),每组各20例.观察两组各时点血流动力学、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术毕清醒拔管时间、术中麻醉药及降压药用量、麻醉相关并发症.结果 患者的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在插管前(T2)ET组显著低于PLMA组(P<0.05),在气管插管即刻(T3)、拔管即刻(T5)两个时点ET组显著高于PLMA组(P<0.05).PLMA组患者麻醉诱导及术中维持所需麻醉药量均较ET组少(P<0.05),PLMA组硝普钠用量显著少于ET组(P<0.05),PLMA组患者术后清醒恢复快(P<0.05),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未发生麻醉相关并发症.结论 双管型喉罩全麻用于覆膜支架介入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效果良好,麻醉的可控性大大增加,麻醉风险降低,较传统气管插管麻醉方式有很大的优势,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的方法.

    作者:李明勇;巩继平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

    目的 总结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方法及体会.方法 对静脉溶栓治疗的4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除进行常规护理外,还要对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控制患者的活动、合理调整饮食等,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本组4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规范的静脉溶栓治疗和积极的护理配合,治愈23例,好转18例,有效率89.13%.结论 正确有效的护理是溶捡治疗成功的重要环节,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一系列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专科护理措施,可提高疗效,减少意外情况的发生.

    作者:宋艳平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尿胰蛋白酶原-2与血清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尿胰蛋白酶原-2、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在急性胰腺炎(AP)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将67例胰腺炎患者按病情分为重症组30例和轻症组37例,并对两组患者的尿胰蛋白酶原-2、血清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进行动态监测,同时检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ClRP和PCT值.结果 两组患者的血清CRP和PCT值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尿胰蛋白酶原-2第7天的阳性率明显高于轻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症组CRP的峰值在第1天出现,重症组在第3天出现,且重症组第1、3、7天的血清CRP值均明显高于轻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PCT值在第1、3、7天均明显高于轻症组,且重症组在第7天仍处于高峰,而轻症组峰值在第3天.结论 动态监测尿胰蛋白酶原-2、血清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病情监测及治疗和预后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郭春霞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肺静脉起源房速的临床及心电图特点

    目的 探讨肺静脉起源房性心动过速的临床及心电图特点.方法 收集2008年5月至2011年4月收治并行心内电生理检查确诊为房速的患者50例,根据房性心动过速起源位置的不同,将其分为三组:肺静脉房速(PV-AT,第一组)、肺静脉相关的房颤(第二组)、其他房速组(第三组).结果 第一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4±14)岁,较第二组的(57±9)岁及第三组的(58±12)岁小(P<0.05).第一组左房的内径(38±4) mm,较第二组的(48 ±7)mm及第三组的(49±5)mm小(P<0.05).总之,肺静脉起源的房速的心动过速的周期较短,第一组和第二组的心动过速的周期分别为(289±45) ms、(300±48) ms,第三组额心动过速的周期为(392±106) ms.结论 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年轻患者的窦P变宽并有切迹的房速起源于肺静脉.

    作者:田丽晓;楚英杰;董淑娟;吴蕊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小儿上尿路结石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围手术期护理

    目的 探讨小儿上尿路结石微创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的观察及护理.方法 对11例患儿进行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后围手术期的密切观察及护理,总结出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 11例患儿手术顺利,结石取净率高,经积极治疗和护理,均痊愈出院.结论 微创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等微创泌尿外科技术在治疗小儿上尿路结石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具有创伤小、痛苦少、出血少、恢复快、结石取净率高、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深受患儿家属所接受.

    作者:赵春珊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老年房间隔缺损患者介入封堵围术期护理

    目的 总结老年房间隔缺损患者介入封堵围术期护理经验.方法 对16例房间隔缺损行介入封堵的老年患者在围术期按预见护理程序实施护理.结果 16例老年患者均成功置入封堵器,1例出现动-静脉瘘,无其他术后并发症,手术成功率为100%.结论 采取有效护理措施,预防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中、术后潜在并发症的发生,是提高老年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成功率的可靠保证.

