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儒
目的 探讨持续质量改进(CQI)措施的实施,评价CQI在中心静脉置管(CvC)规范护理中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2年1月郸城县人民医院患者行CVC置管后规范护理情况,比较CQI前后CVC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护理人员对CVC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对并发症的预见、处理情况.结果 实行CQI之后患者各类Cv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CQI之前,患者对CVC知情率、满意度有所提高,护理人员对CVC相关理论知识及技能的掌握情况均优于CQI之前.结论 CQI不但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工作效率,还提高了患者对CVC护理和技术的满意度,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在规范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作者:杨玉丽;曹艳茹;齐雁;牛高华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评价外科手术前经肾动脉灌注栓塞治疗中晚期肾癌的疗效.方法 对32例肾癌患者(栓塞组)介入前经B超、CT、MR检查确诊后采用Seldinger技术,选择股动脉穿刺插管选择性插入患侧肾动脉,进行DSA造影观察肿瘤供血动脉,了解肿瘤大小形态,再将导管超选择性插入近肿瘤动脉供血支进行化疗、栓塞,然后行手术治疗.以26例未行介入治疗直接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外科手术切除肿瘤组织后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栓塞组外科手术中平均出血量为(230±51) ml,手术时间平均为(85±23) min;对照组出血量平均为(400±74) ml,手术时间平均为(130±30) min;栓塞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栓塞组术中见瘤体质地变软,表面苍白,瘤体表面静脉萎陷,肾周形成明显水肿带,易于剥离,手术后经病理检查,显示瘤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瘤细胞不同程度变性、坏死、液化.结论 外科手术前经肾动脉灌注栓塞治疗是一种可用于中晚期肾癌术前辅助治疗的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陈新义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恢复期护理干预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机体功能状态、生活质量、心理状况等方面的影响.方法 将94例初发急性心肌梗死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院内护理及出院随访;干预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恢复早期护理干预,采用SAQ、SDS评分对两组患者出院2、12周机体功能状态、生活质量、心理状况等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出院2周两组患者SAQ、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12周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机体功能状态、生活质量、心理状态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恢复期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机体功能及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作者:王立霞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肺结核患者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与肝损伤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1年12月至2012年8月王开传染病医院住院的初治肺结核患者,在抗结核药物治疗前、治疗2、4、8周分别检查外周血嗜性粒细胞和肝功能,对嗜酸性粒细胞水平与肝功能异常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发生肝功能异常30例,占全部患者的27.03% (30/111),肝功能异常出现时间6~47 c,平均(16±9)d,中位天数15 d,肝损伤发生率为8.11%(9/111);治疗后肝功能异常组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10例,占全部肝功能异常患者的33.33%(10/30),肝功能正常组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13例,占全部肝功能正常患者的16.05%(13/8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天数与肝功能异常出现天数基本一致(P>0.05);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与肝功能异常的相关性分析呈正线性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0.189,P=0.047).结论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检测对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肝损伤,特别是非剂量依赖性肝损伤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作者:梁家银;张守贞;赵海英;张勇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总结老年房间隔缺损患者介入封堵围术期护理经验.方法 对16例房间隔缺损行介入封堵的老年患者在围术期按预见护理程序实施护理.结果 16例老年患者均成功置入封堵器,1例出现动-静脉瘘,无其他术后并发症,手术成功率为100%.结论 采取有效护理措施,预防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中、术后潜在并发症的发生,是提高老年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成功率的可靠保证.
作者:王兰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研究右美托咪定、瑞芬太尼等对气压止血带反应的效果比较.方法 使用气压止血带的四肢手术患者150例,随机分Ⅰ(右美托咪定)、Ⅱ(瑞芬太尼)、Ⅲ(不用任何镇静药物)组,每组50例.以止血带下及以远部位疼痛不适作为评价的止血带反应的标准,比较三组间止血带反应例数、止血带反应发生时间、止血带反应程度(视觉模拟评分,VAS)、术中呼吸抑制例数及止血带反应时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Ⅰ、Ⅱ组与Ⅲ组在止血带反应例数、止血带反应发生时间、止血带反应程度及止血带反应时血流动力学改变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Ⅱ组明显优于Ⅲ组.结论 右美托咪定和瑞芬太尼因其良好的镇静、镇痛作用对气压止血带反应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作者:张传骧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观察环磷酰胺联合甲氨蝶呤及氟尿嘧啶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晚期乳腺癌患者52例中,35例既往应用蒽环类联合紫杉醇治疗失败,予环磷酰胺联合甲氨蝶呤及氟尿嘧啶化疗,17例既往未曾应用蒽环类联合紫杉醇治疗,予环磷酰胺联合甲氨蝶呤及氟尿嘧啶化疗.28 d为1个周期,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有效者化疗6个周期.结果 52例中完全缓解(CR)6例,部分缓解(PR)28例,稳定(SD) 10例,进展(PD)8例,总有效率为65.4% (34/52).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8.2个月,中位生存时间(MST) 17.6个月.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及脱发,但均可耐受,无化疗相关死亡.结论 多西紫杉醇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可耐受.
