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清霞
目的 总结恙虫病并脑炎及多器官损伤患者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 选择昆明市儿童医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1月收治住院的46例恙虫病并脑炎及多器官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46例患儿均给予多西环素片抗感染、脱水降颅压、短期应用激素治疗,血小板过低者加用静脉丙种球蛋白、白蛋白过低者补充白蛋白等对症支持治疗,2例呼吸衰竭者应用机械通气辅助治疗.结果 经积极有效治疗,除1例就诊晚入院不足4h死亡外,其余45例均临床治愈出院.结论 恙虫病是严重威胁儿童健康的急性传染病,易引起多器官损伤及并发脑炎.由于基层医院对该病的认识不足,易出现误诊.焦痂对诊断具意义.多西环素是治疗该病的特效用药,早期诊断、治疗是减轻恙虫病并发多器官损伤及病死率的关键.
作者:杜曾庆;罗云娇;王艳春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影响胃肠减压效果的常见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172例胃肠减压术患者的护理,对此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密切的观察及准确及时和娴熟的护理对策可以大幅度降低常见故障的发生率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结论 心理护理及置管后护理是影响胃肠减压成败的关键所在.
作者:魏晓芳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评价食管癌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对患者营养状态、免疫功能、炎症反应和感染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IEN组(免疫肠内营养组)和SEN组(标准肠内营养组).所有患者均于术前和术后第1、4、9天分别检测营养指标(ALB、PA、TF)、免疫指标(IgA、IgG、IgM)和炎症指标(C3、C4、CRP),并观察记录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EN组感染并发症少于SEN组.术后第9天,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EN组的IgA、IgM和IgG水平显著高于SEN组,而IEN组C4、CRP水平显著低于SEN组(P<0.05).结论 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应用IEN能维持营养状态、恢复免疫功能、降低全身炎症反应,可能减少术后感染的发生.
作者:彭胜祖;张羽捷;闫润宝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辅助局部麻醉在眼科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拟行眼科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D组以右美托咪啶负荷剂量0.5tμg/kg微量泵输注,时间>10 min,之后以0.4 μg/(kgh)维持至手术结束.C组给予同等容量的生理盐水微量泵输注至手术结束.记录两组患者给药前(T0)、手术开始时(T1)、手术开始后30 min (T2)、手术开始后60 min(T3)、手术结束(T4)时Ramsay、镇痛评分及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呼吸频率(RR)的变化.结果 Ramsay评分两组间比较,D组在T1 ~T4时间点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两组间比较,D组在T1 ~T4时间点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BP两组间比较,在T1~T4时间点C组显著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C组T1~T4时间点均高于T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BP两组间比较,在T1 ~T4时间点C组显著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C组T2-T4时间点显著高于T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R两组间比较,C组T1 ~T4时间点明显快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C组在T1-T4各时间点较TO明显增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R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右美托咪定以负荷剂量0.5μg/kg,>10 min微量泵输注,以0.4 μg/(kg·h)剂量维持辅助局部麻醉,可以安全、有效地应用于眼科手术.
作者:张斯;王艳萍;马民玉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小切口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9例患者采用小切口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随访、调查,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 随访1~2年,平均14个月.手术切口平均长7.5 cm,手术出血量平均约325 ml,术后引流量平均约150 ml.平均术后13d出院,术后并发症相对减少.1年后Harris评分在90分以上,符合优良标准.结论 该术式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关节稳定性好、手术并发症少等优点.但要求专科医生熟练掌握小切口技术并严格选择好适应证.
作者:许万洲;高丽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孟鲁司特联合丙酸氟替卡松对毛细支气管炎后气道炎症的干预作用及临床疗效.方法 10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入院后给予常规治疗并测IL-4、INF-γ 、ECP和LTE4.病情控制后,干预组给予孟鲁司特钠4 mg,每晚1次,和丙酸氟替卡松1喷,每天1次,疗程为3个月.对照组不予任何干预治疗.疗程结束后(对照组病情控制3个月后)复查各指标.并随访1年,观察各组患儿3个月内喘息再次发作例数和1年内喘息发作≥3次例数.结果 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后IL-4、ECP、LTE4水平和IL-4/IFN-γ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而INF-γ较干预前显著升高(P<0.05或0.01),且干预组较对照组指标变化更为显著(P<0.05或0.01).干预组患儿3个月内喘息再次发作例数和1年内喘息发作≥3次例数均较对照组患儿显著减少(P<0.05).结论 孟鲁司特联合丙酸氟替卡松可有效控制毛细支气管炎后气道炎症,减少喘息发作.