    作者:王兰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家庭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家庭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60例冠心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出院指导,干预组进行家庭护理干预.比较两组遵医率、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结果 干预组较对照组遵医率显著提高,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生活质量显著提高(P<0.05).结论 家庭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黄秀玲;王雪珍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CT导向下放射性粒子治疗肺恶性肿瘤近期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肺恶性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40例肺部恶性肿瘤患者,其中22例为肺癌,共39个病灶;18例为肺转移瘤(原发癌11例为肝癌,5例为肠癌,2例为乳腺癌),共24个病灶.病灶平均直径为2.8 cm (1.0 ~6.3 cm).每个病灶植入粒子数目为7~45粒,中位粒子数27粒.粒子活度为29.6 MBq,粒子间距0.5 ~1.0 cm,肿瘤周边匹配剂量为(MPD) 120~ 140 Gy,观察局部控制率及并发症.结果 4 个月后评价,40例共63个病灶,完全缓解(CR)31个,部分缓解(PR) 21个;无变化(NC)8个,进展(PD)3个,总有效率(CR+ PR)为82.5%;术中患者均有肺内少量渗出,4例出现气胸,肺部压缩均在30%以内,经保守治疗后好转;术后1周内痰中带血19例;未行特殊处理自行缓解;术后2周内1例患者出现白细胞轻度下降,术后4个月影像学检查发现肺内粒子游走3例,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肺恶性肿瘤,近期效果好,是治疗肺部恶性肿瘤的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陈清亮;焦德超;韩新巍;袁启东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原因与预防

    目的 探讨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后吻合口瘘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方法 对从化市中心医院2002年6月至20012年10月136例中低位直肠癌行TME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6例直肠癌患者中7例发生吻合口瘘,发生率为5.1%,5例经保守治疗治愈,2例经手术治疗治愈.结论 吻合口瘘是中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通过术前控制血糖、纠正低蛋白血症、贫血等改善营养状况、良好的肠道准备、术中严格的操作、术后保持骶前引流通畅、吻合器吻合后吻合口予以手工加固缝合等能减少吻合口瘘的发生.

    作者:刘鸿亚;汤骥骜;袁杰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药物治疗的循证医学依据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以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为病理特征,患者无过量饮酒史且除外其他肝病的临床综合征,其病理类型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NASH)及NASH相关肝硬化.NAFLD在发达国家较普遍.近年我国NAFLD发病率明显上升[1].NAFLD常与肥胖、2型糖尿病、血脂紊乱、高血压等代谢综合征(MS)症状并存.临床上根据NAFLD的可能致病机制可用不同的方法治疗病患,其中包括饮食控制、维持理想体质量、胰岛素增敏剂、抗氧化剂及降血脂药.但截至目前对于NAFLD本身的治疗尚未有一个为临床医师所公认的治疗标准.本研究对目前NAFLD主要治疗药物的临床试验进行总结,从循证医学角度评价NAFLD的药物治疗.

    作者:田景绘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护理干预对喉癌术后卧床患者排便的影响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喉癌患者术后卧床时排便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喉癌患者术后卧床时排便实施一系列的护理干预进行总结.结果 45例使用一般的护理干预,7例需要特殊的护理干预.结论 对喉癌术后卧床患者给予积极的护理干预,预防了由于排便而引起的并发症的发生,促进了患者术后的恢复.

    作者:周飞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阿托品与长托宁不同时机联合对重度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疗效的影响

    目的 观察阿托品、长托宁在不同治疗时机联合对重度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89例重度AOPP患者,随机分为开始联合组(43例)及阿托品化联合组(46例),开始联合组在入院后即行阿托品、长托宁联合治疗,阿托品化联合组应用阿托品达阿托品化后再与长托宁联合,维持阿托品化状态.动态观察胆碱酯酶(CHE)活力变化,记录中毒反跳、阿托品中毒、中间综合征发生数、死亡数、阿托品化时间及住院时间,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阿托品化联合组与开始联合组比较阿托品化时间、CHE活力恢复50%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缩短[阿托品化时间:(54.6±18.3) min比(65.3 ±23.1) min,(P<0.01),CHE活力恢复时间:(4.2±1.9)d比(5.3±2.6)d,(P<0.05),住院时间:(15.1±5.6)d比(18.2 ±6.8)d,(P<0.05)],中毒反跳、阿托品中毒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中毒反跳:2.1%比13.9%,阿托品中毒:4.3%比18.6%,P均<0.05),两组中间综合征发生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用阿托品快速达阿托品化后,小剂量长托宁联合阿托品维持阿托品化状态治疗重度AOPP疗效优于开始联合治疗组,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平稳度过危险期,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

