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振东
目的 总结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菌组成及耐药性.方法 统计分析302例老年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者病原菌分布及其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分离病原菌159株中G-杆菌118株(74.2%),G+球菌34株(21.4%),白假丝酵母菌7株(4.4%).G-杆菌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G+球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为主;ESBLs阳性菌16株来自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结论 老年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以G-菌为主,G+球菌呈上升趋势,临床应积极开展病原菌检测和药敏试验,合理选用抗菌药物,避免多重耐药产生.
作者:曹珂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影响胃肠减压效果的常见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172例胃肠减压术患者的护理,对此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密切的观察及准确及时和娴熟的护理对策可以大幅度降低常见故障的发生率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结论 心理护理及置管后护理是影响胃肠减压成败的关键所在.
作者:魏晓芳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评价食管癌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对患者营养状态、免疫功能、炎症反应和感染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IEN组(免疫肠内营养组)和SEN组(标准肠内营养组).所有患者均于术前和术后第1、4、9天分别检测营养指标(ALB、PA、TF)、免疫指标(IgA、IgG、IgM)和炎症指标(C3、C4、CRP),并观察记录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EN组感染并发症少于SEN组.术后第9天,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EN组的IgA、IgM和IgG水平显著高于SEN组,而IEN组C4、CRP水平显著低于SEN组(P<0.05).结论 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应用IEN能维持营养状态、恢复免疫功能、降低全身炎症反应,可能减少术后感染的发生.
作者:彭胜祖;张羽捷;闫润宝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总结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方法及体会.方法 对静脉溶栓治疗的4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除进行常规护理外,还要对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控制患者的活动、合理调整饮食等,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本组4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规范的静脉溶栓治疗和积极的护理配合,治愈23例,好转18例,有效率89.13%.结论 正确有效的护理是溶捡治疗成功的重要环节,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一系列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专科护理措施,可提高疗效,减少意外情况的发生.
作者:宋艳平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倍他乐克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将98例CH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常规给予利尿剂、洋地黄制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倍他乐克12.5 ~ 25 mg,每日1次,口服.6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CHF患者心率、血压和心功能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HF心功能分级、心率、血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倍他乐克可明显改善CHF患者的心功能,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
作者:余根荣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辅助局部麻醉在眼科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拟行眼科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D组以右美托咪啶负荷剂量0.5tμg/kg微量泵输注,时间>10 min,之后以0.4 μg/(kgh)维持至手术结束.C组给予同等容量的生理盐水微量泵输注至手术结束.记录两组患者给药前(T0)、手术开始时(T1)、手术开始后30 min (T2)、手术开始后60 min(T3)、手术结束(T4)时Ramsay、镇痛评分及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呼吸频率(RR)的变化.结果 Ramsay评分两组间比较,D组在T1 ~T4时间点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两组间比较,D组在T1 ~T4时间点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BP两组间比较,在T1~T4时间点C组显著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C组T1~T4时间点均高于T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BP两组间比较,在T1 ~T4时间点C组显著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C组T2-T4时间点显著高于T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R两组间比较,C组T1 ~T4时间点明显快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C组在T1-T4各时间点较TO明显增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R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右美托咪定以负荷剂量0.5μg/kg,>10 min微量泵输注,以0.4 μg/(kg·h)剂量维持辅助局部麻醉,可以安全、有效地应用于眼科手术.