作者:郝珉;宋文;任泽东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西药常规治疗+补肾中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疗效.方法 将52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6例给予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26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补肾中药治疗,疗程均为1~3年.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临床表现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可提高疗效.
作者:宿仙芝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腹部闭合性损伤早期误诊的常见原因,提高对腹部闭合性损伤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至2012年10月腹部闭合伤患者151例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对早期误诊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早期误、漏诊27例,误诊率17.9%,15例经剖腹探查确诊,12例经动态观察及辅助检查确诊;手术治疗15例,保守治疗12例,治愈24例,3例死亡,病死率约11.1%.结论 在患者合并严重多发伤、昏迷、生命征不稳、查体不合作等情况下,腹部闭合性损伤早期出现一定比例误诊难以避免,临床医生应高度警惕,准确评估,动态观察病情,减少误、漏诊发生,提高诊治效果.
作者:李同民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度洛西汀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痛的疗效.方法 45例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痛患者均给予盐酸度洛西汀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4周根据视觉模:拟评分(VAS)判定疗效.结果 治疗前VAS(74.1±9.9)mm,治疗4周后VAS(17.08±6.21) mm,治疗后较治疗前VAS明显下降(P<0.05);总有效率91.11% (41/45);出现恶心1例,眩晕1例,腹胀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6.67%,均经对症处理后缓解.结论 盐酸度洛西汀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痛有确切疗效.
作者:曾有儒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从临床角度分析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需机械通气患者的内在关系.方法 随机选择COPD患者83例,根据氧疗方法分为有创通气组(27例)、无创通气组(22例)和常规吸氧组(34例)进行分析.结果 三组肺心病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创通气组63.0%,无创通气组31.8%,常规吸氧组14.7%,x2=15.545,P<0.01).经方差分析及q检验(Newman-Keuls法),三组影响左心功能的基础疾病计分,NT-proBNP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 0.01).NT-proBNP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0.638,P<0.01).结论 NT-proBNP综合反映了多种因素对COPD需机械通气患者心肺功能和病情的影响,与APACHEⅡ评分呈高度正相关.
作者:张奕威;苏月南;陈咏佳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观察锥颅血肿抽吸术在特急性外伤性硬膜外及硬模下血肿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按收治时间及治疗方法的不同将57例特急性外伤性硬膜外/下血肿患者分为改进组及对照组,改进组26例,对照组31例.改进组为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患者,行锥颅血肿抽吸术+开颅血肿清除术.对照组为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患者,行开颅血肿清除术.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改进组病死率30.8%,对照组为5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者均获得随访,术后3个月采用ADL评分评定疗效,改进组优良率53.8%,对照组优良率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锥颅血肿抽吸术+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特急性外伤性硬膜外/下血肿,能有效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作者:秦晋忠;郭宁原;张劼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分析雷贝拉唑和奥美拉唑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193例经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确诊的GERD患者,随机分为雷贝拉唑组92例和奥美拉唑组101例,比较两组在治疗8周后症状积分、食管黏膜改善、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的差异.结果 经治疗后雷贝拉唑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显著降低,症状缓解的总体有效率优于奥美拉唑组(P<0.05).雷贝拉唑组患者的胃镜下食管黏膜病理改变显著减轻,积分明显降低,食管黏膜愈合率及总体有效率高于奥美拉唑组(P<0.05).两组用药均出现了不良反应,但雷贝拉唑组出现的不良反应较少,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雷贝拉唑对GERD有更显著的临床症状缓解率、食管黏膜改善率及较少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侯锦乡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观察吲达帕胺与依那普利联合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疗效.方法 118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随即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给予降糖药物治疗的同时,治疗组给予口服吲达帕胺和依那普利,对照组单独口服依那普利.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血糖变化,比较两组患者随访1年内发生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率.结果 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均较好,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降压效果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1年内发生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吲达帕胺联合依那普利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案.