    作者:张随玉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三甲医院临床护士情绪智力对工作绩效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三甲医院临床护士情绪智力(EI)和工作绩效现状,并分析情绪智力对工作绩效的影响.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对528名临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一般资料问卷、情绪智商量表(EIS)和护士工作绩效量表.结果 临床护士总EI均分为(3.9±0.4)分,总工作绩效均分为(3.3±0.5)分.情绪智力总分及四个维度得分与工作绩效总分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他人情绪管理、自我情绪管理、情绪知觉能够预测工作绩效总变异的32.6%.结论 三甲医院临床护士的情绪智力影响其工作绩效水平,护理管理者应重视临床护士情绪智力的培养.

    作者:董悦芝;宋亚男;孙致敏;杨晓霞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麻醉诱导对三尖瓣环速率的影响

    目的 观察麻醉诱导对三尖瓣环速率(TAV)的影响.方法 12例选择性心脏手术患者在麻醉诱导前后进行组织多普勒检查,9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检测指标包括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肺动脉压(PAP)、心脏指数(CI).三尖瓣环平面收缩期偏移(TAPSE)采用M-型超声测定,S波(收缩)速率和等容加速(IVA)应用彩色组织多普勒检测(TD),所有变量进行t检验.结果 麻醉诱导后,MAP由(105±14)mm Hg下降至(79±9) mm Hg,HR诱导前(67±13)次/min与诱导后(67±9)次/min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诱导后平均PAP和CI分别为(20±6)mmHg和(2.3±0,4)L/(min·m2),诱导前IVA(1.63±0.61 m/s2)与诱导后IVA(184±0.83 m/s2)、诱导前S波(8.80±1.23) cm/s与诱导后S波(9.0±1.92) cm/s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诱导后TAPSE(21±4) mm较诱导前(23±4) mm显著降低(P<0.05).所有的诱导前超声心动图变量手术组较对照组均低.结论 麻醉诱导心脏手术不改变右心室功能的速率参数,TAPSE稍有下降,手术患者的TD参数较正常对照组低.

    作者:周晓锋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护理干预对开腹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及其并发症的影响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措施对开腹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及其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开腹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手术护理措施,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不同保温措施,选择3个时间点监测生命体征,术后从7个方面观察各项临床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及尿量、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引流量、寒战、躁动等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比较,生命体征及各项临床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及术后1h生命体征及各项临床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适当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预防开腹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并可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李风玲;吴洪霞;潘庆华;范玉红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免疫型肠内营养在食管癌患者术后的应用比较

    目的 评价食管癌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对患者营养状态、免疫功能、炎症反应和感染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IEN组(免疫肠内营养组)和SEN组(标准肠内营养组).所有患者均于术前和术后第1、4、9天分别检测营养指标(ALB、PA、TF)、免疫指标(IgA、IgG、IgM)和炎症指标(C3、C4、CRP),并观察记录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EN组感染并发症少于SEN组.术后第9天,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EN组的IgA、IgM和IgG水平显著高于SEN组,而IEN组C4、CRP水平显著低于SEN组(P<0.05).结论 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应用IEN能维持营养状态、恢复免疫功能、降低全身炎症反应,可能减少术后感染的发生.

    作者:彭胜祖;张羽捷;闫润宝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尿中细胞角蛋白19片段测定在膀胱癌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检测膀胱癌患者尿液中细胞角蛋白19 (CK19)片段的水平,探讨CK19片段与膀胱癌的关系.方法 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ECLIA),对45份膀胱癌患者尿液中CK19片段含量进行测定,并与正常对照组和泌尿系良性疾病组及其他肿瘤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膀胱癌组尿CK19平均值为(125.0±12.6)μ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0±0.9) μg/L和泌尿道良性疾病组[尿路感染组(6.6±2.4)ug/L、肾炎组(3.3±1.4) μg/L、前列腺炎组(1.8±0.5)ug/L]及其他肿瘤组(4.0±1.8)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3.9 ng/ml为临界值,尿CK19对膀胱癌的敏感性为93.3%,特异性为82.7%,阴性预测值高达97.7%.结论 尿液中CK19片段含量可作为膀胱癌的辅助诊断指标,因其具有灵敏、快速、无痛性的优点,适用于膀胱癌的筛查和术后复发的监控.

    作者:高玉强;张芬 刊期: 2013年第16期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