作者:张斯;王艳萍;马民玉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观察综合疗法治疗重症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疗效.方法 2002年5月至2012年4月,对86例重症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患者行切开引流、抗感染、全身支持治疗和预防治疗并发症等综合治疗.结果 86例患者经综合治疗后,83例(96.5%)治愈,3例(3.5%)死亡.结论 综合疗法可有效降低重症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死亡率,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刘运岭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尿胰蛋白酶原-2、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在急性胰腺炎(AP)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将67例胰腺炎患者按病情分为重症组30例和轻症组37例,并对两组患者的尿胰蛋白酶原-2、血清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进行动态监测,同时检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ClRP和PCT值.结果 两组患者的血清CRP和PCT值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尿胰蛋白酶原-2第7天的阳性率明显高于轻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症组CRP的峰值在第1天出现,重症组在第3天出现,且重症组第1、3、7天的血清CRP值均明显高于轻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PCT值在第1、3、7天均明显高于轻症组,且重症组在第7天仍处于高峰,而轻症组峰值在第3天.结论 动态监测尿胰蛋白酶原-2、血清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病情监测及治疗和预后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郭春霞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征及护理措施.方法 对65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征和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5例手足口患儿中皮疹65例,出诊率100%;口腔疱疹28例,发热37例,呼吸道症状明显10例.主要症状有精神差,拒食,发热,流涕,流涎,咽痛,咳嗽等.患儿经治疗后均在5~7d痊愈,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加强边远少数民族山区手足口病的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发病后早期治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孙清霞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肺结核患者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与肝损伤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1年12月至2012年8月王开传染病医院住院的初治肺结核患者,在抗结核药物治疗前、治疗2、4、8周分别检查外周血嗜性粒细胞和肝功能,对嗜酸性粒细胞水平与肝功能异常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发生肝功能异常30例,占全部患者的27.03% (30/111),肝功能异常出现时间6~47 c,平均(16±9)d,中位天数15 d,肝损伤发生率为8.11%(9/111);治疗后肝功能异常组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10例,占全部肝功能异常患者的33.33%(10/30),肝功能正常组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13例,占全部肝功能正常患者的16.05%(13/8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天数与肝功能异常出现天数基本一致(P>0.05);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与肝功能异常的相关性分析呈正线性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0.189,P=0.047).结论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检测对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肝损伤,特别是非剂量依赖性肝损伤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作者:梁家银;张守贞;赵海英;张勇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观察肌电生物反馈联合作业疗法治疗偏瘫型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将42例偏瘫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作业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肌电生物电反馈治疗.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8周行peabody-2精细运动评估.结果 治疗后两组peabody-2精细运动评估各项指标均有提高,治疗组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肌电生物反馈能促进偏瘫型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发育.
作者:杨美群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分析雷贝拉唑和奥美拉唑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193例经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确诊的GERD患者,随机分为雷贝拉唑组92例和奥美拉唑组101例,比较两组在治疗8周后症状积分、食管黏膜改善、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的差异.结果 经治疗后雷贝拉唑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显著降低,症状缓解的总体有效率优于奥美拉唑组(P<0.05).雷贝拉唑组患者的胃镜下食管黏膜病理改变显著减轻,积分明显降低,食管黏膜愈合率及总体有效率高于奥美拉唑组(P<0.05).两组用药均出现了不良反应,但雷贝拉唑组出现的不良反应较少,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雷贝拉唑对GERD有更显著的临床症状缓解率、食管黏膜改善率及较少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侯锦乡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6例胸腰椎结核患者严格正规抗结核治疗2~4周,患者中毒症状改善后行前路病灶清除一期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术后常规抗结核治疗9~12个月,观察术后症状改善、神经损害恢复、脊柱后凸矫正、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随访1~4年,平均3.5年,结核病灶顺利愈合,术前伴有脊髓功能障碍的5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基本恢复,植骨均获得融合,内固定无失效,畸形明显矫正,无复发病例.结论 对胸腰椎结核患者行前路病灶清除一期椎间植骨内固定治疗可明显缓解患者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效矫正脊柱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并且获得良好的骨性融合,达到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陈朝伟;和桓德;赵刚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肺静脉起源房性心动过速的临床及心电图特点.方法 收集2008年5月至2011年4月收治并行心内电生理检查确诊为房速的患者50例,根据房性心动过速起源位置的不同,将其分为三组:肺静脉房速(PV-AT,第一组)、肺静脉相关的房颤(第二组)、其他房速组(第三组).结果 第一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4±14)岁,较第二组的(57±9)岁及第三组的(58±12)岁小(P<0.05).第一组左房的内径(38±4) mm,较第二组的(48 ±7)mm及第三组的(49±5)mm小(P<0.05).总之,肺静脉起源的房速的心动过速的周期较短,第一组和第二组的心动过速的周期分别为(289±45) ms、(300±48) ms,第三组额心动过速的周期为(392±106) ms.结论 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年轻患者的窦P变宽并有切迹的房速起源于肺静脉.