作者:户庄;马明德;周振宇;王亚威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比较七氟醚和异丙酚麻醉对脊柱侧弯手术患儿呼吸动力学的变化.方法 选择择期拟行脊柱侧弯手术的患儿60例,ASA 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七氟醚组(n=30)和异丙酚组(n=30).分别于术前(T0)、唤醒前(T1)、唤醒后(T2)、术毕(T3)各时点取桡动脉血样和混合静脉血行血气分析,计算肺泡-动脉氧分压差、呼吸指数和肺内分流率.于To~T3时点记录VT和气道平台压(Peat)和PEEP,计算肺动态顺应性.结果 两组T2与To、T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七氟烷麻醉和异丙酚麻醉对脊柱侧弯手术患儿呼吸动力学影响都较轻,都可安全地应用于脊柱侧弯手术的患儿.
作者:陈超;李志煜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辅助局部麻醉在眼科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拟行眼科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D组以右美托咪啶负荷剂量0.5tμg/kg微量泵输注,时间>10 min,之后以0.4 μg/(kgh)维持至手术结束.C组给予同等容量的生理盐水微量泵输注至手术结束.记录两组患者给药前(T0)、手术开始时(T1)、手术开始后30 min (T2)、手术开始后60 min(T3)、手术结束(T4)时Ramsay、镇痛评分及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呼吸频率(RR)的变化.结果 Ramsay评分两组间比较,D组在T1 ~T4时间点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两组间比较,D组在T1 ~T4时间点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BP两组间比较,在T1~T4时间点C组显著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C组T1~T4时间点均高于T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BP两组间比较,在T1 ~T4时间点C组显著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C组T2-T4时间点显著高于T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R两组间比较,C组T1 ~T4时间点明显快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C组在T1-T4各时间点较TO明显增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R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右美托咪定以负荷剂量0.5μg/kg,>10 min微量泵输注,以0.4 μg/(kg·h)剂量维持辅助局部麻醉,可以安全、有效地应用于眼科手术.
作者:张斯;王艳萍;马民玉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分析雷贝拉唑和奥美拉唑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193例经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确诊的GERD患者,随机分为雷贝拉唑组92例和奥美拉唑组101例,比较两组在治疗8周后症状积分、食管黏膜改善、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的差异.结果 经治疗后雷贝拉唑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显著降低,症状缓解的总体有效率优于奥美拉唑组(P<0.05).雷贝拉唑组患者的胃镜下食管黏膜病理改变显著减轻,积分明显降低,食管黏膜愈合率及总体有效率高于奥美拉唑组(P<0.05).两组用药均出现了不良反应,但雷贝拉唑组出现的不良反应较少,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雷贝拉唑对GERD有更显著的临床症状缓解率、食管黏膜改善率及较少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侯锦乡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探索脊柱小关节紊乱的发生机制,提高脊柱小关节紊乱影像学诊断的准确性,减慢脊柱退行性骨关节病的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300例15~45岁年龄组脊柱小关节紊乱引起颈、胸、腰背部酸痛患者的脊椎X线平片或CT平扫或MRI资料.结果 脊柱小关节紊乱主要是姿势不当、长期慢性劳损或脊柱或小关节发育畸形致脊柱侧弯畸形或先天椎小关节不对称造成小关节病变所致,有其典型椎小关节不对称、关节面笔样增生硬化及周围软组织非特异炎性改变等影像学表现,随着年龄增长小关节病变加重.结论 脊柱小关节紊乱在影像学上可以明确诊断及鉴别诊断,X线检查仍是检查诊断椎小关节紊乱的重要手段,CT及MRI可以更清楚显示椎小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的改变,还可以鉴别椎间盘突出性改变或其他原因引起的病患,对整脊治疗有良好效果.
作者:余任辉;林家伟;王晓国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腹部闭合性损伤早期误诊的常见原因,提高对腹部闭合性损伤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至2012年10月腹部闭合伤患者151例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对早期误诊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早期误、漏诊27例,误诊率17.9%,15例经剖腹探查确诊,12例经动态观察及辅助检查确诊;手术治疗15例,保守治疗12例,治愈24例,3例死亡,病死率约11.1%.结论 在患者合并严重多发伤、昏迷、生命征不稳、查体不合作等情况下,腹部闭合性损伤早期出现一定比例误诊难以避免,临床医生应高度警惕,准确评估,动态观察病情,减少误、漏诊发生,提高诊治效果.