作者:苏玉成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观察麻醉诱导对三尖瓣环速率(TAV)的影响.方法 12例选择性心脏手术患者在麻醉诱导前后进行组织多普勒检查,9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检测指标包括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肺动脉压(PAP)、心脏指数(CI).三尖瓣环平面收缩期偏移(TAPSE)采用M-型超声测定,S波(收缩)速率和等容加速(IVA)应用彩色组织多普勒检测(TD),所有变量进行t检验.结果 麻醉诱导后,MAP由(105±14)mm Hg下降至(79±9) mm Hg,HR诱导前(67±13)次/min与诱导后(67±9)次/min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诱导后平均PAP和CI分别为(20±6)mmHg和(2.3±0,4)L/(min·m2),诱导前IVA(1.63±0.61 m/s2)与诱导后IVA(184±0.83 m/s2)、诱导前S波(8.80±1.23) cm/s与诱导后S波(9.0±1.92) cm/s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诱导后TAPSE(21±4) mm较诱导前(23±4) mm显著降低(P<0.05).所有的诱导前超声心动图变量手术组较对照组均低.结论 麻醉诱导心脏手术不改变右心室功能的速率参数,TAPSE稍有下降,手术患者的TD参数较正常对照组低.
作者:周晓锋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尿胰蛋白酶原-2、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在急性胰腺炎(AP)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将67例胰腺炎患者按病情分为重症组30例和轻症组37例,并对两组患者的尿胰蛋白酶原-2、血清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进行动态监测,同时检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ClRP和PCT值.结果 两组患者的血清CRP和PCT值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尿胰蛋白酶原-2第7天的阳性率明显高于轻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症组CRP的峰值在第1天出现,重症组在第3天出现,且重症组第1、3、7天的血清CRP值均明显高于轻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PCT值在第1、3、7天均明显高于轻症组,且重症组在第7天仍处于高峰,而轻症组峰值在第3天.结论 动态监测尿胰蛋白酶原-2、血清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病情监测及治疗和预后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郭春霞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小儿上尿路结石微创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的观察及护理.方法 对11例患儿进行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后围手术期的密切观察及护理,总结出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 11例患儿手术顺利,结石取净率高,经积极治疗和护理,均痊愈出院.结论 微创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等微创泌尿外科技术在治疗小儿上尿路结石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具有创伤小、痛苦少、出血少、恢复快、结石取净率高、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深受患儿家属所接受.
作者:赵春珊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临床路径护理效果.方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健康教育,实验组采用临床路径进行健康教育.分析两组病人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及护理满意情况.结果 实验组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护理满意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运用健康教育路径可提高健康教育效果及病人对护士的满意度.
作者:徐秋红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用于输卵管结扎术麻醉效果.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0例)行氯胺酮复合咪达唑仑全凭静脉麻醉;B组(30例)行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观察记录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循环波动幅度、呼吸抑制程度、术后苏醒时间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麻醉效果及循环波动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抑制程度B组明显,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苏醒时间A组长,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高,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用于输卵管结扎术,具有麻醉效果好、循环平稳、呼吸抑制较轻、苏醒迅速及术后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红军;茹六合;李娟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评价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肺恶性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40例肺部恶性肿瘤患者,其中22例为肺癌,共39个病灶;18例为肺转移瘤(原发癌11例为肝癌,5例为肠癌,2例为乳腺癌),共24个病灶.病灶平均直径为2.8 cm (1.0 ~6.3 cm).每个病灶植入粒子数目为7~45粒,中位粒子数27粒.粒子活度为29.6 MBq,粒子间距0.5 ~1.0 cm,肿瘤周边匹配剂量为(MPD) 120~ 140 Gy,观察局部控制率及并发症.结果 4 个月后评价,40例共63个病灶,完全缓解(CR)31个,部分缓解(PR) 21个;无变化(NC)8个,进展(PD)3个,总有效率(CR+ PR)为82.5%;术中患者均有肺内少量渗出,4例出现气胸,肺部压缩均在30%以内,经保守治疗后好转;术后1周内痰中带血19例;未行特殊处理自行缓解;术后2周内1例患者出现白细胞轻度下降,术后4个月影像学检查发现肺内粒子游走3例,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肺恶性肿瘤,近期效果好,是治疗肺部恶性肿瘤的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陈清亮;焦德超;韩新巍;袁启东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研究缬沙坦联合培哚普利对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早期肾脏保护效果.方法 选取佛山市南海区罗村医院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给予缬沙坦联合培哚普利治疗,对照组给予缬沙坦治疗.结果 治疗后患者检测指标均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缬沙坦联合培哚普利对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早期肾脏保护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余泳;陈月婵;王晓鸣 刊期: 2013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