作者:田丽晓;楚英杰;董淑娟;吴蕊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观察阿托品、长托宁在不同治疗时机联合对重度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89例重度AOPP患者,随机分为开始联合组(43例)及阿托品化联合组(46例),开始联合组在入院后即行阿托品、长托宁联合治疗,阿托品化联合组应用阿托品达阿托品化后再与长托宁联合,维持阿托品化状态.动态观察胆碱酯酶(CHE)活力变化,记录中毒反跳、阿托品中毒、中间综合征发生数、死亡数、阿托品化时间及住院时间,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阿托品化联合组与开始联合组比较阿托品化时间、CHE活力恢复50%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缩短[阿托品化时间:(54.6±18.3) min比(65.3 ±23.1) min,(P<0.01),CHE活力恢复时间:(4.2±1.9)d比(5.3±2.6)d,(P<0.05),住院时间:(15.1±5.6)d比(18.2 ±6.8)d,(P<0.05)],中毒反跳、阿托品中毒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中毒反跳:2.1%比13.9%,阿托品中毒:4.3%比18.6%,P均<0.05),两组中间综合征发生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用阿托品快速达阿托品化后,小剂量长托宁联合阿托品维持阿托品化状态治疗重度AOPP疗效优于开始联合治疗组,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平稳度过危险期,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
作者:张随玉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观察锥颅血肿抽吸术在特急性外伤性硬膜外及硬模下血肿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按收治时间及治疗方法的不同将57例特急性外伤性硬膜外/下血肿患者分为改进组及对照组,改进组26例,对照组31例.改进组为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患者,行锥颅血肿抽吸术+开颅血肿清除术.对照组为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患者,行开颅血肿清除术.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改进组病死率30.8%,对照组为5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者均获得随访,术后3个月采用ADL评分评定疗效,改进组优良率53.8%,对照组优良率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锥颅血肿抽吸术+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特急性外伤性硬膜外/下血肿,能有效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作者:秦晋忠;郭宁原;张劼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恢复期护理干预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机体功能状态、生活质量、心理状况等方面的影响.方法 将94例初发急性心肌梗死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院内护理及出院随访;干预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恢复早期护理干预,采用SAQ、SDS评分对两组患者出院2、12周机体功能状态、生活质量、心理状况等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出院2周两组患者SAQ、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12周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机体功能状态、生活质量、心理状态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恢复期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机体功能及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作者:王立霞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用于输卵管结扎术麻醉效果.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0例)行氯胺酮复合咪达唑仑全凭静脉麻醉;B组(30例)行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观察记录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循环波动幅度、呼吸抑制程度、术后苏醒时间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麻醉效果及循环波动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抑制程度B组明显,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苏醒时间A组长,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高,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用于输卵管结扎术,具有麻醉效果好、循环平稳、呼吸抑制较轻、苏醒迅速及术后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红军;茹六合;李娟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比较充气排痰法、手法振肺法与传统的叩背法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96例重型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充气排痰组、手法振肺组和对照组,比较三种方法中患者的动脉血氧饱和度、心率、平均动脉压、肺部湿啰音及痰量变化情况.结果 传统叩背法各项指标与充气排痰法、手法振肺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法振肺法与充气排痰法均优于传统的叩背排痰法.
作者:张曲娣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检测膀胱癌患者尿液中细胞角蛋白19 (CK19)片段的水平,探讨CK19片段与膀胱癌的关系.方法 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ECLIA),对45份膀胱癌患者尿液中CK19片段含量进行测定,并与正常对照组和泌尿系良性疾病组及其他肿瘤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膀胱癌组尿CK19平均值为(125.0±12.6)μ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0±0.9) μg/L和泌尿道良性疾病组[尿路感染组(6.6±2.4)ug/L、肾炎组(3.3±1.4) μg/L、前列腺炎组(1.8±0.5)ug/L]及其他肿瘤组(4.0±1.8)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3.9 ng/ml为临界值,尿CK19对膀胱癌的敏感性为93.3%,特异性为82.7%,阴性预测值高达97.7%.结论 尿液中CK19片段含量可作为膀胱癌的辅助诊断指标,因其具有灵敏、快速、无痛性的优点,适用于膀胱癌的筛查和术后复发的监控.
作者:高玉强;张芬 刊期: 2013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