作者:李同民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诱导后置入喉罩与气管插管在小儿腹腔镜手术麻醉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选择择期行腹腔镜手术的患儿60例,年龄2~13岁,ASA Ⅰ~Ⅱ级,体质量12 ~45 kg;根据建立通气方式不同将患儿随机分为A组(喉罩组)和B组(气管插管组),每组30例.观察血压(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02)、呼吸未二氧化碳分压(PETC02)、潮气量(VT)、气道峰压(Pmax).记录诱导前安静状态(T0)、麻醉诱导后(T1)、喉罩置入或插管即刻(T2)、拔管前5 min(T3)、拔管后即刻(T4)及拔管后5 min(T5)6个时点.记录A组喉罩插入和拔出后循环各参数变化及B组气管插管和拔管后循环各参数变化,观察A、B两组的通气情况,同时比较两组漏气、呛咳、反流、误吸、喉痉挛、苏醒期躁动、术后咽喉部不适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统计两组术毕苏醒时间、拔管时间.结果 A组患儿的MAP、HR在置入喉罩前后和拔除喉罩时变化不明显(P>0.05);B组MAP、HR在气管插管前后和拔管时变化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2、T3、T4三个时点A、B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患儿在麻醉后机械通气效果满意,SpO2均在正常水平,无CO2蓄积,两组间PETCO2、VT、Pmax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患儿在手术期间均未出现气道梗阻、反流、误吸、喉痉挛、低氧血症等并发症.A组患儿漏气例数高于B组,但术中呛咳、苏醒期躁动和术后咽喉不适例数B组高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患儿术毕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儿腹腔镜手术麻醉中应用喉罩较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对心血管的不良刺激小,安全可行且值得推广.
作者:林环新;石鸿金;钟贤春;丘玉琼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阳泉地区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状况和基因型分布特点.方法 采用凯普核酸分子快速杂交分型技术对阳泉地区576例妇科患者进行生殖系统21种HPV型别感染筛查,分析常见感染亚型和分布特点.结果 HPV总感染率为35.2% (203/576),以单一感染为主,高危感染占32.6%,低危型感染占5.7%,多重感染占10.6%;感染率高的是HPV 16,前五位为HPV 16、HPV 52、HPV 58、HPV 11和HPV 68;HPV感染年龄段主要分布在30~50岁(132例,68.0%),40~44岁年龄段感染率高(43例,22.2%).结论 阳泉地区HPV16、52、58感染率较高,常见亚型总体符合亚洲人群分布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特区域分布特点.
作者:王泽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影响胃肠减压效果的常见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172例胃肠减压术患者的护理,对此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密切的观察及准确及时和娴熟的护理对策可以大幅度降低常见故障的发生率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结论 心理护理及置管后护理是影响胃肠减压成败的关键所在.
作者:魏晓芳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独生子女孕产妇围生期的心理特点及护理策略.方法 根据相关文献结合既往护理经验和体会,分析独生子女孕产妇围生期的心理特点,提出心理护理策略.结果 独生子女孕产妇围生期的心理状况与普通产妇有共同点,也有其特殊点.结论 通过强化认知干预、创造良好待产氛围、加强产褥期指导、提供随访支持等策略,能够为独生子女孕产妇提供良好的心理护理.
作者:李波云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观察集体心理干预在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中的应用和干预效果.方法 对80例乳腺癌患者进行临床随机分组,其中40例为集体心理干预组,40例为常规治疗组.分组时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以及健康状况、认知功能、社会功能等方面进行评判,然后每半年对两组患者进行一次评判.结果 一段时间的集体心理干预后,集体心理干预组的SDS较常规治疗组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健康状况、认知功能、社会功能等也较常规治疗组有了明显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集体心理干预能够明显减少乳腺癌患者的抑郁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史玉华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预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方法 将80例患几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按早产儿常规处理,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观察两组NRDS的发生比例及治疗情况.结果 治疗组发生NRDS 13例,需机械通气治疗9例,闭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4例;对照组分别为27、9、8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多见于早产儿,病死率较高.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预防NRDS有明显疗效,所以对胎龄小、体质量轻的早产儿应尽早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预防NRDS的发生.
作者:谷广辉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经鼻内镜行鼻窦炎手术或鼻息肉摘除术患者的术前、术后的护理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98例行鼻内镜手术的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298例患者中,治愈284例,好转14例.随访2年,无一例复发.结论 鼻窦炎、鼻息肉行鼻内镜手术患者围术期精细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作者:徐彩霞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用于输卵管结扎术麻醉效果.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0例)行氯胺酮复合咪达唑仑全凭静脉麻醉;B组(30例)行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观察记录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循环波动幅度、呼吸抑制程度、术后苏醒时间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麻醉效果及循环波动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抑制程度B组明显,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苏醒时间A组长,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高,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用于输卵管结扎术,具有麻醉效果好、循环平稳、呼吸抑制较轻、苏醒迅速及术后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红军;茹六合;李娟 刊期: 2013年第16期